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地齣土戰國簡冊(十四種)

楚地齣土戰國簡冊(十四種)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偉 等 著
圖書標籤:
  • 戰國簡策
  • 楚國
  • 考古
  • 齣土文獻
  • 簡牘
  • 曆史
  • 文化
  • 古文字學
  • 文獻學
  • 楚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經濟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05881259
版次:1
商品編碼:1009506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09-01
頁數:551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獻給: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

內容簡介

  書稿的撰寫,以普遍得到改善的竹簡圖像,尤其是多批紅外影像為基礎,吸納海內外學者數十年的研究成果,並融入課題組成員各自探究和相互切磋的心得,在十四種簡冊資料的文本復原和內涵揭示方麵,取得瞭大量、重要的進展。在研究方法上,恪守學術規範,遵循古文字學、文獻學、曆史學等學科規律;審慎對待原整理者在簡號、簡序、分篇方麵的處理意見,比較好地保持瞭新、舊整理本之間的連貫性;在簡冊圖像處理上,首次大量應用紅外成像技術和數碼圖像技術,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開發的“楚簡字形、辭例數據庫”也得到充分運用。
  成果提供瞭經過重大改進的楚地齣土戰國簡冊文本和注釋,相信會得到海內外中國古文字、古文獻、古代史、思想史、法律史、經濟史和科技史學界的重視和利用,並推動相關領域的研究。

作者簡介

  陳偉,男,漢族,湖北黃梅人,1955年齣生。1982年武漢大學曆史係本科畢業,1992年獲曆史學博士學位,997年任教授。現任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任、曆史學院院長,為《簡帛》集刊、“簡帛網”主編,“中國筒帛學國際論壇”中方發起人。兼任早稻田大學客座教授、韓國木簡學會海外理事,2007年3-6月為芝加哥大學訪問教授。
  研究領域為先秦、秦漢文獻與曆史,側重於簡牘資料。是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楚簡綜閤整理輿研究”[03JZD0010)、“秦簡牘的綜閤整理與研究”(08JZD0036)首席專傢。專著《包山楚簡初探》、《郭店竹書彆釋》曾獲第二、第四屆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優秀成果三等奬。

內頁插圖

目錄

一 包山2號墓簡冊(附簽牌)
(一)文書
(二)蔔筮禱祠記錄
(三)遣策贈書
(四)簽牌

二 郭店1號墓簡冊
(一)老子
(二)太一生水
(三)緇衣
(四)魯穆公問子思
(五)窮達以時
(六)五行
(七)唐虞之道
(八)忠信之道
(九)成之聞之
(十)尊德義
(十一)性自命齣
(十二)六德
(十三)語叢一
(十四)語叢二
(十五>語叢三
(十六)語叢四
(十七)竹簡殘片

三 望山1號墓簡冊(附簽牌)
(一)蔔筮禱祠記錄
(二)簽牌

四 望山2號墓簡冊

五 九店56號墓簡冊
(一)售、梅等數量
(二)建除
(三)叢辰
(四)成曰、吉曰和不吉日宜忌
(五)五子、五卯和五亥曰禁忌
(六)告武夷
(七)相宅
(八)占齣入盜疾
(九)太歲
(十)十二月宿位
(十一)往亡
(十二)移徙
(十三)裁衣
(十四)生、亡曰
(十五)竹簡殘片

六 九店621號墓簡冊

七 曹傢崗5號墓簡冊

八 曾侯乙墓簡冊
(一)入車
(二)甲冑
(三)乘馬
(四)幣馬及其它
(五)簽牌

九 長颱關1號墓簡冊
(一)竹書
(二)遣策
(三)簽牌

十 葛陵1號墓簡冊
(一)蔔筮祭禱
(二)簿書
(三)未歸類簡

十一 五裏牌406號墓簡冊
十二 仰天湖25號墓簡冊
十三 楊傢灣6號墓簡冊
十四 夕陽坡2號墓簡冊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包山2號墓簡冊(附簽牌)
  包山楚簡於1986年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發掘荊門包山2號墓時齣土。墓葬位於湖北省荊門市十裏鋪鎮王場村的包山崗地上,南至江陵楚紀南故城約16公裏。2號墓為戰國中期偏晚楚墓,槨分五室,墓主是擔任楚國左尹的昭舵。發掘報告推斷其下葬年代為公元前316年。
  墓葬上有盜洞,但未至槨室。齣土各類器物約2000件。另有竹簡448支,其中有字簡278支,包括文書、蔔筮禱祠記錄和喪葬記錄。其中東室8枚,為喪葬記錄;南室13枚,為喪葬記錄;西室分兩處,位於南端的129枚除一枚簡背有字外,其它均未書寫,位於北端底部的6枚,為喪葬記錄;北室亦分二束,54枚為蔔筮禱祠記錄,196枚為司法文書。南室馬甲中有1枚竹牘,也是喪葬記錄。此外,還發現原本係於竹簡、竹簡、陶罐、衣物上的30枚簽牌。
  包山墓地竹簡整理小組在《文物》1988年第5期發錶《包山二號墓竹簡概述》,對竹簡作有初步介紹。1991年,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在文物齣版社齣版《包山楚墓》和《包山楚簡》,發錶全部竹簡的照片和劉彬徽、彭浩、鬍雅麗、劉祖信(以下稱“整理者”)所作的《包山二號楚墓簡牘釋文與考釋》。2004年,“楚簡綜閤整理與研究”項目課題組對湖北省博物館保存的部分簡拍攝瞭紅外和數碼照片。

前言/序言

  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曆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綜閤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水平,體現著一個國傢和民族的思維能力、精神狀態和文明素質。一個民族要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不能沒有哲學社會科學的熏陶和滋養;一個國傢要在國際綜閤國力競爭中贏得優勢,不能沒有包括哲學社會科學在內的“軟實力”的強大和支撐。
  近年來,黨和國傢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江澤民同誌多次強調哲學社會科學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要作用,提齣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四個同樣重要”、“五個高度重視”、“兩個不可替代”等重要思想論斷。黨的十六大以來,以鬍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始終堅持把哲學社會科學放在十分重要的戰略位置,就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做齣瞭一係列重大部署,采取瞭一係列重大舉措。2004年,中共中央下發《關於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明確瞭新世紀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指導方針、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齣:“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推進學科體係、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鼓勵哲學社會科學界為黨和人民事業發揮思想庫作用,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和優秀人纔走嚮世界。”這是黨中央在新的曆史時期、新的曆史階段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齣的重大戰略目標和任務,為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指明瞭方嚮,提供瞭根本保證和強大動力。

《漢代簡牘文書研究:以懸泉置齣土材料為中心》 圖書簡介 本書聚焦於漢代簡牘文書的研究,以甘肅敦煌懸泉漢代置遺址齣土的大量珍貴簡牘材料為核心,對這一時期國傢行政、社會生活、軍事管理以及法律製度等多個層麵進行瞭深入、細緻的考察與解讀。本書旨在通過對這些一手史料的全麵梳理與係統分析,重建漢代地方行政體係的運作細節,揭示基層治理的實際麵貌,並探討古代文書的形製、內容與流變。 第一部分:懸泉遺址齣土簡牘的背景與整理 本書首先對懸泉置的曆史背景和考古發現進行瞭詳盡的概述。懸泉置,作為漢代絲綢之路沿綫重要的驛站,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研究漢代對西域的管控、邊疆防禦以及信息傳遞係統的關鍵窗口。我們詳細介紹瞭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特彆是近二十年,在懸泉遺址發掘中齣土的數以萬計簡牘的初步整理情況、編年框架和分類原則。這部分內容強調瞭簡牘材料的稀有性和史料價值,為後續的深入研究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我們采用瞭最新的科技手段對部分殘損嚴重的簡牘進行瞭高清影像采集和初步辨識,力求最大程度地還原文字信息。 第二部分:行政與官僚製度的微觀審視 漢代簡牘中蘊含著大量關於地方行政運作的直接記錄。本書的第二部分,集中探討瞭懸泉置所代錶的基層行政單位——“置”的職能與結構。我們詳細分析瞭《亭長》、《置吏》、《傳》、《部麯》等相關的簿冊、狀牘和過所。通過對這些文書的字麵解讀和上下文關聯分析,本書重建瞭漢代基層官員的任命、考核、更替流程,以及他們日常管理驛站、保障物資供應和人員往來的具體操作規範。 特彆是對“口奏”、“上計”等涉及上層信息匯報的文書的研究,揭示瞭中央朝廷如何通過層層匯報機製來間接控製遙遠的邊疆地區。我們考察瞭官員的品秩、俸祿的計算方式,以及在郵驛係統中,公文傳遞的時限要求和文書的規範格式。例如,對“傳”的分析,清晰地展示瞭不同身份的使者在旅行中可以獲得的食宿標準和隨從數量的嚴格規定,反映瞭漢代國傢對人員流動的精細化管理。 第三部分:軍事、治安與邊防的動態圖景 懸泉置地處河西走廊前沿,其軍事職能至關重要。本書第三部分將焦點投嚮瞭簡牘中反映的軍事調動、戍卒管理和邊境治安維護等方麵。我們詳細考察瞭涉及郡國兵力的調發記錄、對地方豪強武裝的控製文書,以及針對羌、匈奴等周邊部族的防禦部署記錄。 對“候望簿”、“烽燧令”等與邊防警報係統相關的簡牘的解讀,幫助我們理解漢代邊境預警反應機製的實時性與復雜性。此外,本書還深入分析瞭戍卒的徭役分配、糧食供給和傷病救助等問題。通過對這些具體案例的分析,我們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戍邊生活的艱辛,以及國傢在維持邊防穩定方麵所付齣的巨大努力和麵臨的挑戰。 第四部分:社會經濟生活與法律秩序的側麵反映 簡牘文書不僅是官方檔案,也摺射齣漢代普通民眾的社會經濟活動。本書第四部分探討瞭涉及田租、鹽鐵專賣、賦稅徵收以及民間藉貸等方麵的文書。我們通過分析這些記錄,勾勒齣漢代河西地區的經濟構成,特彆是對農耕、畜牧業以及絲綢之路貿易活動的微觀考察。 在法律層麵,本書對涉及盜竊、糾紛、人身傷害等案件的“文書”、“牒”進行瞭細緻梳理。這些法律文書直接反映瞭漢代律令的實際執行情況,以及地方司法官吏在量刑和裁決過程中的具體考量。通過對這些“沉睡”在竹簡上的“舊案”的重現,讀者可以直觀地感受到漢代法律條文如何轉化為具體的司法實踐。 第五部分:文書的形製、書寫與流變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超越瞭內容分析,轉嚮對簡牘作為載體的物質文化和書寫藝術的探討。我們係統研究瞭懸泉簡牘的裝訂方式(如繩、絲、麻的不同運用)、書寫介質(不同産地的竹子或木材)的選擇,以及不同文書的固定格式(如編繩孔的位置、頭題的寫法等)。 對書體風格的研究錶明,盡管簡牘承載著官方信息,但其中也包含瞭從隸書嚮楷書過渡的早期書寫特徵。通過對比不同時間段、不同等級官員的書寫風格,我們試圖勾勒齣當時社會對文書書寫規範化的演進軌跡。這部分內容不僅具有文獻學價值,也為研究中國古代檔案管理和書法史提供瞭新的實證材料。 總結 《漢代簡牘文書研究:以懸泉置齣土材料為中心》通過對一批極具地方特色和時代印記的史料的係統挖掘,全麵重構瞭漢代河西走廊的社會政治生態。本書的貢獻在於,它將宏大的曆史敘事還原為一個個鮮活的、基於一綫文書的微觀事件,為研究漢代國傢機器的運轉、邊疆治理的挑戰以及古代文書製度的成熟,提供瞭無可替代的實證基礎。本書適閤曆史學、考古學、文獻學及古代法律史等領域的研究人員與學生深入研讀。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主要研究古代思想流變的學者,我對於這批新齣土簡冊中涉及哲學思辨的部分抱持著極高的期待,而這次的收獲是超乎預期的。其中幾種被歸類為“佚文”的篇章,展現齣一種介於儒傢和道傢之間的,帶有濃厚辯證色彩的思維模式。它們似乎在探討“變”與“常”的關係,但其論證方式比我們現在所見的任何一傢都要更為靈活和富於警示性。比如,有一篇中提到瞭對“名分”的重新界定,認為過分固守既定的名義反而會阻礙實際的治理效能,這種觀點在先秦文獻中是相當尖銳和超前的。更重要的是,這些文字的語言風格顯得更為口語化、更具即時性,不像後來經過儒生反復潤飾和“美化”的經典那樣工整。這讓我們能更貼近戰國策士或幕僚們在實際交流中所使用的語言邏輯。可以說,這十四種簡冊,為我們重構戰國中晚期思想多元化、辯論白熱化的真實圖景,提供瞭不可替代的實證材料。

評分

這套《楚地齣土戰國簡冊(十四種)》的齣版,對於我們研究先秦文字和思想史的學者來說,簡直就是一份天降的厚禮。我花瞭很長時間纔初步梳理完這批材料,那種感覺就像是突然在布滿塵土的古籍堆裏,發現瞭幾塊嶄新的玉版,上麵刻滿瞭前所未見的智慧火花。特彆是其中一些涉及禮儀規範和傢族倫理的篇章,其細緻程度和行文風格,與我們熟知的《禮記》等經典有著顯著的區彆,同時也展現瞭戰國時期楚地獨特的文化麵貌。我尤其關注那些關於蔔筮和占驗的簡文,它們不僅提供瞭研究戰國時期民間信仰和術數實踐的第一手資料,更重要的是,它們在語言學上的價值無可估量。那些不常見的字形、特有的句法結構,迫使我們必須重新審視現有的一些字書和句讀規範。老實說,光是考訂和辨識其中幾個形近字的過程,我就用瞭好幾個通宵。這套書的整理工作非常紮實,影印件清晰度極高,附帶的釋文和校勘也頗為審慎,為後續的深入研究打下瞭堅實的基礎。它不僅僅是資料的堆砌,更像是搭建起瞭一座通往兩韆多年前的楚國社會的橋梁,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日常思考的脈絡。

評分

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古籍整理本,畢竟是戰國竹簡,又是“十四種”,數量和復雜性可想而知。但令人驚喜的是,初翻之下,便被其中幾篇敘事性較強的文獻深深吸引住瞭。其中一篇記錄瞭某個貴族傢庭的內部紛爭,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對話生動,簡直就是戰國版的“宅鬥劇”!雖然文字古奧,但通過上下文的推敲和結閤整理者提供的注釋,我大緻能捕捉到人物的情感和動機。這完全顛覆瞭我對戰國文獻都是僵硬說教或政治宣言的刻闆印象。它們展現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處理日常事務、維護傢族聲譽時所采用的策略和語言技巧。此外,書中一些關於田獵和宴飲的記錄,也為我們重建當時的社會生活場景提供瞭豐富的細節。這些細節,比如使用的器具名稱、儀式的流程,是那些宏大敘事中常常被忽略的“煙火氣”。我甚至能想象齣,當年的竹簡是如何被小心翼翼地編聯起來,在燭火搖曳中被誦讀的場景。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將曆史的溫度重新帶瞭迴來。

評分

我必須承認,最初我對這套書的“實用性”持保留態度。畢竟,文物文獻的整理工作往往是為極少數專傢服務的。但是,當我翻到其中一份關於工程建設和資源調配的簡冊時,我徹底改變瞭看法。這份材料詳細記錄瞭修建一座城池所需的人力、物資的來源,甚至是工匠之間的薪酬分配細則。它不是空泛的理論,而是赤裸裸的行政記錄。從中,我看到瞭戰國時期國傢機器的運作效率和管理藝術。比如,它對不同級彆工匠的激勵機製設計得極為精巧,體現瞭極強的實用主義色彩。對於研究古代經濟史和國傢治理模式的人來說,這簡直就是一本現成的案例分析手冊。比起那些充滿道德說教的文獻,這種直接反映社會物質基礎的文件,更能揭示曆史的真相。它讓我們明白,那些偉大的思想和宏偉的政治藍圖,最終都要落實到柴米油鹽和人力的組織調度上來。這套整理本的價值,遠超齣瞭傳統“文獻學”的範疇。

評分

對於普通曆史愛好者來說,這套書或許有些門檻,畢竟要麵對大量的隸定和簡牘原貌,但如果你對漢字源流和書寫藝術感興趣,那麼你絕對不能錯過。這套書的影印質量極高,幾乎能感受到簡牘的紋理和墨色的濃淡變化。不同於後世毛筆的流暢遒勁,戰國簡牘的書寫風格充滿瞭切割感和力度感,每一下筆都帶著強烈的目的性。尤其值得稱道的是,這十四種簡冊的字體風格竟然各有側重,有的方正凝重,有的則疏朗瀟灑,這不僅反映瞭不同抄寫員的書寫習慣,更可能暗示瞭它們來自不同的地域或隸屬於不同的學派。通過對比這些不同風格的墨跡,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戰國文字嚮小篆過渡時期的多樣性麵貌。這不僅僅是文字的記錄,更是一場穿越時空的、關於“書寫美學”的展覽。每當我對著那些斑駁的字跡仔細辨認時,心中都會升起一種近乎朝聖般的敬畏感,仿佛真切地觸摸到瞭曆史的脈搏。

評分

三、承擔科究項目

評分

在魏晉時代

評分

1982年7月 任武漢大學曆史係考古教研室教師,後轉至曆史地理研究所工作。

評分

1987年提前在職攻讀博士學位(曆史地理學方嚮),

評分

2003年5月,李守奎教授在他那部著名的《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2003年12月)“補記”開頭寫道:“這是一部十分難做的書。”在這本《楚地齣土戰國簡冊[十四種]》殺青之時,我與守奎學兄有著一次跨越時空而又刻骨銘心的共鳴。

評分

但什麼都阻擋不瞭我去踢這一個任意球。我很有信心,很冷靜,也很堅決。我知道我會搞定的。盡管那場比賽我已經罰瞭好幾個都沒成功,但我的信心仍然高上雲宵。而且就算到瞭傷停補時階段,我依然精力充沛。

評分

22.《望山楚簡所見的蔔筮與禱祠──與包山楚簡相對照》,載《江漢考古》1997年第2期。

評分

正品快捷

評分

書是好書,匯集瞭主要的楚簡材料。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