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孩子的是训练出来的
定价:29.8元
作者:柴一兵著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63942459
字数:233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意味着独特而强大的能力,然而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培养获得的。父母只要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并激励孩子积极行动,你的孩子就可以变得很!
内容提要
不少父母羡慕别人的孩子,却不明白自己的孩子为何表现平平。难道是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笨?不是的。真正的原因是自己的孩子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而方法和技巧的获得除了一部分靠孩子自己摸索外,大部分还要靠父母的指导和训练。这就需要父母首先掌握科学的学习观念和训练方法,然后对孩子进行科学的训练,孩子就会一天天变得!
这里的不仅仅指文化课成绩的,而是独立能力、社交能力、创造能力、理财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等的综合。事实上,孩子从小就接受训练这些能力的训练,不只是为将来踏入社会做准备,也是孩子当前身心发展和快乐生活的需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柴一兵,女,80后作者,媒体人,畅销书编辑,自由撰稿人,某文化公司审稿编辑,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致力于青少年心灵成长及家庭教育,曾出版多部家教类图书。
文摘
独立,从自理开始
每个孩子都需要离开父母去独立生活,而独立生活离不开好的自理能力,否则生存都面临威胁,还谈什么其他的发展。
一只虎皮鹦鹉被主人养在鸟笼中,每日衣食无忧。后来,主人看见其他的鸟儿在大自然里自由自在地生活,觉得虎皮鹦鹉整天被关在笼子里很可怜,于是就打开笼子将它放回了大自然。主人以为鹦鹉从此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没想到,几天后鹦鹉却死于饥寒交迫。因为它既不会筑巢,也不会寻食。
现代社会处处充满竞争,要想在这个时存、发展,必须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人,就会像那只虎皮鹦鹉一样难以适应。
《中国教育报》曾报道,一位18岁的硕士研究生,由于成绩,被指定为留法预备生。可是,他一想到“马上就要到国外去,离开了父母生活怎么办”,他就失眠。后来到了国外,他的生活不能自理,每天忧虑、焦急,导致身体越来越差,结果在语言学院学了半年,就休学了。
出国留学本来是一件令多少人羡慕不已的好事,却因为生活无法自理而不得不放弃,这和上面所说的那只虎皮鹦鹉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要独立生活,学会自理是必需的。
自理,就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简单地说就是自己照顾自己。自理能力是孩子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前提和基础,是孩子学会照顾自己衣食住行的能力,这会帮助孩子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成为真正独立的人。自理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和锻炼。所以,父母要在爱孩子的同时记住自己的教育责任,那就是训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从小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养成不依赖他人的习惯。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训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尽早开始培养
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要尽早开始。就在孩子萌发出独立意识时,就可以教他走路;孩子咿呀学语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做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有意识地让孩子给你拿一些东西,或把一点小的东西丢在地上让孩子捡起来;小手脏了,看着他自己洗手,并教他怎样洗干净。自理能力培养开始得越早,孩子就能越早地养成自己做事的习惯,独立能力也就越强,长大后也才能越早地独立生活。
◆要有足够的耐心
教孩子学会独立地行走、吃饭、如厕、自己睡觉、穿脱衣服、洗澡、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等,是基本、重要的一个教育过程,而孩子学习这些,一般比父母替他做麻烦得多,用时也更多。对于父母来说,这比起替孩子做所有事情来得更难些,所以父母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如果父母没有耐心,孩子就会自暴自弃,不能掌握应该掌握的技能。长此以往,孩子就什么都不会做,独立能力更无从谈起。
事实上,每个人都一样,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经历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孩子学习自理也一样。父母若嫌麻烦,什么事都替他做了,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我锻炼与自理能力提升的机会。父母不要忘记自己的角色,是一个教育者、引导者,而不是一个保姆。如果用保姆的角色行事,父母是轻松了,带给孩子的却是日后成长道路上绕不开的障碍。
所以,父母要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动手去做,用足够的耐心引导孩子学会生活自理。当然,孩子也不会让你失望,慢慢地,你会看到孩子独立行走、奔跑、穿脱衣服、上下楼梯、捡起掉落的物品、自己洗澡、自己刷牙、自己收拾玩具等,那种喜悦不仅仅是你所收获的,更重要的是洋溢在孩子脸上。
◆培养孩子的自理意识
要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首先要培养自理意识。长期以来,不少父母对孩子的事情都是代劳,使孩子形成“只要我不愿意做的事情,父母就会帮我去做”的意识。这种意识显然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因此,父母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孩子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更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在责任与信心的双重鼓舞下,孩子会学得很快。
◆从简到难,循序渐进
孩子的身心发育有其规律和特点,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孩子各种能力的发展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增的。所以,教孩子学会自理时,应该遵循一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地一步一步来实施。孩子先学会的往往是简单的动作,然后才开始学习较复杂的动作。比如,孩子吃食物的动作发展顺序一般是先学会用手抓东西吃,接着学会用手捏东西吃,后学会用勺舀东西吃;学习用勺时,孩子先学会用勺舀东西,然后学会把勺送进口里。因此,父母应该遵循孩子动作发展的规律,把握好训练的进程,这样才能不急不躁地教会孩子学会生活自理。
另外,可以为孩子的成长制定一个系统的目标,这对孩子的发展非常有利。例如,在培养孩子独立吃喝方面,1岁时教孩子用小勺吃饭;到1岁半左右,就要教孩子左手扶碗,右手拿勺自己独立吃饭,还要教他用双手拿着杯子喝水,饭后用餐巾擦嘴。到2岁半左右,孩子就能干净利落地吃完一顿饭。又如,3岁的孩子可训练吃饭、洗手、刷牙等;4岁的孩子可学习折叠被子、整理床铺及自己照料生活;五六岁的孩子要求穿脱衣服迅速、整齐,洗脸洗手要洗得很干净等。
◆发挥游戏的力量
游戏是孩子一天中不可或缺的活动,也是孩子感兴趣的活动,所以把培养自理能力的活动融入游戏中,是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自理能力训练的有效方法。孩子不仅能从中轻松地掌握自理技能,还能体会游戏带来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比如,孩子不会子,可让孩子玩一些穿珠子、小物装瓶、盆内摸鱼、剪纸等游戏,发展孩子的精细动作,对做像子这类事情都有帮助;孩子不会使用勺子,就多让他练习拿小铲子将沙土装入桶中,这一动作熟练后,学习使用勺子就方便了;玩替娃娃穿衣服的游戏,能帮助孩子自己穿脱衣服;收拾玩具和房间比赛游戏,穿衣服比赛游戏等,有利于训练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
◆教孩子自理方法
要让孩子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他明确生活自理的方法。孩子不知道怎么系鞋带,就谈不上系好鞋带;孩子不会洗脸,就谈不上把脸洗干净……也就是说,即使孩子有了自理意识,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父母还要教孩子学会具体的生活自理方法,孩子才能学得快、做得好。
一般情况下,将做某件事的整体动作进行分解,一步一步地教给孩子,孩子往往容易掌握。比如,教孩子穿衣服前,可把步骤简单地给孩子说一遍,在实际动手时再按步骤予以讲解,如该穿袖子了就告诉孩子现在要穿袖子,请孩子把胳膊伸到袖子里,这样孩子就知道自己正在干什么,下次再做同样的动作,孩子就会印象深刻。
◆多鼓励孩子
孩子做完一件事后,不管他做得好不好,父母都要先给予鼓励,赞扬他做得对的地方。对于孩子有失误的地方,要帮助他找到问题所在,告诉他如何做好。这样,既能保护孩子自理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又能不断提高自理能力。
当孩子把事情做好之后,父母要表现得特别高兴、开心,并鼓掌祝贺,让孩子知道,他把事做好了爸爸妈妈就特别高兴,可以提高孩子做事的兴趣,也能让孩子从成功中获得愉悦感和自豪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对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非常有利。
……
序言
我最近翻阅的一本育儿书,书名是《孩子,你是最好的自己》。这本书给我一种非常温暖、充满力量的感觉。它强调的是发现和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而不是一味地去塑造一个“完美”的孩子。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理解孩子的独特个性,如何尊重他们的选择,以及如何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书中有很多关于如何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如何面对失败、以及如何培养他们坚韧品格的建议。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表扬”的部分,作者不提倡空泛的赞美,而是鼓励家长去具体地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让他们明白成功的背后是什么。这本书也强调了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和自我成长对孩子的重要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更能接纳孩子的优点和缺点,也更懂得如何做一个支持者,而不是一个控制者,让孩子能够真正成为属于自己的优秀个体。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很吸引人,我一直觉得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天生的,后天的培养确实至关重要。我之前也读过一些关于儿童心理和教育的书籍,但总是觉得有些理论化,不够接地气。最近我看到一本讲育儿的书,它的书名是《给孩子最好的成长》,这本书就详细地介绍了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孩子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它从孩子的认知发展、情商培养、学习能力提升等多个维度出发,提供了很多实操性的建议。比如,书中讲到如何通过绘本阅读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语言能力,如何通过亲子游戏来增进感情,同时还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章节,它教家长如何识别孩子的情绪,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压抑或者爆发。这本书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也让我对育儿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让我觉得育儿不再是一件充满焦虑的事情,而是可以充满乐趣和成就感的过程。
评分最近刚读完一本关于孩子沟通的优秀读物,书名是《和孩子好好说话》。这本书真的太实用了,我简直想把它推荐给所有有孩子的家长。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剖析了我们在和孩子沟通时常常会犯的错误,比如总是急于评判、说教,或者用命令式的语气。书中提供了很多非常具体的沟通技巧,比如如何倾听,如何表达理解,如何用提问代替命令,以及如何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我学到了很多在日常生活中就能立刻用上的方法,比如当孩子犯错时,与其劈头盖脸地指责,不如先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温和地问他“你当时是怎么想的?”。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孩子放下戒备,愿意开口,还能让他自己去反思。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沟通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感的连接,良好的亲子沟通是解决很多育儿难题的关键。
评分我最近淘到一本叫做《童年,不被耽误的成长》的书,这本书读起来真的让人茅塞顿开。它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而是非常深入地探讨了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和特点,以及如何抓住童年的关键时期,为孩子打下坚实的基础。书中详细阐述了关于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性,比如语言、认知、社交、情感等方面的启蒙。作者结合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实际案例,为家长提供了非常具体、可操作的指导。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玩中学”的理念,它强调了游戏在孩子成长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和探索。这本书也提到了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如何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孩子成长的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有信心去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叫做《父母的格局,孩子的未来》的书,这本书给我的启发非常大。它不仅仅是讲教育方法,更是从父母的思维模式和人生观出发,探讨如何为孩子构建一个更广阔的未来。书中提出了“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起点”这个核心观点,并且用大量的案例来论证。它强调了父母自身的心态、视野和品德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放手”的部分,作者鼓励父母要相信孩子的潜能,不要过度干预,而是要给予支持和引导,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书里还讲到了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担当,如何让孩子拥有健康的金钱观,以及如何引导孩子在面对挫折时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教育”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眼前的成绩,而是着眼于孩子的长远发展,如何让他们成为一个有格局、有担当、有智慧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