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艺文丛刊:南宋院画录
定价:28.00元
作者:(清)厉鹗,胡易知 校注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3404696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南宋院画录》对于全面认识理解南宋院画以及南宋整个画坛的情况,梳理以元明文人画为主线的画风嬗变,是非常有价值的。
内容提要
《南宋院画录》是厉鹗对南宋百余年间画院机制、人物、画作相关文献所做的汇集。厉鹗在编撰中征引了《梦粱录》《武林旧事》《图绘宝鉴》《画史会要》等书,“遍收名贤吟咏题跋,与夫收藏鉴赏语,荟萃成帙”,用了总共九十多种文献。卷首先录院人年表,已佚。卷一为总述,胪考院画本末,如得名之画家、院址、试目、职称、粉稿、诸家笔墨特色、所用之画材等。卷二至卷八录南宋画院画家共九十八人,对于画家之籍贯、生平、事迹、擅长门类、作品、评论等记载甚详,征引条目详略不一,多的一位画家近百条。画家生平、遗闻轶事、画迹题咏及收藏鉴赏之语均注明出处,信而有征。
目录
序
卷一
總 述
卷二
李 唐
劉宗古
楊士賢
李 迪
李安忠
蘇漢臣
朱 鋭
李 端
張 浹
顧 亮
李從訓
閻 仲
周 儀
焦 鍚
胡舜臣 張著
卷三
馬和之
賈師古
馬興祖
李 瑛
馬公顯
陸 青
韓 祐
劉思義
朱光普
尹大夫
林俊民
蕭 照
陳 善
卷四
閻次平 次于
蘇 焯
毛 益
何世昌
林 椿
劉松年
卷五
吴 炳
張 茂
李 嵩
蘇 堅
梁 楷
陳居中
高嗣昌
蘇顯祖
卷六
夏 珪
馬 逵
卷七
馬 遠
卷八
馬 麟
白良玉
孫 覺
戚 仲
魯宗貴
陳宗訓
俞 珙
胡彦龍
史顯祖
吴俊臣
李德茂
孫必達
顧興裔
張 仲
崔友諒
馬永忠
陳清波
范安仁
陳可久
陳 珏
朱 玉
白用和
宋汝志
毛允昇
侯守中
曹正國
王 華
方椿年
豐興祖
錢光甫
徐道廣
謝 昇
顧師顔
朱懷瑾
王 輝
樓 觀
李永年
李 權
梁 松
朱紹宗
李 永
附録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武林掌故叢編本章廷彦序
武林掌故叢編本吴炳序
作者介绍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号樊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雍、乾之际“浙派”的代表诗人。亦工词,宗姜夔、张炎,为“浙西词派”中期巨擘。著有《樊榭山房集》等。入《清史稿?文苑传》。
文摘
序言
我收藏了不少关于中国古代绘画的图录,大多集中在元明清的文人画领域,因为那种自由挥洒、抒发胸臆的风格更对我的脾胃。但南宋院画,总觉得它像一个难以捉摸的大家闺秀,端庄有余,个性不足。因此,我对这本书最主要的期待,是它能揭示出那些被归为“院体”的画作中,潜藏着的“个性”和“叛逆”。是不是有些作品,虽然技法上无可挑剔,但在主题选择或意境表达上,其实已经悄悄地触碰到了当时士大夫阶层所推崇的某种“野逸”趣味?我更看重的是那种“在规范中求变”的张力。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对被低估的院画家的重新评价,或者对一些存疑作品的作者考证有突破性的见解,那就太值了。我希望它能提供足够深厚的学术支撑,让我们看到南宋院画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复杂而微妙的艺术对话。
评分说实话,我对艺术史的了解大多来源于教科书和一些通俗读物,总感觉隔着一层纱。我更倾向于那种能把自己带入到那个时代氛围中的解读。比如,我想知道南宋院画师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他们是每天被皇帝召见,对着固定的主题作画,还是有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那种身处权力中心却又时刻面临战事和迁都的压抑感,对他们的画风有没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猜想,那种对局部景物的极致刻画,比如一棵松树的针叶、一朵花的脉络,可能就是画家在无法把握全局命运时,对确定性的一种艺术回归。如果这本书能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皇帝的个人偏好,甚至是一些宫廷轶事来分析画作,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形式分析上,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扇通往南宋宫廷生活的窗户。我期待看到这种“活”的历史。
评分最近在整理书架,发现很多关于宋代绘画的著作,很多都侧重于“米氏父子”那种逸笔草草的风格,似乎只要是宋画,就脱离不了文人雅士的清谈与洒脱。但我总觉得,宫廷艺术,尤其是南宋院体,那份精致、那份对物象的极致捕捉,是另一种高度的体现。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挖掘那些宫廷画师是如何平衡皇家审美的“富贵气”和他们个人艺术修养的。要知道,在那个偏安一隅的时期,维持一个高水平的画院本身就是一件难事。他们所画的山水,那种深远、那种层次感,绝非一蹴而就。我特别想看到的是,书中是否能对不同时期院体的细微变化进行比对,比如早期的马远、夏圭,到后期的发展,他们的构图语言是如何演变的?书中对“界画”这类需要极高功力才能驾驭的题材,是否有详尽的考辨?如果能配上高清晰度的细节图,那就更完美了,那样才能真正看清皴法和渲染的微妙之处。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山水画爱好者,我一直对“对景写生”这个概念很着迷。南宋院画,尤其是所谓的“院体”,给我的印象是极度写实,甚至有些“匠气”。我希望这本《艺文丛刊》能帮我打破这种偏见。有没有可能,书中会详细对比当时的写生稿和最终定稿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了什么?是从写生时的瞬间感受,到最终定稿时的结构提炼?我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在高度写实的描绘中,依然保持艺术的生命力,不沦为照片般的记录。我特别想深入研究一下,在构图上,他们是如何处理空间感的。马远那标志性的“一角半边”构图,到底是一种创新,还是一种无奈之下的选择?书中对构图原理的剖析,如果能结合几何学或者视觉引导理论,用现代的眼光去重新审视这些经典,那无疑会是一次很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艺文丛刊》系列的书,我一直挺感兴趣的,尤其是那些专注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或艺术流派的卷册。比如,我之前读过他们关于唐代书法和宋代文人画的合集,感受颇深。那本书里对笔墨技法的分析细致入微,即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领会到一些门道。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作品,更重要的是梳理了那个时代士大夫的审美取向和时代精神是如何融入到他们的创作中的。他们对“气韵生动”的解读,不像一些学院派那样刻板,而是结合了当时的哲学思想,比如道家和禅宗的影响。装帧设计也一直是我喜欢的点,古朴又不失典雅,拿在手里有一种捧读珍宝的感觉。而且,他们的排版非常用心,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图文的清晰度,又不让人觉得拥挤。如果这本关于南宋院画的卷册能延续这种水准,我倒是很期待能深入了解一下那个风雨飘摇之中的宫廷艺术是如何保持其格调与水准的。毕竟,南宋的“院体”往往被标签化为恪守规矩、缺乏创新,这本书如果能提供新的视角,那就太棒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