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林一厂日记(套装全2册)
定价:88.00元
作者:林一厂,李吉奎 整理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101084955
字数:
页码:9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8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林一厂日记(套装全2册)》注重中国国民党早期历史资料的收集。
目录
整理说明
中华民国卅一年(1942)
中华民国卅二年(1943)
中华民国卅三年(1944)
中华民国卅四年(1945)
中华民国卅五年(1946)
中华民国卅六年(1947)
附录一 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纪事
附录二 林一厂先生年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十月十六日 阴晴。秋霖困人,稍遇晴光,即生欣悦。午表七十度。上午十时曾出日,下午一时又小雨一阵。下午四时半表六十八度。晚晴有红霞。明日当可大放晴矣。
上午八时半到总纂办公处,处理秘书事三件。内有查填八月份本处干事助干录事三人成绩纪录表。修改严处长送来清党纪念党史稿一件。摘录二页,容共事项也。下午二时到总纂办公处,处理公文三件。内一件为填报三民主义机构调查表,甚为麻烦,因干事所填不合为改填。上午十一时散值时间曾往会,询刘秘书送中全会工作报告曾否送出?拟将关于总纂办公处事查阅,以便对各纂修宣布;惟文书科长已出,未得阅。下午四时半再往查阅,并送交三人成绩纪录表,及关于《征集简讯》意见。与许处长一谈。夜,撰《九九革命史稿》半页又半。
十月十七日 阴雨。晨六七时间雨一阵,颇大。午表六十六度。下午细雨数次。
上午八时到总纂办公处,再将《中国现代革命史讲话》总评后添一段,所有各纂修签注摘取列入。此件手续即此完结,交干事赵季琳。下午因天雨路滑,不能出门,在寓撰稿一页,又半页之半。连昨夜所得共二页。夜撰稿半页。
十月十八日 星期 阴雨。昨夜闻雨声。今晨六时雨一阵。八时又一阵,均颇大。檐溜出。午稍朗。下午雨止犹阴。
上午在寓撰《九九史稿》半页馀。下午四时半到总纂办公处阅报。旋为钟秘书邀往会内秘书办公室聚餐。前日刘主任秘书先约,但雨中泥泞,余不欲往。至七时许始与邹龙柳黄四位同行返寓。
十月十九日 阴雨。昨夜又闻雨声。今晨檐溜犹点滴,且细雨濛濛。九时后雨止。下午五时表六十四度。夜微见月色。
上午在寓撰稿一页,又半页之半。下午二时半到总纂办公处,处理公事四件。摘录兴中会史料一纸。夜续撰稿半页。
十月廿日 阴雨。昨夜半后又雨,今晨犹小雨霏霏。午表六十二度。午后未雨但沉阴。五时表仍六十二度。夜八时雨一阵,旋晴,月色甚朗。
上午八时半到总纂办公处,处理公事二件。收回严录事抄稿,校阅一过。杨科长嘉猷送来所作革命成立纪念史稿,为略修正一段。但此稿先经孙纂修修改一次,今再抄送者。适孙来,即仍交原手审阅。下午二时半到总纂办公处,处理公事二件。再阅《中国现代革命史讲话》,评注后,连复函送出。又杨科长稿亦送还,再抄或径送秘书办公室。晚间权超侄来,饭后畅谈至十时馀,未工作。
十月廿一日 晴。湿云未净,日光时现时隐。午表六十九度。下午五时表六十七度。
上午八时半到总纂办公处,处理公事二件。修改前成《九九稿》一页馀。严处长来商彼所作清党纪念北伐誓师纪念二稿数事。下午二时半到总纂办公处,处理公事一件。修改前成《九九稿》五页。又处理公事二件。夜撰稿半页,并修改前成之稿,连日所查得错漏处已完。九十时间忽闻空袭警报。
……
序言
整理说明
中华民国卅一年(1942)
中华民国卅二年(1943)
中华民国卅三年(1944)
中华民国卅四年(1945)
中华民国卅五年(1946)
中华民国卅六年(1947)
附录一 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纪事
附录二 林一厂先生年表
这本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籍,装帧精美,纸张质量上乘,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厚重感。内容上,作者对特定历史时期的观察角度非常独特,不像很多官方叙事那样脸谱化。他深入挖掘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小人物的命运,通过他们的视角来展现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变迁。特别是关于社会风俗和底层民众生活的描写,细致入微,充满了生活气息,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年代。书中引用的史料扎实可靠,注释详尽,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即便对这段历史已有相当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发现不少新的解读和启发,它提供了一种更为立体、多维度的历史理解路径。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人性的关怀,使得整本书不仅仅是冰冷的史实陈述,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有血有肉的历史画卷。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我对某些历史人物的固有印象。以往教科书上那些被简单定义的人物,在这本书里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作者似乎致力于“去神化”,将他们还原成有血有肉、会犯错、有局限性的“人”。这种还原过程,虽然有时令人感到震撼,但也让历史变得更加真实可信。它迫使我们反思,历史叙事是如何被塑造和简化的。全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在严肃的历史分析中,偶尔会穿插一些略带戏谑或自嘲的笔法,使得阅读体验轻松愉悦,如同与一位博学的长者促膝长谈。
评分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他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将那些沉睡在档案深处的文字重新赋予生命力。书中对当时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困境和选择的探讨,尤其引人深思。面对动荡不安的局势,他们内心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都被描摹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克制的叙事风格,不轻易下结论,而是将史料呈现在读者面前,引导我们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种尊重历史真相的严谨态度,在现今很多快餐式历史读物中是难能可贵的。每一次翻阅,都能体会到作者在史海钩沉中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时间成本,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史料的梳理,更在于其强烈的时代反思意味。它探讨的许多关于社会转型、个体价值与集体意志之间的张力,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作者在文本中埋藏了许多深刻的隐喻,需要读者带着一定的历史敏感度去细细品味。我常常在读完一个段落后,会停下来,默默思考作者想传达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互动性”极强的阅读体验,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历史读物,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处境的哲学思考集锦。对于希望深入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心理结构的人来说,它无疑是一扇不可多得的窗口。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虽然涉及的人物众多,时间跨度较大,但整体脉络从未被打乱。它巧妙地采用了“点带面”的结构,以某个关键事件为切入点,辐射开来,展现出整个历史图景的复杂性。比如,书中对某个地方性文化冲突的描述,竟然能折射出全国性的政治张力,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处理得非常高明。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过渡时所使用的引言或小结,既承上启下,又富有哲理,读起来节奏感极强,让人爱不释手,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的枯燥感。它成功地将学术的深度和大众的可读性融为一炉,实属不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