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经学历史
定价:21.00元
作者:(清)皮锡瑞,周予同 注释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1010792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经学历史》原为皮锡瑞著,介绍经学在中国古代发展演变的历史,条理清晰,观点鲜磺,可视为了解经学史的入f]书。周予同为之作注释,补充了大量资料,并对皮氏观点中的偏颇予以补救,使此书广为流传,成为二十世纪经学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本书由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
内容提要
《经学历史》原为皮锡瑞著,介绍经学在中国古代发展演变的历史,条理清晰,观点鲜磺,可视为了解经学史的入f]书。周予同为之作注释,补充了大量资料,并对皮氏观点中的偏颇予以补救,使此书广为流传,成为二十世纪经学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本书由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
目录
序言凡例一 经学开辟时代二 经学流传时代三 经学昌明时代四 经学极盛时代五 经学中衰时代六 经学分立时代七 经学统一时代八 经学变古时代九 经学积衰时代十 经学复盛时代附录一 皮鹿门先生传略附录二 本书引用清代人名出处表重印后记
作者介绍
皮锡瑞(1850~1908),字鹿门,湖南善化人。近代经学家。著有《师扶堂丛书势《皮氏八种》等。周予弱(1898~1981),浙江瑞安人。经学史家。曾任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著有《镯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主编有文科教材《中国历史文选》,撰写了《辞海》经学史的条目。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被它厚重的质感和典雅的装帧所吸引。中华书局出品,自然在排版和印刷上无可挑剔,这对于阅读古籍注释类书籍来说至关重要,眼睛的舒适度直接影响阅读的持久性和专注度。我翻开目录,看到章节的划分颇为精妙,似乎是按照时间线索和学派流变来组织内容的,这正是我所需要的结构感。我个人在阅读传统文献时,最怕的就是那种零散的、缺乏整体观的论述,容易让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本书如果能构建出一个宏大而又严谨的框架,将不同时期的经学家及其核心观点串联起来,那价值就太大了。我尤其想看看,在论述宋明理学兴起时,作者是如何论述其与汉代经学的继承与颠覆关系的。这中间的学术“内力”较量,才是真正引人入胜的地方。希望注释部分能适当地加入对一些关键概念的辨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解释上,那样才能真正帮助我们把握住经学流变背后的思想动因。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真是简洁有力,直接点出了主题和作者,让人一眼就能锁定目标。我最近迷上了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尤其是那些奠定后世学术基础的经典著作。这本《经学历史》听起来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通往那个波澜壮阔的学术世界的门。我期望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系统的脉络,梳理从先秦到晚清,经学思想是如何演变、兴衰和相互影响的。更重要的是,我特别关注注释的质量。毕竟,对于年代久远的经典文献,如果没有详尽而准确的注释,读者很容易在浩瀚的古籍中迷失方向。皮锡瑞和周予同这两位学者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种质量的保证,他们的学术功底和对细节的把握,想必能让晦涩的文本变得平易近见。我非常期待能从书中看到他们如何解读那些看似寻常却蕴含深意的篇章,以及他们是如何将纷繁复杂的学派争论梳理得井井有条的。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可以伴随我们深入理解中国文化核心精神的指南。
评分我购买这本《经学历史》的初衷,是想梳理一下历代儒者是如何“活”用经典的。经学之所以重要,并不仅仅在于它是一堆古老的文字记录,而在于历代士人如何借由对经典的阐释来指导社会实践和个人修养。因此,我非常关注书中对不同时代“义理”阐发重点的侧重分析。比如,汉代尚“察微观化”,而魏晋南北朝的玄学思潮如何渗透并改变了经学的面貌?书中对这些范式转换的论述是否足够深入?而且,注释的质量,对于理解这些“义理”的演变至关重要。如果能看到对关键“义例”的详细溯源和对比,那阅读体验会大大提升。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能超越一般历史叙述的层面,进入到思想史的精微之处,让我真切感受到,经学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激活和重塑的,而非仅仅是一部尘封的典籍。
评分对于我这个历史爱好者来说,阅读工具书的最高境界,是它能引导我产生更多的思考和疑问,而不是读完就结束了。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发展”。比如,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为什么某种学派会突然占据主流?是政治环境使然,还是学术思想自身逻辑发展的必然?这本书的“注释”部分,我猜想,或许会包含一些篇幅来探讨这些背后的驱动力。如果作者能将皮锡瑞和周予同的精要观点,结合现代学术的视野进行整合和提炼,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是史料的汇编,而是具有高度的阐释性和启发性。我期待它能像一面棱镜,将复杂的经学历史折射出清晰、多维的光芒,让我能够带着更深刻的洞察力去面对那些流传千年的文本,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评分说实话,我对清代经学的研究一直抱持着一种既敬畏又略带疏离的态度。敬畏的是其考据之精深,疏离的是总觉得那套严密的考证体系离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有些遥远。因此,这本书的价值对我来说,可能就在于它能否搭建一座“桥梁”,一座连接古代严谨学术与现代读者理解力的桥梁。我希望作者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在“解读”历史。比如,当提到乾嘉学派对宋学的批判时,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平衡的视角,而不是偏向某一方的赞颂或贬低。皮锡瑞和周予同的注释,我猜想一定下了不少功夫去辨析不同版本之间的细微差异,以及对一些地方性、特定学派术语的解释。这些“幕后”的学术工作,往往是衡量一部经学史著作深度的试金石。如果能读到这些,我就知道自己没有买错,它能提供一个扎实可靠的学术基础,供我进一步拓展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