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湖湘文库:陈鹏年集
:135.00元
作者:(美)陈鹏年 撰,李鸿渊 校点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55380089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湖湘文库:陈鹏年集》以“整理、传承、研究、创新”为基本方针,分甲、乙两编,其内容涵盖古今,编纂工作繁难复杂,兹将有关事宜略述如次:
一、甲编为湖湘文献,系前人著述。主要为湘籍人士著作和湖南地区的出土文献,同时酌收历代寓湘人物在湘作品,以及晚清至民国时期的部分报刊。
二、乙编为湖湘研究,系今人撰编。包括研究、介绍湖湘人物、历史、风物的学术著作和资料汇编等。
三、乙编中的通史、专题史,下限断至1949年。
四、甲编文献以点校后排印、据原本影印及数据光盘三种方式出版。
五、除少数图书以外,一律采用简体汉字横排。
六、每种图书均由今人撰写前言一篇。甲编图书前言,主要简述原作者生平、《湖湘文库:陈鹏年集》主要内容、学术文化价值及版本源流、所用底本、参校本等。乙编图书前言,则重在阐释该研究课题的研究视角和主要学术观点等。
七、对文献的整理,只据底本与参校本、参校资料等进行校勘标点,对底本文字的讹、夺、衍、倒作正、补、删、乙,有需要说明的问题,则作出校记,-般不作注释。
八、甲编民国文献中的用语、数字、标点等,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作改动。乙编图书中的标点、数字用法、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均按现行出版有关规定使用和处理。
目录
陈恪勤集
序
序
耦耕集卷
古今体诗共六十三首
还山三首
山庵石上作
冬日登开利寺阁
桃坞
过隐善山庵
拟访张云客阻雪,且闻其以故出山
洪塘精舍
小憩菩提庵
潭市答易公锡
二日同余公瑕年兄舟中对酒作
玉泉寺示文若禅人
文若见和以诗,仍用来韵示之
次金道舟除夕诗
投赠董醇庵司马
彭秋水先生灯夕见招有作,次韵奉酬
过刘中敬草堂
早春
和蔡中介来韵
舟中即事
杂兴八首
山冈
偶题
初夏饮听花轩有作
同张质夫、石舆山诸子饮梁墀试斋中
曾仍黄招饮斋头,同张质夫、殷铭三、刘石(高土)家子虞叔有
作十六韵,兼述近怀
读刘五原宣笔恭人诸公岳游诗刻成,奉答一首
舟雨
次韵吴一士见过山庄五首
月下对酒作
买舟由涓水人岳
夜宿白杲市
舍舟三十里至西园精舍
西园示僧,时与故人相遇
九龙盆
由回龙庵上九龙盆
三合岩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套书的装帧简直是收藏级别的享受,纸张的质感温润如玉,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就能感受到编纂者倾注的心血。尤其是那些精选的插图和手稿的复刻,清晰度极高,仿佛能穿越时空,触摸到那位先贤留下的墨迹。光是翻阅这些文字和图像,就已经是一种对历史的致敬。我特别喜欢它在版式设计上的用心,注释详尽却不喧宾夺主,正文的排布疏朗有致,即便是面对浩如烟海的古典文献,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压迫。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出版方对“文库”二字的严肃态度,绝对不是随便拼凑的合集,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文化工程。每当我打开它,都能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力量,那是沉淀了岁月的智慧在静静地呼吸。我期待着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整理和出版,让那些散佚在民间和角落里的珍贵史料重见天日,而这套书无疑树立了一个极高的标杆。
评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意识到这套文集不仅仅是某一位文人的作品总集,它更像是一面折射特定时代精神的棱镜。从诗歌的婉约到奏议的慷慨,从家书中对伦理的坚守到地方志中对风物的描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谱系和价值体系。它让我得以从一个更立体、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那个时代士大夫群体的精神世界与社会担当。它不是一部单向输出的“教导书”,而是一个开放的对话场域,促使读者不断地去追问、去比较、去反思自身。每读完一篇,我都会产生一种想要即刻起身,去查阅与之相关的史料,去探访那些文字中描绘的故地的心情。这种激发探索欲的阅读体验,是判断一部优秀文集价值的关键所在,而这套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成功地“唤醒”了沉睡的经典。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我对这套书的整体感受,那大概是“厚重”——但这“厚重”并非来自于篇幅的冗杂,而是源于其思想的密度与历史的纵深。阅读其中对地方治理的考察部分时,我着实被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近乎现代管理学的条分缕析所震撼。他对于水利、赋税、教化等议题的论述,显示出一种超越其时代的务实精神和深刻洞察力。这并非空谈之学,而是根植于脚下土地的实践智慧。我能从中感受到一股强烈的责任感,那是一种士人“兼济天下”的理想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的体现。对于研究清代中晚期地方行政或社会经济变迁的学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座需要仔细勘探的富矿。我甚至将其中几段关于农业改良的论述反复研读,试图揣摩如何在当代语境下重新激活这些古老的经验。
评分初读这文集,最引人入胜的并非那些宏大的史论或晦涩的诗词,而是其中那些极为琐碎却又极具人情味的私人信札与日记片段。从中,我得以窥见一个鲜活的个体,而非教科书上扁平化的符号。那些关于家庭琐事、友人间的调侃、对时局的隐晦评论,都像窗外偶然吹进来的风,带着泥土和烟火的味道。它让我开始思考,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一位饱学之士的日常生活是如何被柴米油盐和家国命运交织在一起的。这种“去神化”的解读视角,比纯粹的文献研究更具穿透力。我甚至会忍不住想象他写下这些文字时的神态,嘴角是否带着一丝笑意,或是眉宇间笼罩着忧虑。这种代入感,是任何枯燥的学术著作都无法给予的,它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纪事,而是由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共同构建的厚重画卷。
评分坦白讲,初接触这类文库时,我总会担心语言障碍,毕竟年代久远,文言的晦涩常常令人望而却步。然而,这套文集的整理工作做得极为出色,注释的精准和必要的白话释义,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即便是对古典文学不太精通的普通读者,也能较顺畅地领略其神韵。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它牺牲了学术的严谨性,恰恰相反,它在保持原貌与普及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像一座精心搭建的桥梁,连接了过去与现在。我尤其欣赏的是,编者在处理一些存疑或争议性的文本时所持的审慎态度,不妄加臆断,而是忠实呈现,这体现了极高的学术操守。可以说,它让原本可能只停留在象牙塔内的珍贵遗产,真正走近了更广大的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