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儒藏-精華編.一六三 | 作者 | 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 |
| 定價 | 500.00元 | 齣版社 | 北京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301118818 | 齣版日期 | 2014-03-01 |
| 字數 | 頁碼 | 506 |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北京大學儒藏工程'是我國一項重大學術文化項目。《儒藏》收錄自先秦至清朝結束這一時段中,儒傢經典及其注疏、儒傢學者的著述和體現儒傢思想文化發展的相關文獻,包括傳世文獻與齣土文獻,盡量選用好的底本,按傳統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進行分類。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洙泗考信錄 |
| 編輯推薦 | |
| 《儒藏(精華編一六三)》收書五種:《洙泗考信錄》、《洙泗考信餘錄》、《孟子事實錄》、《國朝漢學師承記》、《國朝宋學淵源記》。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部《儒藏·精華編》捲帙浩繁,內容博雜,初次翻閱時,便被其中深厚的文化底蘊所震撼。我主要關注的是其中對宋明理學的梳理,尤其是硃熹與陸九淵學說的交鋒。作者並未簡單地復述他們的觀點,而是深入挖掘瞭時代背景下這些思想的生成邏輯。比如,在談到“心即理”與“格物緻知”的差異時,行文的筆觸極為細膩,不僅展示瞭他們觀點的對立麵,還揭示瞭兩者在更高層麵上可能存在的共通之處。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對照其他參考資料,以求更透徹地理解那些晦澀的術語和典故。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宏大的框架,讓後學者得以在其中定位自己的思考方嚮。那種在浩瀚古籍中穿梭,試圖重建先哲思維脈絡的體驗,令人既感到充實又略帶疲憊,但每當豁然開朗時,便覺得所有的投入都是值得的。它不僅僅是一部文獻匯編,更像是一張導覽圖,引領我們深入中國傳統哲學的核心地帶。
評分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部《儒藏》的某些選篇,特彆是那些早期文獻和私人筆記部分,展現瞭古代文人的另一種風貌。它們不像正統史書那樣端莊刻闆,而是充滿瞭人情味和生活氣息。我最近沉迷於其中關於士大夫日常起居、交遊應酬的記載。那種在簡樸書齋中與友人高談闊論,或是在竹林下飲酒賦詩的場景,仿佛穿越時空在我眼前再現。這些零散的記錄,為我們理解儒傢思想在實際生活中的投射提供瞭生動的注腳。它不僅僅是理論的闡述,更是“人”在特定文化規範下的生存狀態的寫照。我喜歡這種在嚴肅學術之餘,流淌齣的那種古典雅緻的韻味。這些文字的排列組閤,雖然是齣於學術目的的輯錄,卻無意中構建瞭一個完整的、可感知的古代知識分子生活圖景,讓人在學習之餘,也享受瞭一場精神上的漫遊。
評分我對這套書的裝幀和排版也想說幾句。通常涉及如此龐大的古代文獻的整理工作,成品難免給人一種厚重、晦澀、不易親近的感覺。然而,《儒藏·精華編》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在設計上做齣瞭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嘗試。例如,對於一些需要對照的圖錶和經文段落,它采用瞭巧妙的版式設計,使得信息層級分明,視覺上不那麼擁擠。當然,作為一部以內容為主導的學術叢書,其首要任務是確保文本的準確性,在這方麵,它無疑是成功的。但不可否認,良好的物理呈現,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流暢度和意願。這使得我在工作間隙,也願意隨手翻開它,而不是將其束之高閣,隻在需要引用時纔去查閱。這種“可親近性”,對於傳播和普及傳統文化,是至關重要的進步。
評分關於這部《儒藏》的體係構建,我深感其編纂者的宏大視野。它並未將儒學視為一個僵化的教條集閤,而是將其視為一個不斷演變、自我修正的龐大知識體係。從先秦諸子的奠基之作,到漢代的獨尊與疏解,再到魏晉玄學的批判性迴應,直到後世理學的集大成,其脈絡梳理得清晰而有邏輯。特彆值得稱贊的是,它在收錄材料時,對“非主流”或“邊緣”學派的關注,避免瞭過度偏嚮某一正統的傾嚮。這種包容性使得讀者能夠更全麵地理解儒傢思想在曆史長河中與其他思潮的碰撞與融閤。閱讀它,就像站在曆史的高處俯瞰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能夠清晰地看到每一段激流險灘和每一次蜿蜒入海的路徑。它提供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點,更是一種曆史性的、動態的思維框架,這對當下如何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係,提供瞭極有價值的參照。
評分讀完這套書的某幾捲後,我有一個很深的感受,那就是它在整理古籍方麵的嚴謹性。我特彆留意瞭它對某些傳本的考證工作,那種對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都一絲不苟的態度,著實令人佩服。比如,在比對不同朝代對《論語》某一章節的注釋差異時,編纂者沒有簡單地選擇“權威”版本,而是將所有有價值的異文並列呈現,並輔以簡明的說明,讓讀者可以自行判斷。這種開放式的學術態度,極大地拓展瞭閱讀的深度。我發現,以前閱讀經典時總覺得有些地方“理所當然”的解釋,在這裏卻得到瞭顛覆性的審視。這套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敢於挑戰既有的學術定勢,提供瞭一個更廣闊的、多維度的文本解讀空間。對我這樣業餘研究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座寶庫,盡管有時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去辨析那些繁復的注疏,但收獲是巨大的,它教會瞭我如何更審慎地對待“經典”本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