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 颜氏家训解读 9787221085047 贵州人民出版社

QD 颜氏家训解读 9787221085047 贵州人民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泰 著
图书标签:
  • 家训
  • 颜氏家训
  • 传统文化
  • 国学
  • 修身养性
  • 家庭教育
  • 伦理道德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QD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晓月草堂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1085047
商品编码:3015342453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颜氏家训解读

定价:19.80元

作者:张泰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7-01

ISBN:9787221085047

字数:

页码:26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这是一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并以之告诫子孙的著作,凝聚了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对人生的深切体验,处处体现着一位长者对后辈的殷切希望。这部被称为“古今家训之祖”的千古名著,给我们展示了一条走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遵达之路。

目录


总序 让文化经典开启生命的智慧
序言 教养典则
序致
教子第二
兄弟第三
后娶第四
治家第五
风操第六
慕贤第七
勉学第八
文章第九
名实第十
涉务第十一
省事第十二
止足第十三
诫兵第十四
养生第十五
归心第十六
书证第十七
音辞第十八
杂艺第十九
终制第二十

作者介绍


张泰,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语言研究所所长,山东省语言学会会员。近年在《古汉语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和参与、市厅级科研项目六项。

文摘


【当代阐释】
做好任老师
俗话说:家庭是个驿站,父母是任老师。
那么我们怎样做好任老师呢?颜之推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教育孩子要早。要在孩子一出生、对外部世界有所感觉的时候进行教育,在孩子能够“识人颜色,知人喜怒”的时候“便加教诲”。甚至还提出了胎教的观点,这是一种非常超前的意识。只有从小养成好的习惯,长大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如果小的时候不给以严格的教育,一旦坏的习惯养成,长大了就无法再改变,“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颜之推借用孔子“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的话来说明他的观点。早期教育所形成的良好品德和习惯,对孩子将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其实古人注重早期教育的还有很多,汉代的戴德在《大戴礼记·保傅》中就明确提出教育子女要从“赤子”开始,因为孩子幼小时,“心未疑而先教谕,则化易成也”。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早期教育的成功典范。孟子小的时候是非常调皮的孩子。起初他家住在墓地的旁边,受其影响,孟子就和邻居家的小朋友一起学做大人祭祀时跪拜、号哭的样子,玩各种与丧事有关的游戏。孟子的母亲知道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觉得长此以往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必须搬家!其母倪氏就带着顽皮的孟子搬到了市集的旁边。可是,到了市集以后,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子们很快混熟了,在一起模仿商人做生意的情景:迎客、待客、讨价还价。这事又被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她再次皱起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一次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的附近。在这里,孟子模仿大人行礼跪拜,揖让进退,也渐渐变得守秩序、懂礼貌了。这回孟子的母亲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心满意足地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有时会拿“树大自然直”来作比,虽然有的道理,但是其中的危害也是有目共睹的。有时候树大了未必就直。吴国时期的周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小的时候缺乏教育,长大以后被村里的人称为“三害”之一。唐代《太么家教》一书中,关于孩子的早期教育更有形象的表述:“小儿学者,如日出之光;长而学者,如日中之光;老而学者,如日暮之光,老而不学,冥冥如夜。”在这里,作者形象地阐述了早育的好处。宋代教育家林逋也有“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的古训。而明代的姚舜牧在《药言》一书中则特别强调了对女孩的教育:“女亦须从幼教之,可令归正”,这在主张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教育孩子还要有的原则,违背了基本的原则,教育就是失败的。一是分清是非。如果对孩子“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该批评、训诫的时候反而奖励,觉得孩子的行为好笑,是非不分,那么就失去了教育孩子起码的原则,溺爱孩子会害了孩子。为了说明这个道理,颜之推举了一个例子,说齐武成帝高湛的儿子琅邪王高俨,天生聪颖,武成帝和皇后都非常喜爱他,无论是吃穿都与太子相同,以至于十多岁的时候就变得骄横恣肆,任意妄为,目中无人,终招致杀身之祸。灾难的罪魁祸首是他的父母,武成帝和皇后并没有分清楚什么是琅邪王高俨该做的,什么是他不该做的。颜之推还举了一个梁元帝时候的例子,那个可怜的学士因为父母教育的失职而被剖腹抽肠,放血祭鼓。二是对待子女要一视同仁,否则就会因为父母的偏爱而产生严重的家庭矛盾。作者认为,共叔段的死,实际是他母亲造成的;赵王如意的被杀,实际是他父亲造成的。事实就是如此,如果没有姜氏的偏爱,从中制造事端,郑伯也许不会杀死共叔段,如果刘邦尊重事实,让如意做太子,那么如意也许不会被吕后杀死,但是历史中没有如果。三是教育子女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一个人的品德是他为人处世的基础,无品无德的人在别人心里是没有地位的,哪怕他权高位重,家财万贯。所以齐朝的士大夫在颜之推面前夸耀自己的孩子,既有才华,又身怀技艺,以此来巴结权贵获得荣耀,颜之推却默不做声,嗤之以鼻,并告诫子孙不要像这样的人学习。学问和技艺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不是博取虚名、讨人欢心的工具。《小学》里有这样的记载,说是在春秋时候,大夫石腊语重心长地对卫王说:“臣闻:爱子,教子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大意是说,一个人从小养成了坏品质、坏习惯,慢慢就滋生了骄横、、放纵和的恶习,而这种恶习又都是由于父母宠禄过度造成的。指的就是做人的正确道德品质修养,也就是说,父母要按照做人的正道去教育子女,从小培养子女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教育子女还要以身作则,诚实守信。常言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回顾历史,几乎每朝每代都会有在德行方面堪称榜样的人被树立在受众面前:远的有凿壁偷光的匡衡、卧冰求鲤的王祥、百里负米的子路、精忠报国的岳飞、忧国忧民的屈原、秉公执法的包拯、深明大义的蔺相如……在家庭当中,作为孩子的任老师,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子共称为五大圣人。就是这么一位圣人,可以说在孩子面前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购物,他的儿子跟在后面哭闹着也要去。曾子的妻子看他年纪小,怕集市上人多出现什么意外,不愿意让他去,但是又没有别的办法来说服儿子,只好对儿子撒谎说:“你先回去吧,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儿子信以为真,便乖乖地、满怀希望地待在家里。当曾子的妻子从街上回来时,曾子想把猪逮来杀了,他的妻子却阻止他说:“只是和小孩子开个玩笑罢了,你还当真?”而曾子却很认真地说:“小孩是不可以和他开玩笑的。小孩子并不懂事,任何知识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学来,需要听父母的教导。如果你现在欺孩子,那么就等于教他撒谎啊!母亲欺了自己的孩子,那么小孩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哪里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呢!”于是,曾子就把猪逮住宰了,做了一大锅肉给孩子吃。宋代的太尉陈尧咨在做翰林学士的时候,家中养了一匹烈马,任何人都不能驾驭,而这匹马也踢伤、咬伤了很多人。一天,他的父亲陈谏议来到马棚,他惊奇地发现那匹烈马没有了。在他的再三追问之下,养马的人战战兢兢地说:“陈尧咨把马卖给一个商人了。”陈谏议就对尧咨说:“你是大臣,是百姓的父母官,做事要为百姓考虑。你手下的人尚且不能控制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喂养好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移给他人啊!”陈尧咨立刻命令手下人把马取了回来,并且偿还了马钱。陈谏议告诫陈尧咨:把那匹马养到老死。其实,孔子也是这样教育他的弟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东晋的将领陶侃,在年轻的时候担任管理河道和桥梁的官。一天,陶侃派手下的人送给母亲一个瓦罐,母亲打开一看,里面装满了腌制的鱼。他的母亲二话没说,随即把罐子重新封好交给那个官员,并同时写了一封回信,信上语重心长地对陶侃说:“你担任管理桥梁的官员,利用职务之便把公家的东西拿来送给我,这样做不但没有好处,反倒是让我为你更加担心。”陶侃看后非常惭愧,以后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

序言



《颜氏家训》:千年家风的智慧传承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典典籍中,《颜氏家训》以其独特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部由北齐文学家颜之推所著的著作,并非是堆砌华丽辞藻的文学作品,也非高深莫测的哲学论著,而是一部充满生活智慧、道德训诫和人生哲理的家传宝典。它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从个人修养、家庭教育、社会交往等方方面面,为后世子孙乃至普罗大众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人生指南。 《颜氏家训》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鲜明的时代性和普适性。颜之推身处南北朝这样一个动荡分裂的时代,亲历了战乱的残酷与社会的分崩离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对家风、对子孙的教育有了更为深刻的反思和更为紧迫的关注。他深知,在乱世之中,唯有坚实的家风才能支撑起一个家族的根基,唯有良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出能够立足社会、安身立命的后代。因此,《颜氏家训》中所倡导的许多理念,如重视学问、勤勉做事、孝敬长辈、严谨言行、远离邪恶等,都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为当今社会提振家风、培养良好品德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一、个人修养:立身之本,成才之基 《颜氏家训》的首要篇章,便聚焦于个人品德的修养。《颜之推》以“劝学”开篇,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非仅仅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陶冶情操、增长见识、明辨是非。“学”是颜之推眼中“立身之本”。他认为,人无德不立,无学不高。因此,他极力倡导“涉猎群书”,鼓励子孙广泛涉猎经史子集,汲取前人的智慧。但他的“学”并非死记硬背,而是注重理解和融会贯通。“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他提醒人们,学习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事半功倍。 在品德方面,颜之推尤为重视“诚实”与“谦逊”。他告诫子孙,做人最重要的是诚实守信,不欺不诈。而谦逊则是美德之基,骄傲自满只会让人停滞不前。他批评那些“志大才疏,不肯学问,而耻于下人”的人,认为他们是“无益于世”。他提倡“温良恭俭让”,这些看似朴素的品德,却是构建良好人格的基石。 “身体力行”也是颜之推推崇的原则。他反对空谈,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只有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才能在生活中运用自如。他要求子孙“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细微之处着手,不断完善自我。 二、家庭教育:薪火相传,教养之道 《颜氏家训》的核心价值,还在于其对家庭教育的精辟论述。颜之推以一位慈父和长者的身份,为子孙规划了一条清晰的成才之路。他深知,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未来。 他提倡“爱而不溺”,强调父母对子女的爱,既要有温情,又要有原则,不能一味娇纵,使其养成不良习气。“子不教,父之过”,他将教育的责任明确归于父母,要求父母尽心尽责,因材施教。他反对“富而不教”的观念,认为物质上的富足并不能代替精神上的贫瘠。 在教育内容上,颜之推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他强调“学”的重要性,但同时也注重“礼”的培养。他认为,“礼”是人际交往的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他要求子孙“知荣辱,辨是非”,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辨别善恶的能力。 他特别关注子女的言行举止,要求他们“谨言慎行”,不妄语,不轻诺。他认为,一个人的言语,最能体现其品德修养。同时,他也教导子女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待人接物。 三、社会交往:明辨是非,趋利避害 《颜氏家训》并非仅仅局限于家庭内部,它也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颜之推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为子孙指明了在复杂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智慧。 他告诫子孙“慎交友”,认为朋友的选择对个人影响深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强调要远离那些品行不端、心术不正的人,而要多与那些有德行、有才华的人交往。“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他劝导人们要注重精神层面的交流,而非物质上的馈赠。 在处世之道上,他提倡“处事圆通,待人诚恳”。他鼓励子孙在遵守原则的基础上,学会变通,灵活应变。但同时,他坚决反对阿谀奉承、阳奉阴违的行为,要求人们保持真诚和坦荡。“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提醒人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去理解他人,而非恶意揣测。 颜之推还非常重视“正己”,认为只有自己修养好了,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影响他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逻辑,也贯穿于《颜氏家训》的整体思想之中。他告诫子孙,要时刻警惕世俗的诱惑,不被名利所累,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在社会洪流中不迷失方向。 四、对后世的影响:家风典范,智慧之光 《颜氏家训》问世以来,便以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丰富的人生智慧,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流传不衰。它不仅成为历代士大夫教育子孙的重要读物,也影响了无数普通家庭的家教理念。许多名垂青史的人物,如曾国藩、梁启超等,都深受《颜氏家训》的影响,并在实践中加以传承和发展。 《颜氏家训》的价值,在于其对“家”的深刻理解。它认为,“家”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居住空间,更是道德传承、情感维系的港湾。一个好的家风,能够滋养一代又一代的人,使其成为社会的栋梁。 在信息爆炸、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颜氏家训》所倡导的传统美德和人生智慧,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更显其珍贵。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丰富的同时,更不能忽视精神层面的成长。它引导我们反思人生的意义,明确道德的边界,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成为一个有价值、有担当的社会成员。 《颜氏家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家庭前进的方向。它所蕴含的智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深入学习、认真体会,并在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为构建和谐社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这部穿越千年的家风经典,至今仍在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实践性”的强调上。它并没有将古代的训诫束之高阁,当作只能供人仰视的古董,而是着力于如何将这些理念融入到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去。比如在谈及家庭教育的章节,作者没有空洞地喊口号,而是给出了非常具体、可操作的建议,这些建议既符合传统美德,又尊重了现代个体意识的觉醒。我尝试着运用书中的某些思维方式去处理最近遇到的一些家庭沟通难题,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感受到了这种跨越时空的智慧的生命力。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只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工具书”,指导生活的艺术。

评分

从校对和印刷的精细程度上来看,这无疑是一部出版界的精品。我仔细检查了几处关键的引文和注释,错误率低得惊人,这在动辄篇幅宏大的传统文化解读中是极其难得的。而且,这本书的注释系统做得非常友好,当你对某个典故或术语感到疑惑时,脚注总是能及时、精准地提供背景信息,有效地避免了读者需要频繁翻阅其他工具书的麻烦,保证了阅读的连贯性。整体来说,无论是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还是对现代读者的关怀角度来看,这本书都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和出版诚意,绝对称得上是近些年来在这一领域中,少有的佳作典范。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作者在展开论述时,总能找到一个非常巧妙的切入点,将复杂的思想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它不是那种生硬地堆砌史料或古籍原文,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读者一步步深入挖掘其精髓。每一章的过渡都衔接得自然流畅,让人读起来毫无阻滞感,总能产生“下一页会讲什么”的强烈好奇心。我发现作者在处理那些看似矛盾或晦涩的观点时,总能提供多维度的解读视角,既尊重了原著的历史语境,又结合了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阐发,这种平衡拿捏得非常到位,使得内容既有深度又具实用性,绝非泛泛而谈的肤浅解读。

评分

这本封面设计得相当有品味,简约而不失厚重感,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内页的排版也挺舒服的,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比较合理,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觉得太累。装帧质量看起来也不错,结实耐用,感觉可以放很多年都不会散架。我特别喜欢这种传统文化类书籍的纸张选择,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感觉,而不是那种廉价的、反光的纸张,这点非常加分。初翻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作者对文字的敬畏,每一个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恰到好处,让人感觉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尤其是那些引文部分的标注,做得非常清晰明了,看得出编辑在校对上也下了不少功夫,整体呈现出一种值得珍藏的质感。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老学问的解读类书籍通常抱持一种谨慎的态度,生怕遇到那种故作高深、晦涩难懂的文字游戏。然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却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做到了惊人的通俗易懂。作者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将那些经过岁月沉淀的智慧用清晰、富有画面感的现代汉语表达出来。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位长者娓娓道来,充满了生活哲理和人生洞察。有些段落读完后,我甚至会停下来回味许久,那种顿悟的感觉非常美妙,让人感觉自己对于为人处世的某些困惑忽然间茅塞顿开,文字的温度感很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