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亞太安全視角下的日本空中力量/國傢安全研究係列叢書
定價:168.00元
作者:曹曉光,張晶晶
齣版社:航空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16510827
字數:
頁碼:49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亞太安全視角下的日本空中力量/國傢安全研究係列叢書》係統闡述瞭日本航空自衛隊的初創、發展和現狀,對其組織機構、指揮體係、人員編製、基地分布等進行瞭深入而細緻的介紹。尤其是在基於大量資料的基礎上,《亞太安全視角下的日本空中力量/國傢安全研究係列叢書》對日本航空自衛隊五大核心司令部——航空總隊、航空支援集團、航空教育集團、航空開發實驗集團和航空自衛隊補給本部進行瞭全麵而有深度的解析,因此無論對於想瞭解日本航空自衛隊的軍事愛好者還是緻力研究日本空中力量及亞太區域安全的專業人士都有一定的指導和藉鑒意義。
目錄
章 日本航空自衛隊總覽
節 日本航空自衛隊的戰後發展曆史和現狀(1952-2016年)
一、日本航空自衛隊的初創時期——在駐日美軍全力支援下的日本帝國軍隊“復燃”
二、日本航空自衛隊的成立——在盟軍占領狀態下的日本空中力量
三、第1次防衛力整備計劃——日本航空自衛隊創建以來的個“五年計劃”
四、第2次防衛力整備計劃——今天日本航空自衛隊基本骨架的形成、組建製空戰鬥機部隊以及防空導彈部隊
五、第3次防衛力整備計劃——日本航空自衛隊編製麵嚮全國拓展、嚮縱深挺進
六、第4次防衛力整備計劃——日本航空自衛隊防空責任區拓展至衝繩地區、次世界石油危機來襲
七、中期業務計劃——日本空中裝備的發展與成熟
八、中期防衛力整備計劃(第1期)——突齣裝備現代化水平以及製空作戰能力
九、中期防衛力整備計劃(第2期)——突齣裝備現代化水平以及製空作戰能力
十、日本航空自衛隊當前基本概況
第二節 日本航空幕僚監部(空幕)
一、航空幕僚監部基本概況
二、航空幕僚監部發展簡史(1954-2016年)
三、航空幕僚監部組織機構設置——由內部部局和獨立組織構成的“6部3官”體製
四、航空幕僚長(☆☆☆☆)——日本空軍司令員
五、日本航空自衛隊開創者、第3任航空幕僚長——源田實星空軍上將服役簡曆
六、第32任航空幕僚長——片岡晴彥4星空軍上將服役簡曆
七、第33任航空幕僚長——齋藤治和4星空軍上將服役簡曆
八、航空幕僚副長(☆☆☆)——日本空軍副司令員
第三節 日本航空自衛隊“垂直指揮體係編成”
一、航空總隊(☆☆☆)
——日本航空自衛隊的核心作戰力量
二、航空支援集團(☆☆☆)
——日本航空自衛隊的作戰支援部隊
三、航空教育集團(☆☆☆)
——日本航空自衛隊的教育與訓練部隊
四、航空開發實驗集團(☆☆☆)
——日本航空自衛隊的武器裝備試驗部隊
五、航空自衛隊補給本部(☆☆☆)
——日本航空自衛隊的後勤司令部
六、日本防衛大臣直轄航空自衛隊部隊
第二章 日本航空自衛隊之航空總隊
第三章 日本航空自衛隊之航空支援集團
第四章 日本航空自衛隊之航空教育集團
第五章 日本航空自衛隊之航空開發實驗集團
第六章 日本航空自衛隊之補給本部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總的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詳盡的、關於日本空中力量現狀的“快照”。它忠實地記錄瞭力量的構成、技術的引進和政策的調整。但它似乎更像是一份優秀的研究報告的初稿,而非一部成熟的、能引領討論的專著。我期待的“視角”是能夠穿透現狀,看到未來趨勢和潛在風險的敏銳洞察力。例如,在麵對高超音速武器和太空軍事化的大背景下,日本傳統的空中防禦體係將如何進行根本性的結構調整?這些更具前瞻性和顛覆性的議題,在書中被輕輕帶過,使得整本書的價值停留在對既有事實的梳理和確認,缺少瞭一份“警世恒言”般的緊迫感和先見之明。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實在有些沉悶,大紅配著暗沉的黑白字體,總給人一種曆史教科書的厚重感,而不是一本探討當代地緣政治熱點問題的書籍該有的輕盈和銳氣。我期待的視角是那種充滿前瞻性和批判性的分析,畢竟“亞太安全”這個詞匯本身就意味著動態與衝突。然而,翻開前幾頁,映入眼簾的更多是關於組織架構和曆史沿革的枯燥羅列。這讓我想起很多早年間的軍事研究,雖然內容紮實,但缺乏對當下復雜局勢的即時捕捉能力。比如,對於如何平衡美國聯盟體係內部的張力,或者東盟國傢在不同力量拉鋸下的微妙選擇,書中似乎沒有給齣足夠深入的、令人眼前一亮的解讀。它更像是一個紮實的基礎資料匯編,適閤做學術參考,但若想從中提煉齣能夠指導當下戰略思維的“金句”或新穎的理論框架,恐怕有些睏難。整體而言,感覺作者在力求全麵性的同時,犧牲瞭觀點的穿透力和獨特性。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係列叢書定位,似乎也決定瞭它在語言風格上的保守。行文邏輯嚴謹,論據引用詳實,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對於普通軍事愛好者或者希望快速瞭解核心議題的讀者來說,閱讀體驗稍顯晦澀。大量的術語和引用使得信息獲取的效率降低。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視角”的轉化和碰撞,例如,從東南亞國傢的視角如何看待日本空防的強化,或者從非傳統安全(如網絡空間、太空)角度對日本空中戰略的延伸討論。這本書似乎更專注於傳統的、基於國傢行為體視角的分析,使得其對亞太地區復雜非對稱性威脅的應對顯得有些單薄。要真正理解這個區域的“安全”,需要更廣闊的視野,而不僅僅是聚焦於單一軍事能力的演變。
評分我原本是衝著“空中力量”這三個字來的,畢竟在現代戰爭形態中,製空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更何況是在島嶼林立、海岸綫漫長的亞太地區。然而,讀完關於力量結構的部分後,我略感失望。書中對技術裝備的描述,例如艦載機、預警機以及未來的無人作戰係統的性能參數,大多停留在官方數據的引用層麵,缺乏對這些裝備在實際作戰環境下的效能評估,以及它們如何重塑區域軍事平衡的深度剖析。更關鍵的是,對於技術發展背後的戰略意圖和資源配置邏輯,分析得不夠透徹。例如,如果能將日本空中力量的預算投入與周邊主要競爭對手(如中國或俄羅斯)的投入進行更細緻的比較,並分析這種投入如何轉化為實際的威懾能力,那將更有價值。現在讀起來,更像是一份細緻的“傢底”清點,而非充滿洞察力的戰略評估報告。
評分閱讀體驗中,我發現作者在處理曆史背景和現實政策之間的銜接上,略顯生硬。關於戰後日本和平憲法對軍事發展的製約,以及自衛隊職能的逐步“正常化”過程,書中都有提及,但這種轉變的內在驅動力——尤其是社會輿論和國內政治博弈如何影響瞭空中力量建設的每一步——探討得不夠深入。它更偏嚮於描述“發生瞭什麼”,而非深入探究“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在當前的政治氣候下,未來還會如何演變”。這種對內部政治經濟動力的挖掘不足,使得最終的“亞太安全視角”顯得有些空中樓閣,缺少瞭堅實的國內基礎支撐,使得分析的後勁略顯不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