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101079272 经学历史 中华书局 (清)皮锡瑞,周予同 注释

9787101079272 经学历史 中华书局 (清)皮锡瑞,周予同 注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皮锡瑞,周予同 注释 著
图书标签:
  • 经学
  • 历史
  • 中华书局
  • 皮锡瑞
  • 周予同
  • 注释
  • 古籍
  • 清代
  • 儒学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9272
商品编码:3015020059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经学历史

定价:21.00元

作者:(清)皮锡瑞,周予同 注释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1010792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经学历史》原为皮锡瑞著,介绍经学在中国古代发展演变的历史,条理清晰,观点鲜磺,可视为了解经学史的入f]书。周予同为之作注释,补充了大量资料,并对皮氏观点中的偏颇予以补救,使此书广为流传,成为二十世纪经学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本书由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

内容提要


《经学历史》原为皮锡瑞著,介绍经学在中国古代发展演变的历史,条理清晰,观点鲜磺,可视为了解经学史的入f]书。周予同为之作注释,补充了大量资料,并对皮氏观点中的偏颇予以补救,使此书广为流传,成为二十世纪经学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本书由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

目录


序言凡例一 经学开辟时代二 经学流传时代三 经学昌明时代四 经学极盛时代五 经学中衰时代六 经学分立时代七 经学统一时代八 经学变古时代九 经学积衰时代十 经学复盛时代附录一 皮鹿门先生传略附录二 本书引用清代人名出处表重印后记

作者介绍


皮锡瑞(1850~1908),字鹿门,湖南善化人。近代经学家。著有《师扶堂丛书势《皮氏八种》等。周予弱(1898~1981),浙江瑞安人。经学史家。曾任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著有《镯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主编有文科教材《中国历史文选》,撰写了《辞海》经学史的条目。

文摘


序言



经学历史:探寻中国古代思想的根脉与演进 《经学历史》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古代经学发展脉络的巨著。本书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宏大的历史视野,系统地梳理了自先秦时期至清代经学思想的源流、变迁与融合,勾勒出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古代学术史。它不仅仅是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更是对支撑中华文明基石的智慧之林的深度勘探。 一、 经学肇始:文明的基石奠定(先秦时期) 本书的溯源之旅,首先抵达了中国思想的摇篮——先秦时代。在这里,作者首先着眼于“经”的诞生。在那个礼崩乐坏、百家争鸣的时代,诸子百家为了维系社会秩序、探索人生意义、构建理想国度,纷纷以各自的学说阐释天地之道、人伦之理。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早期政治与伦理的规范;孔子集大成,将“仁”、“礼”、“乐”等核心概念内化为儒家思想的骨干,并对《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早期典籍进行了整理与注释,使之成为后世尊崇的“六经”。《尚书》中蕴含的政治智慧与历史经验,《诗经》中流淌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礼记》中详尽的礼仪制度与人生哲学,《乐记》中对音乐与教化的深刻洞察,《周易》中对宇宙演化与人生辩证法的哲思,以及《春秋》中对历史事件的褒贬判断,都构成了早期经学的雏形。 同时,作者并未忽略其他学派在经学形成过程中的贡献与影响。道家的《道德经》与《庄子》,以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超脱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儒家经学某种形式的补充与对冲,其对宇宙本源与个体自由的探索,也为后世经学的解读留下了另一条重要的思考维度。法家对治国理政的实践性探索,墨家的兼爱非攻与尚贤理论,也或隐或显地参与到早期经学体系的构建中,提供了不同于儒家视角的社会治理理念。可以说,先秦时期是一个思想极大解放的时代,各种学说在碰撞与交流中,为后来的经学注入了多元的活力。 二、 经学确立与发展:儒学正统的形成(秦汉魏晋南北朝) 秦朝的焚书坑儒,似乎是对诸子百家思想的沉重打击,但却在客观上为儒学作为官方思想的独尊地位铺平了道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决策,标志着经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理论,将儒家思想与政治统治紧密结合,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结构与伦理观念。经学不仅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更成为选拔官员、确立社会秩序的重要依据。 这一时期,经学的解释学也日益成熟。五经的传、注、疏层出不穷,形成了庞大的注释体系。例如,《尚书》有孔安国的《传》,《诗经》有毛亨、毛萇的《传》与郑玄的《笺》,《礼记》有郑玄的《注》,《易经》有王弼、陆绩的注,《春秋》有杜预的《集解》与范宁的《春秋故实》。这些注释不仅是对文本的字义、文意的疏通,更蕴含着作者的学术立场、政治观点与社会理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荡,思想活跃,经学的发展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玄学兴起,以“魏晋风度”为代表的士人,在继承儒家经学的同时,大量引入道家、佛家的思想,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新的解读。例如,王弼对《周易》的“得意忘象”的解读,将《易经》的象征意义提升到形而上的哲学层面;竹林七贤的“名士风流”则体现了一种对传统经学束缚的反叛与自由精神的追求。同时,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经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量佛学概念与义理被引入经学研究,形成了“佛儒合一”的某些尝试,虽然最终并未能完全融合,但无疑拓宽了经学的思想视野。 三、 经学繁荣与深化:宋明理学的巅峰(隋唐宋元)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进一步确立了经学在国家人才选拔中的核心地位。唐代学者,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是对汉魏以来经学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为后世经学研究提供了规范化的文本与解释。这一时期的经学,在继承前代成果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经典的系统梳理与规范。 宋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面对佛老思想的挑战,以及对汉唐经学“务为博狭”的反思,宋代学者开始了对儒家思想的深刻重塑,形成了“宋明理学”。以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通过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的重新阐释,构建了一套以“理”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他们强调“格物致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将经学从单纯的文本研究上升到对宇宙本体、人生境界的哲学追求。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官方认可的科举教材,其经学解释体系影响深远,奠定了宋代以后经学的基本格局。 元代,虽然是少数民族统治,但经学研究并未中断。元代学者在继承宋明理学的同时,也对经学进行了某些发展。例如,许衡、吴澄等学者,在治学中既尊崇朱子,也注重对经学文本的实际考据。 四、 经学争鸣与转型:清代的实证精神(明清) 明代,王阳明的心学与朱熹的理学形成对峙,强调“知行合一”、“致良知”,将儒家思想的重心进一步向个体心性转移,对后世经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清代是经学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但其特点与宋明理学截然不同。面对宋明理学“空谈义理”的批评,以及对汉代经学“朴学”的重新关注,清代学者掀起了一场“乾嘉学派”的实证研究浪潮。他们提倡“汉学”,反对宋明理学,主张回到汉代的古注,通过考据、辨伪、训诂等方法,对经学文本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戴震、段玉裁、王念孙、钱大昕等学者,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经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考据基础。他们的研究,不仅深化了对经典文本的理解,也为后世经学研究提供了严谨的治学方法。 本书在此阶段,尤其侧重于对清代经学巨匠们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的介绍。例如,皮锡瑞先生在《经学历史》一书中,对清代经学的各个流派、主要学者及其学术贡献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与评述。他不仅介绍了乾嘉学派在考据上的成就,也探讨了他们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以及由此引发的经学内部的争鸣。同时,本书也关注了清代后期,随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经学所面临的挑战与转型。一些学者开始反思传统经学在应对时代变迁时的局限性,并尝试将经学研究与现代学术方法相结合。 五、 经学之未来:传承与创新 《经学历史》最终落脚于对经学现代价值的思考。作者在梳理了经学数千年的演进历程后,并非简单地为过去的研究画上句号,而是着眼于经学在当代的意义。经学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蕴含的关于仁爱、诚信、责任、和谐等伦理观念,对于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国民素质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同时,经学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如《易经》中的辩证思维,《尚书》中的治国智慧,也为我们理解世界、认识自身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史料堆砌,而是以生动的笔触,将一个个鲜活的思想家、一个个重要的学术事件呈现在读者面前。通过作者的细致梳理与深入分析,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经学思想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成长、发展,又如何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被解读、被修正、被发扬。它引导我们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对话,理解他们如何思考宇宙人生,如何构建社会秩序,如何追求精神的超越。 总而言之,《经学历史》是一部开启思想之门的钥匙。它所呈现的,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壮丽画卷,是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的深刻挖掘。阅读此书,不仅能够增进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了解,更能从中汲取智慧,获得启迪,思考自身在历史与文化传承中的位置。它提醒我们,一个民族的根脉,往往深藏于其经典的智慧之中,而对这些经典的深入探究,便是对民族精神的最好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被它厚重的质感和典雅的装帧所吸引。中华书局出品,自然在排版和印刷上无可挑剔,这对于阅读古籍注释类书籍来说至关重要,眼睛的舒适度直接影响阅读的持久性和专注度。我翻开目录,看到章节的划分颇为精妙,似乎是按照时间线索和学派流变来组织内容的,这正是我所需要的结构感。我个人在阅读传统文献时,最怕的就是那种零散的、缺乏整体观的论述,容易让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本书如果能构建出一个宏大而又严谨的框架,将不同时期的经学家及其核心观点串联起来,那价值就太大了。我尤其想看看,在论述宋明理学兴起时,作者是如何论述其与汉代经学的继承与颠覆关系的。这中间的学术“内力”较量,才是真正引人入胜的地方。希望注释部分能适当地加入对一些关键概念的辨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解释上,那样才能真正帮助我们把握住经学流变背后的思想动因。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真是简洁有力,直接点出了主题和作者,让人一眼就能锁定目标。我最近迷上了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尤其是那些奠定后世学术基础的经典著作。这本《经学历史》听起来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通往那个波澜壮阔的学术世界的门。我期望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系统的脉络,梳理从先秦到晚清,经学思想是如何演变、兴衰和相互影响的。更重要的是,我特别关注注释的质量。毕竟,对于年代久远的经典文献,如果没有详尽而准确的注释,读者很容易在浩瀚的古籍中迷失方向。皮锡瑞和周予同这两位学者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种质量的保证,他们的学术功底和对细节的把握,想必能让晦涩的文本变得平易近见。我非常期待能从书中看到他们如何解读那些看似寻常却蕴含深意的篇章,以及他们是如何将纷繁复杂的学派争论梳理得井井有条的。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可以伴随我们深入理解中国文化核心精神的指南。

评分

我购买这本《经学历史》的初衷,是想梳理一下历代儒者是如何“活”用经典的。经学之所以重要,并不仅仅在于它是一堆古老的文字记录,而在于历代士人如何借由对经典的阐释来指导社会实践和个人修养。因此,我非常关注书中对不同时代“义理”阐发重点的侧重分析。比如,汉代尚“察微观化”,而魏晋南北朝的玄学思潮如何渗透并改变了经学的面貌?书中对这些范式转换的论述是否足够深入?而且,注释的质量,对于理解这些“义理”的演变至关重要。如果能看到对关键“义例”的详细溯源和对比,那阅读体验会大大提升。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能超越一般历史叙述的层面,进入到思想史的精微之处,让我真切感受到,经学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激活和重塑的,而非仅仅是一部尘封的典籍。

评分

对于我这个历史爱好者来说,阅读工具书的最高境界,是它能引导我产生更多的思考和疑问,而不是读完就结束了。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发展”。比如,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为什么某种学派会突然占据主流?是政治环境使然,还是学术思想自身逻辑发展的必然?这本书的“注释”部分,我猜想,或许会包含一些篇幅来探讨这些背后的驱动力。如果作者能将皮锡瑞和周予同的精要观点,结合现代学术的视野进行整合和提炼,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是史料的汇编,而是具有高度的阐释性和启发性。我期待它能像一面棱镜,将复杂的经学历史折射出清晰、多维的光芒,让我能够带着更深刻的洞察力去面对那些流传千年的文本,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评分

说实话,我对清代经学的研究一直抱持着一种既敬畏又略带疏离的态度。敬畏的是其考据之精深,疏离的是总觉得那套严密的考证体系离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有些遥远。因此,这本书的价值对我来说,可能就在于它能否搭建一座“桥梁”,一座连接古代严谨学术与现代读者理解力的桥梁。我希望作者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在“解读”历史。比如,当提到乾嘉学派对宋学的批判时,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平衡的视角,而不是偏向某一方的赞颂或贬低。皮锡瑞和周予同的注释,我猜想一定下了不少功夫去辨析不同版本之间的细微差异,以及对一些地方性、特定学派术语的解释。这些“幕后”的学术工作,往往是衡量一部经学史著作深度的试金石。如果能读到这些,我就知道自己没有买错,它能提供一个扎实可靠的学术基础,供我进一步拓展研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