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世界风俗的探奇——异域的风情
定价:32.80元
作者:姜庆和 等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5-01
ISBN:978780724294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同在这个星球,却有着迥异的习俗……
《万象新知大课堂系列丛书》以广大青少年和学生为主要对象,并兼顾各不同层次和领域读者需要,该丛书图文并茂,选材新颖,语言流畅,读来既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又解谜释疑、引人入胜。它的陆续出版,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将起到积极作用。
本书为其中一册,从到撒哈拉,从北极到赤道,从白人到黑人,从现代文明到原始部落……展示了开阔眼界的70个世界民族的独特风俗,让你眼花缭乱,回味无穷。
目录
一、饮食大观:纵观各地的饭局
世界饭局猎奇
迥异的饮食习俗
各国国菜一览
荷兰的煎饼
二、节目趣闻:体会他乡的节日
西班牙的番茄大战
古老的埃及闻风节
美国的青蛙节
让人捧腹的。驴节”
古怪奇特的蛇节
秘鲁太阳节
美国的大蒜节
尼泊尔人点灯求平安
芬兰大学生戴帽节
外国人怎样吃“年夜饭”
各国过年送礼有讲究
拉美人新年吃十二颗葡萄反穿内衣
世界各国女人独享的节日
三、婚俗百态:千奇百怪的各地婚俗
世界婚俗探奇
印加人的婚姻习俗
越南:“蓝衣人”市场选新娘
巴基斯坦:新娘不能笑,哀愁受尊重
摩洛哥:允许握手表示同意求婚
土耳其:浴池里选新娘
日本:新娘越美丈夫越苦
花样百出的加拿大婚俗
印度东部流行抢新郎
撒哈拉的新娘
非洲新娘为美切腹诱惑丈夫
韩国“大长今”式婚礼全接触
四、各族禁忌:不可触犯的规格
世界各国风俗禁忌
埃及为啥忌讳针
日本的风俗与禁忌
世界各地奇特的“处女禁忌”
韩国风俗与禁忌
布须曼人只爱姑娘
五、奇风异俗:令开眼界的习俗
苏格兰男人的格裙
世界烟俗大观
世界洗礼风俗
水布的风俗
骑在驴背上的拉穆岛
“神灵”庇护下的努纳人
“踩着高跷”的房屋
塔希提岛的奇异吻足
圣诞老人的祖籍趣闻
笨重的钱——石币
奇特的租售妻子习俗
因纽特人的怪异
崇拜老鼠的奇俗
风俗探秘
男人坐月子的奇俗
土耳其的斗骆驼
崇拜凳子的国度
魔鬼文字“绳结语”
以坐姿掩埋的丧葬风俗
印度的对牛崇拜
悠久奇异的非洲茅草屋
多尔兹人的“象鼻”房
阿根廷的马黛茶
世界各国饮茶习俗
不丹:女人家中称霸
缅甸:长颈族女子以颈长为美
奇趣萨摩亚
伊朗:女人穿长袍游海滩
阿拉伯女子:“染指甲之夜”
印度祭女神活埋儿童
非洲“小人国”的奇特生活
乌克兰的奇特风俗
爱流浪的吉卜赛人
印度部落有个女儿国
爱洗“冰”桑拿的俄罗斯人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的人类学著作那样充满严谨的学术腔调,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带着你穿越时空,亲历一场又一场盛大的文化庆典。作者在讲述那些古老仪式的起源和演变时,用词精准却又不失温度,充满了人文关怀。我尤其欣赏他对“时间感”的把握,他能轻描淡写地勾勒出数百年传承下来的规矩,也能敏锐地捕捉到当代年轻人在面对传统时的那种微妙的挣扎与适应。在描述某个北欧极夜中的冬至仪式时,那种对寒冷、对黑暗、对群体温暖的细腻描摹,几乎让我体会到了那种刺骨的寒意和随之而来的巨大慰藉。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而不是枯燥的知识灌输。它让我开始反思,在我们的“快节奏”生活中,我们到底遗失了多少关于“慢”与“永恒”的宝贵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插画简直太引人入胜了!我本来只是随便翻翻,结果完全被那些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吸引住了。尤其是描绘南美洲某个隐秘部落成年礼的那一页,那种光影的处理,把那种神圣又带着一丝原始的神秘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我甚至能想象出鼓声的节奏和空气中弥漫的香料味道。作者显然对视觉语言有着极高的敏感度,不仅仅是记录,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视觉的艺术创作。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放慢翻书的速度,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隐藏在角落里的细节符号。那些服装的纹理、建筑的雕刻,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让人有种强烈的冲动想立刻订一张机票,亲身去探寻这些未被现代文明完全侵蚀的美丽角落。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十分考究,文字与图片的排布错落有致,既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又留出了足够的空间供人细细品味那些令人惊叹的视觉元素。对于我这种偏爱“看”书多于“读”书的人来说,这本绝对是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在信息密度的处理上做得极其到位,简直是“少即是多”的教科书级范例。每一章的篇幅适中,主题明确,不会像某些百科全书那样让人感到信息过载而产生阅读疲劳。作者似乎深谙“点到为止”的艺术,他不会试图穷尽一个主题的所有细节,而是精准地切入最核心、最具有代表性的那个切面,然后通过旁征博引,勾勒出一个宏观的轮廓,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和延伸。例如,介绍海洋民族的航海神话时,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他们对未知的敬畏与征服欲,这种克制而有力的文字功底,着实令人佩服。我喜欢这种被尊重的感觉,作者相信读者具备一定的解读能力,而不是把所有东西都嚼碎了喂到嘴边。这种半开放式的叙述结构,让这本书拥有了极高的“回味价值”——每隔一段时间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从装帧工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出版界的精品。纸张的选择非常讲究,触感温润,拿在手里有一种厚重踏实的感觉,完全配得上其内容的厚度。内页的印刷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对色彩要求极高的民族服饰细节,也表现得丝毫不逊色于高清数码照片。更值得称赞的是,这本书的索引和参考文献部分做得非常专业和详尽,这对于那些希望进一步深入研究特定领域(比如特定材料的染色技术或者乐器的形制)的读者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看得出,背后有一个非常严谨和专业的编辑团队在支撑着作者的田野考察成果。一本优秀的非虚构作品,不仅要内容引人入胜,其载体本身也应当是对知识的尊重和致敬。这本的实体书体验,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它值得被郑重地摆放在书架上,随时可以取阅。
评分我本来以为这种题材的书籍读起来会有些距离感,毕竟那些风俗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太遥远了。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总能找到一个普世的情感连接点。比如,在介绍某个非洲民族关于“丰收与感恩”的舞蹈时,作者将那种对土地的敬畏和对社群互助的依赖感,与我们现代社会中对“收获”的理解进行了微妙的对照。他没有居高临下地评判,而是用一种近乎平等的视角去理解不同文明的生存哲学。这种平等性,是我在很多同类书籍中难以寻觅的。读完关于家庭结构和婚恋习俗的那几章,我感觉自己对“家”这个概念的理解都扩展了不少,不再局限于小家庭的范畴,而是看到了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通过这些仪式来维持其内在的稳定性和向心力。这不仅仅是了解“别人”是怎么做的,更重要的是,它促使我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文化根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