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儒藏-精华编.一六三 | 作者 | 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
| 定价 | 500.00元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1118818 | 出版日期 | 2014-03-01 |
| 字数 | 页码 | 506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北京大学儒藏工程'是我国一项重大学术文化项目。《儒藏》收录自先秦至清朝结束这一时段中,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儒家学者的著述和体现儒家思想文化发展的相关文献,包括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尽量选用好的底本,按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进行分类。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洙泗考信录 |
| 编辑推荐 | |
| 《儒藏(精华编一六三)》收书五种:《洙泗考信录》、《洙泗考信余录》、《孟子事实录》、《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对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也想说几句。通常涉及如此庞大的古代文献的整理工作,成品难免给人一种厚重、晦涩、不易亲近的感觉。然而,《儒藏·精华编》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在设计上做出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尝试。例如,对于一些需要对照的图表和经文段落,它采用了巧妙的版式设计,使得信息层级分明,视觉上不那么拥挤。当然,作为一部以内容为主导的学术丛书,其首要任务是确保文本的准确性,在这方面,它无疑是成功的。但不可否认,良好的物理呈现,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度和意愿。这使得我在工作间隙,也愿意随手翻开它,而不是将其束之高阁,只在需要引用时才去查阅。这种“可亲近性”,对于传播和普及传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进步。
评分读完这套书的某几卷后,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那就是它在整理古籍方面的严谨性。我特别留意了它对某些传本的考证工作,那种对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一丝不苟的态度,着实令人佩服。比如,在比对不同朝代对《论语》某一章节的注释差异时,编纂者没有简单地选择“权威”版本,而是将所有有价值的异文并列呈现,并辅以简明的说明,让读者可以自行判断。这种开放式的学术态度,极大地拓展了阅读的深度。我发现,以前阅读经典时总觉得有些地方“理所当然”的解释,在这里却得到了颠覆性的审视。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敢于挑战既有的学术定势,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多维度的文本解读空间。对我这样业余研究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座宝库,尽管有时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辨析那些繁复的注疏,但收获是巨大的,它教会了我如何更审慎地对待“经典”本身。
评分关于这部《儒藏》的体系构建,我深感其编纂者的宏大视野。它并未将儒学视为一个僵化的教条集合,而是将其视为一个不断演变、自我修正的庞大知识体系。从先秦诸子的奠基之作,到汉代的独尊与疏解,再到魏晋玄学的批判性回应,直到后世理学的集大成,其脉络梳理得清晰而有逻辑。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它在收录材料时,对“非主流”或“边缘”学派的关注,避免了过度偏向某一正统的倾向。这种包容性使得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儒家思想在历史长河中与其他思潮的碰撞与融合。阅读它,就像站在历史的高处俯瞰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段激流险滩和每一次蜿蜒入海的路径。它提供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历史性的、动态的思维框架,这对当下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照。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部《儒藏》的某些选篇,特别是那些早期文献和私人笔记部分,展现了古代文人的另一种风貌。它们不像正统史书那样端庄刻板,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我最近沉迷于其中关于士大夫日常起居、交游应酬的记载。那种在简朴书斋中与友人高谈阔论,或是在竹林下饮酒赋诗的场景,仿佛穿越时空在我眼前再现。这些零散的记录,为我们理解儒家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投射提供了生动的注脚。它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人”在特定文化规范下的生存状态的写照。我喜欢这种在严肃学术之余,流淌出的那种古典雅致的韵味。这些文字的排列组合,虽然是出于学术目的的辑录,却无意中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可感知的古代知识分子生活图景,让人在学习之余,也享受了一场精神上的漫游。
评分这部《儒藏·精华编》卷帙浩繁,内容博杂,初次翻阅时,便被其中深厚的文化底蕴所震撼。我主要关注的是其中对宋明理学的梳理,尤其是朱熹与陆九渊学说的交锋。作者并未简单地复述他们的观点,而是深入挖掘了时代背景下这些思想的生成逻辑。比如,在谈到“心即理”与“格物致知”的差异时,行文的笔触极为细腻,不仅展示了他们观点的对立面,还揭示了两者在更高层面上可能存在的共通之处。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对照其他参考资料,以求更透彻地理解那些晦涩的术语和典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宏大的框架,让后学者得以在其中定位自己的思考方向。那种在浩瀚古籍中穿梭,试图重建先哲思维脉络的体验,令人既感到充实又略带疲惫,但每当豁然开朗时,便觉得所有的投入都是值得的。它不仅仅是一部文献汇编,更像是一张导览图,引领我们深入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地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