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发微:外五种
:58.00元
作者:刘师培,万仕国 校
出版社:广陵书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55404989
字数:
页码:257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国学发微(外五种)》主要包括《国学发微》、《周末学术史序》、《群经大义相通论》、《两汉学术发微论》、《汉宋学术异同论》、《南北学派不同论》六种书。《国学发微》为作者对经史子集之学的论述阐发。《周末学术史序》以序的形式,综合论述周秦之际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群经大义相通论》汇齐、鲁学之大义辑为一编,辨析其异同,以为治经之一助。全书共包括《公羊孟子相通考》、《公羊齐诗相通考》、《毛诗荀子相通考》等八篇。《两汉学术发微论》分政治学、种族学、伦理学三类讨论两汉学术问题。《汉宋学术异同论》分义理学、章句学、象术学、小学等四类辨析汉宋学术异同。《南北学派不同论》分诸子学经学、理学、考证学文学等五个方面辨析南北学风的差异。
内容提要
《国学发微(外五种)》共收录刘师培的著作6部,包括《国学发微》《周末学术史序》《群经大义相通论》《两汉学术发微论》《汉宋学术异同论》和《南北学派不同论》,均为研究古今学术风尚变迁之作。
《国学发微》作于1905-1906年间,刊载在《国粹学报》一至十四期、十七期和二十三期,共38条,是刘师培为赓续章学诚《文史通义》所作的一部读书札记,所论以中国经学史为主,兼及诸子百家之学。章学诚是对刘师培影响较大的学者之一。刘师培少读其书,对《文史通义》《校雠通义》非常精熟。在《理学字义通释》《近儒学术统系论》《清儒得失论》《编辑乡土志序例》《书法分方圆二派考》《文例举隅》《校雠通义箴言》等文章中,或引用其说,或考其得失,都比较客观公正。尤其在《中国民约精义》中,刘师培曾引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原道上》“三人居室”一节,认为:“谓道形于三人居室,则与民约之旨相同。”“章氏知立国之本,始于合群;合群之用,在于分职;而分职既定,然后立君。与子厚《封建论》所言,若合一辙。”“章氏所言,殆能识‘君由民立’之意与?”在《国学发微·序》中,刘师培说:“彦和《雕龙》,论文章之流别;子玄《史通》,溯史册之渊源。前贤杰作,此其选矣。近懦会稽章氏作《文史通义》内、外篇,集二刘之长,以萃汇诸家之学术,郑樵以还,一人而已。”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目录
《刘师培国学讲论》编辑缘起
前言
国学发微
周末学术史序
总序
心理学史序
伦理学史序
论理学史序
社会学史序
宗教学史序
政法学史序
计学史序
兵学史序
教育学史序
理科学史序
哲理学史序
术数学史序
文字学史序
……
作者介绍
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号左盦,汉族,江苏仪征人。1902年中举,l903年在上海结识章太炎、蔡元培等人,并改名光汉,参与反清宣传。1917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古文学、“三礼”、《尚书》和训诂学,北京大学附设国史编纂处。1919年1月,与黄侃、朱希祖、马叙伦、梁漱溟等成立“国故月刊社”,成为国粹派。l919年11月20曰因肺结核病逝于北京,年仅36岁。其主要著作由南桂馨、钱玄同等搜集整理,计74种,称《刘申叔先生遗书》。其中关于论群经及小学者22种,论学术及文辞者13种,群书校释24种。
文摘
序言
《刘师培国学讲论》编辑缘起
前言
国学发微
周末学术史序
总序
心理学史序
伦理学史序
论理学史序
社会学史序
宗教学史序
政法学史序
计学史序
兵学史序
教育学史序
理科学史序
哲理学史序
术数学史序
文字学史序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太吸引人了,那种古朴又不失典雅的字体,配上淡雅的色彩,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翻开之后才发现,作者的文笔极其流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许多传统文化中我一直感到困惑的概念。特别是它在阐述一些经典理论时,总能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人茅塞顿开。比如,书中对“中庸之道”的解读,就完全颠覆了我过去那种“和事佬”的刻板印象,展现了其在动态平衡中的智慧。阅读的过程就像是与一位博学的智者对坐,他不仅解答了我的疑惑,更引导我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行文间那种不卑不亢的学者风范,既尊重传统,又不盲从教条,总能在继承中有所创新。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相当不错,纸张厚实,印刷清晰,读起来非常舒适,很适合沉下心来慢慢品味。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内容深度远超我的预期。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国学入门读物,大多流于表面,蜻蜓点水。但这本书不同,它像是带着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入了国学思想的核心脉络。作者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会贯通,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他并没有将它们割裂开来单独论述,而是展示了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复杂关系。在解读《道德经》的某些章节时,他引入了现代心理学的视角,这种跨学科的解读方式,让那些古老的哲学变得异常鲜活和具有当代价值。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很多过去认为是迷信或过时的观念,在作者的梳理下,重新焕发出理性的光芒。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有些论证过程的推导略显跳跃,对于完全没有基础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跟上思路,但这或许也是其保持高深度的代价吧。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充满了力量感,但这种力量不是咄咄逼人的灌输,而是一种深沉的、内化的自信。它成功地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智慧,重新拉回到了现代读者的日常语境之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他能用最简洁、最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最复杂、最深刻的哲理。阅读过程中,我的词汇量似乎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因为作者频繁使用一些精准而富有古典韵味的词汇来表达概念。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或许在于它重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框架——它不再是尘封的过去,而是可以指导我们当下生活、提升精神境界的活水源头。对于任何一个渴望深入了解自身文化根源,又不满足于肤浅解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宝。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逻辑层次感极强,读起来丝毫没有晦涩难懂的感觉,反倒有一种层层递进的探索乐趣。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章节式编排,而是更像是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思想片段的串联,但这些片段之间又有着看不见的内在联系。作者在阐述问题时,总能抓住关键的“症结”所在,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本质。例如,在讨论中国古代的教育观时,他将重点放在了“人格培养”而非“知识灌输”上,这一点在当今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振聋发聩。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行文末尾常常留下的开放性问题,它们不是要求读者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鼓励我们带着思考进入下一个主题。这种互动式的写作风格,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参与感,仿佛不是我在读它,而是我们共同在探讨这些古老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极具启发性和挑战性的。它不是那种可以一口气读完的“快餐书”,而是一本需要经常停下来,合上书本,沉思许久的“慢读”佳作。我发现,每当我试图用自己固有的知识框架去套用作者的论点时,总会发现新的冲突和需要修正的地方。作者对于古代文献的考据功夫也做得极为扎实,引用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而不是人云亦云的二手解读。这种严谨的态度,让读者对书中的每一个论断都充满了信任感。特别是书中关于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如何内化为民族性格的分析,让我对我们这个民族的行为模式有了更宏观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变得更具历史纵深感了,不再满足于表象,而是总想追溯其根源。这本书,是那种可以放在案头,时常翻阅,每次都有新收获的工具书兼思想激发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