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桑蚕病虫害防治

图说桑蚕病虫害防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华德公,胡必利 编
图书标签:
  • 桑蚕病害
  • 桑蚕虫害
  • 桑蚕防治
  • 农业技术
  • 蚕业技术
  • 病虫害防治
  • 蚕桑生产
  • 农业科学
  • 养殖技术
  • 图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ISBN:9787508240312
版次:1
商品编码:1009984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6-06-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18
字数:4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以简明文字和照片相配合,直观形象地再现了近年我国各蚕区常见的100种桑、蚕病虫害的典型特征,述明了每种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新的防治方法,是一本既特色鲜明又操作性强的桑、蚕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南。适合广大蚕农、蚕桑技术人员、专业院校师生及农药营销人员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由我国桑蚕主产省的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专家编摄。书中以简明文字和照片相配合,直观形象地再现了近年我国各蚕区常见的100种桑、蚕病虫害的典型特征,述明了每种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新的防治方法,是一本既特色鲜明又操作性强的桑、蚕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南。适合广大蚕农、蚕桑技术人员、专业院校师生及农药营销人员阅读。

目录

桑树病害
1.桑黄化型萎缩病
2.桑萎缩型萎缩病
3.桑花叶型萎缩病
4.桑环斑病
5.桑丝叶病
6.桑青枯病
7.桑疫病
8.桑赤锈病
9.桑褐斑病
10.桑卷叶枯病
11.桑里白粉病
12.桑污叶病
13.桑炭疽病
14.桑灰霉病
15.桑漆斑病
16.桑轮纹病
17.桑黄白化病
18.桑芽枯病
19.桑干枯病
20.桑拟干枯病
21.桑断梢病
22.桑膏药病
23.桑粗皮病
24.桑紫纹羽病
25.桑白纹羽病
26.桑白绢病
27.桑根结线虫病
28.桑葚菌核病
29.桑树药害
30.晚霜为害
桑树虫害
31.桑象甲
32.桑橙瘿蚊
33.桑吸浆虫
34.蒙古灰象甲
35.桑小灰象虫
36.桑大象甲
37.蠼螋
38.桑尺蠖
39.春尺蠖
40.枣尺蠖
41.桑青尺蠖
42.大造桥虫
43.黄卷叶蛾
44.花卷叶蛾
45.桑绵粉蚧
46.桑毛虫
47.野蚕
48.桑蟥
49.桑螟
50.白毛虫
51.桑园刺蛾
52.桑园叶甲
53.斜纹夜蛾
54.人纹污灯蛾
55.稀点雪灯蛾
56.美国白蛾
57.桑园蓑蛾
58.黑绒金龟甲
59.华北大黑鳃金龟甲
60.铜绿丽金龟甲
61.桑叶瘿蚊
62.灰蜗牛
63.野蛞蝓
64.桑蓟马
65.桑木虱
66.桑叶蝉
67.凹缘菱纹叶蝉
68.桑拟菱纹叶蝉
69.大青叶蝉
70.绿盲蝽
71.朱砂叶螨
72.桑粉虱
73.桑虱
74.桑梢小蠹虫
75.桑白盾蚧
76.桑蛀虫
77.桑天牛
78.桑虎天牛
79.黄星天牛
80.云斑天牛
81.黄天牛与
次黄筒天牛
82.堆砂蛀
83.桑根瘿蚊
桑蚕病害
84.血液型脓病
85.中肠型脓病
86.浓核病
87.细菌性败血病
88.猝倒病
89.细菌性肠道病
90.白僵病
91.黄僵病
92.绿僵病
93.曲霉病及黑尾症
94.蚕的其他真菌病
95.微粒子病
96.蝇蛆病
97.蒲螨病
98.农药中毒
99.烟草中毒
100.工业废气中毒

前言/序言


《丝之韵:桑叶、蚕虫与大地生息》 引言: 蚕,这一古老而神奇的生物,与人类文明的起源紧密相连。它汲取桑叶的甘露,吐出晶莹的丝缕,编织出绵延千年的丝绸之路,也承载着无数家庭的生计与希望。然而,在这孕育奇迹的生命旅程中,蚕儿们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从嫩绿的桑叶到洁白的丝茧,每一个环节都可能面临着来自大自然的严峻考验——病害的侵袭,虫害的威胁,它们如同潜伏的阴影,随时可能吞噬掉辛勤的劳动,夺走丰收的喜悦。 本书《丝之韵:桑叶、蚕虫与大地生息》并非聚焦于具体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而是将目光投向更为宏大与深远的视角。我们希望带领读者走进一个更加广阔的生态系统,去理解桑树、蚕虫以及它们赖以生存的大地之间错综复杂却又和谐共生的关系。这本书旨在唤醒我们对自然界规律的敬畏,对生态平衡的珍视,以及在追求物质丰裕的同时,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智慧。 第一篇:桑树的呼吸——大地之脉与生态基石 桑树,这位默默奉献的绿色巨人,是整个养蚕业的根基。它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根枝条,都蕴藏着生命的能量,为蚕儿提供着最天然、最营养的食粮。在这一篇中,我们将深入探索桑树的奥秘,从它的植物学特征、生长习性,到它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桑树的生命密码: 我们将追溯桑树的起源,了解不同品种的桑树及其适宜的生长环境。不再仅仅将桑树视为“饲料”,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具有独立生命体征的绿色生命。我们会讲述桑树如何通过光合作用吸收阳光,如何从土壤中汲取养分,如何调节自身的水分平衡,最终将这些转化成桑叶中丰富的营养物质。这将帮助读者理解,桑叶的品质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桑树生命活力的直接体现。 土壤的智慧: 桑树的生长离不开健康的土壤。我们将深入探讨土壤的构成,理解不同土壤类型对桑树生长的影响,以及土壤微生物的奇妙世界。健康的土壤意味着丰富的有机质,适宜的酸碱度,以及充足的养分供给,而这些都将直接影响桑叶的质量和产量。本书将强调,土壤的保护与改良,是源头治理的关键,为桑树提供最优的生长环境,就是为蚕儿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气候的低语: 阳光、雨露、温度、湿度……这些看似平常的气候因素,却如同无形的双手,雕刻着桑树的生长轨迹。我们将探讨不同气候条件对桑树的生长周期、桑叶产量以及营养成分的影响。理解气候的变化规律,顺应自然节律,适时调整栽种和管理方式,是充分发挥桑树潜能的智慧体现。 生态链的纽带: 桑树并非孤立存在,它与昆虫、鸟类、土壤中的各种生物共同构建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网络。我们将揭示桑树在这一网络中的角色,例如它为许多益虫提供了栖息地,为鸟类提供了食物来源,其根系也固定了土壤,防止水土流失。这种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是防止病虫害大规模爆发的天然屏障。 第二篇:蚕儿的低语——生命之舞与繁衍之道 蚕,这个渺小的生灵,用它短暂而辉煌的生命,演绎着一场生命的奇迹。从微小的卵,到吐丝的成虫,每一个生命阶段都充满了精妙的演化与适应。在这一篇中,我们将专注于蚕的生命周期,理解它们的生理需求,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微妙互动。 生命的起点与蜕变: 我们将从蚕卵开始,讲述蚕从孵化到各个龄期,再到结茧、化蛹、羽化的完整生命历程。我们将深入了解蚕的生理结构,它们如何消化桑叶,如何通过蜕皮完成生长,以及它们对温度、湿度、通风等环境因素的敏感性。理解蚕的生理需求,是保证其健康生长的基本前提。 进食的艺术: 桑叶是蚕儿的全部世界。我们将探讨不同桑叶品种对蚕儿生长速度、成活率和丝质的影响。了解蚕儿对桑叶营养成分的需求,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桑叶采摘和饲喂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它们的生长需求。这不仅仅是喂食,而是一门关于营养、时机与精度的艺术。 环境的共鸣: 蚕儿的生长对环境的依赖性极强。我们将详细阐述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环境因素对蚕儿健康与生长发育的影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潮湿或干燥的环境,不良的空气流通,都可能成为蚕儿健康的隐形杀手。本书将强调,创造一个稳定、适宜的生长环境,是减少蚕儿患病风险的根本之道。 行为的密码: 蚕儿虽然简单,但它们的行为也蕴含着生命生存的智慧。我们将观察蚕儿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行为变化,例如它们的活动规律、食欲表现、蜕皮前的准备动作等。通过理解这些行为密码,养蚕者能够更早地察觉到蚕儿的异常,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第三篇:大地之歌——生态平衡与自然之法 病虫害的产生,往往是生态系统失衡的信号。当自然的平衡被打破,那些原本被抑制的病原体和害虫便会乘虚而入,给桑蚕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本书的第三篇,将不再纠结于具体的“杀灭”方法,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如何构建一个强大而富有韧性的生态系统,让自然的力量成为我们最可靠的盟友。 生物多样性的力量: 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环境,自身就具备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我们将探讨在桑园中引入和保护各种有益生物,例如能够捕食害虫的益虫(如瓢虫、草蛉),能够分解病原体的微生物,以及能够吸引益虫的伴生植物。这种“以虫制虫”、“以菌治菌”的生态防治理念,是应对病虫害最根本、最可持续的策略。 土壤的自愈力: 健康的土壤不仅为桑树提供养分,也蕴藏着强大的自净能力。我们将深入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构成与功能,了解如何通过施用有机肥、轮作、覆盖种植等方式,激活土壤的自愈力,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增强桑树的抗病能力。 环境的和谐: 良好的通风、适宜的光照、合理的灌溉,这些看似基础的管理措施,实则是在为桑树和蚕儿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园林规划、合理的栽种密度,以及精细化的环境调控,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概率,提高桑树和蚕儿的整体健康水平。 自然的智慧: 许多传统农耕智慧中,蕴含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我们将挖掘这些古老的智慧,例如利用自然天敌,采取植物提取物等温和的防治手段,以及在极端气候下如何通过物理隔离等方式保护蚕儿。本书将引导读者认识到,尊重自然规律,运用自然的力量,才是长久之道。 第四篇:人类的省思——责任、传承与未来 在理解了桑树与蚕虫之间微妙而深刻的联系,以及自然生态系统运行的规律之后,我们必须将目光转向人类自身。养蚕业的发展,既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可持续发展的承诺: 传统的养蚕模式,往往伴随着化学农药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了不小的压力。本书将强调,可持续发展是唯一的出路。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生态养殖、有机种植等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传承与创新: 养蚕业拥有悠久的历史,其中蕴含着无数宝贵的经验和智慧。本书旨在将这些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既要传承古老的技艺,也要鼓励创新,寻找更高效、更环保的养蚕模式。 人与自然的对话: 最终,这本书希望引发读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我们不再是简单的索取者,而是自然的一部分。理解桑树的呼吸,倾听蚕儿的低语,感受大地的脉搏,是我们在追求丰收的同时,应有的尊重与敬畏。 结语: 《丝之韵:桑叶、蚕虫与大地生息》是一次关于生命、关于自然的探索之旅。它并非一本冷冰冰的“技术手册”,而是一部充满诗意与哲理的生态画卷。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养蚕业背后蕴含的深刻生态智慧的认识,引导大家从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桑树、蚕虫与大地之间的联系,从而在实践中,以更加和谐、可持续的方式,与自然共同谱写“丝之韵”的动人篇章。这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非常具有前瞻性。在当今农业对环境友好型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传统的纯化学防治方案已经越来越不受青睐。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将大量篇幅投入到了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的探讨中。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利用天敌昆虫来控制蚕卵和蚕食害虫的部分,内容详实,连如何保护和培养这些有益昆虫的生态环境都考虑进去了。这体现了作者对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此外,书中对“蚕室消毒”环节的重视程度也超出了我的预期。它详细列举了不同消毒剂对不同材质(木材、水泥地等)的作用机制和最佳使用浓度,这在实际操作中非常关键,因为消毒不到位是许多隐性传染病爆发的根源。读完全书,我得到的最深刻体会是:防治病虫害,与其说是“战斗”,不如说是“管理”——通过精细化的环境调控和生物平衡来赢得胜利。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面向未来的病虫害管理哲学,而非仅仅是一本“急救手册”。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初涉养蚕业的小白量身定做的!我之前养蚕的时候,最头疼的就是那些稀奇古怪的病虫害,看了几本资料书,又是专业术语又是复杂的图表,看得我云里雾里。这本书的排版特别人性化,色彩搭配也很舒服,不像有些技术书籍那样枯燥乏味。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把那些复杂的病害症状,用非常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很多细节的处理,比如不同虫害的活动轨迹、受害叶片的颜色变化,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记得有一次,我的蚕宝宝突然食欲不振,我翻遍了以前的资料都找不到对应的情况,拿到这本书后,对照着里面的图文描述,很快就确定是初期的一种肠道问题。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它的“手把手”教学上,它不只是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你“怎么办”,而且提供的防治措施都有明确的步骤说明,让我这个新手也能信心满满地去操作。我特别欣赏它在预防方面的讲解,强调“防患于未然”,让我意识到,比起生病了再去治,科学管理才是王道。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我对养蚕过程中病虫害的恐惧感,让我对未来更有信心了。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家庭桑蚕爱好者,我一直为找不到一本适合非专业人士阅读的病虫害书籍而苦恼。网上的信息零散且真假难辨,很多时候自己瞎猜乱试,反而害了我的蚕宝宝。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清澈”和“可靠”。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口语化,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比如,讲解蚕螨的防治时,它没有直接给出复杂的化学名称,而是形象地描述了这种螨虫的“藏匿习性”和“吸食方式”,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我的蚕看起来无精打采的。书中对不同生长阶段的蚕对于病害的抵抗力差异也有详尽的说明,这对我这种分批次养殖的人来说太重要了。我记得我第一次发现蚕体出现黑斑时非常恐慌,翻了这本书,对照着图,心就安定了下来——原来只是普通的“水肿病”,按照书里说的调整通风后,很快就好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这些局外人也能感受到养蚕过程中的细微变化,并且知道如何恰当地介入,维护蚕群的健康,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养殖乐趣和成功率。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内容深度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我是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需要向农户推荐可靠的学习资料。以往我推荐的书籍,要么是图文并茂但深度不够,农民看完觉得“说了等于没说”;要么就是学术性太强,农民看不懂,敬而远之。这本书巧妙地避免了这些问题。它在介绍病原体时,会配上高清的显微照片,让你能大致了解病原的形态,但重点还是放在了田间地头的典型症状识别上,比如通过叶片的边缘卷曲度、蚕体表面的光泽变化等细微特征来判断病害的阶段。我最喜欢它的那部分关于“综合管理体系”的构建,它不仅仅是罗列防治方法,而是将环境控制(温湿度)、饲料卫生和病害监测串联成一个预防闭环。这对于我们推广科学养蚕理念非常有帮助,因为它强调的是系统工程,而不是简单的“打药治病”。而且,全书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晰,从基础识别到具体防治,再到后期的环境消毒,层层递进,非常适合作为基层技术培训的教材使用。

评分

我是一个资深蚕农,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见过太多新的、旧的病虫害轮番来袭,也用过市面上形形色色的防治手册。坦白说,大部分的书籍要么过于偏重理论研究,对于实际生产中的快速响应帮助有限;要么就是内容陈旧,对近年来变异或新出现的抗药性问题着墨不多。然而,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接地气”,它没有过度纠缠于晦涩的病理分析,而是聚焦于一线农户最关切的“效率”与“精准”。我尤其欣赏它在不同气候条件和不同蚕种背景下的应对策略区分。比如,在春季高湿环境下易发的几种真菌病害,书里详细对比了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优劣和最佳施药窗口期,这一点在实操中至关重要。我上个月按照书里的建议,对一批蚕卵进行了温和的药浴处理,结果那批蚕的成活率明显高于去年同期。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一些传统土方的科学性也进行了探讨和验证,而不是一概否定或全盘接受,这种严谨的态度,让习惯了经验主义的我们也能找到理论支撑。这本书更像是一位与你并肩作战的老把式,实在、靠谱,能真正解决生产中的燃眉之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