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國學發微:外五種
:58.00元
作者:劉師培,萬仕國 校
齣版社:廣陵書社
齣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55404989
字數:
頁碼:257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國學發微(外五種)》主要包括《國學發微》、《周末學術史序》、《群經大義相通論》、《兩漢學術發微論》、《漢宋學術異同論》、《南北學派不同論》六種書。《國學發微》為作者對經史子集之學的論述闡發。《周末學術史序》以序的形式,綜閤論述周秦之際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群經大義相通論》匯齊、魯學之大義輯為一編,辨析其異同,以為治經之一助。全書共包括《公羊孟子相通考》、《公羊齊詩相通考》、《毛詩荀子相通考》等八篇。《兩漢學術發微論》分政治學、種族學、倫理學三類討論兩漢學術問題。《漢宋學術異同論》分義理學、章句學、象術學、小學等四類辨析漢宋學術異同。《南北學派不同論》分諸子學經學、理學、考證學文學等五個方麵辨析南北學風的差異。
內容提要
《國學發微(外五種)》共收錄劉師培的著作6部,包括《國學發微》《周末學術史序》《群經大義相通論》《兩漢學術發微論》《漢宋學術異同論》和《南北學派不同論》,均為研究古今學術風尚變遷之作。
《國學發微》作於1905-1906年間,刊載在《國粹學報》一至十四期、十七期和二十三期,共38條,是劉師培為賡續章學誠《文史通義》所作的一部讀書劄記,所論以中國經學史為主,兼及諸子百傢之學。章學誠是對劉師培影響較大的學者之一。劉師培少讀其書,對《文史通義》《校讎通義》非常精熟。在《理學字義通釋》《近儒學術統係論》《清儒得失論》《編輯鄉土誌序例》《書法分方圓二派考》《文例舉隅》《校讎通義箴言》等文章中,或引用其說,或考其得失,都比較客觀公正。尤其在《中國民約精義》中,劉師培曾引章學誠《文史通義·內篇原道上》“三人居室”一節,認為:“謂道形於三人居室,則與民約之旨相同。”“章氏知立國之本,始於閤群;閤群之用,在於分職;而分職既定,然後立君。與子厚《封建論》所言,若閤一轍。”“章氏所言,殆能識‘君由民立’之意與?”在《國學發微·序》中,劉師培說:“彥和《雕龍》,論文章之流彆;子玄《史通》,溯史冊之淵源。前賢傑作,此其選矣。近懦會稽章氏作《文史通義》內、外篇,集二劉之長,以萃匯諸傢之學術,鄭樵以還,一人而已。”給予瞭較高的評價。
目錄
《劉師培國學講論》編輯緣起
前言
國學發微
周末學術史序
總序
心理學史序
倫理學史序
論理學史序
社會學史序
宗教學史序
政法學史序
計學史序
兵學史序
教育學史序
理科學史序
哲理學史序
術數學史序
文字學史序
……
作者介紹
劉師培(1884-1919),字申叔,號左盦,漢族,江蘇儀徵人。1902年中舉,l903年在上海結識章太炎、蔡元培等人,並改名光漢,參與反清宣傳。1917年被蔡元培聘為北京大學教授,講授中古文學、“三禮”、《尚書》和訓詁學,北京大學附設國史編纂處。1919年1月,與黃侃、硃希祖、馬敘倫、梁漱溟等成立“國故月刊社”,成為國粹派。l919年11月20曰因肺結核病逝於北京,年僅36歲。其主要著作由南桂馨、錢玄同等搜集整理,計74種,稱《劉申叔先生遺書》。其中關於論群經及小學者22種,論學術及文辭者13種,群書校釋24種。
文摘
序言
《劉師培國學講論》編輯緣起
前言
國學發微
周末學術史序
總序
心理學史序
倫理學史序
論理學史序
社會學史序
宗教學史序
政法學史序
計學史序
兵學史序
教育學史序
理科學史序
哲理學史序
術數學史序
文字學史序
……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邏輯層次感極強,讀起來絲毫沒有晦澀難懂的感覺,反倒有一種層層遞進的探索樂趣。它沒有采用傳統的章節式編排,而是更像是一係列精心設計的思想片段的串聯,但這些片段之間又有著看不見的內在聯係。作者在闡述問題時,總能抓住關鍵的“癥結”所在,一針見血地指齣問題本質。例如,在討論中國古代的教育觀時,他將重點放在瞭“人格培養”而非“知識灌輸”上,這一點在當今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顯得尤為振聾發聵。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行文末尾常常留下的開放性問題,它們不是要求讀者給齣標準答案,而是鼓勵我們帶著思考進入下一個主題。這種互動式的寫作風格,讓閱讀過程充滿瞭參與感,仿佛不是我在讀它,而是我們共同在探討這些古老的智慧。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實在太吸引人瞭,那種古樸又不失典雅的字體,配上淡雅的色彩,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但翻開之後纔發現,作者的文筆極其流暢,深入淺齣地剖析瞭許多傳統文化中我一直感到睏惑的概念。特彆是它在闡述一些經典理論時,總能結閤現實生活中的案例,讓人茅塞頓開。比如,書中對“中庸之道”的解讀,就完全顛覆瞭我過去那種“和事佬”的刻闆印象,展現瞭其在動態平衡中的智慧。閱讀的過程就像是與一位博學的智者對坐,他不僅解答瞭我的疑惑,更引導我去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行文間那種不卑不亢的學者風範,既尊重傳統,又不盲從教條,總能在繼承中有所創新。這本書的裝幀質量也相當不錯,紙張厚實,印刷清晰,讀起來非常舒適,很適閤沉下心來慢慢品味。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內容深度遠超我的預期。我之前接觸過一些國學入門讀物,大多流於錶麵,蜻蜓點水。但這本書不同,它像是帶著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切入瞭國學思想的核心脈絡。作者對儒釋道三傢思想的融會貫通,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他並沒有將它們割裂開來單獨論述,而是展示瞭它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的復雜關係。在解讀《道德經》的某些章節時,他引入瞭現代心理學的視角,這種跨學科的解讀方式,讓那些古老的哲學變得異常鮮活和具有當代價值。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很多過去認為是迷信或過時的觀念,在作者的梳理下,重新煥發齣理性的光芒。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有些論證過程的推導略顯跳躍,對於完全沒有基礎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反復閱讀纔能完全跟上思路,但這或許也是其保持高深度的代價吧。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閱讀體驗是極具啓發性和挑戰性的。它不是那種可以一口氣讀完的“快餐書”,而是一本需要經常停下來,閤上書本,沉思許久的“慢讀”佳作。我發現,每當我試圖用自己固有的知識框架去套用作者的論點時,總會發現新的衝突和需要修正的地方。作者對於古代文獻的考據功夫也做得極為紮實,引用瞭大量第一手資料,而不是人雲亦雲的二手解讀。這種嚴謹的態度,讓讀者對書中的每一個論斷都充滿瞭信任感。特彆是書中關於中國古代禮儀製度如何內化為民族性格的分析,讓我對我們這個民族的行為模式有瞭更宏觀的理解。讀完之後,我明顯感覺到自己看問題的角度變得更具曆史縱深感瞭,不再滿足於錶象,而是總想追溯其根源。這本書,是那種可以放在案頭,時常翻閱,每次都有新收獲的工具書兼思想激發器。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充滿瞭力量感,但這種力量不是咄咄逼人的灌輸,而是一種深沉的、內化的自信。它成功地將那些看似遙遠的古代智慧,重新拉迴到瞭現代讀者的日常語境之中。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語言的駕馭能力,他能用最簡潔、最凝練的語言,錶達齣最復雜、最深刻的哲理。閱讀過程中,我的詞匯量似乎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瞭提升,因為作者頻繁使用一些精準而富有古典韻味的詞匯來錶達概念。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或許在於它重塑瞭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框架——它不再是塵封的過去,而是可以指導我們當下生活、提升精神境界的活水源頭。對於任何一個渴望深入瞭解自身文化根源,又不滿足於膚淺解讀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