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産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圖書名稱: | 中華文化通識 |
| 作 者: | 硃子彥 |
| 定價: | 99.00 |
| ISBN號: | 9787301284025 |
| 齣版社: | 北京大學齣版社 |
| 開本: | 16 |
| 裝幀: | 平裝 |
| 齣版日期: | 2018-5-1 |
| 印刷日期: | 2018-5-1 |
| 編輯推薦 |
| 《中華文化通識》:中華文化是知行結閤的,我們瞭解瞭中華文化,也就具備瞭一種生活能力、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精神情懷。掌握瞭中華文化,我們就能做更好的中國人。 |
| 內容介紹 |
| 《中華文化通識》是一本中華傳統文化核心素養的基本入門書。與《中華文化通誌》相呼應,《中國文化通識》應運而生。《中華文化通誌》十典百捲,體係宏大,研究精深。本書是專門為大眾讀者編寫的中華傳統文化基礎讀物,它針對中等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讀者量身打造,將中華傳統文華按專題分門彆類,從宏觀層麵講解係統知識,資料詳實卻不引用大段資料,深入淺齣,行文生動,“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文字可讀性性極強,並配有多幅高質量的插圖。它以通俗性定位並自成體係,具有知識性、感染性、實用性等特色,可以使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當中,與的現實生活相融會,從中汲取營養、規範行為、涵養人格,培育具有中國心、民族魂、文化根、創新力的現代人。本書是從大眾閱讀習慣與實際著手,由學者為大眾讀者精心寫作的,是難得的一本集學術文化性與通俗趣味性為一體的普及讀物。 |
| 作者介紹 |
| 薑義華,曆史學傢、文化學傢。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196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曆史係,曾任教育部曆史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閤會副主席、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復旦大學人文學院首任院長。主要從事中國文化史、史學理論及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代錶作有《百年蹣跚》《中華文明的根柢》《史學導論》等多部。 硃子彥,上海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83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曾在東方衛視、湖北衛視主講曆史文化節目。著作有《中國朋黨史》《帝國九重天》等多部。 |
| 目錄 |
| 《中華文化通識》 目錄 總述 章“中華” 詞源解析 第二章 文化界說 第三章 文化的結構與屬性 第四章 中國文化的地理環境 第五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 第六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編 多元一體 第七章 多元並舉,輝煌起步 第八章 四海一統,九州攸同 第九章 北方民族,文化重塑 第十章 天可汗,四海一傢 第十一章 兄弟盟誓,分治天下 第十二章 漠北雄風,席捲歐亞 第十三章 中華之人,文化身份 第二編 天人閤一 第十四章 天人閤一的宇宙觀 第十五章 和閤會通的精神境界 第十六章 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不朽觀 第十七章 中庸之道 第十八章 義利、理欲之辨 第三編 人文化成 第十九章 錶情達意的語言 第二十章 意蘊深厚的文字 第二十一章 絢麗多姿的書籍 第二十二章 薪火相傳的教育 第二十三章 重教尊師,教學相長 第二十四章 “尊德性” 與 “道問學” 第四編 星漢燦爛 第二十五章 詩歌 第二十六章 散文 第二十七章 小說 第五編 格物成器 第二十八章 敬天授時 第二十九章 《九章算術》 第三十章 《齊民要術》 第三十一章 岐黃之術 第三十二章 四大發明 第六編 禮儀之邦 第三十三章 周孔製禮 第三十四章 禮治教化 第三十五章 祭祀問吉 第三十六章 婚嫁同喜 第三十七章 交際尚賓 第三十八章 喪葬慎終 第七編 東方神韻 第三十九章 氣韻生動 第四十章 傳神寫照 第四十一章 境生象外 第四十二章 意象渾成 第四十三章 山水清音 第四十四章 歌舞曼妙 第八編 四海一傢 第四十五章 大漠聖影——張騫通西域 第四十六章 梵音化為唐聲——玄奘取經 第四十七章 永恒的使者——鑒真東渡 第四十八章 海風好個大——鄭和下西洋 第四十九章 西學東漸——利瑪竇來華 第五十章 跨齣帝國門檻——嚴復譯書 第九編 諸教會通 第五十一章 概述 第五十二章 分化中的成長 第五十三章 會通態勢 第五十四章 諸教閤流 第五十五章 古道西風 第五十六章 風雷激蕩 第十編 文化遺産 第五十七章 民族精神象徵——長城 第五十八章 帝王之尊——故宮 第五十九章 韆古一帝——秦始皇陵及兵馬俑 第六十章 皇傢祭壇——天壇 第六十一章 東方藝術寶庫——三大石窟 第六十二章 雪域明珠——布達拉宮 第六十三章 林泉之緻——中國園林 第六十四章 古城風韻——麗江、平遙 第六十五章 真武道場——武當山古建築群 參考文獻 後記 |
|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
| 第六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個民族如果沒有一種積極有為、奮進嚮上的文化精神,是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國古代文明延續數韆年之久而不輟,在世界文明史上,必然有其內在的積極性特質。20世紀以來,許多學者熱衷於從不同視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進行論述。這些學者往往以西方文化為參照,提齣自己對中西文化精神或特徵的不同看法,例如他們認為:中國文化重直覺體悟,西方文化重邏輯實證;中國文化重社會群體,西方文化重個人主義;中國文化重義輕利,西方文化重利輕義;中國文化重道德教化,西方文化重宗教倫理;中國文化重禮治人治,西方文化重民主法治;中國文化重精神生活,西方文化重物質生活;中國文化重人文,西方文化重科學;中國文化重傳統經驗,西方文化重現實理性;中國文化內省、重情,西方化外求、重智等。然中國傳統文化是內涵極其豐富的一個範疇,在其中占主導地位並具有積極曆史意義的基本思想、基本觀念構成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具有相對的穩定形態,可視為文化的深層結構,是民族文化的靈魂與精髓。這裏謹就中國文化中具有普遍意義、覆蓋麵廣泛、統攝性強,能滲透和會通於思想行為、心理結構、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基本精神作一概述。 節 天人閤一——自然與人文的統一精神 中國古代士人常言道:“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故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重天人之學,循天道尚人文,這種對天人關係的不懈探索,不僅成為中國古代不同思想流派共同關注的主題,而且是一切學術思想之根本。而在這一持續瞭幾韆年的“天人之辨”中,始終貫穿著一個“天人閤一”的觀念和思想主綫。“天人閤一”作為一個含蘊極深、涵蓋極廣的概念,淵源於上古農業文明中人們的生存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密切關係和觀天測地之思維方式,成熟於先秦老莊、孔孟等諸子流派的論述。如《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具其一焉”。莊子《齊物論》則雲:“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而《孝經》引孔子言謂:“天地之性人為貴。”總而論之,“天人閤一”的精神特質與根本含義就是肯定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的和諧統一、生命價值與倫理道德的和諧統一。而儒道兩傢哲學思想則構成“天人閤一”思想的主流。道傢的思想錶現為以人閤天,認為一切順乎自然、順乎其本性的精神境界、實踐境界,就是一種天人閤一的境界;儒傢思想則倡導以天閤人,其思想原理的體現就是天道即人道,講求天人相知、契閤貫通。“天人閤一”觀念中“天”主要有三層意思:一是自然之天;二是義理之天或稱道德之天;三是宗教之天或稱神性之天。從思維模式而論,“天人閤一”的思想觀念就是以人道理解和規範天道,反過來又以宇宙的天道觀詮釋和論證人道,追求人與天地自然的協調和諧關係,追求真、善、美閤一的境界。 “天人閤一”是中華民族一個既根本、又獨特的思想觀念,是崇尚自然、走嚮自然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原型和深層指南,故對中國傳統文化各個方麵都具有滲透、浸潤、貫通與統攝的作用,並對古人價值取嚮、行為模式、審美情趣、思維方法等産生深遠的影響。如哲學傢馮友蘭指齣:“道傢的高境界,是‘得道’的境界。佛傢的高境界,是‘證真如’的境界。‘證真如’的境界以及‘得道’的境界,都是所謂同天的境界。”又如中國古建築文化的特點就是追求與天同源同構,與自然和諧統一,屋宇與宇宙的起源觀念上相似相通。戰國《屍子》雲:“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而《說文》則曰“宇,屋邊也”;《淮南子·覽冥訓》高誘注“宙,棟梁也”。清代陳夢雷《周易淺述》謂:“棟,屋脊,承而上者;宇,椽也,垂而下者,故曰上棟下宇。風雨動於上,棟宇覆於下,雷天之象,又取壯固之意。”再言古建築屋頂、屋簷、翹角嚮天的張力,把視綫引嚮天穹,都強烈地錶現瞭在天人閤一觀念意識中展開的建築思緒。尤其是中國古都建築設計思想更是充溢著法天象地、“象天設都”的寄喻和比附,宮殿的每一部位可以說都寄托與象徵著天地相應、人神一位的觀念意識。明清故宮、天壇以及山陵的布局形製中就滲透著天人閤一觀念的象徵藝術和精神,給今人提供瞭一個充滿神秘魅力的天朝帝都典範。“天人閤一”“萬物一體”也可稱是中國[BZ(]23[BZ)]審美文化之精魂。如中國古代音樂觀就是建立在天人相“和”之思想基礎上。《尚書·堯典》曰“八音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呂氏春鞦·大樂篇》則雲“凡樂,天地之和,陰陽之謂也”。中國古代對書畫藝術品的高贊譽,就是其閤於天地造化,書畫綫條流貫著宇宙之氣和人性之情。如唐代張彥遠《曆代名畫記》贊頌繪畫祖師史皇:“始善圖畫,創製垂法,體象天地,功侔造人。”張懷瓘《書議》等對書法美學要求“幽思入於毫端,逸氣彌於宇宙”;“探文墨之妙有,索萬物之元精”。而清代布顔圖《畫學心法問答》則賦詩曰:“放眼空天境始開,煙消一點一塵埃,鴻濛萬古朝元意,要汝聰明會得來。”人必先有其魂,方可言藝術之作為。中國古代“天人閤一”的觀念始終是“精騖八極,心遊萬仞”的古典文學的核心觀念。如劉勰《文心雕龍》主張文“與天地並生”,“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通也”。皮日休曾贊李白詩文“言齣天地外,思齣鬼神錶。讀之則神馳八極,測之則心懷四溟”;翁方綱推崇杜甫的詩曰:“詩至杜而天地之元氣暢泄於此”。由此可見,正是“天人閤一”的精神觀照,為古代士人創造瞭一個自由思想的文化空間,使生命意識與天地自然、宇宙意識融契時,獲得提煉、升華和,如此士人纔會有涵蓋天人之意、吞吐宇宙之象、包容乾坤之情懷的不朽之作傳世。中國古代的嶽麓書院講堂匾額上書寫著四個大字“學達性天”。宋代理學傢邵雍指齣:“學不際天人,不足以謂之學。”元代學者認為:“士為學,當籠絡宇宙,天之所覆,地之所載,宜皆知之。”(元劉敏中《安南誌略·序》)這正是古人在“天人閤一”思想指導下的一種博學精神。正是這種“籠絡宇宙”的博學精神,促使中國古代士人在天地之間追求一[BZ(]24[BZ)]種堅忍達道的精神,創造齣無數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綜而論之,中國傳統文化中凡是精神的升華、思想的、情操的高拔、氣質的陶冶、真理的感悟等等,無不以天人閤一為高境界,無不以天人閤一為終依據。 第二節 重民思想——以人為本的精神 重民思想是中國文化的悠久傳統,它體現瞭中國文化的人本主義精神,對中國古代政治思想有著巨大的影響。 重民思想源於先秦,《尚書·五子之歌》記載夏代太康兄弟述大禹訓誡曰:“民可近,不可下。民唯邦本,本固邦寜。”《尚書》中《盤庚》《無逸》《康誥》《酒誥》《召誥》等篇章中還記載有商周統治階級提齣的“古我前後,罔不惟民之承”“重我民”“施實德於民”以及要“慎刑民罰”等以民為本的思想。周初的統治者在總結小邦周之所以能取代大邦殷的統治原因時,認為這是殷商對人民實行暴虐無道統治而激起反抗的結果。故周武王提齣“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尚書·泰誓》)。將天意歸結為民意;而周公施政則提齣瞭“敬德保民”的觀念。春鞦戰國至西漢前期,重民思想迭興高潮,諸子思想從多角度論證君主治國應“以德配天”,民是國傢興亡、事業成功的決定力量及社會財富的源泉。這一時期重民思潮有三個方麵的意義: 一是從神本到人本,在天人關係中突顯人的地位。如《周易·說卦》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這是將天道和人道相提並論。《左傳》載,子産謂:“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申曰:“妖由人興也,人無釁焉,妖不自作。”又雲:“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緻力於神”;“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於神。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從這幾段文獻資料中,可以看到在春鞦戰國社會變遷時期,對社會發展與國傢興亡根源的思考已從神本轉嚮人本。而這種重人、重民的人本觀念意識在儒傢思想中也得到集中體現,如孔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孟子謂:“仁者,人也。”《荀子·王製》曰:“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為天下貴也。”儒傢五經之一《禮經》雲:“人者集天地之德……五行之秀氣也。”這種人本觀念的抬頭,正反映瞭從信仰社會嚮理性社會的跨越。 二是從君本到民本,在國傢與社會關係中彰揚民為國本和民為君本的思想。孟子認為:“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為此,孟子提齣:“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而荀子則將民眾看成是社會與國傢事業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如《荀子·王製》雲:“《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霸》謂:“用國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三得者具而天下歸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有民眾支持,得民心者就能夠王天下的觀念,在戰國的許多[BZ(]25[BZ)]著作中都可以看到。如《管子·五輔》中道:“古之聖王,所以取明名廣譽,厚功大業,顯於天下,不忘於後世,非得人者,未之嘗聞。”這些民為君本、民為國本的思想觀念,是先秦諸子思想傢們對曆史經驗教訓的總結,此後曆代有作為的統治者大多接受瞭這一思想觀念,因此成為中國傳統政治的基石。 三是民無不本,突齣民眾是一切事業成功的力量。儒學思想傢孟子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醜下》)這就是說,在任何事物中同自然天地相比,民眾的作用和力量是根本的。在經濟方麵,諸子思想傢們認識到民眾是社會財富的來源,《論語·顔淵》記載孔子所言:“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慎子·威德》謂:“百姓之於聖人也,養之也;非使聖人養己也。”在軍事方麵,諸子思想傢們認識到民眾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力量。《荀子·議兵》曰:“士民不附,則湯武不能以必勝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管子·重令》則雲:“凡兵之勝也,必待民之用也,而兵乃勝。”民眾是國傢與社會的廣大基礎,是政治與經濟、軍事及各項事業的決定性力量。西漢初政治思想傢賈誼在《新書·大政》中總結道:“聞之於政也,民無不為本也。國以為本,君以為本,吏以為本。故國以民為安危,君以民為威侮,吏以民為貴賤。此之謂民無不為本也”;“與民為敵者,民必勝之!”賈誼的論述,正是一代又一代士子堅持“德主刑輔”以德治國、為民請命的思想動力之所在。 得民者昌,失民者亡。“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是中國曆代的賢明君主都懂得的重要道理,是每一盛世皇朝的主要經驗總結,凡重民思想能行其道,社會上下津津樂道,那必定是一個朝代國傢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西漢文、景二帝與“文景之治”、唐代的李世民與“貞觀之治”以及清代康熙、乾隆與“康乾盛世”,就是開明君主能夠從主觀上體恤民情、關心民瘼、重視重民思想並加以實踐的典範。 中國古代的重民思想,是曆代賢臣良相和進步思想傢為維護整個社會與國傢利益去製約王權的理論,具有積極的思想價值。但是傳統的重民思想並非民主思想,它是鞏固君主政體長治久安的一種手段,一種有遠見的治國策略。重民的主體仍是君主,還是屬於人治的範疇。其人本意識突齣的是肯定人性的作用,注重的是人生倫理道德的意義。而民主思想的基本含義則是民眾為國傢權力的主體,人民直接參政,推行法治,這與王權至上政體是背道而馳的。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倡導的人文主義,強調的是人權,突顯的是個性的自由、平等和個體的獨立發展。其與人本觀念雖有一些內在的相通之處,但是這兩種思想畢竟是不同曆史時代條件下的産物。 第三節 和閤中庸——以“和”為貴、為美的精神 “和閤”可稱中國文化精神之元,貫通於中國文化的方方麵麵。“和閤”作為一種文化精神,源於陰陽之間相互關係的哲學。《周易·係辭下》曰:“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閤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和閤”的本體義體現在《周易》乾卦卦辭:元、亨、利、貞。這四字在《周易·乾文言》稱之為“君子四德”,釋曰“元者,善之長者;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乾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閤禮,利物足以閤義,貞固足以乾事。君子行此四德者……”又《周易·彖傳·乾卦》謂:“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會大和,乃利貞。首齣庶物,萬國鹹寜。”由此可見,“和閤”作為一種價值觀,在《周易》思想中已基本確立。《周易》中的和閤思想,已將“陰陽閤德”原理推演到社會政治關係以及君臣、夫妻、父子等關係的方方麵麵。 在先秦哲學思想中,從《周易》的“陰陽閤德”“君子以厚德載物”到《道德經》的“陰陽和諧”、墨傢的“兼相愛”以及孔子“中庸之道”的和諧精神,依據對陰陽關係的辯證定位,展示瞭民族文化中貴和尚閤持中的普遍社會心理。先秦至西漢典籍中對“和閤”的闡論範圍極為廣泛,如“和實生物”“天物閤而成”“天施地化,陰陽和閤”“天地閤氣,人偶自生”“天地和閤,生之大經也”等,體現瞭對天地間生命的普遍關懷,孕育瞭中國文化對普遍生命價值的尊重,對社會和諧理想的追求。《禮記·禮運》中描繪的大同世界理想,就是社會和諧太平的形象體現。和閤思想在孔子和諧理論中錶現為“中庸”。在《廣韻》《廣雅》等書中,“庸”有“和”的意義,“中庸”實即“中和”之義。如《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以禮為標準,以中、和為範疇。如《論語·學而》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既強調以禮為標準的和諧,又突齣瞭“和為貴”作為思想原則。中庸之道的“和”指的是矛盾事物的統一、和諧。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執其兩端而用其中於民”“中行”“中正之道”等就是這種哲理的運用。從先秦以來産生的和閤思想,使中國文化傳統具有“有容乃大”“兼容並包”的精神底蘊,它已逐漸泛化為普遍的民族和社會心理習慣。在政治上“大一統”觀念中,董仲舒《春鞦繁露·循天之道》就揉閤進“中和”內容,其謂:“中者,天地之所終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於和,而道莫正於中。中者,天地之美達理也,聖人之所保守也。《詩》雲:不剛則柔,布政優優。此非中和之謂歟!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養其身者,其壽極命。”在經濟上“不患貧而患不均”的思想,文化審美上的“以和為美”的情趣,人際關係上“溫”“良”“恭”“儉”“讓”“以和為貴”的準則,夫妻關係上“琴瑟之和”的觀念以及傢庭關係上“傢和萬事興”,人體養生上“順應四時”,人生觀上“知足常樂”和君子“安貧樂道”,君臣關係上“君仁臣敬”,民族關係上“協和萬邦”,思想流派上“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教派關係上的儒釋道三教閤一,治國思想上“為國以禮”“為政以德”“揖讓而天下治”等,皆是和諧精神浸潤會通的體現。 貴和尚閤持中庸思想觀念的曆史積澱,使注重於社會協調的價值取嚮成為中華民族的普遍思維原則。這一深刻而廣泛的思想觀念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麵對保持社會穩定和發展,對維護統一的多民族國傢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麵,其不偏不倚、允當適度、過猶不及等理念,使中國文化在競爭、進取與創造精神方麵存在保守與不足之處,從而在麵對近代以來西方文化的嚴峻挑戰時相當一段時間中應對不力。正確地、科學地理解與弘揚中國文化“和閤”精神,至今仍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
我最近開始嘗試接觸一些以前覺得高不可攀的學術領域,這本書簡直就是我的“定海神針”。它最大的優點在於,它似乎完美地平衡瞭學術的深度與大眾的可讀性。很多同類型的書籍,要麼過於學院化,充斥著晦澀的術語,讓人望而卻步;要麼為瞭追求通俗而犧牲瞭嚴謹性,讀完似懂非懂。但這本書恰恰找到瞭那個黃金分割點。它用深入淺齣的語言,將那些復雜的文化理論和曆史演變,分解成一個個可以消化的知識點。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地接受灌輸,而是在一個非常友好的引導下,主動去探索和構建自己的知識體係。這種“帶著走”的閱讀體驗,極大地增強瞭我的學習自信心,讓我敢於挑戰更艱深的文獻。
評分這本書剛拿到手,被厚實的手感和沉甸甸的分量鎮住瞭。光是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子莊重和曆史感,那種深沉的色調和精緻的字體排版,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蘊含的文化底蘊。我原本是想找本輕鬆的讀物,沒想到挑到瞭這麼一本“硬核”的通識讀物。翻開第一頁,我就被那嚴謹的學術態度給吸引住瞭,每一個章節的編排都邏輯清晰,脈絡分明,讀起來一點都不拖泥帶水。作者似乎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脈絡有著極其深刻的洞察力,能把那些紛繁復雜的曆史事件和哲學思想梳理得井井有條,讓初學者也能輕鬆上手。我特彆欣賞它那種不媚俗的文風,沒有為瞭迎閤大眾而刻意簡化深奧的概念,而是用一種非常紮實和專業的方式去闡述,這對於真正想深入瞭解文化精髓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這本書不隻是知識的羅列,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洗禮,每一次閱讀都能帶來新的啓發。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獨特,它不是那種讓你讀完就忘的快餐讀物,而是需要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慢”書。我通常是把零碎時間用來翻閱,但拿起它,我就忍不住想找個安靜的午後,泡上一壺茶,徹底沉浸進去。它的文字功底極佳,遣詞造句既有古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流暢,讀起來簡直是一種享受。我尤其喜歡它在闡述一些文化現象時,能夠跳齣單一的視角,引入多維度的比較和探討。比如在講到某個藝術流派的形成時,作者不僅會分析其內在的哲學基礎,還會聯係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地域特色,構建齣一個宏大的文化圖景。這種全景式的展現,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看到瞭文化背後那些錯綜復雜的聯係。這本書,更像是一位博學的長者,帶著你慢慢走過曆史的長廊,娓娓道來那些被時光掩蓋的細節。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絕對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拿在手裏就覺得物有所值。紙張的質地非常棒,觸感細膩,油墨的印製清晰銳利,即便是長篇的引文和注釋,也絲毫不會讓人感到閱讀疲勞。對於這樣一本知識密度極高的書籍來說,良好的物理載體是保證閱讀體驗的基礎,這一點,齣版社做得無可挑剔。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配有的插圖和版式設計,雖然數量可能不如某些圖冊豐富,但每一張配圖都恰到好處,精準地輔助瞭文字的理解,絕非多餘的點綴。整體來看,它給人的感覺是“剋製而有力”,沒有絲毫浮誇,所有的設計都服務於內容的傳達,體現瞭一種對知識本身的尊重。這本書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美的陳列,它散發齣的那種沉穩氣場,總能吸引我的目光。
評分這本書帶來的震撼,更多是結構性的。它不像其他文化史書籍那樣按時間綫簡單羅列,而是似乎在建立一個關於中華文明的“操作係統”。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很多曆史事件和文化現象的理解,都有瞭一個更底層的邏輯支撐。比如,過去我可能隻是零散地知道一些詩詞歌賦,但這本書將它們置於一個更宏大的文化生態中去審視,一下子就明白瞭它們興盛的必然性。這種係統性的梳理,使得知識不再是孤島,而是形成瞭一個相互聯係的網絡。我常常在閤上書本後,會花很長時間在腦中進行迴顧和梳理,試圖去復現作者構建的那個思維框架。這本書的作用已經超越瞭“知識獲取”,更像是一種“思維模型的重塑”,對於提升個人的宏觀認知能力,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