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

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伟 等 著
图书标签:
  • 战国简策
  • 楚国
  • 考古
  • 出土文献
  • 简牍
  • 历史
  • 文化
  • 古文字学
  • 文献学
  • 楚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5881259
版次:1
商品编码:1009506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9-01
页数:55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献给: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

内容简介

  书稿的撰写,以普遍得到改善的竹简图像,尤其是多批红外影像为基础,吸纳海内外学者数十年的研究成果,并融入课题组成员各自探究和相互切磋的心得,在十四种简册资料的文本复原和内涵揭示方面,取得了大量、重要的进展。在研究方法上,恪守学术规范,遵循古文字学、文献学、历史学等学科规律;审慎对待原整理者在简号、简序、分篇方面的处理意见,比较好地保持了新、旧整理本之间的连贯性;在简册图像处理上,首次大量应用红外成像技术和数码图像技术,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开发的“楚简字形、辞例数据库”也得到充分运用。
  成果提供了经过重大改进的楚地出土战国简册文本和注释,相信会得到海内外中国古文字、古文献、古代史、思想史、法律史、经济史和科技史学界的重视和利用,并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

作者简介

  陈伟,男,汉族,湖北黄梅人,1955年出生。1982年武汉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92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997年任教授。现任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院院长,为《简帛》集刊、“简帛网”主编,“中国筒帛学国际论坛”中方发起人。兼任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韩国木简学会海外理事,2007年3-6月为芝加哥大学访问教授。
  研究领域为先秦、秦汉文献与历史,侧重于简牍资料。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楚简综合整理舆研究”[03JZD0010)、“秦简牍的综合整理与研究”(08JZD0036)首席专家。专著《包山楚简初探》、《郭店竹书别释》曾获第二、第四届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内页插图

目录

一 包山2号墓简册(附签牌)
(一)文书
(二)卜筮祷祠记录
(三)遣策赠书
(四)签牌

二 郭店1号墓简册
(一)老子
(二)太一生水
(三)缁衣
(四)鲁穆公问子思
(五)穷达以时
(六)五行
(七)唐虞之道
(八)忠信之道
(九)成之闻之
(十)尊德义
(十一)性自命出
(十二)六德
(十三)语丛一
(十四)语丛二
(十五>语丛三
(十六)语丛四
(十七)竹简残片

三 望山1号墓简册(附签牌)
(一)卜筮祷祠记录
(二)签牌

四 望山2号墓简册

五 九店56号墓简册
(一)售、梅等数量
(二)建除
(三)丛辰
(四)成曰、吉曰和不吉日宜忌
(五)五子、五卯和五亥曰禁忌
(六)告武夷
(七)相宅
(八)占出入盗疾
(九)太岁
(十)十二月宿位
(十一)往亡
(十二)移徙
(十三)裁衣
(十四)生、亡曰
(十五)竹简残片

六 九店621号墓简册

七 曹家岗5号墓简册

八 曾侯乙墓简册
(一)入车
(二)甲冑
(三)乘马
(四)币马及其它
(五)签牌

九 长台关1号墓简册
(一)竹书
(二)遣策
(三)签牌

十 葛陵1号墓简册
(一)卜筮祭祷
(二)簿书
(三)未归类简

十一 五里牌406号墓简册
十二 仰天湖25号墓简册
十三 杨家湾6号墓简册
十四 夕阳坡2号墓简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包山2号墓简册(附签牌)
  包山楚简于1986年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发掘荆门包山2号墓时出土。墓葬位于湖北省荆门市十里铺镇王场村的包山岗地上,南至江陵楚纪南故城约16公里。2号墓为战国中期偏晚楚墓,椁分五室,墓主是担任楚国左尹的昭舵。发掘报告推断其下葬年代为公元前316年。
  墓葬上有盗洞,但未至椁室。出土各类器物约2000件。另有竹简448支,其中有字简278支,包括文书、卜筮祷祠记录和丧葬记录。其中东室8枚,为丧葬记录;南室13枚,为丧葬记录;西室分两处,位于南端的129枚除一枚简背有字外,其它均未书写,位于北端底部的6枚,为丧葬记录;北室亦分二束,54枚为卜筮祷祠记录,196枚为司法文书。南室马甲中有1枚竹牍,也是丧葬记录。此外,还发现原本系于竹简、竹简、陶罐、衣物上的30枚签牌。
  包山墓地竹简整理小组在《文物》1988年第5期发表《包山二号墓竹简概述》,对竹简作有初步介绍。1991年,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在文物出版社出版《包山楚墓》和《包山楚简》,发表全部竹简的照片和刘彬徽、彭浩、胡雅丽、刘祖信(以下称“整理者”)所作的《包山二号楚墓简牍释文与考释》。2004年,“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项目课题组对湖北省博物馆保存的部分简拍摄了红外和数码照片。

前言/序言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熏陶和滋养;一个国家要在国际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优势,不能没有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软实力”的强大和支撑。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四个同样重要”、“五个高度重视”、“两个不可替代”等重要思想论断。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哲学社会科学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就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2004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了新世纪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阶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和任务,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保证和强大动力。

《汉代简牍文书研究:以悬泉置出土材料为中心》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汉代简牍文书的研究,以甘肃敦煌悬泉汉代置遗址出土的大量珍贵简牍材料为核心,对这一时期国家行政、社会生活、军事管理以及法律制度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与解读。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一手史料的全面梳理与系统分析,重建汉代地方行政体系的运作细节,揭示基层治理的实际面貌,并探讨古代文书的形制、内容与流变。 第一部分:悬泉遗址出土简牍的背景与整理 本书首先对悬泉置的历史背景和考古发现进行了详尽的概述。悬泉置,作为汉代丝绸之路沿线重要的驿站,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研究汉代对西域的管控、边疆防御以及信息传递系统的关键窗口。我们详细介绍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在悬泉遗址发掘中出土的数以万计简牍的初步整理情况、编年框架和分类原则。这部分内容强调了简牍材料的稀有性和史料价值,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采用了最新的科技手段对部分残损严重的简牍进行了高清影像采集和初步辨识,力求最大程度地还原文字信息。 第二部分:行政与官僚制度的微观审视 汉代简牍中蕴含着大量关于地方行政运作的直接记录。本书的第二部分,集中探讨了悬泉置所代表的基层行政单位——“置”的职能与结构。我们详细分析了《亭长》、《置吏》、《传》、《部曲》等相关的簿册、状牍和过所。通过对这些文书的字面解读和上下文关联分析,本书重建了汉代基层官员的任命、考核、更替流程,以及他们日常管理驿站、保障物资供应和人员往来的具体操作规范。 特别是对“口奏”、“上计”等涉及上层信息汇报的文书的研究,揭示了中央朝廷如何通过层层汇报机制来间接控制遥远的边疆地区。我们考察了官员的品秩、俸禄的计算方式,以及在邮驿系统中,公文传递的时限要求和文书的规范格式。例如,对“传”的分析,清晰地展示了不同身份的使者在旅行中可以获得的食宿标准和随从数量的严格规定,反映了汉代国家对人员流动的精细化管理。 第三部分:军事、治安与边防的动态图景 悬泉置地处河西走廊前沿,其军事职能至关重要。本书第三部分将焦点投向了简牍中反映的军事调动、戍卒管理和边境治安维护等方面。我们详细考察了涉及郡国兵力的调发记录、对地方豪强武装的控制文书,以及针对羌、匈奴等周边部族的防御部署记录。 对“候望簿”、“烽燧令”等与边防警报系统相关的简牍的解读,帮助我们理解汉代边境预警反应机制的实时性与复杂性。此外,本书还深入分析了戍卒的徭役分配、粮食供给和伤病救助等问题。通过对这些具体案例的分析,我们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戍边生活的艰辛,以及国家在维持边防稳定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面临的挑战。 第四部分:社会经济生活与法律秩序的侧面反映 简牍文书不仅是官方档案,也折射出汉代普通民众的社会经济活动。本书第四部分探讨了涉及田租、盐铁专卖、赋税征收以及民间借贷等方面的文书。我们通过分析这些记录,勾勒出汉代河西地区的经济构成,特别是对农耕、畜牧业以及丝绸之路贸易活动的微观考察。 在法律层面,本书对涉及盗窃、纠纷、人身伤害等案件的“文书”、“牒”进行了细致梳理。这些法律文书直接反映了汉代律令的实际执行情况,以及地方司法官吏在量刑和裁决过程中的具体考量。通过对这些“沉睡”在竹简上的“旧案”的重现,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汉代法律条文如何转化为具体的司法实践。 第五部分:文书的形制、书写与流变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超越了内容分析,转向对简牍作为载体的物质文化和书写艺术的探讨。我们系统研究了悬泉简牍的装订方式(如绳、丝、麻的不同运用)、书写介质(不同产地的竹子或木材)的选择,以及不同文书的固定格式(如编绳孔的位置、头题的写法等)。 对书体风格的研究表明,尽管简牍承载着官方信息,但其中也包含了从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早期书写特征。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不同等级官员的书写风格,我们试图勾勒出当时社会对文书书写规范化的演进轨迹。这部分内容不仅具有文献学价值,也为研究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和书法史提供了新的实证材料。 总结 《汉代简牍文书研究:以悬泉置出土材料为中心》通过对一批极具地方特色和时代印记的史料的系统挖掘,全面重构了汉代河西走廊的社会政治生态。本书的贡献在于,它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还原为一个个鲜活的、基于一线文书的微观事件,为研究汉代国家机器的运转、边疆治理的挑战以及古代文书制度的成熟,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证基础。本书适合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及古代法律史等领域的研究人员与学生深入研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主要研究古代思想流变的学者,我对于这批新出土简册中涉及哲学思辨的部分抱持着极高的期待,而这次的收获是超乎预期的。其中几种被归类为“佚文”的篇章,展现出一种介于儒家和道家之间的,带有浓厚辩证色彩的思维模式。它们似乎在探讨“变”与“常”的关系,但其论证方式比我们现在所见的任何一家都要更为灵活和富于警示性。比如,有一篇中提到了对“名分”的重新界定,认为过分固守既定的名义反而会阻碍实际的治理效能,这种观点在先秦文献中是相当尖锐和超前的。更重要的是,这些文字的语言风格显得更为口语化、更具即时性,不像后来经过儒生反复润饰和“美化”的经典那样工整。这让我们能更贴近战国策士或幕僚们在实际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逻辑。可以说,这十四种简册,为我们重构战国中晚期思想多元化、辩论白热化的真实图景,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证材料。

评分

对于普通历史爱好者来说,这套书或许有些门槛,毕竟要面对大量的隶定和简牍原貌,但如果你对汉字源流和书写艺术感兴趣,那么你绝对不能错过。这套书的影印质量极高,几乎能感受到简牍的纹理和墨色的浓淡变化。不同于后世毛笔的流畅遒劲,战国简牍的书写风格充满了切割感和力度感,每一下笔都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这十四种简册的字体风格竟然各有侧重,有的方正凝重,有的则疏朗潇洒,这不仅反映了不同抄写员的书写习惯,更可能暗示了它们来自不同的地域或隶属于不同的学派。通过对比这些不同风格的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战国文字向小篆过渡时期的多样性面貌。这不仅仅是文字的记录,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关于“书写美学”的展览。每当我对着那些斑驳的字迹仔细辨认时,心中都会升起一种近乎朝圣般的敬畏感,仿佛真切地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

评分

这套《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的出版,对于我们研究先秦文字和思想史的学者来说,简直就是一份天降的厚礼。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初步梳理完这批材料,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在布满尘土的古籍堆里,发现了几块崭新的玉版,上面刻满了前所未见的智慧火花。特别是其中一些涉及礼仪规范和家族伦理的篇章,其细致程度和行文风格,与我们熟知的《礼记》等经典有着显著的区别,同时也展现了战国时期楚地独特的文化面貌。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卜筮和占验的简文,它们不仅提供了研究战国时期民间信仰和术数实践的第一手资料,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语言学上的价值无可估量。那些不常见的字形、特有的句法结构,迫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现有的一些字书和句读规范。老实说,光是考订和辨识其中几个形近字的过程,我就用了好几个通宵。这套书的整理工作非常扎实,影印件清晰度极高,附带的释文和校勘也颇为审慎,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不仅仅是资料的堆砌,更像是搭建起了一座通往两千多年前的楚国社会的桥梁,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日常思考的脉络。

评分

我必须承认,最初我对这套书的“实用性”持保留态度。毕竟,文物文献的整理工作往往是为极少数专家服务的。但是,当我翻到其中一份关于工程建设和资源调配的简册时,我彻底改变了看法。这份材料详细记录了修建一座城池所需的人力、物资的来源,甚至是工匠之间的薪酬分配细则。它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赤裸裸的行政记录。从中,我看到了战国时期国家机器的运作效率和管理艺术。比如,它对不同级别工匠的激励机制设计得极为精巧,体现了极强的实用主义色彩。对于研究古代经济史和国家治理模式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本现成的案例分析手册。比起那些充满道德说教的文献,这种直接反映社会物质基础的文件,更能揭示历史的真相。它让我们明白,那些伟大的思想和宏伟的政治蓝图,最终都要落实到柴米油盐和人力的组织调度上来。这套整理本的价值,远超出了传统“文献学”的范畴。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古籍整理本,毕竟是战国竹简,又是“十四种”,数量和复杂性可想而知。但令人惊喜的是,初翻之下,便被其中几篇叙事性较强的文献深深吸引住了。其中一篇记录了某个贵族家庭的内部纷争,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对话生动,简直就是战国版的“宅斗剧”!虽然文字古奥,但通过上下文的推敲和结合整理者提供的注释,我大致能捕捉到人物的情感和动机。这完全颠覆了我对战国文献都是僵硬说教或政治宣言的刻板印象。它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处理日常事务、维护家族声誉时所采用的策略和语言技巧。此外,书中一些关于田猎和宴饮的记录,也为我们重建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提供了丰富的细节。这些细节,比如使用的器具名称、仪式的流程,是那些宏大叙事中常常被忽略的“烟火气”。我甚至能想象出,当年的竹简是如何被小心翼翼地编联起来,在烛火摇曳中被诵读的场景。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历史的温度重新带了回来。

评分

从2003年底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03JZD0010)立项至今,已经过去五整年。五年中,我和我们课题组同仁为践履投标评审书中的设计目标,尽最大努力做好项目,倾注了大量心血。其中的艰辛,不亲身经历,难有真切体会。

评分

25.《包山楚简所见的历法与年代问题》,《湖北省考古学会论文集选集(三)》(《江汉考古》增刊,1998年11月)。

评分

8.《楚“东国”的道路》,载《湖北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评分

19.《春秋时期的附庸》,载《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评分

正品快捷

评分

此书为研究楚简必备之书,综合了前人的有益成果,价格合理,实用性强,很好的书

评分

3.能够跟踪当前简牍研究新资料,验证和修订了先前的认识,结论可靠。

评分

23.《〈奏谳书〉所见汉初“自占书名数”令》,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编《中国前近代史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评分

一般每组先有出土时间、地点、墓葬年代与墓主推断、文献内容及学术价值整理发表概况等;单篇文献,首列楚简形制、分组、简序情况、篇名拟定依据、文献价值,次列释文(注明简号、个别疑难字使用照片),后列详细注释(字词原整理者隶定意见、新整理依据、学界不同意见等,亦注简序排列的不同意见,并加“今按”注明简文在与传世文献的对照情况、简文特殊符号说明,时出新见,亦有阙疑待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