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古代紡織與印染
定價:25.00元
作者:王燁
齣版社:中國商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04486219
字數:
頁碼:18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我國紡織業與印染的悠久曆史、輝煌成就和艱辛曆程,可以說是中華古老文明發展曆程的一個縮影。
《中國古代紡織與印染》主要介紹瞭中國古代紡織與印染技術的發展曆程,全書內容包括:古代的葛麻紡織、古代的棉毛紡織、古代的絲綢紡織、古代的染整技術、古代紡織技術與機具等。
目錄
章 古代紡織發展簡史
節 紡織綜述
紡織的概念
紡織常用術語
紡織品的分類
無紡織布
第二節 先秦紡織
原始社會時期的紡織起源
夏商周時期的紡織
第三節 秦漢六朝紡織
秦漢時期的紡織業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紡織
第四節 隋唐宋元紡織
繁榮發展的隋唐紡織業
宋元紡織技藝的創新
第五節 明清紡織
神州遍地植棉桑
日益發展的紡織業
第二章 古代葛、麻紡織
節 說葛道麻話紡織
葛的利用
布衣和麻紡織
麻製品
苧麻與夏布
第二節 麻葛紡織的發展
古代的麻葛紡織生産
豐富多彩的麻葛織品
麻類作物和麻紡織業的地區分布
麻紡織技術的繼續發展和變化
第三章 古代棉毛紡織
節 古代棉紡織
古代棉紡織綜述
古代邊疆地區的棉紡織業
從邊疆走嚮全國的棉紡織業
鼎盛發展的清代手工棉紡織業
手工棉紡織業的解體-
機器棉紡織業的産生與發展
第二節 古代毛紡織
毛類縴維的種類
毛縴維的初加工技術
毛紡織技術
毛紡與毛毯技術的發展
第四章 古代絲綢紡織
節 絲綢發展的曆程
從考古文物看蠶桑絲綢的起源
商周時期蠶桑絲綢生産的普遍興起
戰國秦漢時期絲綢紡織的發展
魏晉隋唐五代的蠶桑絲織業
宋元明清絲綢紡織的發展
近代絲綢紡織的發展
第二節 絲綢的紡織與加工技術
絲綫的形成與加工
繅絲
練絲和練帛
第三節 古代主要的絲綢品種
紗:嫌羅不著愛輕容
羅:羅紈綺繢盛文章
緞:縴華不讓齊紈
綺:同捨生波皆綺綉
綾:異彩奇紋相隱映
錦:錦床曉臥肌膚冷
緙絲:通經斷緯顯奇功
第五章 古代紡織機具
節 繅絲與絡絲機具
繅車的發展與改進
絡車的發展
第二節 紡紗機具
原始的紡紗工具——紡縛
古老紡車兩韆年
第三節 織造機具
原始織機——踞織機
斜織機的演進
多種多樣的原始腰機
雙軸織機
踏闆臥機
單動式雙綜雙躡機
互動式雙綜雙躡機
提花機及其革新
羅機
織梭光景去如飛
第六章 古代紡織紋樣與刺綉工藝
節 寓意深刻的紡織紋樣
紡織紋樣的曆史演變
紡織紋樣錶達的通常手法
典型的紡織紋樣
織物紋樣的方式
第二節 古代刺綉工藝
畫金刺綉滿羅衣
刺綉的針法
刺綉的綉法
刺綉的綉品
第七章 古代紡織文化
節 紡織文化概說
紡織文化的內涵
紡織器物與文化
紡織與習俗
紡織與文學
第二節 科技著述傳睿智
賈思勰與《齊民要術》
秦觀與《蠶書》
樓疇與《耕織圖》
元代官纂《農桑輯要》
王禎及其《農書》
薛景石與《梓人遺製》
徐光啓與《農政全書》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
楊岫與《豳風廣義》
第八章 古代印染技術
節 古代印染史話
古代印染概述
原始時代的紡織與印染
商周時代的絲織和染色
唐代的染纈
宋元的漿水纈和藥斑布
明代民間棉布染踹整理業的勃興
清代印染、踹布業的大發展
明清時期的印花布
第二節 染料與染色
中國古代的染彩
“五色土”及礦物染料的應用
五彩繽紛的植物染料
媒染劑的應用
第三節 古代印染技術
染纈的種類
印染工藝的前身——畫繢
絞纈
凸版印花
夾纈
蠟纈
印金
拔染印花
第四節 織物整理技術
織物的熨燙整理
織物的塗層整理
織物的砑光整理
參考書目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作為一個對曆史事件和人物傳記充滿興趣的讀者,這本《中國古代紡織與印染》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它沒有簡單地講述某個皇帝的龍袍有多麼華麗,或是某個朝代的官服有多麼森嚴,而是通過紡織品這條綫索,串聯起瞭一幅幅鮮活的曆史畫捲。書中詳細描繪瞭不同時期、不同階層人物的服飾特徵,以及這些服飾背後所代錶的政治製度、社會等級和禮儀規範。我得以瞭解到,一件織物的顔色、紋樣,甚至材質,都可能成為政治鬥爭的信號,或是外交場閤的隱喻。它還講述瞭曆史上重要的曆史事件,如某次宮廷宴會的著裝要求,或是某次民間起義中服飾的象徵意義。通過這些細節,我仿佛看到瞭秦漢的統一、唐宋的開放、明清的繁復,曆史的脈絡在這些柔軟的縴維中變得更加清晰可見,讓我對曆史的認知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滿瞭觸感和溫度。
評分作為一個對中國傳統工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渴望瞭解那些瀕臨失傳的技藝。《中國古代紡織與印染》這本書,雖然沒有直接教授具體的編織或染色方法,但它為我勾勒齣瞭一個完整而壯麗的工藝發展史。它深入淺齣地介紹瞭古代紡織技術如何從最初的簡陋走嚮精湛,印染工藝如何從天然染料的運用發展到更為復雜的技法。書中描繪瞭古代匠人們的辛勤付齣與智慧創造,他們如何將自然界的色彩提煉齣來,又如何將天地萬物的形態融入紡織品之中。它還強調瞭這些技藝在古代社會中的傳承方式,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所經曆的變遷與創新。讀完這本書,我仿佛看到瞭無數代匠人手中的剪刀、織梭、染缸,它們不僅是工具,更是承載著中華民族集體記憶的文化符號,讓我對這些古老的技藝充滿瞭敬意,並更加堅定瞭保護和傳承的決心。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和藝術審美頗感興趣,而這本《中國古代紡織與印染》恰好滿足瞭我這方麵的求知欲。它並沒有羅列枯燥的技術參數,而是將紡織與印染這些“手藝”置於更深邃的文化母題之中。書中探討瞭古代文人心中的“道”與“器”的辯證關係,如何體現在一針一綫、一染一繪之中。它深入分析瞭儒傢、道傢思想對古代服飾形製、色彩選擇的影響,以及這些審美觀念如何在紡織品的紋樣設計、色彩搭配上得到淋灕盡緻的體現。我讀到瞭關於“天人閤一”的理念如何轉化為服裝的自然和諧之美,以及“寫意”的精神如何滲透在印染的圖案之中,寥寥幾筆便勾勒齣山水意境。書中穿插的許多詩詞歌賦、繪畫描摹,更是將這種藝術的感知推嚮瞭極緻。它讓我明白,古代的紡織與印染,早已超越瞭單純的實用層麵,升華為一種錶達哲學思考、寄托精神情懷的藝術形式,給我的心靈帶來瞭極大的觸動。
評分我一直是個對考古發現和物質文化研究著迷的讀者,而這本《中國古代紡織與印染》簡直就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書中大量引用瞭考古發掘的實物資料,從墓葬齣土的殘片到遺址發現的紡輪,都為我們提供瞭最直接、最真實的研究依據。它並非停留於對這些文物的簡單展示,而是運用嚴謹的科學方法,對這些齣土的紡織品進行年代鑒定、材質分析、工藝復原,並在此基礎上推斷齣當時的技術水平和社會狀況。我仿佛跟隨考古學傢們一起,在曆史的長河中挖掘那些被遺忘的秘密,看到瞭那些古老的織機、染缸在現代科學的光照下重現生機。書中對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紡織印染技藝的比較研究,也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看到瞭中華文明在漫長曆史中多元而豐富的文化交流與發展。它讓“曆史”不再是書本上的概念,而是觸手可及的實物證據。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情有獨鍾的讀者,我一直對那些承載著曆史溫度的技藝充滿好奇。偶然間翻閱瞭這本《中國古代紡織與印染》,仿佛一扇塵封已久的大門在我眼前緩緩開啓。這本書並未直接深入介紹紡織和印染的工藝細節,而是巧妙地將我們帶入瞭一個更為廣闊的文化視野。它從宏觀的角度,描繪瞭絲綢之路的繁榮景象,講述瞭那些精美的紡織品是如何跨越山河,連接東西方文明的。我仿佛看到瞭駱駝商隊在漫漫黃沙中前行,看到瞭市集上琳琅滿目的絲綢,感受到瞭貿易往來所帶來的文化碰撞與融閤。書中對當時的社會結構、經濟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描繪也十分詳盡,讓我得以窺見紡織品在古代社會中所扮演的不僅僅是物質的角色,更是身份、地位乃至權力象徵的載體。它不僅僅是一段關於物質文明的敘述,更是一次對古代社會生活全景的生動再現,讓我對中國古代的繁華與交流有瞭更為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