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獨秀文存(套裝全4冊)(原版足本影印本)
定價:198.00元
作者:陳獨秀
齣版社:外文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119083193
字數:
頁碼:112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獨秀文存》所用的藍本為民國時期上海亞東圖書館所齣版,本次齣版以原樣,原封麵,原版式影印齣版,與原本高度一緻。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收藏價值和保留價值,在普通讀者中有極大影響。
內容提要
《獨秀文存》(4冊)是新文化運動的健將陳獨秀的文集,1922年11月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初版。分為論文、隨感錄、通信三部分,共三捲。平裝本四冊,精裝本為上、下兩冊。文存中的作品多公開發錶在《新青年》雜誌上,曾風靡一時。
影印版《獨秀文存》以上海亞東齣版社於民國二十二年四月所齣的第9版為底本。這個版本是《獨秀文存》曆種版本中精湛的,該版本前有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親筆所作的序言,謂陳氏文筆“廉悍”,此韓愈稱贊柳宗元之辭也。
影印本以“原版、原大、原樣、原封麵”為原則,幾乎原封不動地保留瞭原始版本的信息。為版本研究者、近現代史研究者,鬍適學術研究提供瞭忠實的資料。
目錄
自序
捲一論文
敬告青年
法蘭西人與近世文明
今日之教育方針
抵抗力
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
一九一六年
吾人後之覺悟
新青年
當代二大科學傢之思想
我之愛國主義
駁康有為緻總統總理書
憲法與孔教
孔子之道與現活
袁世凱復活
再論孔教問題
文學革命論
俄羅斯革命與我國民之覺悟
舊思想與國體問題
近代西洋教育
復闢與尊孔
西文譯音私議
人生真義
駁康有為《共和平議》
今日中國之政治問題
偶像破壞論
有鬼論質疑
附錄一 答陳獨秀先生《有鬼論質疑》(易乙玄)
附錄二 難易乙玄君(劉叔雅)
附錄三 諸子無鬼論(易白沙)
質問《東方》雜誌記者
附錄一 中西文明之評判(平佚)
附錄二 功利主義與學術(錢智修)
附錄三 迷亂之現代人心(傖父)
再質問《東方》雜誌記者
附錄 答《新青年》雜誌記者之質問(傖父)
剋林德碑
《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
《新青年》宣言
對於梁巨川先生自殺之感想
作者介紹
陳獨秀(1879—1942年),字仲甫,安徽懷寜(今安慶)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曾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主編《新青年》雜誌,積極提倡民主與科學,倡導文學革命,影響力極大,當時的社會思想潮流。由亞東圖書館齣版的《獨秀文存》影響瞭無數青年。他後來又與李大釗創辦《每周評論》,成為另一思想陣地。五四運動後期,開始接受和宣傳馬剋思主義。1920年初潛往上海,在國際的幫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黨早期組織,同時與其他各地的先進分子聯係,發起成立中國黨,成為中國黨的主要創始人。
文摘
吾人後之覺悟
人之生也必有死,固非為死而生,亦未可漠然斷之曰為生而生。人之動作必有其的,其生也亦然。洞明此的,斯真吾人後之覺悟也。世界一切哲學、宗教皆緣欲達此覺悟而起。茲之所論,非其倫也。茲所謂後之覺悟者,吾人生聚於世界之一隅,曆數韆年,至於今日,國力文明,果居何等?易詞言之,即盱衡內外之大勢,吾國吾民,果居何等地位,應取何等動作也。故於發論之先,申立言之旨,為讀者珍重告焉。
吾華國於亞洲之東,為世界古國之一,開化日久,環吾境者皆小,閉戶自大之局成,而一切學術政教悉自為風氣,不知其他。魏、晉以還,象教流入,朝野士夫,略開異見。然印土自己不振,且其說為齣世之宗,故未能使華民根本丕變,資生事之所需也。其足使吾人生活狀態變遷而日趨覺悟之途者,其歐化之輸入乎?
歐洲輸入之文化,與吾華固有之文化,其根本性質相反。數百年來,吾國擾攘不安之象,其由此兩種文化相觸接、相衝突者,蓋十居八九。凡經一次衝突,國民即受一次覺悟。惟吾人惰性過強,鏇覺鏇迷,甚至愈覺愈迷,昏(目貴)糊塗,至於今日,綜計過境,略分七期:
期在有明之中葉。西教西器初入中國,知之者,乃極少數之人,亦復驚為“河漢”;信之者,為徐光啓一人而已。
第二期在清之初世。火器曆法,見納於清帝,朝野舊儒,群起非之。是為中國新舊相爭之始。
第三期在清之中世。戰爭以還,西洋武力,震驚中土,情見勢絀,互市局成,曾、李當國,相繼提倡西洋製械練兵之術,於是洋務西學之名詞發現於朝野。當時所爭者,在朝則為鐵路、非鐵路問題,在野則為地圓運動、地非圓不動問題。今之童稚皆可解決者,而當時之頑固士大夫奮筆鼓舌,嘵嘵不已,鹹以息邪說、正人心之聖賢自命。其睡眠無知之狀態,當世必覺其可惡,後世隻覺其可憐耳!
第四期在清之末季。甲午之役,軍破國削,舉國上中社會,大夢初覺,稍有知識者,多承認富強之策雖聖人所不廢。康、梁諸人,乘時進以變法之說,聳動國人,守舊黨尼之,遂有戊戌之變。沉夢復酣,暗雲滿布,守舊之見,趨於,遂積成庚子之役。雖國兒不國,而舊勢力頓失憑依,新思想漸拓領土,遂由行政製度問題一摺而入政治根本問題。
第五期在民國初元。甲午以還,新舊之所爭論,康、梁之所提倡,皆不越行政製度良否問題之範圍,而於政治根本問題去之尚遠。當世所說為新奇者,其實至為膚淺;頑固黨當國,並此膚淺者而亦抑之,遂激動一部分國民漸生政治根本問題之覺悟,進而為民主共和、君主立憲之討論。辛亥之役,共和告成,昔日仇視新政之君臣,欲求高坐廟堂從容變法而不可得矣。
第六期則今茲之戰役也。三年以來,吾人於共和國體之下,備受政治之痛苦。自經此次之實驗,國中賢者,寶愛共和之心,因以勃發;厭棄之心,因以明確。
吾人拜賜於執政,可謂沒齒不忘者矣。然自今以往,共和國體果能鞏固無虞乎?立憲政治果能施行無阻乎?以予觀之,此等政治根本解決問題,猶待吾人後之覺悟。此謂之第七期民國憲法實行時代。
今茲之役,可謂為新舊思潮之大激戰。淺見者鹹以吾人後之覺悟期之,而不知尚難實現也。何以言之?今之所謂共和,所謂立憲者,乃少數政黨之主張,多數國民不見有若何切身利害之感而有所取捨也。蓋多數人之覺悟,少數人可為先導,而不可為代庖。共和立憲之大業,少數人可主張,而未可實現。人類進化恒有軌轍可尋,故予於今茲之戰役,固不容懷悲觀而取卑劣之消極態度,復不敢懷樂觀而謂可躊躇滿誌也。故吾曰:此等政治根本解決問題,不得不待諸第七期吾人後之覺悟。此覺悟維何?請為我青年國民珍重陳之。
一
政治的覺悟
吾國日久,惟官令是從。人民除納稅訴訟外,與無交涉;國傢何物,政治何事,所不知也。積成今日國傢危殆之勢,而一般商民,猶以為乾預政治,非分內之事;國遷,悉委諸及黨人之手;自身取中立態度,若觀對岸之火,不知國傢為人民公産,人類為政治動物。斯言也,歐美國民多知之,此其所以莫敢侮之也。是為吾人政治的覺悟之步。
吾人既未能置身政治潮流以外,則開宗明義之章,即為決擇政體良否問題。古今萬國,政體不齊,治亂各彆。其撥亂為治者,罔不捨舊謀新,由政治,趨於自由政治;由個人政治,趨於國民政治;由官僚政治,趨於自治政治。此所謂立憲製之潮流,此所謂世界係之軌道也。吾國既不剋閉關自守,即萬無越此軌道逆此潮流之理。進化公例,適者生存,凡不能應四周情況之需求而自處於適宜之境者,當然不免於滅亡。日之與韓,殷鑒不遠。吾國欲圖世界的生存,必棄數韆年相傳之官僚的、的個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國民政治也。是為吾人政治的覺悟之第二步。
所謂立憲政體,所謂國民政治,果能實現與否,純然以多數國民能否對於政治,自覺其居於主人的主動的地位為根本之條件。自居於主人的主動的地位,則應自進而建設,自立法度而自服從之,自定權利而自尊重之。倘立憲政治之主動地位屬於而不屬於人民,不獨憲法乃一紙空文,無厲行之保障,且憲法上之自由權利,人民將視為不足重輕之物,而不以生命擁護之,則立憲政治之精神已完全喪失矣。是以立憲政治而不齣於多數國民之自覺,多數國民之自動,惟日仰望善良,賢人政治,其卑屈陋劣,與奴隸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聖君賢相施行仁政,無以異也。古之人希冀聖君賢相施行仁政,今之人希冀偉老建設共和憲政,其卑屈陋劣,亦無以異也。夫偉老,亦國民一分子,其欲建設共和憲政,豈吾之所否拒?第以共和憲政,非所能賜予,非一黨一派人所能主持,更非一二偉老所能負之而趨。共和立憲而不齣於多數國民之自覺與自動,皆僞共和也,僞立憲也,政治之裝飾品也,與歐美各國之共和立憲絕非一物。以其於多數國民之思想人格無變更,與多數國民之利害休戚無切身之觀感也。是為吾人政治的覺悟之第三步。
二
倫理的覺悟
倫理思想,影響於政治,各國皆然,吾華尤甚。儒者三綱之說,為吾倫理政治之大原,共貫同條,莫可偏廢。三綱之根本義,階級製度是也。所謂名教,所謂禮教,皆以擁護此彆尊卑、明貴賤之製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獨立之說為大原,與階級製度相反。此東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嶺也。
吾人果欲於政治上采用共和立憲製,復欲於倫理上保守綱常階級製,以收新舊調和之效,自傢衝撞,此不可能之事。蓋共和立憲製,以獨立、平等、自由為原則,與綱常階級製為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廢其一。倘於政治否認,於傢族社會仍保守舊有之特權,則法律上權利平等、經濟上獨立生産之原則,破壞無餘,焉有並行之餘地?
自西洋文明輸入吾國,初促吾人之覺悟者為學術,相形見拙,舉國所知矣;其次為政治,年來政象所證明,已有不剋守缺抱殘之勢。繼今以往,國人所懷疑莫決者,當為倫理問題。此而不能覺悟,則前之所謂覺悟者,非之覺悟,蓋猶在惝恍迷離之境。吾敢斷言曰,倫理的覺悟,為吾人後覺悟之後覺悟。
……
序言
這部文存所存的都是陳君在《新青年》上發錶過的文章,大抵取推翻舊習慣創造新生命的態度,而文章廉悍,足藥拖遝、含糊等病;即到今日,仍沒有失掉青年模範的資格;我所有寫幾句話替他介紹。
n——蔡元培
nn
假如將韜略比作一間倉庫罷,獨秀先生的是外麵竪一麵大旗,大書道:“內皆武器,來者小心!”但那門卻開著的,裏麵有幾枝槍,幾把刀,一目瞭然,用不著提防。
n——魯迅
nn
《獨秀文存》是陳獨秀個人對中國社會變革的獨特認識,這個認識為眾所公認,眾所推崇。
n——王觀泉(當代學者)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那些被主流敘事“邊緣化”的早期思想傢的貢獻。我的閱讀興趣目前集中在批判性思維的起源上。我最近讀的一本側重於“文學與政治”交叉領域的評論集,作者對某一階段的知識分子群體進行瞭宏觀的梳理,但限於篇幅和論述角度,很多早期思想的“萌芽”狀態隻是一筆帶過。我總覺得,要真正把握那種“破土而齣”的銳氣,必須迴到最初的文本。這套《獨秀文存》的影印本,就提供瞭這樣一個窗口。它不是那種被精心包裝、適閤大眾閱讀的“精裝本”,它更像是一個被塵封的檔案櫃被打開瞭。裏麵的文字,有些晦澀難懂,有些觀點甚至顯得有些偏執和絕對,但這恰恰是那個時代復雜性的真實寫照。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一些被現代選本忽略掉的精彩段落,仿佛在跟一個久違的、極具個性的前輩進行一次不加修飾的促膝長談。
評分我最近沉迷於研究民國時期不同文化圈層之間的思想交鋒,尤其是南方與北方的知識分子群體,他們的觀點碰撞往往能激發齣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我手頭正在讀的另一部作品,是關於一個特定地域文化研究的專著,它詳盡地梳理瞭某個省份在五四運動前後的文學團體活動。雖然那本書的學術性極強,考據嚴謹,但總覺得缺乏那種直接麵對一手文獻的衝擊力。對比之下,這套《獨秀文存》的影印本,仿佛就是那個喧囂時代的“現場報道”。我特彆花時間比對瞭其中幾篇關於社會改良的論述,發現作者在處理復雜社會問題時的那種冷靜的、近乎科學的分析方法,與當時許多流於情緒宣泄的文字形成瞭鮮明對比。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強迫讀者拋棄後見之明,去理解那個時代的人們是如何在信息不暢、社會結構動蕩的背景下形成自己的世界觀的。它不是讓你去贊同,而是讓你去理解其形成邏輯,這一點至關重要。
評分說實話,我最近在整理我收藏的一批關於早期馬剋思主義在華傳播的文獻資料,需要對照不同譯本和早期中文論述的異同。市麵上流通的許多“全集”版本,為瞭方便閱讀,往往會對古老的句式、繁復的引文進行“現代化”處理,這對於嚴謹的文獻比對工作來說,是緻命的。這套《獨秀文存》(全4冊,原版足本影印)的齣現,簡直是雪中送炭。它保留瞭原文的每一個標點符號、每一個不規則的排版,讓我能夠清晰地追溯到某些關鍵概念在中文語境中的首次確立過程。我甚至能從字體的細微變化中,推測齣不同文章的刊載媒介和時間。那種對細節的極緻還原,對於從事學術研究的人來說,是極其珍貴的“錨點”。它避免瞭後世編輯在“好心”修正中可能帶來的信息失真,確保瞭研究的可靠性,這一點,遠比閱讀流暢性來得重要。
評分對於那些追求極緻閱讀體驗的藏書傢而言,這套《獨秀文存》的價值遠超其文字內容本身。我最近收藏瞭一批清末民初的期刊復刻本,那些對紙張、油墨、版式的癡迷,幾乎到瞭偏執的地步。這套影印本完美契閤瞭這種“物的崇拜”。它帶來的不是輕鬆愉快的閱讀體驗,而是一種莊重的儀式感。我喜歡它那種仿佛觸手可及的“曆史質感”。它讓我聯想到,當年這些文字是如何被排版工人一字一字地刻入鉛塊,然後被印刷機轟鳴著印製齣來,最終抵達讀者手中。這種物理層麵的還原,使得閱讀不再是簡單的信息輸入,而是一種對手工藝和曆史的緻敬。我甚至會花時間去研究其中一些章節的頁邊距和裝訂痕跡,這些“瑕疵”,恰恰是其“原版足本”身份的最佳佐證,無可替代。
評分這套《獨秀文存》的影印本,拿到手裏,首先被那種厚重的紙張和古樸的裝幀所吸引。我得說,作為一名長期浸淫在近現代文學史料中的“老饕”,這種原版足本的呈現方式,簡直是饕餮盛宴。我最近在整理一套關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知識分子思想轉變的文集,市麵上流傳的本子大多是經過現代排版和刪減的,總覺得少瞭點“原汁原味”。然而,影印本則完美地保留瞭那個時代的鉛字、紙張泛黃的痕跡,甚至能依稀聞到一絲舊書特有的黴香。這種閱讀體驗,不僅僅是文字的接收,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我特彆關注的是其中對某些激進思潮的早期闡述,那些文字筆鋒銳利,情感充沛,完全沒有後世解讀的“定論”的包袱。光是翻閱目錄,就能感受到那一代文人知識分子在社會劇變麵前的掙紮與覺醒。對於那些真正想深入探究中國現代思想脈絡的同好來說,這本書的價值是無可替代的,它提供瞭一種“未經修飾的現場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