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发微:外五种

国学发微:外五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师培,万仕国 校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文化研究
  • 哲学
  • 历史
  • 思想
  • 中国文化
  • 经学
  • 文化传承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百图书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陵书社
ISBN:9787555404989
商品编码:3014747043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发微:外五种

:58.00元

作者:刘师培,万仕国 校

出版社:广陵书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55404989

字数:

页码:257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国学发微(外五种)》主要包括《国学发微》、《周末学术史序》、《群经大义相通论》、《两汉学术发微论》、《汉宋学术异同论》、《南北学派不同论》六种书。《国学发微》为作者对经史子集之学的论述阐发。《周末学术史序》以序的形式,综合论述周秦之际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群经大义相通论》汇齐、鲁学之大义辑为一编,辨析其异同,以为治经之一助。全书共包括《公羊孟子相通考》、《公羊齐诗相通考》、《毛诗荀子相通考》等八篇。《两汉学术发微论》分政治学、种族学、伦理学三类讨论两汉学术问题。《汉宋学术异同论》分义理学、章句学、象术学、小学等四类辨析汉宋学术异同。《南北学派不同论》分诸子学经学、理学、考证学文学等五个方面辨析南北学风的差异。

内容提要


  《国学发微(外五种)》共收录刘师培的著作6部,包括《国学发微》《周末学术史序》《群经大义相通论》《两汉学术发微论》《汉宋学术异同论》和《南北学派不同论》,均为研究古今学术风尚变迁之作。

  《国学发微》作于1905-1906年间,刊载在《国粹学报》一至十四期、十七期和二十三期,共38条,是刘师培为赓续章学诚《文史通义》所作的一部读书札记,所论以中国经学史为主,兼及诸子百家之学。章学诚是对刘师培影响较大的学者之一。刘师培少读其书,对《文史通义》《校雠通义》非常精熟。在《理学字义通释》《近儒学术统系论》《清儒得失论》《编辑乡土志序例》《书法分方圆二派考》《文例举隅》《校雠通义箴言》等文章中,或引用其说,或考其得失,都比较客观公正。尤其在《中国民约精义》中,刘师培曾引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原道上》“三人居室”一节,认为:“谓道形于三人居室,则与民约之旨相同。”“章氏知立国之本,始于合群;合群之用,在于分职;而分职既定,然后立君。与子厚《封建论》所言,若合一辙。”“章氏所言,殆能识‘君由民立’之意与?”在《国学发微·序》中,刘师培说:“彦和《雕龙》,论文章之流别;子玄《史通》,溯史册之渊源。前贤杰作,此其选矣。近懦会稽章氏作《文史通义》内、外篇,集二刘之长,以萃汇诸家之学术,郑樵以还,一人而已。”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目录


《刘师培国学讲论》编辑缘起

前言

国学发微

周末学术史序

总序

心理学史序

伦理学史序

论理学史序

社会学史序

宗教学史序

政法学史序

计学史序

兵学史序

教育学史序

理科学史序

哲理学史序

术数学史序

文字学史序

……

作者介绍


  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号左盦,汉族,江苏仪征人。1902年中举,l903年在上海结识章太炎、蔡元培等人,并改名光汉,参与反清宣传。1917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古文学、“三礼”、《尚书》和训诂学,北京大学附设国史编纂处。1919年1月,与黄侃、朱希祖、马叙伦、梁漱溟等成立“国故月刊社”,成为国粹派。l919年11月20曰因肺结核病逝于北京,年仅36岁。其主要著作由南桂馨、钱玄同等搜集整理,计74种,称《刘申叔先生遗书》。其中关于论群经及小学者22种,论学术及文辞者13种,群书校释24种。

文摘


序言


《刘师培国学讲论》编辑缘起

前言

国学发微

周末学术史序

总序

心理学史序

伦理学史序

论理学史序

社会学史序

宗教学史序

政法学史序

计学史序

兵学史序

教育学史序

理科学史序

哲理学史序

术数学史序

文字学史序

……


国学发微:外五种 《国学发微:外五种》是一部集结了五篇独立研究的国学论文的精选集。本书旨在从不同视角深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掘其被忽视或需要进一步阐释的细微之处。内容涵盖了古典文学、哲学思想、历史考据、艺术美学等多个领域,力求在传统根基上,以现代的学术视野进行解读与创新。 卷一:庄子《逍遥游》的宇宙观与精神自由 本篇深入剖析庄子《逍遥游》一篇,不仅对其字面意义进行梳理,更着重挖掘其深层的哲学意涵。我们将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的意象出发,阐释庄子所构建的宏大而变幻的宇宙图景。鲲的变大为鹏,飞越九万里,这不仅仅是对空间与物质的超越,更是对个体精神摆脱束缚、追求绝对自由的象征。文章将梳理庄子“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如何在《逍遥游》中得以体现,以及“齐物论”的思想如何支撑其“逍遥”的精神内核。 我们还将细致研究“藐姑射山”上神人的形象,探究庄子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这种人格如何实现“无待”的境界。庄子对于“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描述,被视为其宇宙观的核心,本篇将结合道家其他经典,如《道德经》,来阐释其“道”的本体论,以及“道”如何体现为万物的生化不息与相互联系。 此外,文章会重点探讨《逍遥游》中的“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一概念。这并非指物理上的旅行,而是指一种超越物质限制的精神遨游。我们将分析庄子如何通过“心斋”、“坐忘”等方法,达到“形若槁木,心如死灰”的虚静状态,从而实现与道的合一。庄子笔下的“大鹏”并非仅仅是一个强大的生物,更是个体精神突破局限、实现自我解放的隐喻。其“至人”和“神人”的形象,也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当下人生困境、追求内心安宁的哲学启示。 卷二:唐诗中的边塞意象与时代回响 本篇聚焦唐代诗歌中的边塞意象,通过对众多边塞诗的精读,展现这一特定题材在唐代诗歌中的独特地位及其丰富的内涵。我们将考察边塞诗的产生背景,分析其与唐朝的军事扩张、民族关系以及边疆将士的生活密切相关。从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到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不仅仅是对战争的描绘,更是对戍边将士的思念、对家国的眷恋以及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文章将分类探讨边塞诗的几种主要表现手法:一是写景,如描绘荒凉壮阔的边塞风光,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是抒情,如表达将士的豪迈、悲壮、思乡之情;三是叙事,如记述边塞的战斗情景,以及将士的日常生活。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诗歌的艺术特色,例如其雄浑的风格、凝练的语言、以及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更重要的是,本篇将探讨边塞诗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唐朝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开放的朝代,其边塞诗也展现了唐人开疆拓土的雄心壮志,以及对异域文化的包容。同时,边塞诗也触及了战争的残酷,以及由此带来的生命损失和人伦悲剧。我们将通过具体诗篇,分析诗人如何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相结合,如何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细腻的个体感受交织在一起。通过对边塞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唐朝的社会面貌、文化精神以及历史走向。 卷三:宋代山水画的“气韵生动”与文人情怀 本篇将目光投向宋代山水画,尤其侧重于对其“气韵生动”这一核心美学范畴的探讨。我们将追溯“气韵生动”的理论渊源,结合谢赫“六法论”的语境,分析这一概念在宋代山水画创作中的具体体现。文章将详细考察宋代山水画在构图、笔墨、设色等方面的创新,以及这些创新如何服务于“气韵生动”的表达。 我们将重点分析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等代表性作品。通过对这些画作的细致解读,我们将揭示宋代画家如何通过笔墨的挥洒,捕捉自然的生命力和内在精神。他们并非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忠实描摹,而是通过“意匠经营”,将自然“化”为笔下之景,赋予山水以人格化的情感和生命力。 本篇还将探讨宋代山水画与文人阶层的紧密联系。宋代文人雅士,将山水画视为寄托情怀、涵养性灵的重要途径。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境界。我们将在文中分析画家如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感悟,将其内心的哲学思考、人生感悟融入到山水画的创作之中。宋代山水画所展现的辽阔、深远、宁静的意境,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向往。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宋代山水画的“全景山水”与“小景山水”等不同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它们各自所承载的审美追求。通过对“气韵生动”的深入剖析,以及对宋代山水画与文人情怀关系的梳理,本书力求展现宋代山水画在世界艺术史上的独特价值和深远影响。 卷四:汉代乐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与社会风貌 本篇将着重考察汉代乐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其如何真实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风貌和民间生活。我们将从乐府诗的起源与发展入手,分析其作为一种官方采集和创作的民歌,在传播民间疾苦、记录社会百态方面的独特作用。 文章将细致解读《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白头吟》等经典乐府诗篇。我们将逐一分析这些诗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如焦仲卿、刘兰芝,以及他们所经历的爱情悲剧。通过对这些人物命运的展现,我们可以窥探汉代社会等级制度、婚姻观念以及女性地位等诸多方面。 本篇还将深入分析乐府诗在语言上的特色。其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易懂,具有强烈的口语化特征,生动地再现了汉代普通民众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世界。从《上邪》中对爱情坚贞的承诺,到《东门行》中对社会贫困的揭示,乐府诗以其鲜活的生命力,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汉代社会肌理的珍贵史料。 我们还将探讨汉代乐府诗所反映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例如,一些乐府诗揭露了官府的横征暴敛,以及贫富差距的悬殊。这些诗歌以其强烈的批判精神,表达了民众对不公平待遇的不满和抗争。通过对汉代乐府诗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其现实主义精神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卷五:明代戏曲的“人情”与世情观照 本篇将聚焦明代戏曲,尤其是其所展现的“人情”以及对“世情”的观照。我们将从明代戏曲的繁荣及其背后复杂的社会背景出发,分析戏曲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形式,如何成为反映和批判现实的有力载体。 文章将重点探讨明代戏曲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明代戏曲中的人物,无论是才子佳人,还是市井小民,都具有丰富而复杂的人性。我们将在文中分析戏曲如何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人物的情感纠葛、道德困境以及在社会变迁中的挣扎。例如,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杜丽娘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以及柳梦梅的痴情,都深刻地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情感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向往。 本篇还将深入分析明代戏曲所反映的“世情”。从《水浒传》的戏曲改编,到《三国演义》的戏曲化,这些作品都生动地描绘了社会权力结构、官场腐败、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戏曲通过对这些世情的描摹,既有对社会阴暗面的揭露,也有对人情冷暖的体悟。 我们还将讨论明代戏曲在艺术上的创新,如唱腔、表演、服饰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服务于“人情”与“世情”的表达。明代戏曲以其贴近生活、雅俗共赏的特点,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通过对明代戏曲“人情”与“世情”观照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明代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 《国学发微:外五种》集结的这五篇独立研究,各自在特定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与阐释,力求在继承传统学脉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思想与视角。本书期望能够为广大国学爱好者、研究者提供一份具有参考价值的学术读物,激发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深层面的思考与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充满了力量感,但这种力量不是咄咄逼人的灌输,而是一种深沉的、内化的自信。它成功地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智慧,重新拉回到了现代读者的日常语境之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他能用最简洁、最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最复杂、最深刻的哲理。阅读过程中,我的词汇量似乎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因为作者频繁使用一些精准而富有古典韵味的词汇来表达概念。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或许在于它重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框架——它不再是尘封的过去,而是可以指导我们当下生活、提升精神境界的活水源头。对于任何一个渴望深入了解自身文化根源,又不满足于肤浅解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宝。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太吸引人了,那种古朴又不失典雅的字体,配上淡雅的色彩,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翻开之后才发现,作者的文笔极其流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许多传统文化中我一直感到困惑的概念。特别是它在阐述一些经典理论时,总能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人茅塞顿开。比如,书中对“中庸之道”的解读,就完全颠覆了我过去那种“和事佬”的刻板印象,展现了其在动态平衡中的智慧。阅读的过程就像是与一位博学的智者对坐,他不仅解答了我的疑惑,更引导我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行文间那种不卑不亢的学者风范,既尊重传统,又不盲从教条,总能在继承中有所创新。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相当不错,纸张厚实,印刷清晰,读起来非常舒适,很适合沉下心来慢慢品味。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极具启发性和挑战性的。它不是那种可以一口气读完的“快餐书”,而是一本需要经常停下来,合上书本,沉思许久的“慢读”佳作。我发现,每当我试图用自己固有的知识框架去套用作者的论点时,总会发现新的冲突和需要修正的地方。作者对于古代文献的考据功夫也做得极为扎实,引用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而不是人云亦云的二手解读。这种严谨的态度,让读者对书中的每一个论断都充满了信任感。特别是书中关于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如何内化为民族性格的分析,让我对我们这个民族的行为模式有了更宏观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变得更具历史纵深感了,不再满足于表象,而是总想追溯其根源。这本书,是那种可以放在案头,时常翻阅,每次都有新收获的工具书兼思想激发器。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内容深度远超我的预期。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国学入门读物,大多流于表面,蜻蜓点水。但这本书不同,它像是带着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入了国学思想的核心脉络。作者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会贯通,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他并没有将它们割裂开来单独论述,而是展示了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复杂关系。在解读《道德经》的某些章节时,他引入了现代心理学的视角,这种跨学科的解读方式,让那些古老的哲学变得异常鲜活和具有当代价值。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很多过去认为是迷信或过时的观念,在作者的梳理下,重新焕发出理性的光芒。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有些论证过程的推导略显跳跃,对于完全没有基础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跟上思路,但这或许也是其保持高深度的代价吧。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逻辑层次感极强,读起来丝毫没有晦涩难懂的感觉,反倒有一种层层递进的探索乐趣。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章节式编排,而是更像是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思想片段的串联,但这些片段之间又有着看不见的内在联系。作者在阐述问题时,总能抓住关键的“症结”所在,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本质。例如,在讨论中国古代的教育观时,他将重点放在了“人格培养”而非“知识灌输”上,这一点在当今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振聋发聩。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行文末尾常常留下的开放性问题,它们不是要求读者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鼓励我们带着思考进入下一个主题。这种互动式的写作风格,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参与感,仿佛不是我在读它,而是我们共同在探讨这些古老的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