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姓氏-(经典线装本 全套四册)
定价:395.00元
作者:郑红峰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54635919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线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2.315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尤其是漂泊在异国他乡的炎黄子孙,都对“家”、对“根”有一种深深的渴望,正因为如此,中华姓氏文化颇受华夏儿女的青睐。
自古以来,“家”,就是华夏儿女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是维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必要条件之一,涉及千家万户。中华民族的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而氏是姓的衍生,起源于父系氏族时期,是古代贵族系统的称号。如今的“姓”包含了“姓”与“氏”两方面的内容。对于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而言,我们今人能够看到,并触手可及的,除了那些猿人化石、甲骨文字、典籍文献之外,还有一个至今仍然繁衍不息、延续人类的活化石,那就是人人皆知的中华姓氏。
目录
册
章 中华姓氏起源与历史变迁
有关姓的起源探究
有关氏的起源探究
一、天子封邦
二、诸侯立家
三、分族别氏
无姓氏时代的图腾崇拜
一、动物图腾
二、植物图腾
三、其他图腾
以文字符号代替图腾时代
一、赐姓命氏
二、国号姓
三、官爵、谥号姓
四、职业姓
五、罕见姓
历代姓氏演变大观
一、夏商时代的姓氏
二、周代的姓氏
三、周代姓氏的演变
四、从春秋到汉初的姓氏
五、从东汉到唐代中期的姓氏
六、从中唐到20世纪初的姓氏
七、现代的姓氏
历史上的人口迁徙
一、战国秦汉的人口迁徙
二、魏晋六朝的人口迁徙
三、唐宋时期的人口迁徙
四、元明清三代的人口迁徙
当今中国姓氏的发展及分布
第二章 姓氏习俗和制度的建立
早期姓氏习俗的轨迹
西周“封邦建国
取名择字
中华姓氏的郡望与堂号
一、关于郡的历史概况
二、郡望的形成及其演变
三、宋代以后的郡望发展
四、堂号的来源与意义
五、堂号的命名与堂联
中华姓氏与少数民族
一、我国早期的姓氏与民族
二、北魏孝文帝的姓氏改革
三、隋唐五代时的姓氏与民族
四、宋辽金时期的姓氏与民族
五、元之后的姓氏与民族
六、当代少数民族的百家姓
民族融合与姓氏制度
一、封建皇帝向少数民族首领赐姓
二、用行政手段使少数民族姓氏汉化
三、少数民族改从汉姓
四、因特殊原因改从汉姓
先秦的姓氏两级制
姓氏合一制的产生
汉初姓氏制度的大变革
汉魏时期的取名习俗
小名现象
“避讳”与“改姓”
第三章 中华姓氏文化
第四章 姓名文化与取名艺术
第二册
第五章 中华姓氏探源
第三册
第四册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一开始拿到这套书,主要还是被它的“形”所吸引。如今市面上很多所谓的“复古”产品都流于表面,徒有其表,内容空洞。但光是研究这线装本的装帧工艺,就足够让人赞叹。那种微微泛黄却不失韧性的纸张,折页时发出的细微摩擦声,都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我不是专业的古籍修复师,但我能感受到,制作这样一套书,耗费了出版方极大的心血和对传统的尊重。这种对工艺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宣言。我更想知道,在选择了这种古典的载体之后,内容的编排和现代学术研究的成果是如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这才是对读者最大的诚意。
评分从一个出版市场的角度来看,能够耗费巨大成本去出版这样一套全套四册的经典线装本,本身就代表着出版机构的一种文化担当。这不是一本追求短期销量的书,更像是对文化遗产的抢救性或系统性整理。我很好奇,在遴选这些内容时,编辑团队是如何界定“经典”的标准,以及在数字化时代,他们如何平衡传统文献的保留与现代读者的可读性需求。例如,是否加入了现代的导读或者索引,以帮助初学者更好地进入这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如果能做到既保留了古籍的韵味,又兼顾了现代学术的便利性,那么这套书的价值就不仅仅体现在收藏层面,更在于其强大的工具属性和知识辐射力。
评分最近总感觉自己的阅读品味有些过于趋同化,总是在那些畅销书和热门话题中打转,缺乏一些能沉淀心性的深度阅读。因此,我特地寻觅了一些需要慢下来、静下心才能品味的“硬核”书籍。这套书无疑符合这个标准。它要求的不仅仅是时间投入,更需要一种与之匹配的心境。我甚至想为它单独设置一个安静的阅读角落,远离手机和电脑的干扰,纯粹地享受文字的重量。这种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与古人的对话,你必须放下现代的急躁,去适应那个时代的语速和逻辑。这种主动的“适应”过程,本身就是对思维进行一次有益的打磨和重塑。
评分最近沉迷于对地方志和族谱类书籍的研究,深知这些资料对于梳理一个地域的文化脉络是多么重要。阅读这类带有明显历史烙印的作品时,我常常会去思考作者的时代背景和他们记录时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平衡。这套书的呈现方式,那种严谨的古籍风格,让我对内容的可靠性凭添了几分信心。我特别关注他们是如何处理那些流传已久、真伪难辨的传说和记载的,是直接引用还是加以考证说明。一个优秀的文化整理者,应当是历史的搬运工,也是智慧的筛选者。我希望这套书能提供一个扎实的、可供参考的文化基石,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罗列,毕竟,真正的学问在于其背后的逻辑和深层关联。
评分这本厚重的线装书捧在手里,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仿佛瞬间把我拉回了那个古老的年代。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痴迷由来已久,尤其对那些承载着家族记忆和历史沉淀的古籍情有独钟。装帧设计极其考究,每一页的排版都透露出匠心独运,那种手工装订的质感,是现代印刷品无论如何也无法比拟的。我记得翻开扉页时,看到那繁复而优雅的字体,内心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敬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静静地诉说着时光的故事。我期待着能从中一窥古代文人是如何对待知识和传承的态度的。这种对实体书的珍视感,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它提醒着我们,有些美,是需要用手去触摸、用心去感受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