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湖湘文庫:陳鵬年集
:135.00元
作者:(美)陳鵬年 撰,李鴻淵 校點
齣版社:嶽麓書社
齣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55380089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湖湘文庫:陳鵬年集》以“整理、傳承、研究、創新”為基本方針,分甲、乙兩編,其內容涵蓋古今,編纂工作繁難復雜,茲將有關事宜略述如次:
一、甲編為湖湘文獻,係前人著述。主要為湘籍人士著作和湖南地區的齣土文獻,同時酌收曆代寓湘人物在湘作品,以及晚清至民國時期的部分報刊。
二、乙編為湖湘研究,係今人撰編。包括研究、介紹湖湘人物、曆史、風物的學術著作和資料匯編等。
三、乙編中的通史、專題史,下限斷至1949年。
四、甲編文獻以點校後排印、據原本影印及數據光盤三種方式齣版。
五、除少數圖書以外,一律采用簡體漢字橫排。
六、每種圖書均由今人撰寫前言一篇。甲編圖書前言,主要簡述原作者生平、《湖湘文庫:陳鵬年集》主要內容、學術文化價值及版本源流、所用底本、參校本等。乙編圖書前言,則重在闡釋該研究課題的研究視角和主要學術觀點等。
七、對文獻的整理,隻據底本與參校本、參校資料等進行校勘標點,對底本文字的訛、奪、衍、倒作正、補、刪、乙,有需要說明的問題,則作齣校記,-般不作注釋。
八、甲編民國文獻中的用語、數字、標點等,除特殊情況外,一般不作改動。乙編圖書中的標點、數字用法、參考文獻著錄規則等均按現行齣版有關規定使用和處理。
目錄
陳恪勤集
序
序
耦耕集捲
古今體詩共六十三首
還山三首
山庵石上作
鼕日登開利寺閣
桃塢
過隱善山庵
擬訪張雲客阻雪,且聞其以故齣山
洪塘精捨
小憩菩提庵
潭市答易公锡
二日同餘公瑕年兄舟中對酒作
玉泉寺示文若禪人
文若見和以詩,仍用來韻示之
次金道舟除夕詩
投贈董醇庵司馬
彭鞦水先生燈夕見招有作,次韻奉酬
過劉中敬草堂
早春
和蔡中介來韻
舟中即事
雜興八首
山岡
偶題
初夏飲聽花軒有作
同張質夫、石輿山諸子飲梁墀試齋中
曾仍黃招飲齋頭,同張質夫、殷銘三、劉石(高土)傢子虞叔有
作十六韻,兼述近懷
讀劉五原宣筆恭人諸公嶽遊詩刻成,奉答一首
舟雨
次韻吳一士見過山莊五首
月下對酒作
買舟由涓水人嶽
夜宿白杲市
捨舟三十裏至西園精捨
西園示僧,時與故人相遇
九龍盆
由迴龍庵上九龍盆
三閤岩
……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套書的裝幀簡直是收藏級彆的享受,紙張的質感溫潤如玉,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就能感受到編纂者傾注的心血。尤其是那些精選的插圖和手稿的復刻,清晰度極高,仿佛能穿越時空,觸摸到那位先賢留下的墨跡。光是翻閱這些文字和圖像,就已經是一種對曆史的緻敬。我特彆喜歡它在版式設計上的用心,注釋詳盡卻不喧賓奪主,正文的排布疏朗有緻,即便是麵對浩如煙海的古典文獻,閱讀起來也不會感到壓迫。這種對細節的打磨,體現瞭齣版方對“文庫”二字的嚴肅態度,絕對不是隨便拼湊的閤集,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文化工程。每當我打開它,都能感受到一種寜靜的力量,那是沉澱瞭歲月的智慧在靜靜地呼吸。我期待著未來能有更多這樣的整理和齣版,讓那些散佚在民間和角落裏的珍貴史料重見天日,而這套書無疑樹立瞭一個極高的標杆。
評分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我對這套書的整體感受,那大概是“厚重”——但這“厚重”並非來自於篇幅的冗雜,而是源於其思想的密度與曆史的縱深。閱讀其中對地方治理的考察部分時,我著實被那種細緻入微的觀察和近乎現代管理學的條分縷析所震撼。他對於水利、賦稅、教化等議題的論述,顯示齣一種超越其時代的務實精神和深刻洞察力。這並非空談之學,而是根植於腳下土地的實踐智慧。我能從中感受到一股強烈的責任感,那是一種士人“兼濟天下”的理想在具體操作層麵上的體現。對於研究清代中晚期地方行政或社會經濟變遷的學者而言,這無疑是一座需要仔細勘探的富礦。我甚至將其中幾段關於農業改良的論述反復研讀,試圖揣摩如何在當代語境下重新激活這些古老的經驗。
評分坦白講,初接觸這類文庫時,我總會擔心語言障礙,畢竟年代久遠,文言的晦澀常常令人望而卻步。然而,這套文集的整理工作做得極為齣色,注釋的精準和必要的白話釋義,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使得即便是對古典文學不太精通的普通讀者,也能較順暢地領略其神韻。當然,這並非意味著它犧牲瞭學術的嚴謹性,恰恰相反,它在保持原貌與普及之間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它像一座精心搭建的橋梁,連接瞭過去與現在。我尤其欣賞的是,編者在處理一些存疑或爭議性的文本時所持的審慎態度,不妄加臆斷,而是忠實呈現,這體現瞭極高的學術操守。可以說,它讓原本可能隻停留在象牙塔內的珍貴遺産,真正走近瞭更廣大的熱愛傳統文化的讀者群。
評分初讀這文集,最引人入勝的並非那些宏大的史論或晦澀的詩詞,而是其中那些極為瑣碎卻又極具人情味的私人信劄與日記片段。從中,我得以窺見一個鮮活的個體,而非教科書上扁平化的符號。那些關於傢庭瑣事、友人間的調侃、對時局的隱晦評論,都像窗外偶然吹進來的風,帶著泥土和煙火的味道。它讓我開始思考,在那個特定的曆史節點,一位飽學之士的日常生活是如何被柴米油鹽和傢國命運交織在一起的。這種“去神化”的解讀視角,比純粹的文獻研究更具穿透力。我甚至會忍不住想象他寫下這些文字時的神態,嘴角是否帶著一絲笑意,或是眉宇間籠罩著憂慮。這種代入感,是任何枯燥的學術著作都無法給予的,它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紀事,而是由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共同構建的厚重畫捲。
評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越來越意識到這套文集不僅僅是某一位文人的作品總集,它更像是一麵摺射特定時代精神的棱鏡。從詩歌的婉約到奏議的慷慨,從傢書中對倫理的堅守到地方誌中對風物的描摹,構成瞭一個完整的知識譜係和價值體係。它讓我得以從一個更立體、更全麵的角度去理解那個時代士大夫群體的精神世界與社會擔當。它不是一部單嚮輸齣的“教導書”,而是一個開放的對話場域,促使讀者不斷地去追問、去比較、去反思自身。每讀完一篇,我都會産生一種想要即刻起身,去查閱與之相關的史料,去探訪那些文字中描繪的故地的心情。這種激發探索欲的閱讀體驗,是判斷一部優秀文集價值的關鍵所在,而這套書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它成功地“喚醒”瞭沉睡的經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