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 国学讲堂:论语 弟子规 增广贤文 9787563946150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正版图书 国学讲堂:论语 弟子规 增广贤文 9787563946150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艳丽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论语
  • 弟子规
  • 增广贤文
  • 传统文化
  • 经典
  • 教育
  • 修身
  • 道德
  •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946150
商品编码:3016903409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讲堂:论语 弟子规 增广贤文

定价:20.00元

作者:丁艳丽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63946150

字数:

页码:17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深入浅出地解读国学经典,向读者传授处世哲学。只有细细品读,才能领会国学之精华。阅读本书,可以领悟国学的博大精深,体悟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感悟传世经典的无穷魅力。

内容提要


  《论语》《弟子规》《增广贤文》均为我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作,对人们的日常言行都有诸多规劝之语,其中的许多格言、警句、俗语直到现在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很多内容对社会生活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和警示作用。在此我们把这三本经典合在一起讲解,旨在加深读者对它们的了解,从中汲取对自己有用的养分。

目录


《论语》

n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理论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语言质朴,简洁明了,内容广泛,涉及学习、处世、生活、工作、成就事业等诸多方面,对人们的现实生活、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莫大的帮助。由于篇幅和时间的限制,我们不能对《论语》的内容进行解读,只能选取影响较大、较有现实意义的部分内容进行讲解。

n

讲学而篇 /

n

第二讲为政篇 /

n

第三讲八佾篇 /

n

第四讲里仁篇 /

n

第五讲公冶长篇 /

n

第六讲雍也篇 /

n

第七讲述而篇 /

n

第八讲泰伯篇 /

n

第九讲子罕篇 /

n

第十讲乡党篇 /

n

第十一讲先进篇 /

n

第十二讲颜渊篇 /

n

第十三讲子路篇 /

n

第十四讲宪问篇 /

n

第十五讲卫灵公篇 /

n

第十六讲季氏篇 /

n

第十七讲阳货篇 /

n

第十八讲微子篇 /

n

第十九讲子张篇 /

n

第二十讲尧曰篇 /

n

《弟子规》

n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它以《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列出了弟子在家、外出、待人、处事以及学习上应该遵守的规则,是中国传统国学中教育子弟、修身养性的读物。《弟子规》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句式整齐,韵律优美,意义深远,其中的言行规范、亲仁思想对现代人、对整个社会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n

讲弟子规,圣人训 /

n

第二讲父母呼,应勿缓 /

n

第三讲冬则温,夏则凊 /

n

第四讲事虽小,勿擅为 /

n

第五讲亲所好,力为具 /

n

第六讲亲有过,谏使更 /

n

第七讲亲有疾,药先尝 /

n

第八讲兄道友,弟道恭 /

n

第九讲或饮食,或坐走 /

n

第十讲称尊长,勿呼名 /

n

第十一讲长者立,幼勿坐 /

n

第十二讲事诸父,如事父 /

n

第十三讲朝起早,夜眠迟 /

n

第十四讲冠必正,纽必结 /

n

第十五讲衣贵洁,不贵华 /

n

第十六讲步从容,立端正 /

n

第十七讲缓揭帘,勿有声 /

n

第十八讲将入门,问孰存 /

n

第十九讲凡出言,信为先 /

n

第二十讲见未真,勿轻言 /

n

第二十一讲见人善,即思齐 /

n

第二十二讲唯德学,唯才艺 /

n

第二十三讲闻过怒,闻誉乐 /

n

第二十四讲无心非,名为错 /

n

第二十五讲凡是人,皆须爱 /

n

第二十六讲己有能,勿自私 /

n

第二十七讲人有短,切莫揭 /

n

第二十八讲凡取与,贵分晓 /

n

第二十九讲待婢仆,身贵端 /

n

第三十讲同是人,类不齐 /

n

第三十一讲不力行,但学文 /

n

第三十二讲读书法,有三到 /

n

第三十三讲清,墙壁净 /

n

第三十四讲虽有急,卷束齐 /

n

《增广贤文》

n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其内容非常广泛,涉及礼仪道德、典章制度、风物典故、天文地理等,但为人处世、人生哲学是其主旨。《增广贤文》语句简洁易懂、意蕴深远,其中关于为人处世的格言非常富于哲理性,对现代人有着巨大的作用。下面我们将选取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讲解。

n

讲一字值千金 /

n

第二讲唇亡齿必寒 /

n

第三讲鹬蚌相持,渔人得利 /

n

第四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n

第五讲螳螂捕蝉 /

n

第六讲黑发不知勤学早 /

n

第七讲不患老而无成 /

n

第八讲易涨易退山溪水 /

n

第九讲千里送毫毛,礼轻仁义重 /

n

第十讲友如作画须求淡 /

n

第十一讲酒逢知己饮 /

n

第十二讲养子不教如养驴 /

n

第十三讲言顾行,行顾言 /

n

第十四讲善恶到头终有报 /

n

第十五讲水至清则无鱼 /

n

第十六讲由俭入奢易 /

n

第十七讲不自是而露才 /

n

第十八讲知者减半,省者全无 /

n

第十九讲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 /

n

第二十讲渴时一滴如甘露 /

n

第二十一讲狗不嫌家贫 /

n

第二十二讲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

n

第二十三讲若登高必自卑 /

n

第二十四讲宁向直中取 /

n

第二十五讲路逢险处难回避 /

n

第二十六讲谦恭待人 /

n

第二十七讲但将冷眼观螃蟹 /

n

第二十八讲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

n

第二十九讲妻贤夫祸少 /

n

第三十讲一日春工十日粮 /

n

第三十一讲客来主不顾,自是无良宾 /

n

第三十二讲名高妒起,宠极谤生 /

n

第三十三讲有言逆于汝心 /

n

第三十四讲劝君莫做守财奴 /

n

第三十五讲仁义值千金 /

n

第三十六讲良田万顷,日食三餐 /

n

第三十七讲为官须作相 /

n

第三十八讲蓬蒿之下,或有兰香 /

n

第三十九讲忍一言,息一怒 /

n

第四十讲勿临渴而掘井 /

n

第四十一讲一毫之恶,劝人莫作 /

n


作者介绍


  丁艳丽,女,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系,专业图书策划编辑,现就职于北京左岸图书。曾撰写及主编图书有《小老板掌控人脉36计》、《家有妙招》、《会说话的智慧》、《领导慧眼识才知人善任的9种智慧》等图书多部,在各类媒体、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等作品30多篇(首)。

文摘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理论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语言质朴,简洁明了,内容广泛,涉及学习、处世、生活、工作、成就事业等诸多方面,对人们的现实生活、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莫大的帮助。由于篇幅和时间的限制,我们不能对《论语》的内容进行解读,只能选取影响较大、较有现实意义的部分内容进行讲解。

n

  讲学而篇

n

  一、学而时习之

n

  子①曰:“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③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④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乎?”

n

  【注释】

n

  ①子:老师、先生的意思,文中指孔子。

n

  ②时习:时常温习。

n

  ③说:音yuè,通“悦”,意思为开心、愉悦。

n

  ④乐:与说有所区别。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n

  ⑤愠:音yùn,恼怒生气。

n

  【译文】

n

  孔子说:“在学习中能够时常去温习旧知识,不是应该感到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远道而来,不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吗?别人不明白我的意思,不理解我的用心,我却不生气,这不正是君子该有的作为吗?”

n

  【故事链接】

n

  孔 子 学 琴

n

  我国古代有一位的圣贤,他不但学问渊博,而且还非常喜欢弹琴,他就是孔子。当时有一位乐师名叫师襄,在音乐界非常出名,孔子就曾拜他为师学习弹琴。

n

  孔子刚开始学琴的时候速度很慢,别的同学一天可以练好一首,他却得十多天才能练好一首。不过孔子很用功,为了练习弹琴,他每天天刚亮就起来练习。

n

  一天,师襄听到孔子在练琴,就站在旁边听了一会儿,然后对孔子说:“不错,可以学习其他的曲谱了。”孔子一听,摇摇头说:“这首曲子我仅仅是学会了曲谱,可头脑里没有曲子的意境,我还得练习。”

n

  又过了几天,师襄又一次听到孔子弹这首曲子,听完后师襄说:“这次你弹得起伏连绵、抑扬顿挫,看来可以学习新的曲子了。”孔子仍旧摇摇头说:“我觉得仍然不行,对于这首曲子的内涵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仍没有领会透彻,还得再练习才对。”

n

  于是,孔子仍然一遍遍地练习同一首曲子,直到有一天,他高兴地找到师襄,说:“老师,我弹琴的过程中感觉眼前出现了一个人,这个人有着浓浓的眉毛、黑黑的脸庞,正在受诸侯的朝见,我想此人应该就是曲子中的文王了,看来这次我才真正领会了这首曲子的内涵,对吗?”

n

  师襄听了,立即离开座席向孔子拜礼,敬佩地对孔子说:“对!对!我听我的老师说过,这首曲子的名字就叫作《文王操》。”

n

  ……

序言


《论语》

n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理论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语言质朴,简洁明了,内容广泛,涉及学习、处世、生活、工作、成就事业等诸多方面,对人们的现实生活、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莫大的帮助。由于篇幅和时间的限制,我们不能对《论语》的内容进行解读,只能选取影响较大、较有现实意义的部分内容进行讲解。

n

讲学而篇 /

n

第二讲为政篇 /

n

第三讲八佾篇 /

n

第四讲里仁篇 /

n

第五讲公冶长篇 /

n

第六讲雍也篇 /

n

第七讲述而篇 /

n

第八讲泰伯篇 /

n

第九讲子罕篇 /

n

第十讲乡党篇 /

n

第十一讲先进篇 /

n

第十二讲颜渊篇 /

n

第十三讲子路篇 /

n

第十四讲宪问篇 /

n

第十五讲卫灵公篇 /

n

第十六讲季氏篇 /

n

第十七讲阳货篇 /

n

第十八讲微子篇 /

n

第十九讲子张篇 /

n

第二十讲尧曰篇 /

n

《弟子规》

n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它以《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列出了弟子在家、外出、待人、处事以及学习上应该遵守的规则,是中国传统国学中教育子弟、修身养性的读物。《弟子规》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句式整齐,韵律优美,意义深远,其中的言行规范、亲仁思想对现代人、对整个社会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n

讲弟子规,圣人训 /

n

第二讲父母呼,应勿缓 /

n

第三讲冬则温,夏则凊 /

n

第四讲事虽小,勿擅为 /

n

第五讲亲所好,力为具 /

n

第六讲亲有过,谏使更 /

n

第七讲亲有疾,药先尝 /

n

第八讲兄道友,弟道恭 /

n

第九讲或饮食,或坐走 /

n

第十讲称尊长,勿呼名 /

n

第十一讲长者立,幼勿坐 /

n

第十二讲事诸父,如事父 /

n

第十三讲朝起早,夜眠迟 /

n

第十四讲冠必正,纽必结 /

n

第十五讲衣贵洁,不贵华 /

n

第十六讲步从容,立端正 /

n

第十七讲缓揭帘,勿有声 /

n

第十八讲将入门,问孰存 /

n

第十九讲凡出言,信为先 /

n

第二十讲见未真,勿轻言 /

n

第二十一讲见人善,即思齐 /

n

第二十二讲唯德学,唯才艺 /

n

第二十三讲闻过怒,闻誉乐 /

n

第二十四讲无心非,名为错 /

n

第二十五讲凡是人,皆须爱 /

n

第二十六讲己有能,勿自私 /

n

第二十七讲人有短,切莫揭 /

n

第二十八讲凡取与,贵分晓 /

n

第二十九讲待婢仆,身贵端 /

n

第三十讲同是人,类不齐 /

n

第三十一讲不力行,但学文 /

n

第三十二讲读书法,有三到 /

n

第三十三讲清,墙壁净 /

n

第三十四讲虽有急,卷束齐 /

n

《增广贤文》

n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其内容非常广泛,涉及礼仪道德、典章制度、风物典故、天文地理等,但为人处世、人生哲学是其主旨。《增广贤文》语句简洁易懂、意蕴深远,其中关于为人处世的格言非常富于哲理性,对现代人有着巨大的作用。下面我们将选取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讲解。

n

讲一字值千金 /

n

第二讲唇亡齿必寒 /

n

第三讲鹬蚌相持,渔人得利 /

n

第四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n

第五讲螳螂捕蝉 /

n

第六讲黑发不知勤学早 /

n

第七讲不患老而无成 /

n

第八讲易涨易退山溪水 /

n

第九讲千里送毫毛,礼轻仁义重 /

n

第十讲友如作画须求淡 /

n

第十一讲酒逢知己饮 /

n

第十二讲养子不教如养驴 /

n

第十三讲言顾行,行顾言 /

n

第十四讲善恶到头终有报 /

n

第十五讲水至清则无鱼 /

n

第十六讲由俭入奢易 /

n

第十七讲不自是而露才 /

n

第十八讲知者减半,省者全无 /

n

第十九讲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 /

n

第二十讲渴时一滴如甘露 /

n

第二十一讲狗不嫌家贫 /

n

第二十二讲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

n

第二十三讲若登高必自卑 /

n

第二十四讲宁向直中取 /

n

第二十五讲路逢险处难回避 /

n

第二十六讲谦恭待人 /

n

第二十七讲但将冷眼观螃蟹 /

n

第二十八讲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

n

第二十九讲妻贤夫祸少 /

n

第三十讲一日春工十日粮 /

n

第三十一讲客来主不顾,自是无良宾 /

n

第三十二讲名高妒起,宠极谤生 /

n

第三十三讲有言逆于汝心 /

n

第三十四讲劝君莫做守财奴 /

n

第三十五讲仁义值千金 /

n

第三十六讲良田万顷,日食三餐 /

n

第三十七讲为官须作相 /

n

第三十八讲蓬蒿之下,或有兰香 /

n

第三十九讲忍一言,息一怒 /

n

第四十讲勿临渴而掘井 /

n

第四十一讲一毫之恶,劝人莫作 /

n



中华经典智慧,穿越时空的启迪 泱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这漫长的历史画卷中,无数先贤的智慧之光,如繁星点点,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走向人生的光明大道。本书精选了三部极具代表性的国学经典:《论语》、《弟子规》与《增广贤文》,它们如同三颗璀璨的明珠,凝结了中华民族千年来的道德伦理、行为准则与人生智慧,至今仍散发着不朽的魅力,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提供着宝贵的精神食粮和行为指导。 《论语》:孔子思想的璀璨结晶,人生智慧的永恒指南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论语》所传达的“仁”、“礼”、“智”、“信”、“勇”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个人修身养性的根本,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石。 书中,孔子以其高深的智慧和渊博的学识,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为人之道。他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鼓励人们勤奋学习,温故知新,从中获得乐趣与进步。他对“仁”的解读尤为深刻,认为“仁者,爱人”,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关爱与尊重。这种博爱的情怀,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在任何时代都具有普适的意义。 孔子对君子品格的描绘更是深入人心。“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胸怀宽广,心地光明,而小人则心胸狭窄,常常忧虑。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告诫人们要换位思考,体谅他人。书中关于孝道、忠诚、诚信、好学、为政等方面的论述,字字珠玑,句句箴言,为我们提供了为人处世的根本准则。 《论语》不仅仅是一部政治或伦理学的著作,它更是一部人生哲学。孔子教导我们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挑战,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如何成为一个有德行、有担当的人。他对于学习的态度,对于修养的要求,对于社会责任的强调,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都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阅读《论语》,就如同与一位博大精深的智者对话,从中汲取智慧,点亮人生。 《弟子规》:中华传统家庭教育的启蒙之书,做人育儿的千年基石 《弟子规》是清代李毓秀所著的一部关于儿童道德教育的启蒙读物,以《论语》“学而篇”的“总角之约”为基础,并根据孔子圣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列举了儿童在家、在校、在社会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它从“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这七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儿童应具备的基本品德和行为准则。 《弟子规》的精髓在于其“循序渐进”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它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将抽象的道德概念转化为具体可行的行为规范。例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强调了对父母的尊重与孝顺;“兄道友,弟道恭;长幼序,贵贱辨”阐述了兄弟姐妹之间的和睦相处之道;“晨则省,昏则定”则要求子女关心父母的作息,体贴入微。 本书还强调了“谨”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言行要谨慎,避免口舌之争。“信”则要求诚实守信,言出必行。“泛爱众”提倡博爱之心,关怀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亲仁”则鼓励与善良正直的人交朋友,远离恶人。最后,“余力学文”则是在满足基本道德要求后,鼓励人们勤奋学习,增长知识。 《弟子规》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并被誉为“古之圣德教言”,在于其内容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它不仅是儿童学习做人的指南,更是家长教育子女的宝贵教材。在现代社会,虽然时代在变迁,但《弟子规》所倡导的孝道、友爱、诚信、勤奋等优秀品质,依然是构建和谐家庭、培养优秀下一代的重要基石。阅读《弟子规》,就是回归传统,学习古人如何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为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增广贤文》:民间智慧的集大成者,生活的哲理宝典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一部集民间谚语、俗语、格言于一体的蒙学读物。它以其质朴的语言、精炼的格言,广泛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观念。本书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待人接物、处世之道、人生哲理、励志劝学、劝善惩恶等方方面面,堪称一部生活的百科全书。 《增广贤文》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往往以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将深邃的道理寓于浅显的文字之中,使其易于理解和记忆。例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象地揭示了环境对人的影响;“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道出了时间的检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真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则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民心向背的重要性。 本书的魅力在于其贴近生活,直击人心。它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最普遍的人生道理。从“人为善,福虽不至,祸已远矣”的因果报应,到“善恶随人生,祸福由己成”的个人担当,再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坦诚沟通,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朴素哲学和智慧结晶。 《增广贤文》不仅是一部充满智慧的语录集,更是一面映照人生的镜子。它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应如何辨明是非,如何坚守原则,如何追求真理。它教导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宽容与理解;在面对困境时,要保持坚韧与乐观。它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的道理往往蕴含在点滴之中,只要细心体会,便能获得宝贵的启示。 经典传承,智慧永存 《论语》、《弟子规》与《增广贤文》这三部国学经典,虽然成书年代、风格各异,但它们都共同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蕴含着穿越时空的智慧。它们不仅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更是指导我们立身处世、修身养性的宝贵财富。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或许面临着新的挑战,但人性中最根本的需求,例如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和谐人际关系的渴望,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依然未变。阅读这三部经典,就是在与古人的智慧对话,从中汲取力量,找到方向,提升自我。它们如同三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帮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定,成为一个有德行、有智慧、有担当的人。 本书的出版,旨在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亲近这些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瑰宝,感受其中蕴含的深邃哲理和人生智慧,并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让中华文明的智慧之光,在新的时代继续闪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想给我家正在上中学的孩子找一本合适的辅助读物,希望能帮助他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一开始担心他会觉得这些内容枯燥乏味,毕竟现在的孩子接触的娱乐信息太多了。但是,他拿到手后居然爱不释手,最先翻看的就是《弟子规》。他告诉我,书里用现代的语言解释了“凡是人,皆须爱”,让他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同理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孝顺父母”这种被动的要求上。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居高临下地要求读者“必须怎样”,而是通过解析经典,引导读者自我觉察和选择。我也会和孩子一起讨论书中的内容,比如“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这句话,我们一起探讨了在学校生活中如何保持谦逊、脚踏实地的重要性。这本书已经成为我们家每周一次的“家庭哲学探讨会”的蓝本,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家庭成员之间进行有深度交流的契机和共同学习的载体。从孩子的接受程度和我们的共同学习体验来看,这本书的导读和翻译是极其成功的,值得所有重视孩子品格教育的家长们拥有。

评分

坦白说,我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国学讲堂”这个品牌的信任,加上对“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的专业度有一定了解,但没想到它在内容深度上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期。很多市面上流行的版本,对经典往往只是做表面化的阐释,或者过度“今人化”,削弱了原著的力量。然而,这本书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加入了相当扎实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语境的梳理。比如,在解读《论语》时,它会穿插介绍当时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礼仪制度,这使得孔子的许多教诲不再是孤立的道德说教,而是有了坚实的时代土壤。我尤其欣赏它对“仁”的探讨,没有给出单一的定义,而是展现了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多维含义,这才是真正体现了经典思想的生命力——能够适应不同的时代和个体。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本兼具学术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工具书。对于想要深入研究而非泛泛而谈的朋友,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支撑是相当有力的。

评分

我是一个对文字美感有极高要求的人,市面上很多传统文化书籍的排版常常让人昏昏欲睡,字体小、留白少,阅读体验很差。这本书在这方面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首先是字体选择,清晰大气,阅读起来毫不费力,即使是晚上在暖黄色的灯光下细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其次是注释的布局,它没有采用那种令人头痛的脚注形式,而是巧妙地将必要的解释穿插在正文旁或段落下方,保持了文本的完整性,又随时提供了清晰的指引。这种设计非常尊重读者的阅读流畅性。更重要的是,它在保持传统韵味和现代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比如,《论语》中的一些篇章,光是文字的对仗和节奏感,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之美。这本书不仅让你“明白”了意思,更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享受”了文字的艺术。对于那些想把国学经典当作生活伴侣、而非仅仅是应试工具的人来说,这种细致入微的排版设计,是决定购买的关键因素。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类“合集”类型的书籍通常抱持着怀疑态度,总觉得内容会比较零散,难以形成体系。但《国学讲堂》这个系列的处理方式相当高明。它并没有简单粗暴地把三本书堆砌在一起,而是巧妙地构建了一种递进关系。《论语》奠定思想基石,是仁义礼智信的宏观框架;《弟子规》则像是具体的行动手册,告诉你如何从日常小事中实践孔孟之道;而《增广贤文》则像是民间智慧的结晶,用更接地气、更具警世意味的格言,巩固和补充了前两者的理念。这种结构安排,让学习的路径非常清晰,不是空谈理论,而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特别是那部分对《增广贤文》的注解,很多俗语背后的深意被挖掘出来,让我对那些耳熟能详的句子有了全新的认识,比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它不仅仅是交友要慎重,更深层次探讨的是环境对个人心性的塑造作用,这对于身处复杂社会的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课。这本书的装帧也很有质感,拿在手里让人忍不住想多翻几页,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的出品,果然是稳妥可靠。

评分

这本《论语》、《弟子规》、《增广贤文》的合集,简直是国学入门的宝典!我以前对这些传统经典总是望而却步,觉得文字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做得实在太到位了。拿到手就感觉沉甸甸的,油墨的香味都透着一股书卷气。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像一位温和的长者在耳边细细讲解。尤其是对《弟子规》中一些看似老套的规矩,作者用现代生活的例子去解释其背后的精神内核,让我这个从小在应试教育体系里长大的人,第一次真切体会到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链条。比如“勿贵 সুষ্ঠু衣,勿奇好食”,以前只觉得是节俭的口号,现在结合当下消费主义的泛滥来看,才明白这其实是教导我们如何保持心性的定力。每次翻开都能有新的感悟,比如昨天读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配上的解读让我理解了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喜悦,而不是为了考试或炫耀的工具。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精神按摩仪”,让我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个可以沉淀心神、回望本源的角落。希望未来能把这本书里的智慧真正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做一个更温和、更有原则的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