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毒及药用鱼类新志

中国有毒及药用鱼类新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伍汉霖 编
图书标签:
  • 鱼类
  • 毒鱼
  • 药用价值
  • 水产
  • 生物学
  • 中国
  • 图鉴
  • 动植物
  • 医学
  • 海洋生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067905
版次:1
商品编码:1013041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79
字数:100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有毒和药用鱼类新志》一书有以下几点创新:①在鱼类鉴定方面,作者依据国内外分类学最新研究成果,纠正了不少过去被错误鉴定的鱼种。②血清毒鱼类研究方面,早在20世纪70年代,本书作者经动物实验首次发现黄鳝血清有毒,能使小鼠致死。在80年代,还发现了我国首例饮鳝血中毒的病例。③胆毒鱼类研究方面,作者经过动物实验,又新发现6种淡水鱼的鱼胆有毒,从理论上阐明胆毒鱼类源自鲤科鱼类,鲤科鱼类的鱼胆均有毒,因此,要严禁吞服,从而修正了自1578年以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所述的青鱼和鲤鱼胆无毒,可以治病的说法,对防治鱼胆中毒这一社会公害做出了贡献。④皮肤黏液毒鱼类研究方面,首次叙述五线叶虾虎鱼的动物实验情况,从而证实该鱼分泌的黏液有毒。⑤卵毒鱼类研究方面,在20世纪70年代,作者首次对条纹光唇鱼进行鱼卵毒素的动物实验,从而证实光唇鱼鱼卵有毒。⑥在鲀毒鱼类研究方面,作者先后对产于我国的19种鲀毒鱼类的毒性进行动物实验,为今后对鲀毒鱼类的研究提供了有用的参考资料。⑦纠正了以往一些医药书籍所记述的某些药用鱼类用以入药的药用部位存在明显错误,例如,一些医药书籍认为鲛鲨白是白斑星鲨的鳔,可以入药。作者经解剖发现,鲨类根本无鳔,鱼白者应为精巢。又如,一些医药书籍认为云斑栉虾虎鱼(即云斑裸颊虾虎鱼)可作药用,其实,这是一种误导,云斑裸颊虾虎鱼为有毒鱼类,体内含有河鲀毒素,误食后可使人中毒,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作者简介

  伍汉霖,教授,民族,汉,男,1934年4月出生,广东省肇太市人。1956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水生生物专业。1992年10月获国特殊津贴。长期从事鱼类分类学和形态学的研究工作,尤以研究虾虎鱼类,有毒鱼类和药用鱼类著称。现正主编《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鲈形目(五)(虾虎鱼亚目)》、《中国有毒和药用鱼类图鉴》、《中国有毒和药用水生动物图鉴》和《拉汉英脊椎动物(鱼类)名称》至2000年12月止,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共发表专著12册,辞书9册,论文50篇。发现鱼类新种32种,新属6个,新亚科4个。 伍汉霖同志是日本明仁天皇的挚友,1989、1995、1999、2001年先后四次就邀访问日本,在宫内厅生物御研究所进行短期虾虎鱼类的研究,先后受到天皇陛下的10次接见,合影留念,讲座虾虎鱼类的学术问题。 主要业绩:《拉汉世界鱼类名典》(第一作者),1999年台湾水产出版社出版,堪称当代海峡两岸三地规模最大的一部鱼类名典,共收录全球截至1999年5月的所有有效鱼类26000多种鱼名,为全球华人鱼类中文名称的统一迈出重要的一步。《中国有毒鱼类和药用鱼类》(第一作者),1978年,上海科技出版社,中国第一本全面系统介绍250余种有毒和药用类的专著,水产、医药、卫生部门重要参考文献,1999年该书由日本恒星社厚生阁出版日文版。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有毒鱼类
一、毒鱼类
(一)珊瑚礁毒鱼类
1. 概述
2. 毒素研究
3. 中毒症状、治疗及预防
4. 应用前景
5. 毒鱼种类

(二)钝毒鱼类
1. 概述
2. 毒素研究
3. 中毒症状、治疗及预防
4. 应用前景
5. 毒鱼种类

(三)卵毒鱼类
1. 概述
2. 毒素研究
3. 中毒症状、治疗及预防
4. 应用前景
5. 毒鱼种类

(四)胆毒鱼类
1. 概述
2. 毒素研究
3. 中毒症状、治疗及预防
4. 应用前景
5. 毒鱼种类

(五)血清毒鱼类
1. 概述
2. 毒素研究
3. 中毒症状、治疗及预防
4. 应用前景
5. 毒鱼种类

(六)肝毒鱼类
1. 概述
2. 毒素研究
3. 中毒症状、治疗及预防
4. 应用前景
5. 毒鱼种类

(七)易生成组胺毒鱼类
1. 概述
2. 毒素研究
3. 中毒症状、治疗及预防
4. 应用前景
5. 毒鱼种类

(八)蛇鲭毒鱼类(含蜡脂鱼类)
1. 概述
2. 毒素研究
3. 中毒症状、治疗及预防
4. 应用前景
5. 毒鱼种类

(九)含真鲨毒素鱼类
1. 概述
2. 毒素研究
3. 中毒症状、治疗及预防
4. 应用前景
5. 毒鱼种类

二、刺毒鱼类
(一)软骨鱼纲刺毒鱼类
1. 概述
2. 毒素研究
3. 中毒症状、治疗及预防
4. 应用前景
5. 毒鱼种类

(二)硬骨鱼纲刺毒鱼类
1. 概述
2. 毒素研究
3. 中毒症状、治疗及预防
4. 应用前景
5. 毒鱼种类

三、皮肤黏液毒鱼类
1. 概述
2. 毒素研究
3. 中毒症状、治疗及预防
4. 应用前景
5. 毒鱼种类

第二篇 药用鱼类
附录一 中国有毒和药用鱼类的系统分类
附录二 使用药用鱼类或成药治疗的常见病
中文索引
外文索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我国地处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有着辽阔的海洋和内陆水域,蕴藏着丰富的水产资源。2000年我国水产生产的总产量高达大4270万t,水产品产量中鱼类占了很大的比重。我国鱼类资源十分丰富,经过鱼类学家数十年来的调查研究,已知我国现有海洋及淡水鱼类4621种,占世界鱼类24618种中的18.7%。鱼类和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大部分鱼类供人们食用,称为食用鱼类。但并非所有的鱼类均可食用,有的种类体内含有不同的毒素或具有毒棘,对人们的健康造成较大的威胁,这类鱼称为有毒鱼类。还有不少种类是珍贵的药用品种,称为药用鱼类。
  有毒鱼类是有毒生物中的一大类群,大部分生活于海洋,少数栖息于淡水河川中。近年来随着渔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远洋渔业和新渔场的开拓,新的鱼类资源的发现,各种鱼类的不断增加,经常会遇到一些有毒鱼类,造成食鱼中毒,严重者导致死亡;水产养殖、海洋捕捞及潜水作业人员、岛礁部队训练及游泳人员经常受到刺毒鱼类的螫伤,严重危害他们的生命和健康,还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因摄食珊瑚礁毒鱼而中毒的逾2万人,1997—2001年在我国香港特区因食含珊瑚礁鱼毒素的石斑鱼而中毒的就有834人。我国每年因误食河鲍而中毒的估计当在150~200人左右,歹匕亡率却高达20%。而近35if-来据不完全统计,吞服有毒鱼胆而中毒的人数就有451人,并夺去了83条生命。每年在海滨被刺毒鱼类刺伤者更是不计其数。究其原因在于人们对有毒鱼类之认识不足所致。
  药用鱼类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医疗和科研单位近年来除根据民间验方主治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外,从药用鱼类中还发现许多活性物质,它们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还是制药工业生产各种成药的原料。在有毒鱼类和药用鱼类中蕴藏着大量极有价值的生物毒素和生物活性物质。
《中国有毒及药用鱼类新志》是一部为满足科研、教学、渔业生产以及广大水族爱好者对中国鱼类毒性与药用价值的认识需求而编撰的权威性专著。本书的问世,填补了国内在这一细分领域的空白,系统性地梳理并呈现了中国境内丰富多样的鱼类资源中,那些兼具潜在风险与显著疗效的物种。 全书结构与内容亮点: 本书内容结构严谨,体系完整,力求全面覆盖中国水域的鱼类毒性与药用信息。其核心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毒性鱼类详尽分析: 毒性机制与成分解析: 深入剖析各类毒性鱼类的毒素来源、化学成分、作用机理。例如,针对河豚鱼,会详细阐述其体内四海散毒素(TTX)的结构、在不同器官(如肝脏、卵巢、皮肤)的分布情况,以及其麻痹神经、阻断离子通道的生理效应。对于某些分泌粘液具有刺激性或麻痹作用的鱼类,也会对其粘液中的蛋白质、胺类等成分进行科学解释。 毒性等级与分布: 根据毒性强弱,对毒性鱼类进行科学分类,并详细列出其在中国各水域的地理分布范围、生境偏好,以及不同种群、不同生长阶段的毒性差异。这有助于渔民和消费者准确识别,避免误食。 中毒症状与临床表现: 详细描述各类毒性鱼类中毒后的常见症状,涵盖从轻微的皮肤刺激、麻痹,到严重的心脏骤停、呼吸衰竭等不同程度的表现。结合临床案例,提供直观的认识,强调中毒的危险性。 预防与急救措施: 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预防误食毒性鱼类的建议,包括如何鉴别、如何处理等。同时,针对可能发生的中毒情况,提供了详细的急救指导,包括初步处理方法、送医流程等,为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2. 药用鱼类系统梳理: 传统药用价值回顾与现代研究进展: 追溯历代本草记载中提及的药用鱼类,结合现代药理学、生物化学研究成果,阐述这些鱼类所含的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例如,可能会提及某些鱼类提取物在抗炎、免疫调节、心血管保护等方面的潜在应用。 活性成分的提取与应用: 探讨鱼类体内具有药用价值的成分,如鱼油中的EPA、DHA、胶原蛋白、鱼鳔中的多糖、氨基酸等,并介绍其在医药、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药用鱼类的养殖与可持续利用: 在肯定其药用价值的同时,也关注这些鱼类的养殖技术、资源保护以及可持续利用的模式,鼓励科学、负责任地开发利用。 3. 鱼类形态学与分类学基础: 科学的分类体系: 遵循国际通用的鱼类分类学标准,为书中涉及的每一种鱼类提供准确的科学分类信息,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层级。 详细的形态学特征描述: 对每种鱼类进行详尽的外部形态描述,包括体型、体色、鳍式、鳞片类型、口器构造、侧线系统等关键辨识特征。辅以高清、精准的插图或照片,帮助读者直观地识别和区分不同鱼类。 生物学与生态学信息: 介绍每种鱼类的生活习性、食性、繁殖方式、地理分布、生态位等生物学和生态学信息,有助于读者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其在水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 丰富的图像资料: 高质量插图与照片: 本书配有大量精美的鱼类形态插图和真实照片,力求做到形态描绘准确,色彩还原真实。这些图像资料不仅是识别鱼类的重要辅助,也增加了图书的观赏性和科学性。 毒性部位与药用部位示意图: 针对部分毒性或药用价值突出的鱼类,还会配有清晰的示意图,标示出其毒性物质主要分布的器官或组织,以及具有药用价值的部位,增强了信息的直观性和实用性。 本书的科学价值与应用意义: 科研价值: 为鱼类毒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生态学、渔业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宝贵的研究素材和参考依据。书中对毒素成分、药理作用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 教学价值: 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如水产养殖、海洋生物学、药学、毒理学等)的教材或参考书,能够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中国鱼类毒性与药用知识,培养具备专业素养的人才。 渔业生产指导: 为渔民、水产养殖户、渔业管理部门提供准确的鱼类信息,帮助他们识别有毒鱼类,规避生产风险,同时引导他们关注和开发具有药用价值的鱼类资源,提升渔业附加值。 公共健康与安全: 提高公众对有毒鱼类的认知,普及安全食用知识,减少因误食毒性鱼类而导致的中毒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医药与保健品开发: 为医药、保健品、化妆品等行业提供潜在的天然活性成分来源信息,促进对鱼类资源的创新性开发与应用。 《中国有毒及药用鱼类新志》的编写过程,凝聚了众多科研工作者的智慧与心血,经历了严谨的文献梳理、野外考察、实验验证和专家审校。本书内容详实,考证严谨,图文并茂,兼具学术性、实用性和科普性,必将成为中国鱼类研究领域一部不可或缺的经典著作。它不仅是一部工具书,更是一本知识的宝库,将为中国水产事业的发展、人民健康的福祉做出积极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强调,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独特,它完全跳脱了传统科普读物那种枯燥的学术腔调,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博物学家,带着你进行一场沉浸式的野外考察。作者在描述每一种鱼类时,不仅仅罗列了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更融入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历史典故,甚至是你未曾想到的药用价值的挖掘过程。这种多维度的叙事手法,让原本冰冷的数据鲜活了起来。比如,在讲述某一种淡水鱼时,作者旁征博引地描述了古代渔猎民族对它的祭祀仪式,以及当地人如何根据它的洄游规律来安排农事活动,这种文化层面的解读,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理解。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工具书,而是在阅读一部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史诗。书中对一些罕见物种的描述,那种深入骨髓的关怀和探究精神,让人不禁反思现代社会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物种备忘录”,充满了人文关怀。

评分

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心血,其资料的详尽和广度,几乎囊括了从热带到寒带,从江河湖泊到近海的所有相关物种,令人叹为观止。我尤其欣赏作者团队在收集资料时所展现出的地域覆盖的全面性,他们似乎踏遍了中国的每一个水系。书中的附录部分,例如不同毒素的快速识别指南、传统炮制方法的图解流程,都显示出一种对读者需求的深刻洞察。我注意到,不同章节的撰写风格略有差异,这很可能是不同领域的专家合作的成果,但整体的风格把控得非常好,没有产生割裂感,反而更像是一个由众多顶级匠人共同完成的宏伟工程。这种跨学科、跨地域的协作成果,使得这本书的权威性几乎无可匹敌,它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留下了一份极其宝贵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资料。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简直超乎想象,它绝对不是那种只适合束之高阁的“案头书”。我发现自己最近在阅读时,总是忍不住随手翻开,对照着自己过去的一些模糊记忆或网络上的不确定信息。特别是书中对于一些常见淡水鱼类毒性误区的澄清,让我茅塞顿开。它清晰地划分了哪些是“食用风险”而非“剧毒”,哪些是需要专业处理才能使用的药用资源。这种清晰的界限划分,对于提升普通民众的辨识能力和安全意识至关重要。我甚至把它带到了一次户外垂钓活动中,当同伴对捕获的一条不认识的鱼类感到困惑时,我能迅速查阅到其学名、特征以及潜在风险。这本书成功地搭建了一座科学知识与日常实践之间的桥梁,它让复杂的分类学知识变得触手可及,真正体现了“知识为用”的价值。

评分

如果从纯粹的生物学分类角度来审视这本书,那它的深度绝对是令人咋舌的。我特地对比了几本我馆藏的其他权威图鉴,发现《中国有毒及药用鱼类新志》在某些亚科的划分和最新的分子生物学证据的应用上,显然走在了前沿。作者对形态学的描述达到了微米级的精度,很多细节即便是专业人士也未必能轻易捕捉。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毒性”和“药用”这两个概念的处理,非常审慎和平衡。它没有简单地将某些物种妖魔化或神化,而是详尽地阐述了毒素的化学结构、作用机制,以及传统医学中是如何通过精确炮制来化毒为药的过程。这种科学的严谨性和对传统知识的尊重,构建了一个非常可信和可靠的知识体系。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我国水生生物多样性,尤其是那些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物种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绕不开的丰碑。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厚重感和油墨的香气,让我这个老书虫爱不释手。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只是在书架上把玩着它,感受着封面设计中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韵味。从书脊的字体选择到内页的纸张质感,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编者对知识的敬畏和对读者的尊重。尤其是那些彩插部分,印刷的精度令人惊叹,色彩的过渡自然得仿佛能触摸到那些水生生物的鳞片。我记得翻到介绍深海鱼类的那一章时,那种压抑的深蓝和偶尔闪烁的微光,仿佛真的把我拉进了那个神秘的黑暗世界。这本书的版式设计非常人性化,即便是面对复杂的分类学信息,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疲劳,图文的布局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又保持了页面的呼吸感。我甚至注意到作者在引用文献时的规范性,那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书中内容的可靠性油然而生敬意。这是一本不只是用来阅读,更是用来收藏和欣赏的艺术品,光是放在书桌上,就能提升整个房间的文化气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