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明本纪校注(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
定价:18.00元
作者:【明】佚名 撰、王崇武 校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10112302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明本纪》是记载明初史事的重要文献,此为明史学家王崇武先生所做校注整理本。
内容提要
《明本纪》一卷,作者不详,记朱元璋事迹,起自濠州从军,止于洪武五年。明史研究专家王崇武先生论证其成书在今本《明太祖实录》之前,可能是修纂《太祖实录》之原料,也可能抄自《太祖实录》初修本,是研究明初史事的重要文献,史料价值甚高。王崇武先生校勘《明本纪》各主要版本,并将其与今本《太祖实录》等书逐事比对,再加按语辨其异同,考其本末,精辟见解颇多。
目录
序
校注凡例
明本纪校注
作者介绍
校注者简介
王崇武(1911-1957),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自1937年起就职于中研院史语所,专攻明史。1948年在英国牛津大学治明清时期中西交通史。1953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研究员,曾参与标点本《资治通鉴》的整理工作。
文摘
序言
坦白说,刚开始接触这类经过严格校注的古籍时,我还有点担心会因为过于晦涩的文言文和繁复的学术标记而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校注”部分处理得非常巧妙,它就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在关键的难点和易混淆之处及时伸出援手。那些详细的注释,不仅解释了生僻字词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它们常常会引用其他典籍的佐证,或者指出当前文本可能存在的版本差异,这种学术上的诚实和严谨,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安全感。我不再需要频繁地在厚厚的工具书中来回翻找,大部分疑问都能在当页得到解答。这种“嵌入式”的学习体验,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连贯性,使得我能够更专注于历史事件本身的逻辑推演,而不是被语言障碍所困扰。对于初涉中国史学经典研究的同好来说,这套校注无疑是最好的敲门砖。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在于它对于“史官笔法”的直观展示。研究明代历史,不能不了解官方历史书写是如何构建其合法性叙事的。不同于野史的肆意描摹,官方“纪传体”的结构本身就蕴含着强烈的政治意图。阅读过程中,我开始留意那些被特意强调或刻意忽略的部分。例如,对某位重要人物的评价往往是高度凝练且结构化的,每一个动词和形容词的选择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我尝试跳出文本本身,去想象撰写者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是如何权衡措辞,既要忠实于记录,又要符合当权者的期待。这种“文本背后的文本”的解读,让我对历史的复杂性和人类的局限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历史从来都不是单纯的事实堆砌,而是一门关于叙事和权力的艺术。
评分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索引和篇章结构设计得极为清晰,极大地便利了特定信息的检索。对于需要进行学术引用或者需要快速定位某个具体历史事件的读者而言,这种条理分明的编排是无价的。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时间线和人物关系时的详尽梳理,这在研究错综复杂的明代朝堂斗争时显得尤为重要。我发现,比起泛泛而谈地阅读大部头通史,通过这种经典本的深度阅读,能够更扎实地打下基础,建立起坚实的知识框架。每一个“校注”的背后,都代表着学界对这个文本的反复打磨和确认,这使得我们作为普通读者,可以放心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历史的洪流之上,而不必为文本的准确性而过度忧虑。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学术馈赠,值得所有对中国传统历史学有严肃态度的人珍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感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看得出中华书局在细节上是下足了功夫的。对于像我这种对传统文化有着执着热爱的读者来说,一套精良的版本是阅读体验的基石。内页的排版疏密有致,字体选择既保留了古籍的韵味,又兼顾了现代阅读的舒适度,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觉得很累。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注释和校勘的部分处理得非常到位,不仅清晰地标注了出处和异文,还提供了详尽的解释,这对于深入理解原文的细微差别至关重要。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编辑团队的严谨和专业,他们无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力求呈现一个最接近原貌的文本。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都显得熠熠生辉,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之心。那种触手可及的历史厚重感,是冰冷的电子屏幕永远无法替代的。
评分我一直对明代早期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官方史料的叙述方式和侧重点。这本书的选材和编纂角度,似乎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权力运作的某些隐秘角落。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虽然是佚名,但其史学功底可见一斑)在叙事上保持了一种克制而冷静的笔调,很少有后世史家常见的过度褒贬,这使得史实本身更具说服力。比如,对于某些敏感的政治事件的处理,文本的处理方式非常值得玩味,它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将诸多史料碎片并置,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辨。这种“留白”的写作手法,恰恰考验着我们对历史语境的把握能力。我常常需要对照其他侧面史料来反复咀嚼其中的一句话,才能真正领悟其背后的深意。这种需要主动参与的阅读过程,比单向的灌输知识要来得更具启发性,让人感觉自己真正在进行一场历史探幽的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