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南阳-汉画总录-24 | 作者 | 徐颖 朱青生 |
| 定价 | 480.00元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49549030 | 出版日期 | 2013-1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汉画总录》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文化抢救和文化建设项目,以照片、拓片、线描及墓葬位置复原图等方式记录汉画图像,对图像的出土地点、年代、尺寸、材质、考古环境、画面内容、图像关系等作全面著录。项目计划正编150册,补遗50册,将通过构建一部完整的汉代图像志,为今后汉画的保存、再现、使用等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为中国上古晚期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本学术工程的第二期,《汉画总录》(11—30册)对南阳地区的汉画作了调查、整理、著录,正编范围限于南阳汉画馆所藏南阳及其诸县出土和征集的画像石,其他因客观原因暂未收录的部分,将在补遗卷中与南阳地区的画像砖及其他材质、器物上的图像一并陆续著录。 |
| 作者简介 | |
| 徐颖:南阳汉画馆馆员,主编《南阳汉代画像石图像资料集锦》(与凌皆兵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发表《从汉画看汉民族文化心理特征》《从汉画像石看汉代饮食文化的特点》等论文。 |
| 目录 | |
| 24卷图录(以汉画总录编号排列) HN-NY-531(1)----HN-NY-680 |
| 编辑推荐 | |
| 作为一项奠基性的工作,《汉画总录》全面收集整理全球所藏中国汉代图像,将把中国汉代乃至上古晚期历史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使汉画研究成为一门与敦煌研究、简帛研究、甲骨文研究同等重要的专门学科,对中华文化的保存、研究、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已被列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项目,是一代学人心血之所系。 一句话推荐:《汉画总录》是***全面的汉画研究性图录。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又不失典雅的气质,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立刻感受到内容的分量。我特别喜欢封面那种略带做旧的质感,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尘埃。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不是那种廉价的反光纸,而是哑光的质感,这对于欣赏那些精美的图像资料来说至关重要,光线柔和,细节得以充分展现。排版布局上看得出设计者是下了功夫的,图文的穿插处理得非常自然,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没有让阅读过程显得枯燥乏味。尤其是那些大幅面的拓片或摹本,占据了整整两页甚至三页的篇幅,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冲击力,即便是隔着纸张也能感受到,这对于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整体来看,这是一部光从物质层面就体现出对所研究对象极大尊重的作品,让人在翻阅之初就心生敬意,觉得这是一份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的史料价值简直是无与伦比的,它像一把精密的钥匙,瞬间打开了通往一个特定历史时期艺术风貌的大门。我之前在一些零散的论文中接触过相关题材的零星片段,但远没有现在这样系统和全面的梳理来得震撼。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录汇编,更是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对每一个图像元素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和归类。作者的考据功夫令人叹服,对于每一幅汉画的年代判断、图像母题的含义阐释,都提供了详实的旁证材料。比如,书中对某些特定场景中人物服饰的细微差异的对比分析,就直接修正了我过去的一些不成熟的认知。对于想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社会生活、信仰观念乃至审美情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多维且深刻的,绝非走马观花的浏览所能比拟,它强迫你慢下来,去品味那些沉默在石刻上的古代叙事。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学术性与可读性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这是很多专业图录难以企及的成就。尽管内容是专业领域的深度挖掘,但行文的流畅度却让人感到意外的舒适。作者似乎深知,即便是面对专业的学术同仁,清晰的逻辑链条和富有层次的叙述也是吸引人的关键。章节之间的过渡衔接得非常巧妙,不会让人在复杂的图像信息流中迷失方向。我尤其欣赏它在释文和注释上的处理方式,通常会将最核心的解释放在正文,而将那些旁枝末节的、更偏向于学术争鸣的讨论放在脚注或尾注,这样既保证了主线的清晰,也为深挖者提供了足够的参照。这使得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找到自己的切入点:初学者可以专注于图画本身和核心解读,而资深学者则可以在细密的注释中进行学术对话。
评分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审视,这本书体现了一种扎实的、脚踏实地的田野精神和档案精神的完美结合。它不仅仅是坐在图书馆里梳理文献的成果,更像是作者长期跋涉于田野之中,亲自对每一块石刻进行测量、记录和影像采集的结晶。这种对原始材料的绝对尊重,使得书中的信息具有极高的可靠性。我留意到,书中对一些残损严重的图像,也并未回避或过度美化,而是忠实地呈现了其受损的现状,并辅以合理的推测性复原图,这种诚实的态度在学术著作中尤为宝贵。它教导我们,对待历史遗存,首先是敬畏和忠实记录,其次才是解读和阐释。这种治学的严谨性,是任何浮躁的、追求“热点”的短期研究都无法比拟的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整个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研究领域而言,无疑是一次重要的里程碑式的贡献。它不仅填补了某一特定地域或某一时期图像学研究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高标准的范本,让后续的研究者在整理和出版类似的大型图录时,有了可以对标的典范。通过这本图录,我们得以窥见古代工匠们如何巧妙地将宇宙观、神话信仰、世俗生活等诸多元素,通过有限的线条和空间布局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古代“符号学”的生动解读。它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在那个技术受限的时代,人们是如何构建和传播复杂的信息体系的。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历史的工具书,更是一部激发我们重新思考艺术与文明关系的思想催化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