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贞观政要
定价:28.00元
作者:骈骅,骈宇骞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101064476
字数:
页码:26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共十卷四十章,每章多以故事、轶文为引子,生动有趣,概括集中,记叙与评介言简意赅,清晰明了。书中广泛引用了哲理教义较深的格言名句,因此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所以该书是一部特色,对人富有启发的历史著作。书中列举的那些在思想上、认识上、决策上有重要实践意义和借鉴价值的史事,既显示贞观年问的政治面貌,又可激发后人的思索与追求,因此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成了后世“朝野上下”、“入世为人必读”的教科书。
内容提要
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撰写的一部政论性的史书,它以记言为主,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等。此外也记载了一些当时实行的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书中所总结的以民生为本、以德治国等治国理念;诚心纳谏、仁心仁政等领导方法和决策艺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等人才选拔艺术;天下为家、戒奢戒贪、善始善终等修养艺术等等,至今都值得各级、管理者借鉴。阅读此书,我们仿佛穿越了历史时空的隧道,回到了威严壮阔的唐朝皇宫,亲眼目睹着太宗凝神沉思的表情,亲耳聆听着房玄龄、杜如晦、魏徵、李靖等贤臣的肝胆谏言,肃然产生出一种由衷的敬意。“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人才可贵”的无声信息,在今天读来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目录
卷一
君道
政体第二
卷二
任贤第三
求谏第四
纳谏第五
附:直谏
卷三
君臣鉴戒第六
择官第七
封建第八
卷四
太子诸王定分第九
尊敬师傅第十
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
规谏太子第十二
卷五
仁义第十三
忠义第十四
孝友第十五
公平第十六
诚信第十七
卷六
俭约第十八
谦让第十九
仁恻第二十..
慎所好第二十一
慎言语第二十二
杜谗邪第二十三
悔过第二十四
奢纵第二十五
贪鄙第二十六
卷七
崇儒学第二十七
文史第二十八
礼乐第二十九
卷八
务农第三十
刑法第三十一
赦令第三十二
贡赋第三十三
辩兴亡第三十四
卷九
征伐第三十五
安边第三十六
卷十
行幸第三十七
畋猎第三十八
灾祥第三十九
慎终第四十
作者介绍
吴兢(670—749),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唐中宗时,改右补阙,累迁起居郎,水部郎中。唐玄宗时,为谏议大夫,修文馆学士,卫尉少卿兼修国史,太子左庶子,也曾任台、洪、饶、蕲等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迁相州,封长垣县子,后改邺郡太守,回京又任恒王傅。
文摘
君道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他身边的人说:“做国君的原则,必须以百姓的存活为先。如果以损害百姓的利益来奉养自身,那就好像割自己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虽然肚子是填饱了,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首先端正自身,世上没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不正的情况,也没有上面的治理好了而下边的发生的事。我常想,能损伤自身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都是由于自身的贪欲才酿成祸患。如果一味贪恋关味,沉溺于音乐,欲望越多,所受的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国家政事,又扰害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民心涣散,怨言四起,自然就众叛亲离。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放纵和懈怠。”
谏议大夫魏徵回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到一切事物。从前楚庄王聘用詹何,向他征询治理国家的要领。詹何用修养自身品德来回答。楚庄王又问他治理国家用什么方法?詹何说:‘从未听说国君清正而国家会发生的。’陛下所明白的道理,完全符合古代圣贤的意思。”贞观二年(628),唐太宗问魏徵说:“什么叫做圣明君主?什么叫做昏暗君主?”
魏徵答道:“君主之所以能圣明,是因为能够兼听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君主所以会昏暗,是因为偏听偏信。《诗经》中说:‘古人说过这样的话,要向割草柴的人征求意见。’过去唐尧、虞舜治理天下,广开四方门路,招纳贤才,广开视听,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因而圣明的君主能无所不知,所以像共工、鲧这样的坏人不能蒙蔽他;花言巧语的奸佞小人也不能迷惑他。秦二世却不是这样,他深居宫中,隔绝贤臣,疏远百姓,偏信赵高,直到天下大乱、百姓叛离,他还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异,到侯景兴兵作乱举兵围攻都城,他竞浑然不知。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马攻掠城邑时,他还不知道。由此可见,君主如能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采纳臣予忠言,那么,权臣就不能蒙上蔽下,百姓的意见也就能传递给国君了。”
太宗很赞赏魏徵的这番话。
贞观十年(636),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们说:“在帝王的事业中,创业与守业哪件事比较艰难?”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皮质封面泛着一种低调的哑光质感,触感温润细腻,边缘的烫金字迹在光线下流淌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内页纸张选用的磅数和色泽都恰到好处,既能很好地承载文字的墨色,又不像某些精装书那样反光刺眼,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更值得称赞的是它的版式设计,字体的选择兼具了传统书法的韵味与现代印刷的清晰度,行距和字距的把控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篇章内容在视觉上得到了极大的舒缓。我甚至花了好一阵子欣赏扉页和插图的排布,那些古朴的木刻画风格的配图,虽然数量不多,却精准地捕捉了场景的神韵,为文本增添了一份沉静的想象空间。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不仅仅是一堆纸张的集合,更像是制作者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的体现,让人每次翻开它,都仿佛进行着一种庄重而愉悦的仪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它不像某些历史读物那样,一上来就将你拖入纷繁复杂的年代背景中,而是采取了一种极为温和、渐进的方式引导读者进入情境。开篇的几章,作者用了一种近乎闲谈的口吻,娓娓道来一些关于早期治理的理念和遇到的初始挑战,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一个对这段历史不太熟悉的人也能轻松跟上思路。随后,随着情节的深入,叙事开始变得张弛有度,关键的转折点或重要的政策辩论部分,笔触会变得更加凝练和有力,信息密度陡然增加,但又不会让人感到信息过载,因为作者总能适时地穿插一些人物内心活动的侧写或者环境的细微描写来做缓冲。这种“松弛”与“紧张”交替出现的节奏,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你永远期待着下一页会揭示出什么样的治理智慧,或者哪位名臣的言论会掷地有声地敲击在心头,绝无半点拖泥带水之感。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所展现出的那种独特的“文气”,它不是那种艰涩难懂的古文,也并非浮于表面的白话,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富有韵律感的书面语。读起来有一种古典音乐般的庄重感,但同时又非常流畅自然,仿佛是古代的贤者在你耳边低语。尤其是作者引用一些历史文献或当事人的原话时,那种引述的技巧非常高超,既保证了历史的真实性,又巧妙地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叙事脉络中,毫无生硬的拼凑感。这种语言的质感,使得即便是涉及到复杂的政治哲学或经济策略的探讨,也显得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给人一种极强的说服力。我常常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放慢语速,细细品味那些用词的精准和句式的工巧,每一次重读,都能从那些看似寻常的词组中,提炼出更深层次的意蕴。
评分书中对人物心理的刻画,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深度和细腻度,这远超出了传统史书的范畴。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几位核心决策者在重大抉择面前的内心挣扎的描述。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他们塑造成脸谱化的“圣人”或“奸臣”,而是展现了他们在权衡利弊、面对良心拷问时的矛盾与不安。例如,有一段描写某位君主在推行一项不受民众欢迎但对长远国策至关重要的改革时,他清晨在案前独坐,内心那种既要承受当下骂名又要顾及万世基业的煎熬,被描绘得入木三分,甚至能让人感受到那种历史重压下的喘息。这种对“人”本身的关注,使得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不再是冰冷的记录,而是充满了血肉和情感的真实搏斗,让人在阅读时,不只是在学习历史知识,更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体会到身居高位者那份常人难以想象的孤独与责任。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探讨古代的治理经验时,展现出了一种惊人的现代关联性。它并非仅仅是复述陈旧的往事,而是像一面棱镜,折射出现代社会依然面临的诸多难题。比如,书中关于官员的选拔与监督机制的论述,在今天看来,对于如何建立一个高效、廉洁的公共服务体系,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而关于如何平衡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探讨,更是让人联想到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治理困境。作者在叙述历史事件时,似乎总是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个个关于权力、人性和社会结构的普世性疑问。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感,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历史教科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组织人类社会”的永恒指南,每次阅读,都能为我当下的思考提供一个新的锚点和参照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