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顾颉刚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顾颉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颉刚 著
图书标签:
  • 秦汉史
  • 方士
  • 儒生
  • 顾颉刚
  • 学术史
  • 思想史
  • 史学
  • 中国古代史
  • 文化史
  • 疑古辨伪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者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20851
商品编码:30151282541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定价:32.00元

作者:顾颉刚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200120851

字数:

页码:175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从章到第七章,说明在阴阳家和方士的气氛下成就的秦汉时代若干种制度;第八章到第十八章,说明博士和儒生怎样地由分而合,又怎样地接受了阴阳家和方士的套,成为汉代的经学,又怎地从他们的鼓吹里影响到两汉时代的若干种政治制度;从第十九章到第二十二章说明汉代的经学如何转入谶纬,谶纬又发生了怎样的作用。”这是作者在序言中的解说。

目录


作者介绍


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学术大师,古史辨学派创始人,中国现代民俗学、历史地理学奠基人。先后在厦门、中山、燕京、北大等多所大学任教授,曾创办朴社、民俗学会、禹贡学会等,主编《燕京学报》《禹贡半月刊》等。1954年后历任中国(社会)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文摘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汉代人的思想的骨干,是阴阳五行。无论在宗教上,在政治上,在学术上,没有不用这套方式的。推究这种思想的原始,由于古人对宇宙间的事物发生了分类的要求。他们看见林林总总的东西,很想把繁复的现象化作简单,而得到它们的主要原理与其主要成分,于是要分类。但他们的分类法与今日不同,今日是用归纳法,把逐件个别的事物即异求同;他们用的演绎法,先定了一种公式而支配一切个别的事物。其结果,有阴阳之说以统辖天地、昼夜、男女等自然现象,以及尊卑、动静、刚柔等抽象观念;有五行之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与其作用统辖时令、方向、神灵、音律、服色、食物、臭味、道德等等,以至于帝王的系统和国家的制度。
  这种思想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的。依据现存的材料,阴阳说可说是先表现于《周易》,五行说可说是先表现于《洪范》。《周易》是筮占的繇辞,比甲骨卜辞为后起,当然是商以后的东西;而且在《周易》的本文中不见有阴阳思想,不过它的卦爻为一和一一的排列,容易激起这种思想而已。《洪范》上的五行,说是上帝赐给夏禹的;但从种种方面研究,这篇书很可疑,大约出于战国人的手笔。所以这种思想虽不详其发生时代,但其成为系统的学说始自战国,似已可作定论。汉代承战国之后,遂为这种学说的全盛时代。
  今先把在这种学说之下所发生的政治学说讲出三种,作为引子。
  以前作天子的要“受命”(受上帝的抚有四方的命),要“革命”(革去前代的天子所受的天命)。到战国时,周天子渐渐在无形中消灭,用不着“革命”了;而群雄角逐,究竟哪一个国王可做天子还没定,所以“受命”说正有其需要。但那时已有五行说了,五行说已为高的原理了,所以这“命”应是五行的命而不是上帝的命。那时有一个齐人邹衍,他作了好些书,其中一篇是《主运》,说做天子的得到五行中的一德,于是上天显示其符应,他就安稳地坐了龙位。他的德衰了,有在五行中得到另一德的——这一德是足以胜过那一德的——就起而代之。这样地照着五行的次序运转下去,成功了历史上的移朝换代。
  他创了这种学说,唤做“五德终始说”,很得当时的信仰,自然有推波助澜的徒众。他们以为黄帝得土德,天就显现了黄龙地蟥(蟥是大蚯蚓)之祥,所以他做了王,他的颜色是尚黄的,他的制度是尚土的。其后土德衰了,在五行中木是克土的,所以禹据木德而兴,他就得了草木秋冬不杀的祯祥,建设了木德的制度,换用了青色的衣物。此后汤以金德而克夏木,文王以火德而克商金,亦各有其表德的符应和制度服色。
  邹衍们排好了这个次序,定了五德的法典,强迫上代帝王各各依从了他们的想象,成了一部有规律的历史。到秦始皇既并天下,他是应居于克周火的水德的,只是不见有上天的符应下来,因此就有人对他说,从前秦文公出猎时获得一条黑龙,可见水德的符应已在五百年前见了。他听了很高兴,就用了邹氏们的法典定出一套水德的制度:(1)以十月朔为岁首;(2)衣服和旌旗都用黑色;(3)数以六为纪,如符是六寸,舆是六尺,乘是六马;(4)行政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5)更名黄河为德水。这是实行五德说的次。到汉得天下之后,当然也要来这么一套。
  ……

序言



《秦汉方士与儒生:隐于历史深处的智慧与挣扎》 引言:穿越时空的迷雾,重塑先秦汉初的思想版图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秦汉时期无疑是一个承前启后、波澜壮阔的时代。它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雏形;它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塑造了后世两千多年的政治格局;而在这宏伟的历史画卷背后,涌动着无数知识分子和思想流派的碰撞与交融。顾颉刚先生,作为中国现代历史学和民俗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特的史观,为我们解读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视角。本书《秦汉方士与儒生》并非仅仅是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试图拨开笼罩在秦汉思想史上的重重迷雾,深入挖掘隐藏在史籍字里行间的智慧火花与人生挣扎,尤其是聚焦于当时的两大重要知识群体——方士与儒生,探讨他们在那个剧烈变革的时代所扮演的角色、所怀抱的理想、以及他们命运的沉浮。 第一章:方士的崛起与迷思——求仙问道的幻影与现实 在先秦至汉初的时代,方士是一个尤为引人注目的群体。他们不同于传统的士大夫,其知识体系更加多元,融合了哲学、天文、地理、医学、炼金术、占卜等多种技艺。在社会动荡、人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与恐惧的背景下,方士们以其神秘的学识和似乎能操控自然的力量,赢得了统治者和民众的广泛关注。 本书将首先勾勒出方士这一群体的起源与发展脉络。从战国时期燕齐一带的神仙方术,到秦始皇时期徐福东渡求仙的壮举,再到汉武帝时期的方士热潮,我们将看到方士如何一步步将他们的影响力渗透到政治权力中心。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求仙问道”的表面,而是深入探讨他们所依赖的理论基础。这其中,阴阳五行学说、天人感应思想、以及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朴素探索,构成了方士思想的骨架。他们试图通过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和解读,寻找长生不老、延年益寿的秘方,同时也渴望通过“符咒”、“法术”来影响自然,实现个人的愿望,甚至干预国家大事。 然而,本书更关注方士群体所面临的复杂现实。他们的求仙之路,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投入和渺茫的回报。他们寄希望于通过炼制丹药来实现“羽化登仙”,但许多时候,这些“仙丹”不仅不能延年益寿,反而成为致命的毒药。秦始皇服食方士炼制的丹药而死的传说,或许正是这一时期方士活动的一个缩影。在政治层面,方士们也常常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他们利用对帝王心术的把握,以及其神秘学识的迷惑性,试图影响朝政,攫取政治利益。然而,这种依附于权力的生存方式,也使得他们极易受到政治风浪的冲击,一旦失宠,便可能面临灭顶之灾。本书将通过梳理具体的方士人物及其事迹,如李少君、韩嫣、少翁等,来展现他们从辉煌到落寞的命运轨迹,揭示他们光鲜外表下隐藏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迷茫。 第二章:儒生的坚守与变迁——道统的传承与现实的抉择 与方士的飘渺求索不同,儒生群体则以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构成了秦汉时期另一道重要的思想风景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儒家思想虽然经历了严峻的挑战,但其在孔子、孟子、荀子等先贤的引领下,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思想体系,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以及对社会秩序和政治伦理的关注。 本书将重点剖析儒生群体在秦汉时期的传承与变迁。秦朝的焚书坑儒,无疑是对儒家思想的一次沉重打击。许多儒生在政治高压下被迫隐匿,他们的学术思想也一度面临断绝的危机。然而,儒家思想强大的生命力,使其在汉初时期得以复苏,并逐渐走向复兴。高祖时期的“黄老之学”,虽然掺杂了道家思想,但也为儒家思想的传播留下了空间。而到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是将儒家思想推上了官方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在此过程中,本书将深入探讨儒生群体的内心世界与现实抉择。一方面,他们秉持着先贤的教诲,致力于道德的完善和社会秩序的重建。他们渴望通过教育和政治实践,将儒家的理想蓝图付诸实现,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智慧。他们对“道统”的传承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视自己为中华文明的守护者。另一方面,在权力的诱惑和现实的压迫下,许多儒生也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如何在坚持学术原则与迎合政治需求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乱世中保持自身的独立人格与学术清誉?这些都是他们必须面对的严峻考验。 我们将通过分析董仲舒“天人三策”的提出,来审视儒家思想如何与时俱进,适应皇权统治的需要,并最终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同时,本书也会关注那些在政治夹缝中坚持自己学术理念的儒生,以及他们在面对社会变革时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有的积极入世,有的选择隐退,有的则在学术研究中寻求内心的安宁。 第三章:方士与儒生的交汇与碰撞——思想的张力与历史的走向 方士与儒生,作为秦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个知识群体,他们的存在并非完全割裂,而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产生了复杂的交汇与碰撞。这种交汇与碰撞,构成了那个时代思想的张力,并深刻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本书将着力分析方士与儒生在知识体系、价值追求和政治立场上的差异与联系。方士追求的是个人的长生不老、超脱世俗,其方法论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而儒生则更侧重于现实社会的秩序、人伦的道德,其关注点在于治国平天下。然而,这种差异并非绝对。许多儒生也受到阴阳五行等方术思想的影响,将其融入自己的哲学体系;而一些方士,也可能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在追求仙道的同时,也注重个人的德行修养。 在政治实践中,方士与儒生常常处于不同的位置。方士更容易获得帝王的宠信,成为帝王近臣,利用其神秘学识来影响决策,甚至操纵政治。而儒生则更多地扮演着“辅佐”的角色,通过其政治伦理的学说,为统治提供合法性依据,并试图通过劝谏来影响君主。这种力量的悬殊,使得方士在某些时期对朝政拥有更大的影响力,但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 本书将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如汉武帝时期对方士的宠信与打击,以及儒生对这些方术活动的批评与抵制,来展现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例如,当方士的活动威胁到社会稳定或触犯了儒家所倡导的道德准则时,儒生群体往往会发出声音,进行批评。而当皇权对某种方术产生兴趣时,儒生又不得不面对是否需要对其进行“合理解释”或“加以规训”的困境。 这种方士与儒生的交汇与碰撞,不仅仅是学术思想的较量,更是不同价值取向、不同人生追求在历史舞台上的集中体现。这种思想的张力,既推动了秦汉时期思想文化的多元发展,也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决策、社会风尚乃至民众心理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维度。 结论:回溯历史,照见当下 《秦汉方士与儒生》并非简单地回溯历史,而是希望通过对这两个重要知识群体的深入考察,照见我们当下的思想与社会。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今天,我们是否还在面临着对神秘力量的迷恋与对理性精神的追寻之间的摇摆?我们如何在追求个人价值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我们又如何看待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坚守信念或随波逐流的知识分子? 顾颉刚先生的研究,始终贯穿着对历史真实性的不懈追求,以及对中华文明根脉的深切关怀。本书在继承先生治学精神的基础上,试图以更为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秦汉方士与儒生复杂的精神世界和真实的生存状态。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智慧、困境、理想与挣扎,至今仍能引起我们深刻的共鸣。通过了解他们,我们不仅能更清晰地认识秦汉那个伟大的时代,更能从中汲取营养,启迪智慧,以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清醒的头脑,面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本书希望成为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让历史的智慧,在今日的我们心中,重新焕发生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张力”的深刻剖析。它没有将古代的学者简单地脸谱化,而是细致地展现了他们思想光谱上的巨大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塑造了他们的行动和命运。那种对待未知世界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仰望星空,试图探寻宇宙终极真理的虔诚与狂热;另一种则是脚踏实地,关注人伦秩序与现实治理的务实与审慎。这种对比极其引人深思,让人反思在任何一个时代,面对知识的边界时,人类精神所面临的永恒选择。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对史料的审慎态度和辩证思维,使得整本书的论断充满了力量感和说服力,而非空泛的理论堆砌。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梳理史实,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古代思想遗产的全新视角。作者仿佛手持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将那些被后世神化或简化的思想流派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拆解和重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模糊地带时的克制与审慎,他没有急于给出盖棺定论,而是将多种可能性并置,留给读者足够的思考空间去消化和判断。这种开放式的探讨,反而激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仍然能就书中的观点与作者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反复咀嚼其中蕴含的深意。

评分

这部书的叙述方式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图景。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真切感受到不同学派思想碰撞的火花,那些关于天地运行、生命奥秘的探讨,在字里行间跳跃着鲜活的生命力。尤其是对当时社会思潮的梳理,那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紧密结合的写法,让人在了解历史大势的同时,也能体味到普通知识分子的挣扎与追求。作者的文笔古朴而不失灵动,引经据典却绝不晦涩,总能在看似枯燥的史料中挖掘出引人入胜的故事线,使得即便是对早期思想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进入那个奇妙的世界。整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颇具匠心,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读完后能获得一种对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得说,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好,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传统学术著作的沉闷感。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人物拉到眼前,让他们像活生生的人一样在你面前辩论、争执,甚至迷惘。尤其是在描写那些重大历史事件前后,知识群体内部意见的分歧和路线的摇摆,被描绘得惊心动魄。那份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在权力面前的妥协与抗争,都让读者感同身受。这种将严肃的学术研究融入流畅叙事的能力,是许多历史学者难以企及的,它极大地拓宽了历史阅读的受众群体,让深刻的思想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开来。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是顶尖的。行文间充斥着一种古典的韵味,但又不失现代的清晰和锐利。作者对于古代典籍的引用和解读,显示出极高的文学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能够从只言片语中,捕捉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最微妙的心理波动和文化气质,并将其凝练成富有张力的文字。阅读过程是一种享受,它不仅满足了求知欲,更提供了一种审美上的愉悦。每当读到精彩之处,那种被作者的才华和洞察力所震撼的感觉,让人忍不住要放下书本,细细回味那精妙的措辞和独到的见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