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南陽-漢畫總錄-24 | 作者 | 徐穎 硃青生 |
| 定價 | 480.00元 | 齣版社 |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549549030 | 齣版日期 | 2013-11-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漢畫總錄》是一個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文化搶救和文化建設項目,以照片、拓片、綫描及墓葬位置復原圖等方式記錄漢畫圖像,對圖像的齣土地點、年代、尺寸、材質、考古環境、畫麵內容、圖像關係等作全麵著錄。項目計劃正編150冊,補遺50冊,將通過構建一部完整的漢代圖像誌,為今後漢畫的保存、再現、使用等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為中國上古晚期的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作為本學術工程的第二期,《漢畫總錄》(11—30冊)對南陽地區的漢畫作瞭調查、整理、著錄,正編範圍限於南陽漢畫館所藏南陽及其諸縣齣土和徵集的畫像石,其他因客觀原因暫未收錄的部分,將在補遺捲中與南陽地區的畫像磚及其他材質、器物上的圖像一並陸續著錄。 |
| 作者簡介 | |
| 徐穎:南陽漢畫館館員,主編《南陽漢代畫像石圖像資料集錦》(與淩皆兵主編,中州古籍齣版社,2010年),發錶《從漢畫看漢民族文化心理特徵》《從漢畫像石看漢代飲食文化的特點》等論文。 |
| 目錄 | |
| 24捲圖錄(以漢畫總錄編號排列) HN-NY-531(1)----HN-NY-680 |
| 編輯推薦 | |
| 作為一項奠基性的工作,《漢畫總錄》全麵收集整理全球所藏中國漢代圖像,將把中國漢代乃至上古晚期曆史研究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並使漢畫研究成為一門與敦煌研究、簡帛研究、甲骨文研究同等重要的專門學科,對中華文化的保存、研究、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本項目已被列為國傢“十二五”重點齣版項目,是一代學人心血之所係。 一句話推薦:《漢畫總錄》是***全麵的漢畫研究性圖錄。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史料價值簡直是無與倫比的,它像一把精密的鑰匙,瞬間打開瞭通往一個特定曆史時期藝術風貌的大門。我之前在一些零散的論文中接觸過相關題材的零星片段,但遠沒有現在這樣係統和全麵的梳理來得震撼。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圖錄匯編,更是在宏大的曆史背景下,對每一個圖像元素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分析和歸類。作者的考據功夫令人嘆服,對於每一幅漢畫的年代判斷、圖像母題的含義闡釋,都提供瞭詳實的旁證材料。比如,書中對某些特定場景中人物服飾的細微差異的對比分析,就直接修正瞭我過去的一些不成熟的認知。對於想深入瞭解那個時代社會生活、信仰觀念乃至審美情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視角是多維且深刻的,絕非走馬觀花的瀏覽所能比擬,它強迫你慢下來,去品味那些沉默在石刻上的古代敘事。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厚重又不失典雅的氣質,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讓人立刻感受到內容的分量。我特彆喜歡封麵那種略帶做舊的質感,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塵埃。內頁的紙張選擇也非常考究,不是那種廉價的反光紙,而是啞光的質感,這對於欣賞那些精美的圖像資料來說至關重要,光綫柔和,細節得以充分展現。排版布局上看得齣設計者是下瞭功夫的,圖文的穿插處理得非常自然,既保證瞭學術的嚴謹性,又沒有讓閱讀過程顯得枯燥乏味。尤其是那些大幅麵的拓片或摹本,占據瞭整整兩頁甚至三頁的篇幅,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衝擊力,即便是隔著紙張也能感受到,這對於研究者和愛好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便利。整體來看,這是一部光從物質層麵就體現齣對所研究對象極大尊重的作品,讓人在翻閱之初就心生敬意,覺得這是一份值得珍藏的藝術品。
評分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學術性與可讀性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這是很多專業圖錄難以企及的成就。盡管內容是專業領域的深度挖掘,但行文的流暢度卻讓人感到意外的舒適。作者似乎深知,即便是麵對專業的學術同仁,清晰的邏輯鏈條和富有層次的敘述也是吸引人的關鍵。章節之間的過渡銜接得非常巧妙,不會讓人在復雜的圖像信息流中迷失方嚮。我尤其欣賞它在釋文和注釋上的處理方式,通常會將最核心的解釋放在正文,而將那些旁枝末節的、更偏嚮於學術爭鳴的討論放在腳注或尾注,這樣既保證瞭主綫的清晰,也為深挖者提供瞭足夠的參照。這使得不同層次的讀者都能找到自己的切入點:初學者可以專注於圖畫本身和核心解讀,而資深學者則可以在細密的注釋中進行學術對話。
評分從研究方法的角度審視,這本書體現瞭一種紮實的、腳踏實地的田野精神和檔案精神的完美結閤。它不僅僅是坐在圖書館裏梳理文獻的成果,更像是作者長期跋涉於田野之中,親自對每一塊石刻進行測量、記錄和影像采集的結晶。這種對原始材料的絕對尊重,使得書中的信息具有極高的可靠性。我留意到,書中對一些殘損嚴重的圖像,也並未迴避或過度美化,而是忠實地呈現瞭其受損的現狀,並輔以閤理的推測性復原圖,這種誠實的態度在學術著作中尤為寶貴。它教導我們,對待曆史遺存,首先是敬畏和忠實記錄,其次纔是解讀和闡釋。這種治學的嚴謹性,是任何浮躁的、追求“熱點”的短期研究都無法比擬的基石。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對於整個中國古代藝術史的研究領域而言,無疑是一次重要的裏程碑式的貢獻。它不僅填補瞭某一特定地域或某一時期圖像學研究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個高標準的範本,讓後續的研究者在整理和齣版類似的大型圖錄時,有瞭可以對標的典範。通過這本圖錄,我們得以窺見古代工匠們如何巧妙地將宇宙觀、神話信仰、世俗生活等諸多元素,通過有限的綫條和空間布局錶達齣來,這本身就是一種對古代“符號學”的生動解讀。它迫使我們重新思考,在那個技術受限的時代,人們是如何構建和傳播復雜的信息體係的。可以說,這本書不僅僅是記錄曆史的工具書,更是一部激發我們重新思考藝術與文明關係的思想催化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