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与宝宝心灵对话孩子的第六种语言
定价:32.80元
作者:王勤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1121724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本书依据多年儿童教育与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作者王勤解码宝宝内心,通过绘画准确了解宝宝的心灵语言,让亲子沟通零距离!
给不知如何引导孩子健全人格的家长一个全新的育儿理念,一幅幅绘画作品就能让你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聆听孩子们的心声。
内容提要
本书并不会教你如何把孩子塑造成毕加索,也不能传授你们让他们在房子里做一天功课而不吵闹的秘诀。这本书只是在总结儿童绘画中的心理特点,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绘画的心理特征,讲解儿童如何对色彩、造型及点、线、面等美术元素进行选择。揭秘绘画与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关联,教你借助孩子的第六种语言,发挥孩子神奇的幻想,使儿童借绘画表现、舒展自己内在的意欲和情感,从而陶冶儿童美的情操和培养他们的人格。
目录
序言 为什么太阳是黑的
章 为什么说“绘画是孩子的第六种语言”
一个“美术治疗”的故事
绘画打开了孩子的内心世界
早期智力开发的必修课——绘画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不妨让绘画来帮忙
绘画会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
绘画过程的创造性激活了孩子的某些心理过程
第二章 打开儿童绘画的神秘之门
孩子的绘画历程
痕迹期——婴儿的手势和好奇感
涂鸦期——重叠乱涂、大片线条和各异形状
图示期——固定的形式表示人或物
视觉图示期——对事物空间和大小的认识
现实主义期——描画现实中的细节
选择适合孩子的绘画工具
无“笔”不成形
无“纸”不成画
环境对孩子的绘画内容和风格的影响
绘画材料对孩子的绘画内容和风格的影响
想象是儿童画的灵魂
孩子的人物画,无论画谁,都是内心自我的体现
看到孩子的暴力画该怎么办
看到孩子绘画中情感表现很复杂怎么办
第三章 如何看才能读懂孩子的心
孩子会用色彩来表达情绪
为什么蘑菇是紫色的
为什么彩虹是黑色的
常用色彩的缤纷意义
为什么有时候颜色很单一,有时候却又那么复杂呢
颜色怎么还跟孩子的身体健康有关系
孩子会用生活用品和自然事物表达情感
打扫工具
电灯、火苗
房顶上的囱
花花草草
平静的水面
满天的星星
硕大的雨滴、大片的雪花
封闭的房间
祈祷的小男孩
怎么找不到人影呢
从构图上洞悉孩子对世界的认识
摸不着头脑的“蝌蚪人”
头部和面孔是表达情感的多载体
漂亮大住宅的画法
认为重要的事物往往画得很大
混杂的画面
透析另类画中的真实世界
“透明画法”的生动情节
多角度画面展示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反复出现的某种形象
为什么会用线条涂抹掩盖画好的东西
丑陋的自画像
大树竟然还分男女?
孩子会将期望、理想设为绘画主题
拿武器的小英雄——男孩子的绘画主题
漂亮的小公主——女孩子的绘画主题
咧个大嘴巴的自我画像——我会好起来,我很快乐
孩子会把身体特征、痛苦反映在绘画上
家庭画还能反映孩子心中的人际关系
第四章 如何做才能让孩子有更健康、更纯洁的心灵
孩子对画画很抵触怎么办
亲子互动让爱更贴心
学会赞赏孩子的作品
学会耐心倾听孩子对作品的解
学会鼓励孩子与你合作
学会挖掘孩子的潜力
引导孩子找到绘画主题
讲故事用想象去画画
孩子好的礼物——图画书
别放过细节
注意孩子的圈圈点点
如何让孩子爱上色彩
成人经常会犯的错误
强调技巧。忽视创作
放任自流,缺乏点拨
学会有方法地干预孩子
简单的提示更有效
盲目追求高品位、高层次的艺术效果
只有画得多了,才能“学出来”
帮孩子找到多种绘画法
硬币的妙用
利用身边的生活道具
神速的数字简笔画
边唱儿歌边画画
利用树叶、废纸屑、花瓣、毛线和布头
小指纹大作用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绘画特点
1岁孩子的特点——乱涂乱画,毫无章法
2岁孩子的特点——有内容,有名字
3岁孩子的特点——拼凑罗列。无联系
4~5岁孩子的特点——自主意识。无空间概念
6~7岁孩子的特点——对号入座,非凡的想象力
8~9岁孩子的特点:情趣减少,趋向写实
9~1 2岁以上孩子的特点:照片感觉,巩固兴趣
尾声 不要让天使在你的怀中折断翅膀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最近沉迷于阅读一本关于亲子关系的书籍,它的核心观点让我深思——孩子其实拥有一种我们成年人常常忽略的、独特的沟通方式。书中将这种方式比喻为“第六种语言”,非常形象地概括了孩子通过行为、情绪甚至沉默来表达内心世界的特质。我过去常常因为孩子的一些行为而感到困惑,比如突然的情绪爆发,或者固执地坚持某个观点。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读框架,让我不再简单地将这些行为视为“不听话”,而是去尝试理解这些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的真实需求和情感。作者并没有提供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引导读者去观察、去倾听、去感受。这种启发式的写作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主动探索和学习。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同理心培养的强调,它告诉我,理解孩子的第一步,是真正地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感受世界。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自己的内心和孩子的心灵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让我对育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温柔的态度。
评分作为一名家长,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帮助我理解孩子的书籍,而这本《与宝宝心灵对话孩子的第六种语言》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中最有价值的一本。它没有空泛的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我尤其赞赏书中对孩子情绪的解读,很多时候,我们家长看到的只是孩子表面的哭闹或反抗,却忽略了这些背后可能隐藏着的不安、委屈、或者被忽视的需求。作者用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同情心的视角,引导我们去倾听孩子那些“未说出口的话”。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的沟通方式,是否过于急躁,是否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书中提到的“第六种语言”,与其说是一种沟通技巧,不如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它要求我们放下成年人的优越感,真正地蹲下身来,去理解和接纳孩子的世界。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的孩子,并且尝试将书中的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惊喜地发现,亲子关系真的在悄然发生积极的变化。
评分这本书的理念真的让我耳目一新,尤其是它对孩子情感表达的解读,简直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以前一直觉得,孩子不听话、发脾气就是不懂事,需要严加管教。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把孩子当成了小大人,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却忽略了他们还在成长,他们的情感和认知都与我们不同。作者提出的“第六种语言”,其实就是孩子内心深处最真实的需求和感受,只不过他们表达的方式可能不那么直接,甚至在我们看来有些“奇怪”。书里有很多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自己曾经在育儿过程中犯过的错误,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去识别孩子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信号。比如,当孩子不愿意分享玩具时,我们可能直接告诉他“要学会分享”,但这本书可能会引导你去思考,孩子是不是因为害怕失去,或者还没有建立起安全感。这种由外在行为深入到内在动机的分析,让我觉得非常深刻。它不仅仅是教你一些育儿技巧,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和孩子的关系。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对孩子的理解又深了一个层次。
评分这是一本读来让人心头一暖的书,虽然我还没完全读完,但那种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已经深深打动了我。作者仿佛拥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够捕捉到那些我们大人常常忽略,甚至会误解的孩子的细微之处。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总习惯于用成人的逻辑去解读孩子,结果往往是让孩子感到不被理解,甚至产生隔阂。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的大门,让我们看到那些藏在眼泪、沉默、甚至是顽皮背后的真实需求和情感。它不只是教你如何“应对”孩子,而是引导你去“感受”孩子,去倾听他们未曾说出口的话语。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描述孩子情绪爆发的段落,不再是简单地贴上“叛逆”或“不听话”的标签,而是深入分析了背后的原因,比如是因为感觉被忽视,还是因为需求未被满足,又或者是对未知环境的恐惧。这让我反思了自己平时的教育方式,意识到有时候,我们的简单粗暴反而加剧了孩子的不安。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一场温柔的自我审视,重新认识了“父母”这个角色,也重新认识了与孩子建立连接的意义。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沟通,是建立在同理心和尊重之上的,是双向的流动,而不是单方面的灌输。
评分我最近在啃一本关于亲子沟通的书,读下来感觉收获颇丰,尤其是在理解孩子情感表达方面。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将孩子的很多非语言信号、甚至是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都解读为一种“语言”,一种他们独特的表达方式。这让我联想到生活中一些常常让我感到困惑的场景。比如,孩子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哭大闹,我总是觉得他“小题大做”,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这种爆发可能仅仅是情绪积累到了一定程度的宣泄,或者是想引起我的注意。作者提供的方法,不是直接去制止或者批评,而是教你如何去识别这种“信号”,然后用一种更平和、更具引导性的方式去回应。书中有很多具体的例子,非常生动形象,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听”的部分,它强调的不是听到声音,而是听懂背后的情感。这需要我们放下自己的先入为主,真正地去倾听孩子的内心。这本书就像一个睿智的朋友,在我遇到育儿难题时,给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它让我学会了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如何用更柔软、更有智慧的方式去处理亲子关系中的种种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