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国志校补图注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晋] 常璩 著,任乃强 注
图书标签:
  • 史书
  • 地方志
  • 华阳国志
  • 校补
  • 图注
  • 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文献
  • 古籍
  • 西南史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17787
版次:1
商品编码:1001235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198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7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的校勘记,以单行小字夹于正文中间,辑补文字于字下加▲符号,删去之文字排小一号字,并加圆括弧以表明之,注释置于整理者所分各章之后。《华阳国志》是一部有影响的历史、地理着作,《四库全书》入史部载记类,近人则往往将其划入地方志中,并被誉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方志之一。
  作者常璩(约公元二九一-三六一),东晋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人。自后汉迄晋世,常氏世代为官,为江原巨族。常璩少年时,得遍读先世遗书,颇负才名。氐人李氏在四川建立成汉政权以后,注意网罗旧家大族。李期、李寿之世,常璩任成汉史官,获读宫中图籍版档,曾撰《梁益二州地志》、《巴汉志》、《蜀志》、《南中志》等书多种。东晋永和三年(三四七),桓温伐蜀,璩与中书监王嘏等劝李势降晋。入晋后,因受歧视,不复汲汲仕进,乃怀愤裒削旧作,为《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十二卷,分为两大部分,前四卷《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为地理之部,所涉及的疆域,北起今陕甘南部,南到今滇南和滇西南边境,西起今川西地区,东至长江三峡地区。后九卷是对我国西南地区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载,从远古蚕丛、鱼凫的传说时期起,至东晋咸康五年(三三九)止,其叙述的侧重点,则在公孙述、刘焉据蜀时期,三国蜀汉时期和氐李成汉统治时期。
  此书体制完备,资料丰富,考证翔实,文笔富赡。草创始就,即倍受重视。范晔着《后汉书》,裴松之注《三国志》,曾大量采取其文,后来崔鸿着《十六国春秋》、郦道元注《水经》、刘昭注《后汉志》,凡涉及西南史地者,亦无不尽量吸收《华阳国志》的成果。从《隋书.经籍志》开始,历代书志均加着录。任乃强先生认为“其开我国地方史志创造之局,有如《史记》之于我国史籍”,是有道理的。
  《华阳国志》版本很多,北宋有元丰吕大防成都刻本,南宋有嘉泰李□邛州刻本,原本均已佚。明清而下,翻刻传抄者更多,今存之各种本子,有三十种。任乃强先生整理此书,以清廖寅题襟馆本为底本,校以现存所有版本(其中包括被任先生本人认为反映了元丰本面貌的何焯校本),参考大量有关典籍,进行校勘、标点、辑补、注释、附加论述及绘图。其校、点和补均反覆斟酌,极见功力。其注释、附论和插图,对书中所涉及的我国西南地区的地理沿革、历史事件、人物事迹、民族形成、经济发展、土风民俗、物产资源、着作学术等方面及古西南地区同内地的关系、古西南地区同印度的文化交流等等,作了详细的阐述,有不少独到的见解。由于任先生对西南地区的地理、历史十分谙熟,而又能运用文字、音韵、训诂的传统方法,其所考订,每能贯通历史文献、出土材料和实地情形,娓娓而谈,令人信服。在整理《华阳国志》的同时,任先生又综合各方面的材料,纠正了《汉书》及其颜注、《后汉书》及其李注、刘昭注、《三国志》及其裴注、《水经注》、《晋书》、《资治通鉴》及其胡注的若干谬误。这些工作,对于研究西南史地,探讨西南地区民族发展史和地区经济发展史等等,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应当说明的是,作先生之校勘,偶有未说明所据版本而仅依文理改动者,又其所辑补的文字,除诸书明引为《华阳国志》之原文以外,亦有以他书之有关段落词句以意补之者。这种做法,同一般遵循的辑校原则有不尽合处。好在校勘记中对校改、增补文字的来历及其校补理由均有说明,并有统一的标记与原文区别,读者仍可清楚地看到底本的面目。在注释中,亦有一些未提供足够证据而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推断成份,我们仍依原稿排印,读者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作出判断。在出土文物不断增多,资料范围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对这些问题,将会进一步得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

作者简介

  常璩(约公元二九一-三六一),东晋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人。自后汉迄晋世,常氏世代为官,为江原巨族。常璩少年时,得遍读先世遗书,颇负才名。氐人李氏在四川建立成汉政权以后,注意网罗旧家大族。李期、李寿之世,常璩任成汉史官,获读宫中图籍版档,曾撰《梁益二州地志》、《巴汉志》、《蜀志》、《南中志》等书多种。东晋永和三年(三四七),桓温伐蜀,璩与中书监王嘏等劝李势降晋。入晋后,因受歧视,不复汲汲仕进,乃怀愤裒削旧作,为《华阳国志》。
  任乃强(1894-1989),字筱庄,四川省南充县人。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民族学家,我国近代藏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1920年毕业于北京农业高等学堂,曾参加“五四”运动。历任重庆大学、华西协和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学院教授,中国民族研究学会理事,中国民族史学会、四川民族学会、四川历史学会顾问。民国时曾任西康建省委员,解放后任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1957年被画“右派”,1982年平反后,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地方史专业硕士生导师。一生涉猎广泛,著作众多。有《四川史地》、《西康图经》、《西康史地大纲》、《中国农业史》、《川康藏农业区别》、《四川州县沿革图说》、《四川历史地图》、《周诗新诠》(待出)、《羌族源流探索》、《四川上古民族史》、《山海经新探》、《川藏边历史资料选班》和《张献忠》(历史小说)、《长生岛》(民俗小说)、《康藏标准地图》(首部汉英藏文对照康藏全图)等著作20余部,论文数百篇。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是任乃强先生积四十年研究必得撰成鸿篇巨著。1961年完成补稿,嗣后几经修订,于1982年定稿。这部近150万字的专着,对晋代常璩所撰的中国第一部方志《华阳国志》(原书仅存10万字)进行了全面整理、研究、系统地考证和论述了大西南地区上古至东晋时期的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探讨了西南众多民族的内在联系及其派分,纠驳了前人诸多谬说,提出了大量新颖独到的见解。1987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社后,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荣获首届国家图书奖。

内页插图

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卷一
巴志
附 说鹽

卷二
汉中志
附常志梁州郡县与两汉志及晋志对照表

卷三 蜀志
附一 蚕丛考
附二 成都七桥考

卷四 南中志
附一 庄跷入滇考
附二 蜀枸酱入番禺考
附三 蜀布、邛竹杖入大夏考

卷五
公孙述刘二牧志

卷六
刘先主志

卷七
刘后主志

卷八
大同志

卷九
李特雄期寿势志

卷十上
先贤士女总赞论
附 巴郡士女赞注残文辑佚

卷十中
广汉士女

卷十下
汉中士女

卷十一
后贤志
原附 益梁宁三州先汉以来士女目录

卷十二
序志
附录一 旧刊序跋
一 宋元丰成都刻本吕大防序
二 宋嘉泰邛州刻本李□序
三 明嘉靖甲子成都刻本杨经序
四 同前书刘大昌后序
五 明嘉靖蒲州刻本张佳胤序
六 嘉靖蒲州刻本张四维序
七 张佳胤江原常氏士女目录跋语
八 吴琯古今逸史校刻华阳国志凡例
九 明天启丙寅李一公重刻华阳国志序
十 同前书范汝梓序
十一 四川省图书馆藏函海本华阳国志卷九李志张佳胤跋语
十二 函海华阳国志附录
十三 汉魏丛书江西本华阳国志王谟跋
十四 清嘉庆甲戌南京刻题襟馆本廖寅序
十五 北京图书馆藏顾广圻校批本前四卷中的重要题记(附说明)
十六 向觉明家藏何校顾批华阳国志考略
十七 向藏本之顾批及其他干嘉名流题记
十八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载记类华阳国志
十九 章宗瀛校四库全书考证史部华阳国志
二十 山右丛书耿氏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卷四十史部九载记类华阳国志丛记两种
二十一 悔过斋重刻题襟馆本华阳国志陶浚宣题记
二十二 顾观光华阳国志校勘记
二十三 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续集卷一校明刘大昌刻本华阳国志跋

附录二 莫与俦著作两篇
一 牂牁考
二 庄跷考

图版目录

精彩书摘

  八年春,丞相亮以参军杨仪为长史,加绥远将军。迁姜维护军,征西将军①。秋,魏大将军司马宜王由西城,征西车骑将军张合由子午,大司马曹真由斜谷,三道将攻汉中。之医相亮军成固,他各本作“城固”,唐以来地謇讹成为城,李因俗改也,赤阪②。此依《后主傅》。表进江州都护李严骠骑将军,将二万人赴汉中。严初求以五郡为巴州。书告钱写作先。亮,言魏大臣陈羣、司马懿并开府。亮乃加严中都护。比上三十一字,鹰是常氏本注,写成正文,以严子丰《巴志》作农,为江州都督③,大雨,道绝,真等还④。丞相亮以当西[北]出征,上西宇,钱、《函》二本作先。廖本同,元以来各他本并作西,而注云“当作出”谓全句当作“丞相亮以当出北征”也。兹依《李严傅》,仍定为西,改为“西出征”。下文“复出祁山”,对行府霄,在西也,亮核李严表亦云“臣欲西征”,因留严漠中,署留府事。严改名平⑤。丞相司马魏延、将军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元昼舆《函》、廖本作曜。钱写作擢。他各本作耀。《三国志·延传》舆《辅臣赞注》,作瑶,《曹真傅》作“耀’。《晋书》舆《通鉴》作曜。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以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字数约1500字。 --- 《大唐帝国风云录:从贞观之治到安史之乱》 图书简介 一、内容概述与历史背景 《大唐帝国风云录:从贞观之治到安史之乱》是一部深入剖析唐代盛世开端与由盛转衰关键时期的宏大历史叙事。本书聚焦于公元七世纪初至八世纪中叶,即唐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历经武周代唐的波澜,直至安史之乱爆发前的近一个世纪历史。作者以精湛的史学功底和严谨的考证精神,构建了一幅波澜壮阔、细节丰富的盛唐画卷。 全书不仅仅是事件的简单罗列,更侧重于对时代精神、社会结构、经济制度、文化思潮以及军事策略的深度挖掘。它试图解答一个核心问题:何以一个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的帝国,会在看似坚如磐石的辉煌之下,埋下如此深刻的危机? 二、核心章节与重点探讨 本书结构严谨,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贞观曙光——制度的奠基与帝国的扩张(约250字) 本部分详述唐初的政治重建。重点阐释了唐太宗如何通过吸取隋亡教训,推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理念。详细分析了三省六部制的成熟、租庸调制在初期的有效运行,以及唐朝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的“怀柔与威慑并用”的军事外交政策。对李世民与魏征君臣之间的互动,以及“贞观遗风”如何塑造了初唐的政治文化进行了深入解读。这一阶段的叙事,强调了制度创新对帝国初期活力与稳定性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部分:武周嬗代——权力格局的重塑与女性政治的巅峰(约230字) 武则天的登场是本书叙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本章详细梳理了武则天从感业寺归来,直至最终称帝的复杂权力斗争过程。作者摒弃了传统史书中对武则天形象的单一化批判,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士族权力结构中进行考察。重点分析了武则天如何通过科举制度的改革来平衡旧有的关陇贵族势力,以及她对佛教的推崇对意识形态领域产生的影响。本章揭示了武则天统治下,中央集权如何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同时也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了权力过于集中的隐忧。 第三部分:开元盛世——经济的极盛与文化的巅峰(约280字) “开元之治”被誉为唐朝的黄金时代。本部分集中笔墨描绘了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详细介绍了均田制在盛唐阶段的最后一次有效发挥,以及漕运体系的完善如何支撑了百万级都市的消费需求。文化方面,本书对盛唐诗歌的勃兴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探讨了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的创作背景与时代精神的互动关系。此外,还专门辟章讨论了唐代对外贸易的繁荣,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以及长安城作为世界性大都市的格局与面貌,展现了唐帝国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上的双重辉煌。 第四部分:由盛转衰的暗流——内部矛盾的激化(约270字) 盛世的表象之下,危机已然滋生。本章是本书的转折点,聚焦于玄宗后期政治的腐化与社会结构的裂变。详细分析了“三司使”权限的扩大与财政重心的偏移,土地兼并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均田制的实质性崩溃。作者深刻剖析了杨国忠集团与李林甫集团的朋党之争如何掏空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和道德基础。尤其关注了边境军事力量的异化——节度使制度在中央集权削弱背景下的坐大趋势,为后续的灾难埋下了伏笔。 第五部分:安史之乱的爆发与进程(约250字) 这一部分是对“天宝之乱”的宏观战役叙述与微观人物命运的结合。本书还原了安禄山起兵的惊人速度与唐室的措手不及。详细梳理了潼关失守、玄宗西逃、肃宗灵武即位等关键历史节点。不同于传统的战争史描述,作者更注重对战争对社会结构,尤其是对北方人口、经济的毁灭性打击的评估。对哥舒翰的悲剧、马嵬驿兵变的复杂性,进行了多角度的还原与再阐释。 第六部分:乱后余波——帝国重塑与藩镇割据的雏形(约250字) 安史之乱并未终结唐朝,但它永久性地改变了唐帝国的面貌。本章探讨了郭子仪、李光弼等功臣的“再造唐朝”过程,但同时也指出,为了平叛,中央不得不赋予地方节度使巨大的权力,从而奠定了藩镇割据的制度基础。本书分析了“两税法”的推行,标志着唐朝税收制度从人丁转向土地,是国家对社会结构进行痛苦调整的体现。最后,本书总结了安史之乱对唐朝“正统性”的削弱,并为下一阶段“中晚唐”的衰落埋下了历史的伏笔。 三、学术特点与价值 本书的显著特点在于其广博的史料运用,不仅参考了《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还大量征引了《全唐诗》、《唐会要》以及出土的墓志铭和敦煌文书等一手资料,力求还原一个立体、鲜活的大唐帝国。作者擅长将政治史与社会经济史相结合,对如租庸调制、均田制等核心制度的生命周期进行了动态分析,使历史叙事具有强大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对于研究唐代官僚制度变迁、边防策略以及文化转型历史的读者而言,本书提供了权威且深入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历史爱好者角度来看,这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最大的魅力在于其带来的“新发现”感。阅读《华阳国志》原篇,我们总是受限于前人视角的局限性。而这本书的“校补”工作,实际上是利用了近百年来新出土的简牍、碑刻材料,对原书记载的错误、遗漏或模糊之处进行了修正和补充。每一次的校勘,都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更真实历史的窗户。例如,某些郡县的设立时间,经过校补后被推后了数十年,这直接影响了对特定历史事件的解读和时间轴的构建。这种基于新史料的“迭代更新”,使得这部整理本具备了超越原著的生命力,它让一个两千年前的文本,在今天依然能够“鲜活”地参与到历史研究的讨论中。对于那些希望站在当代史学前沿,理解古代西南地区如何演变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不断修正与深化的治学方法论的示范。

评分

说实话,我更偏爱那种充满烟火气的解读,而非纯粹的考据堆砌。很多古籍整理本,虽然字句准确,但读起来却像在啃干涩的木头,缺乏与读者的情感共鸣。但这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在保持学术高度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一种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关怀。它在注释中穿插了大量关于当地风俗、物产乃至士人风骨的侧写。例如,当提到某位益州名士的生平时,校注者不仅详述了其官职履历,还引用了一些地方碑刻上的诗文,勾勒出了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古代知识分子的形象。这种处理,让阅读过程变得极其生动。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冰冷的史书,而是在与数百年前的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尤其是关于巴蜀少数民族历史的梳理部分,作者的处理非常细腻和尊重,既避免了过度浪漫化的臆想,也展现了对多元文化共存的深刻洞察。这使得本书的受众范围得以拓宽,不再局限于专业史学家,对喜爱地方文化、关注民族史的普通读者来说,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我必须指出,这部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和对古籍的敬畏。在如今这个追求速成和廉价的时代,能看到如此用心制作的实体书,实在令人欣慰。纸张的选择质地上乘,墨色沉稳,即便是大量的引文和注释,在不同的字体和行距区分下,也显得井井有条,毫无拥挤感。这种清晰的视觉层次感,极大地减轻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更重要的是,它在“图注”的结构上采用了非常人性化的设计。很多复杂的注释不会把正文打断,而是通过精妙的栏间设计或者脚注的恰当引用来呈现,保证了主文本阅读流畅性的同时,又提供了详尽的参考信息。这体现了一种对阅读体验的深度思考:学者需要细节,而普通读者需要流畅度,这本书成功地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可以说,它不仅是一次学术的贡献,更是一次工艺的体现,值得被珍藏。

评分

这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的问世,简直是地方志研究领域的一声惊雷,令人耳目一新。我作为一个常年沉浸在古代史籍中的老读者,对这类古籍的整理工作深知其不易。然而,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投入了远超常人的心血。光是那“校补”二字,背后就藏着无数个日夜与孤本的较量。我翻开卷首的凡例,便能感受到那种严谨到近乎苛刻的治学态度。它并非简单地复刻前人成果,而是真正做到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比如,在某些地名或人物的考证上,作者不仅引证了《晋书》或《水经注》等权威著作,还结合了近现代的考古发现和地质变迁进行综合判断,这使得原本模糊不清的历史地貌得以清晰重现。尤其让我赞叹的是,它对一些地方的史料碎片进行了极其巧妙的串联,犹如拼图一般,将一个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古代区域社会图景,重新搭建得有血有肉。对于想深入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西南地区历史脉络的研究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和最可靠的参照系。它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校注”,更像是一部以《华阳国志》为核心的区域社会史“重建工程”。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初次接触这套书时,我更多是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毕竟市面上标榜“图注”的古籍整理版本不少,但真正能将“图”与“注”完美融合的却凤毛麟角。然而,这套《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它的图例部分绝非简单的地图或插图点缀,而是具有极强的史学支撑力。每一幅配图,无论是手绘的区域沿革图,还是根据文献复原的城池布局,都附带了详尽的图注说明,清晰地标注了资料来源和推断依据。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便利了读者对文本的理解。过去阅读《华阳国志》,常常因为对古代地理概念的陌生而感到晦涩难懂,现在有了这些直观的视觉辅助,那些关于蜀地的山川形胜、郡县分布便跃然纸上。我特别留意了对几处重要渡口和关隘的图解,发现其精确度极高,足以作为历史地理考察的参考底本。这种将严谨的学术考证与直观的图像学研究完美结合的编纂手法,无疑是为传统古籍的整理树立了一个极高的标杆,让阅读体验变得既学术又享受。

评分

大家力作,内容详实,评述得当。

评分

质量好,速度快,价格便宜,值得买

评分

关注了很久了,满减了,有券了,买

评分

京东活动期间购买京东活动购买

评分

好东西,蚕丛,开国千年

评分

好书,确实不错,唯一缺点就是有些字不是太清楚了,绝对大家名著

评分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

评分

最近需要的书籍,一定要多利用,但是怀疑是盗版,希望只是怀疑

评分

辗转买到此书,相当厚重,值得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