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 :9787555244974
目录
一 重新认识护肤品
皮肤生而美,为什么会变差呢?
理性护肤的三大原则
认识肤质
你是敏感性肌肤吗?
第二篇 肌肤护理基础课
开始护肤前你需要知道的
清洁
补水
保湿
防晒
眼部护理
密集护理
第三篇 看透护肤品
对于护肤品的效果应该有怎样的期待
看懂护肤品成分表
识破护肤品里的小把戏
小心无良护肤品
化妆品的真与假
洁面产品
化妆水
精华与原液
乳液和霜
防晒霜
隔离霜& BB 霜
眼部护肤品
面膜
关于彩妆产品的使用建议
第四篇 给肌肤的特别呵护
明明白白
要趁早
怎样有效?
芳香疗法的前世今生
生理期的特别护肤守则
孕期也要好好护肤
呵护宝宝的娇嫩肌肤
雾霾下的肌肤护理
美容院的正确打开方式
医学美容——与收益并存
家用美容器械知多少
第五篇 内调养颜
关于美容,你需要知道的营养学知识
维生素家族的“美肤四宝”
撑起年轻的肌肤——胶原蛋白
抗氧化食物好处多多
肠道健康卫士——益生元食物
关于酵素那些事儿
第六篇 破解美容谣言
那些不靠谱的美容方法
那些不靠谱的护肤品“秘籍”
那些不靠谱的鉴别方法
那些危言耸听的“真相”
那些关于吃的误会
精彩书摘
◎认识肤质
认识自己的肤质是护肤的基础。
我们时常听到肤质的鉴别方法:洗脸后看皮肤紧绷多长时间,用纸巾按压看油分状况,用闪光灯对着脸拍照看反光,等等。在皮肤学上,还有一些其他的复杂分类。
这些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从判断方法的表述上来看,对普通读者来说有些复杂。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地对自己脸上的油分和水分状况有个清楚而直观地了解,例如:
•整日油光满面——油性肤质;
•仅在额头、鼻子和下巴经常有油光,脸颊并没有油光——混合性肤质;
•肌肤状况非常好,不油不腻,平整光滑健康——中性肤质;
•总是感到紧绷、缺水,冬季容易脱屑皴裂,皮肤薄且易起干纹——干性肤质。
◎肤质是可变的
肤质可能会随着年龄和季节、地域、护肤方法而变化——所以护肤品、方法也应随之改变。比如:
•在儿童时期,皮肤多以中性或干性为主,进入青春期,部分人会向油性、混合性分化。
•随着年龄增长,皮脂分泌会减少,肌肤会向少油的混合性、干性肌肤转变。
•若服用某些药物,如维A 酸,会强烈皮肤油脂分泌,油性肌肤会向中性混合性或敏感性肌肤转变。
•冬天皮肤油脂分泌减少,夏天皮肤油脂分泌增多,所以油性和混合性肌肤冬天会向中性、混合偏干性肌肤转化,夏天是中性、混合性肌肤,到冬天可能转为偏干性肌肤。
•南方地区中性肌肤的人到了北方,可能会因皮脂分泌不足而变为干性肌肤(缺水),
所以,这种肤质的人在南方时可能根本不需要考虑保湿问题,在北方保湿却成为必修课。
◎你是敏感性肌肤吗?
敏感性肌肤,作为一种肤质类型近年来才被认可。有很多女性肌肤已经敏感了还不自知,就不能及时得到恰当的护理。
敏感性肌肤的主要表现是皮肤受损,角质层薄,细胞间脂质缺乏或成分紊乱,耐受度低,保水力差,所以当遇到冷、热、酸、碱等物理、化学刺激的时候,很容易发红、刺痛;非常容易被晒伤;缺乏正常皮肤的防御能力,很容易受到微生物损伤和攻击。
☆小心“后天敏感”
敏性肌肤可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类。近些年来,由于对护肤的重视,不少女性过度护肤,例如过度清洁、过度去角质、做面膜过多、涂太多护肤品、追求速效美容等,这些
行为破坏了皮肤,敏感性肌肤的比例越来越高。
若你是狂热的护肤品爱好者,且肌肤有以下特征时,应当考虑是敏感性肌肤,必须停止伤害肌肤的做法,并且采用修护措施,让肌肤重新获得健康。
1. 皮肤看起来薄得透明;
2. 面部隐约有红血丝或经常潮红,对轻微的冷、热风吹都有很明显的反应;
3. 皮肤经常觉得紧绷缺水,秋冬季非常容易脱皮;
4. 使用某些护肤品时皮肤刺痛,甚至流汗都会刺痛;
5. 毛孔经常起疹子、小颗粒,有的会发炎,但并不存在角质厚的情况。
任何类型的肌肤都可能变成敏感性肌肤。
美国迈阿密大学鲍曼博士把皮肤是否敏感、是否容易色沉、油或是干、松弛还是紧致这四个因素进行交叉组合,得到16 种肌肤类型。所以很多人认为混合性、油性皮肤不会敏感,其实是个误区。
混合性敏感肌肤的外在表现,通常是T 区比较油,而V 区干燥敏感。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值得单独称赞,它完全打破了我对传统“美容书”的刻板印象。它没有使用那种过度饱和、虚假的“磨皮”照片,而是采用了大量清晰、真实的皮肤微观图和产品质地对比图,这种视觉上的真实感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信息的呈现方式非常高效,大量的图表、流程图和“Do’s & Don’ts”对比框穿插其中,让复杂的信息点可以被迅速吸收和记忆。我发现我不再需要频繁地做笔记,因为关键信息点已经被作者用非常直观的方式标记出来了。例如,书中关于“面膜使用频率指南”的图表,直接以红绿灯的形式区分了清洁面膜、保湿面膜和功效型面膜的建议周期,一目了然。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对于“护肤误区”的澄清非常有力。作者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市面上流传的很多“都市传说”,比如“用牙膏祛痘”或者“猛药能快速见效”,并用科学原理进行反驳,让人对那些不靠谱的偏方彻底死心。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它提供的不是一个固定的公式,而是一套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随时调整和优化的、具有生命力的护肤哲学。
评分天哪,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护肤小白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手边的瓶瓶罐罐感到迷茫,广告打得天花乱坠,但真正适合自己的却是摸不着头脑。这本书的开篇就非常友好,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腔调,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在娓娓道来。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皮肤的基本构造和功能,这一点我超赞赏!很多书直接跳到“用什么精华液”,但它却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需要基础保湿,以及不同季节皮肤的需求变化。比如,它详细讲解了屏障功能受损的具体表现,让我瞬间对照了自己泛红干燥的脸颊,茅塞顿开。书中对清洁步骤的讲解细致入微,从选择温和的洁面产品到正确的洗脸手法,甚至连水温的控制都有提及。我以前总觉得“洗干净”就好,现在才知道过度清洁才是皮肤问题的根源。它还配有大量的图示,清晰地展示了如何进行简单的居家皮肤测试,比如“水分测试”或者“皮脂分泌测试”,这些实用的小工具让我能更科学地了解自己的肤质,而不是单纯依赖感觉。读完前三分之一,我已经能自信地拿起任何一瓶护肤品,快速判断它是否适合我目前的肌肤状态,那种掌控感真的太棒了。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推荐某个昂贵的单品,而在于建立一个稳固的护肤底层逻辑。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不同年龄段的皮肤特点和需求变化进行了极其细致的区分和指导,完全没有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对于二十几岁初入职场的读者,它侧重于预防性抗氧化和防晒习惯的建立,讲解了如何用最少的步骤达到最佳的防护效果,非常务实。而对于三十岁以上的读者,它则深入探讨了胶原蛋白的流失机制,并提供了在不进行医美的前提下,如何通过日常护理最大化皮肤紧致度的技巧。我尤其关注它对眼部护理的独立章节,它清晰地指出了眼周皮肤的脆弱性,并对比了不同质地眼霜(乳霜状、啫喱状)的适用情况,还教授了一种非常有效的眼周按摩手法,简单到我每天早上都能坚持。此外,书中还探讨了不同肤色(冷暖调)与底妆选择的原理,这对我这种过去总是买错粉底色号的人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教会我如何识别自己皮肤的“底色”,而不是单纯看手臂的颜色来选购彩妆,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度,真的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的尊重。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有点担心这类书籍会过于偏重“理论”,阅读起来会枯燥乏味,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编排结构处理得非常巧妙。它采用了大量的“情景模拟”和“案例分析”,让原本抽象的护肤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比如,书中为不同生活场景设计了“一键切换”的护肤方案:针对熬夜后的“倦容急救”、出差旅行的“便携式护肤清单”、以及换季时的“环境应激反应调整”。这些实操性极强的板块,让我在需要时能迅速找到答案,无需翻遍全书。另外,作者在讨论“内在美”与“外在护肤”的结合方面,展现了非常成熟和现代的观点。它并没有将护肤局限在涂涂抹抹上,而是强调了睡眠质量、饮食结构(比如糖化反应的讲解)对皮肤的深远影响。书中有一段关于“压力荷尔蒙与皮肤老化”的论述,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久坐不动、压力过大的生活习惯。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它更像一本全面的“生活方式优化指南”,而护肤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维度。语言风格成熟而不失亲切,读起来非常流畅,不知不觉就读完了。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尤其是在成分解析这一块,简直是干货爆炸!我之前看很多美妆博主的推荐,总觉得云里雾里,什么A醇、玻色因、神经酰胺,听着都像是玄学。这本书里有一整章专门系统地梳理了这些核心护肤成分的作用机理,而且解释得极其清晰,不会为了炫技而堆砌专业术语。比如,它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解释了抗氧化剂是如何“捕捉”自由基的,让我对“抗衰老”不再是模糊的期待,而是有了明确的成分指向。更贴心的是,它还列举了哪些成分不建议同时使用,避免了用户“叠叠乐”造成的刺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敏感肌护理时的态度,没有一味强调“修复”,而是深入分析了炎症的诱因,并给出了循序渐进的“耐受”建立方案,这对于常年与泛红作斗争的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而且,书中还穿插了历史上的护肤发展脉络,这让整个阅读体验充满了知识的趣味性,我仿佛在回顾一部“美容简史”。读完后,我不再盲目追求“网红爆款”,而是开始带着成分表去挑选产品,这种由内而外的认知升级,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馈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