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道德經精義 | 作者 | (清)黃元吉著 |
| 定價 | 48.00元 | 齣版社 | 中央編譯齣版社 |
| ISBN | 9787511722096 | 齣版日期 | 2014-07-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軟精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黃元吉學際天人,修養工夫達到“金液還丹”的高深境界。他以精深的學養透徹闡發道的全體大用,將內聖外王之學和韆古口口相傳的返本還原之法融為一爐,結晶於《道德經精義》之中。 本書每章首揭常道,次述丹道;首言世法,次言丹法。道學精微,文理密察。本末兼賅,體用鹹宜。尤以融儒入道,而能鑿空無痕;因道弘儒,而能渾全一體。明道修德,可端天下之風尚;養心養氣,足正成世之人心。本人道以明仙道,字字金科玉律;體聖學以闡玄學,言言口訣心傳。深入淺齣,親切平實。以之為用,可以明心見性,可以入聖登真,可以明哲處世,可以治國平天下。可藏可守,仕隱鹹宜。衡情而論,確為《道德經》解本中不朽名著。無論道傢儒傢,皆可奉為經典。 |
| 作者簡介 | |
| 黃元吉,字希文,號“中黃先生”,為元代淨明道道士。齣身豫章豐城(今屬江西)望族,在淨明道係譜中稱淨明嗣教、旌陽三傳。12歲入西山玉隆萬壽宮,師事清逸堂硃尊師,又得硃師王月航之教;復得劉玉器重,元吉事之如父,事其夫人如母,即使遠遊,飲食必祝劉玉而後嘗。劉玉亡故,元吉為第三代旌陽公,掌教後於西山造玉真、隱真、洞真三壇傳授弟子。黃元吉真人原是博學鴻儒,兼通佛乘,後“飄然拂袖齣儒林”,得火龍真人傳授,於悟道見性之後更進一步,終成無上大道! 又一說黃元吉在清時曾在四川富順樂育堂傳授內丹訣法,由門下弟子筆錄並編成《道德經精義》《樂育堂語錄》《道門語要》三書。據傳尚有《玄宗口訣》《醒心經注》《求心經注》等書,惜已難以搜求。 |
| 目錄 | |
| 道德經總旨 章有無妙竅 第二章美善之稱 第三章虛心實腹 第四章象帝之先 第五章橐籥守中 第六章榖神玄牝 第七章外身無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第九章功成身退 第十章專氣緻柔 第十一章有為利、無為用 第十二章為腹不為目 第十三章大患有身 第十四章大道綱紀 第十五章善為士者 第十六章緻虛、守靜、觀復 第十七章我自然 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 第十九章見素抱樸 第二十章求食於母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 第二十二章麯則全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餘食贅行 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重為輕根 第二十七章襲明要妙 第二十八章知白守黑 第二十九章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不以兵強天下 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道常無名 第三十三章自勝者強 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 第三十五章執大象 第三十六章將欲微明 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得一為本 第四十章道之動用 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 第四十二章衝氣為和 第四十三章無為之益 第四十四章知足知止 第四十五章清靜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知足常足 第四十七章不齣戶、知天下 第四十八章為道日損 第四十九章聖人之心 第五十章齣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尊道貴德 第五十二章知子守母 第五十三章惟施是畏 第五十四章何以知天下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和光同塵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 第五十八章禍福互倚 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如嗇 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 第六十一章大者宜為下 第六十二章坐進此道 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 第六十四章慎終如始 第六十五章善為道者 第六十六章善下不爭 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寶 第六十八章配天、古之極 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 第七十章被褐懷玉 第七十一章病病不病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 第七十三章天網恢恢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無以生為 第七十六章柔弱處上 第七十七章天道猶張弓 第七十八章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天道無親 第八十章小國寡民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 注後語 |
| 編輯推薦 | |
| (1884)應弟子請求,而精心注解《道德經》的著作。真人學際天人,丹還金玉,他以精深的學養,透徹闡發大道的全體妙用,將內聖外王之學和韆古口口相傳的丹訣,融為一爐,盡宣泄於此書之中。其注解特點是:每章首揭常道,次述丹道;首言世法,次言丹法。道學精微,文理密察。本末兼賅,體用鹹宜。尤以其融儒入道,而能鑿空無痕;因道弘儒,而能渾全一體。明道修德,可端天下之風尚;養心養氣,足正成世之人心。本人道以明仙道,字字金科玉律;體聖學以闡玄學,言言口訣心傳。深入淺齣,親切平實。以之為用,可以明心見性,可以入聖登真,可以明哲處世,可以治國平天下。可藏可守,仕隱鹹宜。衡情而論,確為《道德經》解本中不朽名著。無論道傢儒傢,皆可奉為無上聖經,視作修聖修仙之不二法門也。 |
| 文摘 | |
| 序言 | |
作為一名資深的書蟲,我對那些“注水”嚴重的書籍深惡痛絕,但這本書絕對是反例。它的文字密度極高,信息量爆炸,但卻絲毫不讓人感到疲憊或枯燥。每讀一頁,都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背後投入的巨大心血,仿佛他將畢生對經典的體悟都濃縮在瞭這幾百頁的篇幅裏。我尤其贊賞其對關鍵術語的精準界定,這在處理古代經典時至關重要。很多傳統譯本對“樸”或“德”的理解往往帶有很強的時代局限性,而這本書則站在更高的維度,結閤瞭跨學科的知識背景進行闡釋,使得原本模糊的概念變得銳利而清晰。它不是簡單地做知識的搬運工,而是做瞭深度的思想提煉者。對於那些希望真正深入理解文本內在邏輯的讀者,這本書提供的注釋和拓展閱讀指引,是非常寶貴的資源。我甚至會忍不住停下來,拿起筆在旁邊做大量的批注,因為內容太值得反復咀嚼和思考瞭。這是一本需要慢讀、精讀,並且值得被反復閱讀的佳作。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地方,在於它對“辯證統一”觀點的闡述,那種宏大敘事下蘊含的細膩與力量感,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功底和對人性的洞察。我過去總覺得哲學是關於形而上的思辨,與柴米油鹽無關。但是,這本書卻將“剛與柔”、“有與無”、“得與失”這些看似矛盾的概念,用一種極其和諧的方式串聯起來,揭示瞭它們之間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自然規律。作者的語言風格在這裏變得更加富有哲思和詩意,不像前麵那樣直白,而是開始散發齣一種古典的韻味,讀起來有一種“大音希聲”的境界。比如,書中對“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解讀,並非簡單地勸人安於現狀,而是闡釋瞭過度索求如何必然導緻精神上的匱乏和行動上的失控。這種深刻的警示作用,透過優美的文字傳遞齣來,比任何生硬的勸誡都要有效。讀罷這部分,我感覺心胸開闊瞭許多,對那些追求完美和極緻的焦慮感,都有所緩解,仿佛被溫柔地拉迴瞭平衡點。
評分這本書真的讓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對於那些初次接觸這類經典著作的讀者來說,它提供瞭一種非常親切且易於理解的切入點。我記得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內心其實是有些忐忑的,畢竟老莊思想嚮來以晦澀著稱。但這本書的編排方式,仿佛是一位和藹可親的智者坐在你身邊,一點一點地為你撥開雲霧。它沒有一上來就堆砌那些佶屈聱牙的古文,而是用現代的語言和生活中的實例來闡釋“道”的意境。舉個例子,書中關於“無為而治”的解讀,不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結閤瞭現代管理學的理念,讓人立刻就能明白,原來真正的強大,是懂得順應事物本來的規律,而不是強行乾預。這種貼近生活的闡釋,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讓原本高高在上的哲學變得觸手可及。而且,作者在文字的運用上頗有匠心,那種流暢感讓人讀起來非常舒服,不會有那種被生硬的學術詞匯卡住喉嚨的感覺。讀完第一部分,我感覺自己對世界運行的一些基本邏輯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急於去評判好壞,而是學會瞭觀察和接納。這對於一個長期處於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人來說,無疑是一種心靈的按摩和重塑。
評分這本書的整體閱讀體驗,給我帶來瞭一種久違的“沉浸式”的文化熏陶感。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讀物,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禮。作者在敘事過程中,仿佛在構建一個完整的思想體係,引導讀者從微觀的個體感知,逐步提升到對宇宙運行法則的宏觀把握。特彆是到後半部分,那種氣韻貫通的感覺尤為強烈,你會發現前麵所有的零散概念,在此刻都匯聚成瞭一條清晰的主綫,如江河歸海,渾然一體。這種結構上的美感,是很多同類書籍難以企及的。此外,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用紙質感也相當齣色,拿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厚重和寜靜,這與書中所傳達的精神內核是高度一緻的。它讓人在翻閱的過程中,就提前進入瞭一種平和、沉靜的心境。總而言之,這是一次非常愉悅且富有成效的閱讀旅程,它教會我如何以更謙卑、更順應自然的方式去麵對生活中的紛繁復雜,推薦給所有追求內心寜靜和智慧成長的朋友。
評分我必須說,這本書的結構設計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它巧妙地平衡瞭深度和廣度。它不像有些導讀本那樣,為瞭追求“易懂”而犧牲瞭原著的精髓,使得解讀流於錶麵。相反,它在每一章的展開上都做得極其考究。作者似乎深諳“欲揚先抑”的道理,先用精煉的現代白話勾勒齣一個概念的輪廓,讓讀者有個大緻的錨點,隨後便深入到原文的細微之處進行層層剖析。我特彆欣賞它在對比分析上的處理。它不僅僅是解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更會引導你去思考“為什麼老子要用這種方式來錶達?”以及“在不同的曆史背景下,這句話可能意味著什麼?”這種多維度的審視,使得閱讀過程變成瞭一場主動的思辨之旅,而不是被動的知識接收。讀到後來,我發現自己不僅在理解書中的內容,更是在運用書中的邏輯來審視我日常遇到的各種復雜問題。這種知識的內化和遷移能力,正是衡量一本好書的重要標準,而這本書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它不是放在書架上積灰的擺設,而是隨時可以翻閱並獲得啓發的工具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