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学》:*拖延工作坊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联袂出击,风靡25年经典之作*新版,抢先登陆中国,心理医生李梦潮专文推荐,(25周年钻石版)。
我们都因拖延而焦虑,却又在焦虑中拖延
“明明知道那么多事情堆在眼前:摊开的文件、散乱的衣橱或者只是一个该打的电话、一封该发出去的邮件,还有自己焦急不安的小心脏,可我还是边咬着手指甲边想,再待一会儿,就一下下……”
“我每天都很焦虑,惦记着要做的事,然后却不停地看网页直到半夜,怎么办?”
我们为什么会拖延
“我们都是完美主义者,希望能做好,却害怕失败,所以迟迟不肯迈出*步。”
“有时因为拖延,我们反而阴错阳差做得比较好;有时因为拖延,别人称赞我们的小聪明和高效率;在*后期限过去时,如释重负的感觉也让人很享受。”
“拖延源于厌恶和憎恨。如果我们讨厌某个人、某件事,可能对于这个人和这件事消极怠工,作为另类反抗的一种形式……”
克服拖延的*步
请摒弃你对拖延的恐惧、羞耻、担忧以及自我憎恶,只有在宽容乐观的态度和心平气和的情绪下,你才能看清自己为什么会拖延,才有可能让拖延之手从你的生活中松开!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 | 每满100减40【网 正版书籍】拖延心理学: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症宣战 简博克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人文社科心理学图书 | 开本: | 16开 |
| 作者: | (美)博克,(美)袁 | 定价: | 39.80 |
| ISBN号: | 9787300113906 | 出版时间: | 2009-12-01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印刷时间: | 2009-12-01 |
| 版次: | 1 | 印次: | 1 |
序言
*部分 拖延vs行为
第1章 质疑拖延:是可恶的坏习惯还是应得的报应
第2章 审问拖延:被架在审判席上的失败恐惧症
第3章 对话拖延:拖延你好,成功再见
第二部分 拖延vs心理
第4章 挣扎中的拖延者:成为战败者怎么办
第5章 心理舒适区:对近与疏远的恐惧
第6章 拖延时钟:你知道现在几点吗
第三部分 拖延vs大脑
第7章 世界上存在“拖延基因”吗
第8章 如何打造大脑的全局领导力
第9章 你是怎样变成一个拖延者的
第10章 拖延行为模式的法庭大调查
第四部分 拖延vs 征服之战
第11章 作战前传: 拖延大盘点
第12章 作战*: 明确的目标与可行性的计划
第13章 作战方法A:学会怎样判断时间
第14章 作战方法B:学会“接受”和“拒绝”
第15章 作战方法C:利用你的身体减轻拖延
第五部分 拖延vs建议
第16章 对患有注意力缺失紊乱和执行功能障碍拖延者的一些建议
第17章 巧妙应对造成拖延的文化压力
第18章 聪明摆脱被动拖延的怪圈
附录一 拖延研究25年
附录二 拖延处理技巧汇编
从学生到科学家,从秘书到总裁,从家庭主妇到销售员,拖延的问题几乎会影响到每一个人。本书的两位作者基于他们倍受好评和极具开创性的拖延工作坊和从众多心理咨询领域中汲取的丰富理论和经验,对拖延作了一次仔细、详尽、有时也颇为幽默的探索。
通过鉴别和检查那些我们将事情推掉的背后原因——对失败、成功、控制、疏远和依附的恐惧,加上我们的时间概念问题和大脑的神经学因素——为我们学会怎样理解拖延的冲动以及怎样以全新方式采取行动做了一件非常扎实的基础工作。
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达成目标、管理时间、谋求支持和处理压力等一系列方案来克服拖延问题,她们提供的方案极为实用并经受过实践的检验。本书还考虑到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代文化诉求,以及诸如注意力缺失紊乱症、执行功能障碍症等神经认知问题对拖延的影响。本书甚至还为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身边的人群提供了不少实用性建议。
(美国)简·博克(Jane B.Burka) (美国)莱诺拉·袁(LenoraM.Yuen)
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她们两人是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咨询师。
她们从1979年开始就为学生中的拖延者创设了*个团体治疗课程,曾经出现在《奥普拉》和《20/20》等电视节目中,同时也是《纽约时报》、《美国》、《洛杉矶时报》、《人物》和《当代心理学》等出版物的专访对象。
她们一直致力于为全美国的学生、公司组织和公众团体提供治疗的心理工作坊和专题演讲方面的服务,终年活跃在伯克利、斯坦福大学的讲坛。
这本书的装帧确实很有质感,硬壳封面,纸张也很厚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正版书籍的规格。印刷清晰,字体大小也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服,不会有那种廉价感。封面设计也很简洁大气,色调沉稳,符合这本书的主题。翻开目录,内容组织得很有条理,章节划分清晰,让人一眼就能对全书的结构有个大概的了解。作者的名字和出版社的信息也标注得很醒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出品,本身就给人一种质量的保证,尤其是在人文社科领域,这个出版社的信誉度很高。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内容非常扎实,虽然我还没开始深入阅读,但光是看前面的引言和目录,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心理学领域深厚的功底。书名本身就很有吸引力,“拖延心理学”,这个话题太贴近生活了,感觉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以来都有点拖延的毛病,总是在最后关头才开始做事情,每次都弄得自己焦头烂额,却又很难改变。这本书的副标题“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症宣战”更是让我燃起了希望,感觉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励志书,而是真的会深入剖析拖延的根源,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和整体质感都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第一印象。从外包装的严密程度上就能看出商家对商品的重视,拆开后,看到书的实体,那种纸质的触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让我觉得物有所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名字,在我看来,就是质量和专业性的象征,尤其是在心理学这样的学科领域。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拖延心理学”,这绝对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它承诺要“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症宣战”,这种口号式又不失专业性的表述,让我对书中即将展开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它不是那种随便装订的普通读物。封面用的纸很有分量,摸起来有一种磨砂的质感,不是光面那种容易留指纹的。书脊的处理也很规整,拿在手里感觉很扎实,不会轻易变形。打开的时候,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这种感觉在电子书时代已经很难体会到了,顿时觉得很有阅读的仪式感。内页的纸张也挺厚实的,不是那种薄薄的、容易透的纸,字体印在上面非常清晰,色彩也很饱满,看上去就很舒服,这一点对喜欢做笔记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个加分项。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相当人性化,即使是厚厚的一本书,也不会让人感到压抑。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也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疲劳。我特别喜欢它留白的处理,让整个页面看起来非常清爽,不像有些书那么拥挤。封面上的设计元素虽然不多,但组合起来却很有力量感,传达出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书本的装订也很牢固,翻阅起来不会出现散页的现象,这对于经常需要查阅的书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总而言之,从阅读体验的细节上来看,这本书的设计团队是花了不少心思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