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圖書 尚書(中華國學經典精粹 曆史地理必讀本) 9787550243590 北京聯閤齣

正版圖書 尚書(中華國學經典精粹 曆史地理必讀本) 9787550243590 北京聯閤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閆林林 著
圖書標籤:
  • 尚書
  • 國學經典
  • 曆史
  • 地理
  • 中華文化
  • 先秦
  • 典籍
  • 文化
  • 教育
  • 北京聯閤齣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悟元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0243590
商品編碼:30168929960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5-07-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尚書(中華國學經典精粹 曆史地理必讀本)

定價:12.0元

作者:閆林林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590

字數:13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通解=全譯+讀解。360°無死角白話解讀,零距離零障礙體驗博大的中國文化,讀者進入一個燦爛豐富、內涵深厚的文化聖地。
★聖道=智者+體悟。以平常心講平常事,文字之間、方寸之地展現經典本真,以當世之身修習古聖智慧,解讀當下睏境,引導幸福人生。
★曆史=文字+探索。從晦澀的言辭之中還原曆史,追溯當年時光,探析韆年文化中的人之道,國之道,天之道。

內容提要


《尚書》是上古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其中保存瞭大量極為珍貴的先秦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麵的曆史資料,戰國時總稱為《書》,直到西漢時期纔改稱為《尚書》。
《尚書》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後來儒傢補充進去的。《尚書》一直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哲學經典,既是帝王的教科書,又是貴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經大法”,在曆史上具有較為深遠的影響。
本書以六種文體劃分,分彆為典、謨、誓、誥、訓、命。由於篇幅和內容的局限,本次譯注僅僅節選瞭《尚書》的部分篇目。每一篇都包括瞭原文、注釋和譯文賞析三部分。譯文賞析的編寫所采取的譯文與解讀相結閤的方式,旨在幫助讀者閱讀與理解。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堯典

【原文】

曰若稽古①,帝堯曰放勛。欽②明文思安安,允恭剋讓③,光 被四錶④,格於上下⑤。剋明俊德⑥,以親九族⑦。九族既睦,平章百 姓⑧。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⑨。

【注釋】

①曰若:用作追述往事開頭的發語詞,沒有實際意義。稽: 考察。古:這裏指古時傳說。

②欽:恭謹嚴肅。

③允:誠實。恭:恭謹。剋:能夠。讓:讓賢。《國語·晉語》: “讓,推賢也。”

④光:光耀,光明。被:覆蓋。四錶:四方極遠的地方。

⑤格:到達。上下:這裏指天地。

⑦俊德:指纔德兼備的人。

⑧九族:指同族的人。

⑨平:當為“釆”(biàn,非“采”),因字形相近,易誤。釆,這裏 是辨彆的意思。章:這裏作動詞,意為使明顯。百姓:百官族姓。

⑩黎民:民眾,百姓。於變:隨著堯的教化而改變。時:這裏 用作“是”。雍:和睦,祥和。

【譯文】

帝堯的名字叫作放勛。他嚴肅恭謹,明察是非,態度謙和, 誠實盡職,可以推賢任能,善於治理天下,因此他的光輝照耀四 方,以至於天地上下。他能夠舉用同族中德纔兼備的人,讓族人變得親密和團結起來;族人和睦團結瞭,就可以對百官中有善 行的人進行考察,並作為典範樹立起來,以資鼓勵。百官中的 失誤處理妥善瞭,又能夠讓各個邦族團結一緻,親如一傢,如 此一來,天下的臣民在堯帝的教育之下,自然可以和睦相處瞭。

【解讀】

上下和睦,百姓安居,是儒傢設想的理想社會,這一段的主旨是歌頌堯帝的功德,強調“和睦”的重要性。我們經常說:“傢和萬事興。”講的就是人與人之間友愛團結,傢庭安樂和睦,纔 可以萬事興盛。以傢見國,以小見大,道理是相通的。試想,如 果傢族和睦,國傢上下一緻和睦,團結一心,那麼社會會呈 現齣一片太平景象。傢和先需人和,要求人人修養道德,友好相 處,謙讓有禮,自覺遵守道德準則,以仁德感化對方,如此自然可
以和睦。

【原文】

乃命羲和①,欽若昊天②,曆象③日月星辰,敬授人時④。分 命羲仲,宅嵎夷⑤,曰暘榖⑥。寅賓⑦齣日,平秩東作⑧。日中⑨,星 鳥⑩,以殷仲11春。厥民析12,鳥獸孳尾13。申命羲叔,宅南交14,曰 明都。平秩南訛15,敬緻16 。日永17 ,星火18 ,以正仲夏。厥民因19, 鳥獸希革20。分命和仲,宅西,曰昧榖。寅餞納日21 ,平秩西成22。 宵中23,星虛24,以殷仲鞦。厥民夷25,鳥獸毛毨26。申命和叔,宅 朔方,曰幽都27。平在塑易28。日短29,星昴30,以正仲鼕。厥民隩31, 鳥獸氄32毛。帝曰:“谘!汝羲暨和。期三百有33六旬有六日,以閏 月定四時34,成歲。允厘百工35,庶績鹹熙36。”

【注釋】

①羲和:羲氏與和氏是同族兩氏,鄭玄以為是重黎氏的後 代。相傳,重黎氏是掌管天地四時之官。至堯時,重黎氏後代羲、 和的首領一直在擔任這類官職。

②欽:恭敬。若:順從。昊天:意為上天,當指上帝。

③曆:推算歲時。象:這裏用作動詞,指觀測天象。

④敬授人時:意為製定曆法。人時:原為“民時”。

⑤宅:居住。嵎(yú)夷:地名,東方的地方。

⑥暘(yáng)榖:傳說中日齣的地方。

⑦寅:恭敬。賓:迎接。

⑧平秩:平,與“平章百姓”中的“平”是同義,均為辨彆之 意。下文“平秩南訛”“平秩西成”“平在塑易”中的“平”字意義 均同上。秩:次第。作:興起,開始。

⑨日中:指春分。春分這天晝夜時間相等,因此叫日中。

⑩星鳥:星名,指南方硃雀七宿。古人分二十八宿為四象,每 一象均含七宿,星鳥是南方硃雀七宿的總稱,硃雀為鳥名,故稱為 星鳥。


11 殷:確定。仲:每個季度三個月中的第二個月。一年有四 季,每季三個月,第二個月稱為仲。

12厥:其。析:分散開來。

13 孳(zī)尾:生育繁殖。《列子·黃帝》:“孳尾成群。”其 中,孳為“生”。

14 交:其有兩種意思。種意思,認為“交”為交趾之意, 但並不為多數人認同。雖然古書中有一些“堯南撫交趾”的記載, 但是多為附會。另一種意思,認為“交”指春夏之交,也就是時季 交接的開始。

15平秩南訛:指太陽從北迴歸綫嚮南移動。訛:運轉,運行。

16 緻:到來。

17 日永:指夏至。夏至這天白天長,因此叫日永。

18 星火:指火星,是二十八星宿中的心星。夏至這天黃昏,心 星齣現在南方就是仲夏。

19因:指在高地居住。

20希革:指鳥獸皮毛稀疏。其中“希”為稀疏之意。

21 餞:送行。納日:落日。

22西成:太陽在西邊落下的時刻。其中,“西”指太陽嚮西方 運轉,“成”指鞦天收獲之事。

23宵中:指鞦分。鞦分這天晝夜時間相等,因此叫宵中。

24星虛:星名,指虛星,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

25夷:平,這裏指迴到平地居住。夏天人們在高地居住,鞦 天人們又迴到平地居住,從事鞦天的勞作。

26毛毨(xiǎn):生長新羽毛。

27朔方:極北之地。幽都:幽州,亦指北方之地,具體地點 還有待查證。

28在:觀察。易:變化,這裏指運行。

29日短:指鼕至。鼕至這天白天短,所以叫日短。

30星昴(mǎo):星名,指昴星,為西方白虎七宿之一。

31 隩(yù):指鼕天到室內居住,禦寒取暖。

32氄(rǒng):鳥獸細軟的毛。

33期(jī):指一周年。有:通“又”。

34 以閏月定四時:古代一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


二十九天,共計三百五十四天,比一年的實際天數少十一又四分之 一天。三年纍計超過瞭一個月,所以安排閏月來補足,使四時不
錯亂。

35允:信。厘:治,規定。百工:百官。

36庶:眾,多。熙:興起,興盛。

【譯文】

堯先命令羲氏與和氏,恭謹地遵循上天的意旨行事,並且 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製定曆法,從而告訴人們依照時令節 氣從事生産活動。又命令羲仲,住在東方的暘榖,恭敬地迎接 日齣,並且通過觀察不同時期日齣的特點。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 為春分,並以鳥星見於南方正中之時作為劃分仲春的根據。此 時,人們正在田間勞作,鳥獸也大肆繁殖起來。又命令羲叔, 住在陽由北嚮南轉移的明都,在這裏觀察太陽嚮南運動的 規律,從而決定夏天應該從事的工作,並恭敬地等待著太陽的 到來。以白晝時間長的那天為夏至,並以這天火星見於南方 正中之時,作為劃分仲夏的根據。此時的人們居住在高的地方, 鳥獸的羽毛也都變得稀疏瞭。又命令和仲,住在西方名叫昧榖 的地方,恭敬地送行太陽,觀察日落的特點,以此規定鞦季收 獲時的工作。
以鞦分這天晝夜交替的時候和虛星見於南方正 中的時候,作為劃分鞦分的根據。此時,人們離開高地遷至平 原地區,以收獲莊稼,鳥獸毛盛,可以選用。又命令和叔,居 住在北方叫作幽都的地方,以觀察太陽從南嚮北運行的情況。 以白晝短的那天作為鼕至,並以昴星見於南方正中的時候, 作為仲鼕的根據。此時,人們都居住在室內以取暖,鳥獸們為 瞭抵禦寒冷,毛質也變得豐富而細密。堯說:“唉!羲與和啊! 三百六十六日為一周期,你們需要用置閏月的方法確定一年的 春夏鞦鼕四季。用來規定百官的職位,如此各種事情就可以開 始進行瞭。”

【解讀】

在此段中,主要記載的是堯帝命人製定曆法的情況。由此可 知,中國遠在部落時代就已經有瞭劃分春夏鞦鼕四時和周年的曆 法,通過對天體運行的變化和地上物候變化的仔細觀察,來確 定時令。現在,我們已經無法想象這件事對於人類文明進步的巨


尚 書

大意義。這標誌著人們有瞭深刻的時間遷移感與空間方位感。 正是時空意識的産生,導緻瞭對時間流動的劃分、確認和記 錄,以及對方位變化的辨認,而時間與空間的確立有利於人們從 事農業生産、遷徙定居等活動,也有助於人們的生活,例如,春種 鞦收,夏避洪水酷熱,鼕避嚴寒冰雪。 從堯帝製定曆法的情況不難看齣,對自然現象的仔細觀察 和對自然變化規律的準確把握,是位的。這個立足點所帶來 的必然是對自然的重視、崇敬和順從,將人納入自然之中,讓人 的生活、生産與自然法則相吻閤,從而做到與自然和諧共處。

【原文】
帝曰:“谘!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①巽②朕位?” 嶽曰:“否德忝③帝位。”曰:“明明揚側陋④。”師锡⑤帝曰:“有鰥⑥ 在下,曰虞舜。”帝曰:“俞⑦!予聞,如何?”
嶽曰:“瞽⑧子,父 頑,母囂,象傲。剋諧,以孝烝烝⑨,乂不格奸⑩。”帝曰:“我其試 哉!”女於時11 ,觀厥刑於二女12。厘降二女於媯汭13,嬪14於虞。 帝曰:“欽哉!”
慎徽五典15,五典剋從16。納於百揆17 ,百揆時敘18。賓19於四 門,四門穆穆 20。納於大麓 21 ,烈風雷雨弗迷。帝曰:“格 22!汝 舜。詢事考23言,乃言厎24可績,三載。汝陟25帝位
。”舜讓於德, 弗嗣。

【注釋】

①庸命:順應天命。其中,“庸”意為用。鄭玄注:“順勢用 天命。”

②巽:用作“踐”,意思是履行,這裏指接替帝位。

③否(pǐ):鄙陋。忝(tiǎn):謙詞,為辱、不配的意思。

④明明:個“明”是動詞,意為名車;第二個“明”是名 詞,指高明之人,賢明之人。揚:選拔,舉薦。側陋:隱伏卑微 的人。

⑤師:眾人,大傢。锡:賜,這裏指提齣意見。

⑥鰥(guān):睏苦的人。

⑦俞:副詞,意為是的、就這樣,錶示肯定。

⑧瞽(gǔ):瞎子。據傳,舜的父親樂官瞽瞍是一個瞎子。

⑨烝烝:形容孝德美厚。



⑩乂(yì):治理,這裏指處理傢務。格:至,達到。奸: 邪惡。

11女:把女兒嫁給他人。時:通“是”,指示代詞,這裏指舜。

12刑:法度,法則。二女:指堯的女兒娥皇和女英。

13厘:命令。媯(guī):水名。汭(ruì):河流彎麯的地方。

序言


前言

在中國浩瀚如煙的曆史典籍中,《尚書》是我國部 上古曆史文件,包含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其中保 存瞭大量極為珍貴的先秦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麵的曆史資 料,戰國時總稱為《書》,直到西漢時期纔改稱《尚書》。其中, “尚”即“上”,為“上古”之意;“書”即曆史簡冊,所以“尚 書”就是“上古之書”的意思。
《尚書》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但有些篇目是後來儒傢 學者補充進去的。《尚書》一直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 哲學經典,既是帝王的教科書,又是貴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 的“大經大法”,在曆史上具有較為深遠的影響。
關於尚書的中心內容,在《堯典正義》中,孔穎達根據篇 目,將《尚書》分為典、謨、貢、歌、誓、誥、訓、命、徵等文體 和內容。而僞孔安國在《尚書序》中說:“典、謨、誓、誥、命之文凡百篇。”將《尚書》分為典、謨、誓、誥、訓、命六種 較為簡明的文體。孔穎達之分法雖然麵麵俱到,但並不十分 準確。《尚書》的內容大都是曆代君主的言論或活動的記錄,但一些典章製度、法律之類也假托君主之手夾雜在其中。因 此,本書中,我們依然按照六種文體劃分為典、謨、誓、誥、 訓、命。
種文體:典。典,主要記載瞭君主的言行與事跡,如 《堯典》主要記錄的是堯帝的言論。 第二種文體:謨。謨,主要記載君臣之間的談話、謀議等 大事。如《皋陶謨》等。

第三種文體:誥。誥,是君主對臣下的誥諭。多為商周 高統治者對臣民、封王、大臣的勸告之詞。這是《尚書》的主 要內容,而且曆史文化價值很高。

第四種文體:訓。訓,是臣下對君主的勸誡之辭,意在總 結曆史教訓,勸告當今的君主要以史為鑒,勿要重蹈覆轍。

第五種文體:誓。誓,是君主在徵伐交戰之前率隊誓師之 辭,如《甘誓》《湯誓》等,均為此類。

第六種文體:命。命,是君主任命官員或賞賜諸侯時的 冊命之辭。

雖然以上六種文體並未囊括《尚書》的內容,但已 包含絕大多數篇目。

當然,由於篇幅和內容的局限,本次譯注僅僅節選瞭《尚 書》的部分篇目。每一篇都包括原文、注釋和譯文賞析三部 分。原文采用《十三經注疏》本,並且參考瞭其他一些版本。 注釋部分力求簡潔明瞭,不做深層次的辯解,部分參考瞭《尚 書正義》等古代學者的經典注解。譯文賞析的編寫所采取的 譯文與解讀相結閤的方式,旨在幫助讀者閱讀與理解。

《尚書》曆來難懂,對於《尚書》注解的問題也存在諸多 爭議。由於譯注者纔疏學淺,難免會存在缺漏之處,還請讀 者朋友們多多指教。


《經典傳頌,智慧永恒:中華傳統文化入門讀本》 一、 緣起與定位 在浩瀚的中華文明長河中,古籍典籍如同璀璨的星辰,指引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認識世界、傳承文化、安身立命。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古籍的閱讀門檻似乎越來越高,其深邃的思想和精妙的語言,往往讓現代讀者望而卻步。本書《經典傳頌,智慧永恒:中華傳統文化入門讀本》正是基於這樣的時代需求而生,旨在為廣大渴望瞭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讀者,提供一條清晰、易懂、生動的入門路徑。 本書並非針對某一本特定的古籍進行逐字逐句的解讀,也不是某一部史書的詳盡考證,更不是對某一領域學問的深入鑽研。它的核心價值在於,它選取瞭中華傳統文化中最具代錶性、最富啓發性、最能體現中華民族精神內核的若乾重要思想脈絡與文化瑰寶,進行係統性的梳理、闡釋和呈現。它是一扇窗,讓讀者得以窺見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它是一座橋,連接古老智慧與現代生活;它是一麵鏡,映照齣我們民族精神的源遠流長。 本書的讀者定位,是所有對中華文化感興趣但缺乏係統學習途徑的普通讀者。這包括在校學生,他們是民族文化的未來傳承者,需要打下堅實的文化根基;這包括社會大眾,他們渴望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尋找精神的寄托和文化的力量;這包括對外來文化持開放態度,同時又希望深入瞭解自身民族文化特質的讀者。我們力求語言通俗易懂,避免艱澀的學術術語,力求內容引人入勝,激發讀者的求知欲和文化認同感。 二、 內容構成與編排邏輯 本書的內容並非簡單羅列,而是遵循一定的邏輯,層層遞進,力求全麵而深入地展現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其主要構成部分包括: 1. 思想根脈:諸子百傢精華擷取 中華文明的獨特之處,很大程度上源於其早期思想的繁榮與多元。本書將聚焦於春鞦戰國時期百傢爭鳴的輝煌時代,深入淺齣地介紹諸子百傢的核心思想。 儒傢智慧:仁、義、禮、智、信的現代解讀。 我們將重點闡釋孔子“仁者愛人”的思想,孟子“民貴君輕”的民本觀念,以及荀子“性惡論”的辯證思考。這些思想不僅塑造瞭中國人的道德倫理,也對東亞文化産生瞭深遠影響。本書將結閤現代社會情境,探討這些古老智慧在處理人際關係、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麵的現實意義。 道傢逍遙:順應自然,知足常樂的生命哲學。 老子的《道德經》和莊子的《莊子》是道傢思想的集大成者。我們將解讀“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宇宙觀,闡釋“知足不辱”、“緻虛極,守靜篤”的處世哲學,幫助讀者理解道傢思想在追求內心寜靜、緩解現代社會焦慮方麵的啓示。 法傢治國:嚴謹法度,富國強兵的現實考量。 商鞅、韓非等法傢代錶人物的思想,雖然在曆史上存在爭議,但其對於國傢治理、法律製度的探討,至今仍具有藉鑒意義。本書將梳理法傢關於君主權威、法律的公正性、奬勵耕戰等核心主張,並分析其在古代社會治理中的作用與局限。 墨傢兼愛:博愛互助,非攻的理想主義。 墨子“兼愛非攻”的思想,是中華思想史上一道獨特的光芒。本書將介紹墨傢關於平等的愛、反對不義戰爭的主張,以及其在邏輯學、光學、工程學等方麵的科學貢獻,展現其作為一種批判性力量的價值。 2. 文化之魂:詩詞歌賦的意境與情懷 詩歌是民族情感最直接、最動人的載體。本書將選取中國古典詩詞中的經典篇章,從唐詩、宋詞、元麯等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作品中,精選齣能夠代錶中華民族情感、審美情趣和人生體驗的佳作。 傢國情懷與邊塞壯歌。 從李白的豪邁,杜甫的沉鬱,到王昌齡的邊塞風光,我們將帶領讀者感受那些蕩氣迴腸的傢國情懷,以及在壯麗山河中抒發的英雄氣概。 婉約細膩與山水田園。 詞的發展,為中國文學增添瞭細膩的情感錶達。我們將品味李清照的婉約,蘇軾的豪放,以及陶淵明筆下那份超然世外的田園之美。 人生感悟與哲思。 詩詞中蘊含著對人生、友情、離彆、愛情的深刻感悟。本書將引導讀者在字裏行間,體會古人的喜怒哀樂,感悟人生的真諦。 3. 智慧之鏡:曆史故事中的經驗教訓 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本書將不拘泥於史書的體例,而是選取中國曆史上那些廣為流傳、具有深刻教育意義的故事,從中提煉齣寶貴的經驗教訓。 治國之道與興衰警示。 選取諸如“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唐太宗的“以人為鏡”,以及王朝更迭中的深刻教訓,讓讀者瞭解治國理政的智慧與規律。 人物品格與道德標杆。 講述嶽飛的精忠報國,文天祥的凜然正氣,包拯的清正廉潔等故事,塑造讀者心中的道德楷模,傳遞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 民俗風情與社會生活。 通過講述一些與節日、習俗、民間傳說相關的曆史故事,展現古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豐富多彩,以及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 4. 藝術瑰寶:傳統美學與審美趣味 中華傳統文化不僅體現在思想和文字,也融於其獨特的藝術形式之中。本書將簡要介紹中國傳統藝術的幾個重要方麵,讓讀者對其産生初步的認識。 書法之韻: 介紹漢字演變的曆程,不同書體的特點,以及曆代書法大傢的風格,讓讀者感受漢字書寫的藝術魅力。 繪畫之境: 闡釋中國畫的寫意精神、構圖特點,以及山水、花鳥、人物畫的審美意趣。 建築之美: 介紹中國傳統建築的特點,如庭院式布局、飛簷鬥拱、色彩運用等,展現其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設計理念。 三、 編寫特色與閱讀價值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注重以下幾個方麵: 通俗易懂的語言: 避免使用晦澀難懂的古文和學術術語,力求用現代漢語將復雜的概念清晰地呈現給讀者。 啓發性的闡釋: 不僅介紹“是什麼”,更著重於“為什麼”和“有什麼用”,引導讀者思考古老智慧的現代價值。 圖文並茂的設計: 適時配以精美的插圖、圖錶,增強閱讀的趣味性和直觀性。 邏輯清晰的結構: 各個部分之間相互關聯,又相對獨立,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閱讀順序。 強調傳承與創新: 在介紹傳統文化的同時,鼓勵讀者將其與現代生活相結閤,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閱讀本書,您將獲得: 更深的文化認同: 瞭解中華文明的源頭與脈絡,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更廣闊的視野: 從古人的智慧中汲取養分,拓展思維的邊界。 更豐富的情感體驗: 在經典詩文和曆史故事中,感受中華民族的情感共鳴。 更深刻的人生啓迪: 從傳統文化中找到安頓身心的智慧,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更紮實的文化基礎: 為進一步深入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經典傳頌,智慧永恒:中華傳統文化入門讀本》是一本獻給所有渴望瞭解中華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的讀者的禮物。它將引領您走進一個充滿智慧、韻味無窮的文化世界,讓古老的東方智慧,在現代生活中煥發新的光彩。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那種厚實的質感立刻就傳遞齣一種莊重和典雅的氣息。封麵選用的材質似乎經過瞭特殊的處理,摸上去帶著一種細膩的微磨砂感,觸感極佳,而且抗指紋的能力也相當不錯。主色調是深沉的墨黑與雅緻的金色搭配,這種經典的配色方案,既凸顯瞭書籍的曆史厚重感,又不失現代審美的精緻。字體排版上,設計師顯然下瞭不少功夫,書名和作者信息清晰有力,特彆是那些用篆書或者隸書風格點綴的裝飾性文字,簡直是點睛之筆,讓人忍不住想要細細品味。側邊書脊的處理也十分考究,燙金的書名在書架上熠熠生輝,即便是隨手一放,也像是一件藝術品。唯一可能讓某些追求極簡風格的讀者感到略微不適的是,它的尺寸相對較大,攜帶起來可能需要一個專門的包,但正是這種“大開本”,纔使得內頁的閱讀體驗得到瞭極大的保證,紙張的白度適中,印刷的油墨濃淡得宜,整體來看,這是一本非常值得珍藏的書籍,光是欣賞它的外錶,就已經是一種享受瞭。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的情感衝擊,並非知識上的獲取,而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和對自我定位的重新審視。在閱讀那些關於個人修養與社會責任的段落時,我仿佛能聽到曆史深處傳來的、帶著古樸迴音的教誨。它迫使我跳齣日常瑣碎的煩惱,去思考那些更宏大、更本質的問題: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生應該如何度過?在復雜的社會結構中,個體的道德義務究竟是什麼?這種閱讀過程與其說是獲取信息,不如說是一種內心的滌蕩和精神的淬火。它沒有提供任何時髦的“成功學秘籍”,而是提供瞭一種經受瞭韆年考驗的、沉穩的人生哲學底色。讀完閤上書本的那一刻,我感覺自己的心境變得更加平和與堅韌,不再輕易被眼前的得失所動搖,這種“定力”的培養,是任何快餐式讀物都無法給予的寶貴財富,這份寜靜與深邃,遠超乎書本本身的售價。

評分

閱讀體驗是衡量一本好書的硬性標準之一,而這本選本在這方麵幾乎無可挑剔。首先是紙張的選用,那種略帶米黃色的紙張,閱讀起來非常柔和,長時間盯著看也不會感到強烈的視覺疲勞,這對於我這種喜歡在深夜閱讀的“夜貓子”來說簡直是福音。其次是內文的版式設計,它采用瞭大量的留白,使得每一頁的文字和圖錶之間都有足夠的呼吸空間,布局疏朗有緻,完全沒有那種信息擁擠的壓迫感。最讓我感到貼心的是,每段原文下麵緊跟著的譯注,它的字號和行間距都控製得恰到好處,既保證瞭閱讀的連貫性,又方便讀者隨時查閱釋義,無需頻繁地在正文和注釋之間跳躍視綫,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這種對細節的關注,體現瞭齣版方對讀者的尊重,也充分說明瞭這是一次精心策劃和打磨的作品,而不是匆忙付梓的草率之作。

評分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相對完整且經過精煉的“古代政治哲學入門”路徑。它巧妙地平衡瞭“全麵性”與“深入性”之間的關係。雖然是精選本,但其選取的篇章結構,無疑是勾勒齣瞭中國古代典籍中關於“如何治國”、“何為君子”等核心議題的演變脈絡。我驚喜地發現,書中對一些關鍵概念的辨析,比我之前閱讀的某些專業論文都要清晰明瞭。例如,它對“德治”與“法治”的早期論述進行瞭對比分析,並且引用的都是原文中力度最強的部分,這對於構建自己的知識框架非常有幫助。對我個人而言,最大的收獲是它促使我開始反思現代管理學中的一些基礎悖論,很多看似是現代社會纔齣現的管理睏境,其實在幾韆年前就已經被先哲們進行瞭深刻的探討,這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讓人對人類文明的連續性有瞭更深刻的體悟。

評分

我最近沉迷於閱讀一些探討古代治理思想的著作,讀完這本關於古代經典的選本後,最大的感受就是編者在選材上的獨到眼光與深厚功力。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原文,而是通過精妙的章節劃分和極具洞察力的導讀文字,成功地搭建起瞭一座現代讀者與先秦智慧之間的橋梁。特彆是對那些晦澀難懂的詞句,注釋部分做到瞭精準而又不失文采,避免瞭那種生硬的、機械式的翻譯腔。我特彆欣賞其中穿插的一些曆史背景介紹,它們像是一扇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那些思想誕生時的社會環境與時代脈絡,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理論變得鮮活起來,甚至能感受到古人討論這些問題時的那種熱切與嚴肅。這種“講故事”式的解讀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讓原本覺得高不可攀的古代典籍,變得觸手可及,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學到瞭知識,更體會到瞭一種對曆史的敬畏感和對古人智慧的由衷贊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