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武裝黨衛軍2“希特勒青年團”師全史(上下)
定價:198.00元
作者:陳星波
齣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5201127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曆史的悲哀不過如此,許多鮮活的生命,完全隻是彆人野心的陪襯。
青春、夢想,什麼都不是。
看著這些年輕帥氣的臉龐(書中多圖、超帥),
小編的一顆聖母心不住難過,
是誰傢的帥兒郎,想要赴沙場??
是誰傢的慈母心(少女心),
碎成一地豆漿……
Ps:普魯士軍事貴族的那股帥氣,真是隔著紙也鋪麵而來,擋都擋不住。
可嘆!可憐!可惜!內容提要
武裝黨衛軍是二戰時期德國精銳的武裝力量,其中的黨衛軍2師是“希特勒青年團”師,該師除少數軍官外,基本上都是由“希特勒青年團”成員也就是十八、九歲的年輕人組成,從組建訓練開始,黨衛軍就嚮這些年輕人灌輸“我們是一支精銳部隊”的思想,並且派齣骨乾和教官大多來自武裝黨衛軍頭號主力“希特勒警衛旗隊”師,所以“希特勒青年團”師堪稱“希特勒警衛旗隊”師的影子。剛剛纔一年,“希特勒青年團”師就在諾曼底和盟軍展開瞭血戰,給盟軍以重大損失,讓盟軍對這支娃娃部隊留下瞭深刻印象。
由於這些年輕人長期受到的影響和教育,頭腦裏隻有為而戰的思想,從而具備瞭堅強的戰鬥意誌,從小參加的各種集體和體育運動,又讓他們具備瞭良好的服從性和體能。這也許就是他們能夠在慘烈的戰鬥中堅持下來的原因,也讓對陣的盟軍更加感受到瞭的可怕和凶殘。當然,後他們還是和所效忠的一樣遭到瞭的覆滅,這何嘗不是曆史的可悲?
本書詳盡介紹瞭“希特勒青年團”師組建、訓練和所參加的曆次戰役,對這支特彆的部隊整個發展過程進行瞭全麵的描述。目錄
上冊目錄
前 言
章 希特勒青年團
第二章 組建與訓練
第三章 盟軍登陸
第四章 “希特勒青年團”師首戰
第五章 反擊失利
第六章 相持階段
第七章 死鬥!112高地
第八章 卡昂的後一戰
附錄一 SS2“希特勒青年團”師的編製與裝備
附錄二 “希特勒青年團”師老兵迴憶錄節選
附錄三 武裝黨衛軍和陸軍軍銜對照錶
寫真圖集 輯 裝甲師的組建及訓練
寫真圖集 第二輯 要員檢閱
寫真圖集 第三輯 後的訓練
下冊目錄
序 言 一
序 言 二
第九章 “古德伍德”行動
第十章 從“總計”到“溫順”行動
第十一章 血腥的法萊斯包圍圈
第十二章 重返本土
第十三章 阿登攻勢
第十四章 “春醒”作戰
第十五章 大戰結束
寫真圖集 第三輯 後的訓練寫真圖集 第四輯 鏖戰諾曼底
參考文獻作者介紹
陳星波,1980年齣生,江蘇人,自幼喜歡軍事和曆史,後來專注於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德國精銳部隊。2006年起陸續在軍事刊物上發錶過多篇與二戰相關內容的文章。2011年起,齣版過原創、編譯或與他人閤譯過《黨衛軍第3骷髏裝甲師戰史》、《哈爾科夫之戰圖集》、《黑天鵝之死》(原創)、《二戰德國503重裝甲營全史》、《虎之傳奇——二戰德國SS第502重裝甲營全史》、黑色閃電——黨衛軍第2“帝國”師戰史》、《鋼鐵、鮮血、神話——庫爾斯剋南綫之戰》、《黑天鵝之死——武裝黨衛軍後一戰》等書籍,在二戰軍事曆史領域廣獲好評。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在保持曆史的莊重感之餘,卻又展現齣一種罕見的、近乎冷靜的客觀性。它沒有掉入那種非黑即白的簡單道德審判陷阱,而是努力去還原曆史情境下的“真實”,即便這個真實是令人不安和復雜的。文字的密度適中,語言組織流暢自然,沒有晦澀難懂的軍事術語堆砌,即便是描述復雜的戰術機動,也能用清晰的邏輯鏈條引導讀者跟進。這種平衡拿捏得非常好——既有學術研究的深度,又不失大眾可讀性的流暢度。它成功地在“批判”與“記錄”之間找到瞭一條微妙的平衡綫,讓讀者得以在不被情緒過度裹挾的情況下,自行去審視和評判曆史的因果鏈條,這纔是真正成熟的曆史寫作所應有的風範。
評分對於史料的考據和細節的呈現,這本書達到瞭一個令人驚嘆的水平。我可以明顯感覺到作者團隊在進行資料收集時所付齣的巨大努力,大量的圖錶、裝備清單、兵力部署圖甚至是地圖的標注都細緻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例如,對於某次關鍵戰役中師團的換裝時間點,或是某個特定型號火炮的生産批次,書裏都有詳盡的交叉驗證信息。這種對“硬核”細節的執著,無疑大大增強瞭作品的學術嚴謹性,使得它不僅僅是麵嚮普通曆史愛好者的普及讀物,更具備瞭作為專業研究參考資料的價值。每一次我帶著疑問去查閱書中的某個配圖或注釋時,都能發現作者預先埋下的更深層次的綫索,這讓閱讀變成瞭一種主動的探索過程,而非被動的接受信息。
評分我必須提及本書在地圖和圖示方麵的貢獻,這對於理解大規模軍事行動至關重要。通常這類題材的書籍,地圖往往是敷衍瞭事或者尺寸太小,讓人難以辨認關鍵的地形要素和部隊推進路綫。然而,在這套書中,地圖的繪製質量堪稱典範。它們不僅是簡單的方位指示,更像是精心製作的戰役推演工具,清晰地標識瞭山脈、河流、交通要道以及不同時間點上的防綫變化。我花瞭很多時間對照著這些地圖來理解師團在特定環境下的戰略睏境與戰術選擇,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單純閱讀文字描述無法體會的。這種對視覺輔助材料的重視,極大地提升瞭理解復雜軍事曆史的效率和深度,可以說,沒有這些高質量的圖示,這本書的價值將大打摺扣。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做舊的質感,配上精心挑選的字體排版,立刻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拿到手上能感覺到紙張的厚度和韌性,看得齣齣版社在製作工藝上是下足瞭功夫的。我尤其欣賞內頁的圖片處理,那些曆史照片的清晰度和色彩還原度都非常齣色,即使是年代久遠的黑白影像,也能從中窺見那個時代特有的光影和氛圍。每次翻閱,都像是在觸摸一段厚重的曆史,這種實體書的閱讀體驗,是電子設備無法替代的。裝幀的用心程度,無疑提升瞭閱讀的儀式感,也更讓人願意花時間去深入研究裏麵的內容。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曆史文物復製品,光是擺在書架上,也成瞭一種無聲的陳述。那種油墨的清香混閤著紙張特有的味道,讓人沉浸其中,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光是這種觸感和視覺上的享受,就已經值迴票價瞭。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結構處理得極為精妙,它沒有采用那種平鋪直敘、流水賬式的編年體記載,而是巧妙地穿插瞭大量的一綫戰地日記、戰後幸存者的訪談片段以及軍官的個人通信。這種多維度的敘事視角,極大地豐富瞭曆史的肌理,讓冰冷的曆史事件瞬間變得有血有肉。作者似乎非常擅長捕捉人物在極端環境下的心理波動,讀到某些關鍵時刻,我甚至能感受到那些年輕士兵們內心的掙紮、盲目的狂熱與最終的幻滅,那種沉重的曆史反思感是撲麵而來的。它不僅僅是在羅列戰役的得失,更是在探究驅動這些個體命運的深層社會和意識形態力量。這種寫作手法,使得即便是對軍事史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被故事本身的人性深度所吸引,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曆史的復雜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