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学研究,意义重大。自《四库全书》产生以 来,对它的研究就开始了,名家辈出。在原中共中央 政治局委员李铁映先生的倡导下,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余2015年成立了湖南大学中国四库学研究中心,并于 2016年6月召开了**次四库学高层论坛学术会议, 收到了众多四库学研究专家如夏长朴、周积明、江庆 柏等的高水平学术文章,邓洪波主编的《中国四库学 (**辑)(精)》即是本次论坛文章的结集,按照 四库学综合研究、《四库总目提要》研究、经部研究 、史部研究、子部研究、集部研究等顺序编排。
《中國四庫學》發刊辭
專稿
在中國四庫學高層論壇上的講話
四庫學綜合研究
四庫學二十年——以《四庫全書總目》研究為中心
張舜徽先生的四庫學研究
論王重民先生的四庫學成就
“輯今弃古非同事 天禄文淵故别藏”——論宫廷書目在學術**的典範意義
《四庫全書》卷末附考證案語研究
四庫提要研究
《四庫全書總目》“浙本出于殿本”說的再檢討
翁方綱《四庫提要》稿本考
《四庫全書總目》浙本、殿本異文考辨二百例
《四庫全書總目·易類存目》著錄江南典籍補正
《四庫全書》卷前提要四種及其收書異同錄——兼及金毓黼所論《四庫全書》卷前提要問题
經部研究
不使異學淆正經——從《四庫全書總目》對易學圖書之部次看清代易學潮流
《四庫全書總目·周禮類》所載學術流别管窺
《四庫全書總目·四書反身錄》再辨證
清代學術自省與《四庫全書》的編修
史部研究
《四庫全書》史部提要著錄之書名改易考
《四庫全書總目·史部》札記
武英殿本《漢書》“考證”编纂研究
讀《元史》校《元典章》兩則
子部研究
論出土道家文獻與老莊道、氣和合生物思想的一致性
論《四庫全書總目》對西學的誤讀及成因——以耶穌會士譯亞里士多德著作為例
集部研究
《四庫全書》本《文敏集》考略
《四庫全書總目》明人别集提要徵引文獻考論——以《静志居詩話》為中心
解讀與反思:《四庫全書總目》的明代文學批評——以復古派作家的别集提要為例
文獻整理
鄒守益《語石鼓諸生二十五篇》
曹元弼、劉體乾論蜀石經書
附錄
《中國四庫學》稿約
《中國四庫學》稿件格式要求
作为一名侧重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学者,我对一切与“官方文化建构”相关的议题都保持高度敏感。这套《中国四库学(第1辑)(精)》给我的最大启发,或许并非是它对文献编纂技术的描述,而是它对于权力与学术关系的反思。四库的编纂,从本质上说,是康乾盛世皇权对知识体系进行深度整合和规训的一次宏大实践。书中对于“避讳”和“删改”的案例分析,无疑是直击要害的。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禁毁”书目后续流传情况的考证,这往往能揭示出在官方审查的铁幕下,民间知识传承是如何采取迂回策略的。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敏锐捕捉,使得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文献学范畴,上升到了文化史和思想史的层面。我希望能从中找到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清代学术的“开放性”与“局限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评分这本书的收藏价值和学术价值是同步提升的。如今的学术出版,很多都追求快速迭代,内容往往未经充分打磨。但这一“精”装版显然是下了大手笔的。纸张的质感、字体排版的舒适度,都体现出对读者阅读体验的尊重。从内容上看,它非常注重对原始档案和稀见文献的引用和解读。我注意到其中一些对乾隆朱批的挖掘,远比市面上流传的二手资料要深入得多,这对于我们理解一代君王的治学态度和政治考量至关重要。例如,对某些地方志编纂体例的比较,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地方精英阶层与中央修书团队之间的互动博弈。这种深度的文献挖掘能力,是当代研究者急需学习和对标的标杆。我计划将此书作为我未来教学大纲中不可或缺的参考读物。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抱持着一丝警惕的。毕竟“四库学”这个主题听起来宏大且容易流于空泛。很多标榜专业性的书籍,内容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堆砌大量史料,却缺乏令人信服的理论提炼。然而,这套书(第一辑精装版)在阅读初期的体验感却出乎意料地好。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克制和严谨,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用一种清晰、有逻辑的脉络引导读者进入复杂的文献世界。举个例子,书中对“存目”与“不存目”文献的比较分析,没有采用简单的统计数字,而是通过选取几个关键的子部书目进行个案剖析,这种由点及面的研究方法,极大地提升了可读性和说服力。它不是在炫耀知识的博杂,而是在构建一个稳固的知识体系。对于我这种需要经常撰写专题研究报告的人来说,这种结构化的内容才是最宝贵的资源。
评分初次接触这类宏大的“学”字开头的著作时,总担心会陷入那种故纸堆里爬不出来的窘境。但令人惊喜的是,《中国四库学(第1辑)(精)》在处理复杂信息时,展现出极强的现代学术规范性。它并非仅仅是史料的堆砌,而是具有清晰的结构逻辑和论证层次。不同章节之间的衔接非常自然,仿佛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构建起对“四库学”的全景式认知。我特别欣赏其在章节末尾设置的“研究现状回顾与展望”部分,这体现了作者的学术自觉,知道自己的研究在整个学术谱系中所处的位置,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指明了可继续深挖的方向。这种自我反思和前瞻性布局,让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活的学术对话录,而不是一部封闭的断代史。它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
评分这套《中国四库学(第1辑)(精)》的出版,简直是文史研究者的一场及时雨啊!我一直以来都在为寻找系统、深入探讨“四库学”这一专门领域的权威著作而苦恼,市面上那些零散的文章和浅尝辄止的介绍实在难以满足需求。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很显档次,精装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看得出出版方在内容和制作上的用心。光是目录浏览一遍,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更深入挖掘了这一文化工程背后的学术思想、文献学方法以及对后世学术流派的影响。特别是关于不同体例的文献选择标准、底本校勘的原则,这些都是传统文献学研究中的“硬骨头”,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套清晰的分析框架。我特别期待其中关于清代学人如何理解和运用“四库学”这一概念的章节,这对于理解清代学术史的转向至关重要。希望它能填补我在这一专业领域认知上的空白,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工具书,而非仅仅是陈列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