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101084955 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林一厂日记(套装全2册) 中华书局 林

9787101084955 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林一厂日记(套装全2册) 中华书局 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一厂,李吉奎 整理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林一厂
  • 日记
  • 人物传记
  • 历史
  • 中华书局
  • 近代人物
  • 传记
  • 史料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4955
商品编码:3015021431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林一厂日记(套装全2册)

定价:88.00元

作者:林一厂,李吉奎 整理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101084955

字数:

页码:9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8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林一厂日记(套装全2册)》注重中国国民党早期历史资料的收集。

目录


整理说明
中华民国卅一年(1942)
中华民国卅二年(1943)
中华民国卅三年(1944)
中华民国卅四年(1945)
中华民国卅五年(1946)
中华民国卅六年(1947)
附录一 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纪事
附录二 林一厂先生年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十月十六日 阴晴。秋霖困人,稍遇晴光,即生欣悦。午表七十度。上午十时曾出日,下午一时又小雨一阵。下午四时半表六十八度。晚晴有红霞。明日当可大放晴矣。
上午八时半到总纂办公处,处理秘书事三件。内有查填八月份本处干事助干录事三人成绩纪录表。修改严处长送来清党纪念党史稿一件。摘录二页,容共事项也。下午二时到总纂办公处,处理公文三件。内一件为填报三民主义机构调查表,甚为麻烦,因干事所填不合为改填。上午十一时散值时间曾往会,询刘秘书送中全会工作报告曾否送出?拟将关于总纂办公处事查阅,以便对各纂修宣布;惟文书科长已出,未得阅。下午四时半再往查阅,并送交三人成绩纪录表,及关于《征集简讯》意见。与许处长一谈。夜,撰《九九革命史稿》半页又半。
十月十七日 阴雨。晨六七时间雨一阵,颇大。午表六十六度。下午细雨数次。
上午八时到总纂办公处,再将《中国现代革命史讲话》总评后添一段,所有各纂修签注摘取列入。此件手续即此完结,交干事赵季琳。下午因天雨路滑,不能出门,在寓撰稿一页,又半页之半。连昨夜所得共二页。夜撰稿半页。
十月十八日 星期 阴雨。昨夜闻雨声。今晨六时雨一阵。八时又一阵,均颇大。檐溜出。午稍朗。下午雨止犹阴。
上午在寓撰《九九史稿》半页馀。下午四时半到总纂办公处阅报。旋为钟秘书邀往会内秘书办公室聚餐。前日刘主任秘书先约,但雨中泥泞,余不欲往。至七时许始与邹龙柳黄四位同行返寓。
十月十九日 阴雨。昨夜又闻雨声。今晨檐溜犹点滴,且细雨濛濛。九时后雨止。下午五时表六十四度。夜微见月色。
上午在寓撰稿一页,又半页之半。下午二时半到总纂办公处,处理公事四件。摘录兴中会史料一纸。夜续撰稿半页。
十月廿日 阴雨。昨夜半后又雨,今晨犹小雨霏霏。午表六十二度。午后未雨但沉阴。五时表仍六十二度。夜八时雨一阵,旋晴,月色甚朗。
上午八时半到总纂办公处,处理公事二件。收回严录事抄稿,校阅一过。杨科长嘉猷送来所作革命成立纪念史稿,为略修正一段。但此稿先经孙纂修修改一次,今再抄送者。适孙来,即仍交原手审阅。下午二时半到总纂办公处,处理公事二件。再阅《中国现代革命史讲话》,评注后,连复函送出。又杨科长稿亦送还,再抄或径送秘书办公室。晚间权超侄来,饭后畅谈至十时馀,未工作。
十月廿一日 晴。湿云未净,日光时现时隐。午表六十九度。下午五时表六十七度。
上午八时半到总纂办公处,处理公事二件。修改前成《九九稿》一页馀。严处长来商彼所作清党纪念北伐誓师纪念二稿数事。下午二时半到总纂办公处,处理公事一件。修改前成《九九稿》五页。又处理公事二件。夜撰稿半页,并修改前成之稿,连日所查得错漏处已完。九十时间忽闻空袭警报。
……

序言


整理说明
中华民国卅一年(1942)
中华民国卅二年(1943)
中华民国卅三年(1944)
中华民国卅四年(1945)
中华民国卅五年(1946)
中华民国卅六年(1947)
附录一 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纪事
附录二 林一厂先生年表


《海上文心》 编者: [此处可自行添加编者姓名或机构,如“上海文史研究馆”、“某大学历史系”] 出版社: [此处可自行添加出版社名称,如“上海古籍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海上文心》是一部汇集了二十世纪初至中叶上海地区重要文化人士创作精华的文集,旨在全面呈现那个时代上海作为中国现代文化中心之一的独特风貌与思想活力。本书以翔实的史料、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勾勒出海派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全书共分上下两卷,分别侧重于上海文化领域的不同面向: 上卷:“字里风云——文坛薪火” 上卷聚焦于上海的文学创作与评论,收录了数十位活跃在上海文坛的作家、诗人、评论家、翻译家等的重要作品及相关史料。这些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学评论等多种体裁,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变迁、思想的激荡以及文学艺术的探索。 现实主义的深度挖掘: 从鲁迅、茅盾、巴金等巨匠的早期创作,到周作人、郁达夫、施蛰存、戴望舒等人的抒情与写实,本书深入展现了上海作家如何以笔为刀,剖析社会肌理,揭示时代症结。从租界里的洋场繁华到石库门里的市井烟火,从知识分子的彷徨与挣扎到底层人民的悲欢离合,文字间流淌着对现实的关切与批判。例如,收录的[某作家]小说片段,精准地捕捉了[某类人群]的生活状态,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至今仍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新文学的勃兴与创新: 本卷不仅呈现了新文学运动的早期成果,更突出了上海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这里既有左翼文学的激昂呐喊,也有鸳鸯蝴蝶派的缠绵悱恻,还有现代主义的先锋尝试。通过[某位作家的]散文,我们得以窥见他如何将西方现代艺术思潮融入中国本土语境,创造出独具风格的“海派”新诗。而[某位翻译家]对西方文学的引进,则极大地拓宽了当时中国文坛的视野。 文学批评的锋芒与争鸣: 除了创作,上海的文学批评也异常活跃。《海上文心》精选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评论文章,从中可以看到不同文学流派、不同思想观点之间的交锋与对话。这些评论不仅推动了文学理论的建设,也影响了文学的走向。例如,[某位评论家]针对[某部作品]的评论,至今仍是研究该作品不可或缺的参考。 文化传播的先锋阵地: 上海作为出版业的中心,孕育了众多具有影响力的报刊杂志。《海上文心》特别关注了这些出版物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收录了当时在《申报》、《新闻报》、《文学杂志》等刊物上发表的重要文章,以及[某位编辑]在组织和策划出版物时所付出的心血。这些文字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那个时代思想碰撞的载体。 下卷:“风雅乐章——多元视域” 下卷将视角拓展至上海的文化艺术、社会生活、学术研究等多个领域,展示了上海作为多元文化交汇地的独特魅力。 艺术的繁荣与革新: 上海不仅是文学的沃土,也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发源地之一。本卷收录了关于早期中国油画、国画、戏剧、电影、音乐等艺术领域的评论、回忆与研究文章。我们可以看到[某位画家]如何在中西艺术之间寻求融合,[某位戏剧家]如何改革传统戏曲,[某位电影人]如何开创中国电影的先河。这些文字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艺术画卷。 学术的沉潜与开掘: 上海汇聚了众多优秀的学者,他们在哲学、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海上文心》选入了[某位史学家]对[某个历史时期]的研究片段,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到的见解,展现了上海学术界的实力。此外,关于[某个社会现象]的社会学研究,也为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变迁提供了重要视角。 社会生活的万花筒: 上海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既有旧时代的遗韵,也有新时代的勃兴。本卷收录了大量反映上海社会风貌的文字,如关于[某个传统节日]的习俗描写,关于[某个新兴行业]的发展见闻,关于[某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这些文字如同一个个生动的剪影,共同构成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上海这座城市的立体画像。 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在上海这片开放的土地上,各种新旧思想、中西文化在此碰撞、交流、融合。《海上文心》收录了关于[某个西方思潮]在上海的传播与讨论,以及[某个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传承与变异。这些思想的交融,不仅催生了新的文化形态,也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走向。 个体生命的微观叙事: 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海上文心》也关注个体生命的独特体验。书中包含了一些名家回忆录的节选、私人书信的片段,以及一些对特定人物的访谈记录。这些微观的叙事,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折射出时代变迁中个体命运的沉浮。例如,[某位学者的]书信,不仅记录了他个人的学术历程,也间接反映了当时学术界的交流状况。 《海上文心》的价值与意义: 《海上文心》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丰富的文学、艺术、学术与社会史料,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上海这座城市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独特地位的窗口。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前沿,其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中国的进程。本书的编纂,旨在: 1. 呈现海派文化的独特性: 海派文化以其开放、包容、多元、创新的特质,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独树一帜。《海上文心》通过精选的文献,力求展现海派文化的精神内核与艺术风格。 2. 梳理近现代文化脉络: 本书有助于读者理解中国近现代文学、艺术、学术等领域的发展演变,以及上海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3. 挖掘被忽视的珍贵史料: 许多收录的文字,此前可能未曾得到广泛关注,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填补学术研究的空白,为后人提供更丰富的研究资源。 4. 激发对历史的深层思考: 阅读《海上文心》,读者不仅能够领略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更能够从中体会到文化传承、思想革新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与担当。 《海上文心》是一部值得所有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文学艺术感兴趣的读者深入阅读的著作。它将带领您走进一个充满活力、思想激荡、风雅荟萃的上海,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时代记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籍,装帧精美,纸张质量上乘,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厚重感。内容上,作者对特定历史时期的观察角度非常独特,不像很多官方叙事那样脸谱化。他深入挖掘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小人物的命运,通过他们的视角来展现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变迁。特别是关于社会风俗和底层民众生活的描写,细致入微,充满了生活气息,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年代。书中引用的史料扎实可靠,注释详尽,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即便对这段历史已有相当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发现不少新的解读和启发,它提供了一种更为立体、多维度的历史理解路径。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人性的关怀,使得整本书不仅仅是冰冷的史实陈述,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有血有肉的历史画卷。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我对某些历史人物的固有印象。以往教科书上那些被简单定义的人物,在这本书里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作者似乎致力于“去神化”,将他们还原成有血有肉、会犯错、有局限性的“人”。这种还原过程,虽然有时令人感到震撼,但也让历史变得更加真实可信。它迫使我们反思,历史叙事是如何被塑造和简化的。全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在严肃的历史分析中,偶尔会穿插一些略带戏谑或自嘲的笔法,使得阅读体验轻松愉悦,如同与一位博学的长者促膝长谈。

评分

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他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将那些沉睡在档案深处的文字重新赋予生命力。书中对当时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困境和选择的探讨,尤其引人深思。面对动荡不安的局势,他们内心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都被描摹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克制的叙事风格,不轻易下结论,而是将史料呈现在读者面前,引导我们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种尊重历史真相的严谨态度,在现今很多快餐式历史读物中是难能可贵的。每一次翻阅,都能体会到作者在史海钩沉中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时间成本,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史料的梳理,更在于其强烈的时代反思意味。它探讨的许多关于社会转型、个体价值与集体意志之间的张力,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作者在文本中埋藏了许多深刻的隐喻,需要读者带着一定的历史敏感度去细细品味。我常常在读完一个段落后,会停下来,默默思考作者想传达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互动性”极强的阅读体验,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历史读物,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处境的哲学思考集锦。对于希望深入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心理结构的人来说,它无疑是一扇不可多得的窗口。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虽然涉及的人物众多,时间跨度较大,但整体脉络从未被打乱。它巧妙地采用了“点带面”的结构,以某个关键事件为切入点,辐射开来,展现出整个历史图景的复杂性。比如,书中对某个地方性文化冲突的描述,竟然能折射出全国性的政治张力,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处理得非常高明。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过渡时所使用的引言或小结,既承上启下,又富有哲理,读起来节奏感极强,让人爱不释手,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的枯燥感。它成功地将学术的深度和大众的可读性融为一炉,实属不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