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楷书入门80天)教你写一手漂亮的楷书。
颜真卿是唐代杰出书法家,伟大的爱国者。汉族,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临沂市费县诸满村)人。其曾祖、祖父、父亲都工篆隶,母亲殷氏亦长于书法。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王义骅,1971年6月生,斋堂承荫堂。篆刻师承西泠印社余正先生。1997 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获学士学位。供职于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创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著述:《浙派印风》副主编,《徐三庚研究》、《从(书学)看民国时期书法理论情况》、《古典细朱文印概述》,《大学书法篆刻专业教学法》(合著)。2001年曾在美国波士顿歌林博格画廊举办学院派书法探索展。
这部书法教程的装帧设计实在太吸引人了,封面那种沉稳的墨色调,配上内页那种温润的米黄色纸张,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想要静下心来临摹的冲动。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给出的空间感,不是那种密密麻麻把字塞满的教科书式排法,而是留出了足够的空白,让每一个字帖都有呼吸感。初学者往往容易被复杂的结构搞得手足无措,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它没有一上来就堆砌复杂的笔画组合,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老师,手把手地带着你从最基础的“点、横、竖”开始,每一个基本笔画都配上了详细的力度变化图解和行笔方向指示,图示的清晰度简直是业界良心,连毛笔在纸上摩擦的细微轨迹都能看出来。我过去尝试过几本别的入门书,但往往在“起笔”和“收笔”这两个最关键的环节上语焉不详,导致写出来的字总像是漂浮着的,没有根基。然而这本书在强调“入纸有力”和“回锋含蓄”这些细节时,配上的特写放大图真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更妙的是,它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古代碑帖原貌的对比插图,虽然不是直接的教材内容,但能让学习者体会到从古人墨迹到印刷字体的微妙变化,这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和目标感,让人明白我们追求的不是机械地复制,而是领悟神韵。
评分这本书的附加值内容做得相当有深度和广度,远超我预期的入门指导范畴。在书的最后部分,它精选了一些颜真卿传世作品的局部高清图,这些图不是用来临摹的,而是用来“赏析”的。每一幅图下都附有一段简洁却深刻的文字,分析了该作品在特定时期的政治背景、作者的情感波动与书风的相互作用。例如,对比了《祭侄文稿》中那种悲怆的线条与《多宝塔碑》中那种端庄的结构,这种对比让学习者立刻明白了“书为心画”的真正含义。这种从“技法学习”到“文化理解”的平滑过渡,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它让我意识到,学习颜体,不仅仅是学习如何运笔,更是学习如何理解盛唐气象中的那种坦荡与悲悯。这种文化层面的渗透,使得整个学习过程不再是枯燥的肌肉记忆训练,而变成了一次与伟大历史人物精神的对话,让人在拿起毛笔时,多了一份敬畏和使命感,觉得手中的笔墨承载了超越个人的重量。
评分我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这本书对工具选择的建议也相当到位,这对于一个刚入门的新手来说至关重要。它没有盲目推崇昂贵的“名家笔墨”,而是针对初学者的握笔力度和用墨量进行了实用的指导。比如,它解释了为什么初学者初期应该使用兼毫笔而非狼毫,以及羊毫笔在吸墨后对控制力度的影响。这些细微的差别,往往是新手最容易忽略,却又最影响书写体验的地方。此外,在关于墨的选择上,它还贴心地提到了使用瓶装墨汁和自磨墨的区别,并建议初学者应先适应墨汁的浓淡变化,而不是一开始就追求陈年老墨带来的那种深邃感。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指导思想贯穿始终。在临摹某一特定字形时,书中会附带一个小小的“笔法探源”,它会对比颜真卿自己不同时期的用笔特点,虽然篇幅很小,但能让学习者意识到,即便是同一位大师,其风格也是不断演变的,这为未来深入学习打下了开放性的基础认知,避免了“一招鲜吃遍天”的僵化思维。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分析方面的处理,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化繁为简而不失精髓”。对于颜体这种结构饱满、气势恢宏的书法体系,很多初学者都会被它那种“胖乎乎”的外形吓到,觉得难以驾驭,担心自己的字会写成一团糟的“豆腐块”。这本书的巧妙之处在于,它没有直接去教你怎么把字写大,而是将重心放在了“中宫的紧凑”和“四边的舒展”这两个核心矛盾上。它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把字比作一座稳固的亭台楼阁,告诉你哪个部分是承重墙,哪个部分是装饰梁。我尤其欣赏它对“内擫”和“外拓”的处理,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朝哪个方向撇捺,而是深入讲解了笔锋在转折处如何蓄力和蓄势,这种对内在力量的引导,比单纯模仿外形有效得多。每学完一类结构,比如“宝盖头”或者“三点水”,后面都会有一小段“自查与纠错”的板块,它列举了初学者最常犯的五种错误——比如横画中段松懈、竖画偏右等——并配上错误的示范和正确的调整方法。这种即时反馈的机制,大大缩短了我在摸索中浪费的时间,感觉自己每写完一页,都能立刻感觉到进步,而不是沉浸在“好像哪里不对劲但说不出来”的迷茫中。
评分这本书的“进阶训练”部分,内容设计得非常人性化,充分考虑到了成年人学习的实际情况,即时间碎片化和容易遗忘的问题。它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每日一课”的固定模式,而是根据笔画复杂度和结构难度,将整个学习过程分成了几个小周期,每个周期都有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和“自我检验标准”。例如,在学习了十几遍“忠”、“德”这类结构复杂的字后,它会引导你尝试写一整段唐代碑文中的片段,而不是简单地重复临摹,这促使学习者将分散的知识点融合成连贯的书写能力。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讲解完基本的“法度”之后,插入了一篇关于“书写心态”的短文。那段文字非常朴实,谈到了如何面对初期的“丑陋”和如何保持耐心。这种对学习者心理状态的关怀,在很多技术导向的书籍中是看不到的。它提醒我们,书法是一种修行,而非竞赛。这种超越了技术层面的指导,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个陪伴者,让人在枯燥的练习中找到精神上的寄托。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价格实惠,强烈推荐购买购买。
评分凑单 凑单 凑单 凑单 凑单
评分材质比较上心,内容也简练易学,好评
评分如果我们没有看过《多宝塔》,就真的以为颜真卿不会把字写漂亮。颜真卿的楷书,几乎谈不上工,在结体上不动小脑筋,没什么小动作,把字写平稳,写疏朗,就行。这就是他的创造。用《休闲读品.天下》2013年第1辑《雄秀独出,巨制丰碑》一文中的话来说,’颜真卿楷书的不漂亮,是他主动的追求和自然的流露” (有兴趣读者可参阅《休闲读品.天下》博客了解更多内容),而《多宝塔》恰恰是顺应潮流的、类似唐人写经手的、刻意的楷书。所以,在颜真卿的楷书中,《多宝塔》最不值得学,《麻姑碑》、《元结碑》,倒是值得反复临摹。有人说不学《多宝塔》,写颜真卿就会走火入魔,笔者觉得这是不讲道理。首先,什么是走火入魔?其次,走火入魔的原因是不是没写《多宝塔》?这些似是而非的判断,显然没有经过现代科学思想的洗礼,至少是逻辑思维训练不够。应该说,与其写《多宝塔》,不如写《勤礼碑》,至少后者算是“颜体”。 先学习规范一点的,再学习个性一点的,是经常使用的学习方法,是个普遍的学习过程。
评分好的好的好的
评分二、 掌握特点。楷、行结合,横细竖粗,开张遒劲,平正雄浑,厚重刚直,为贯穿“颜”字楷书的特点。只有很好把握这些特点,才能做到“察之尚精,拟之贵似”,进而达到由形入神颜鲁公虽然以楷书得名,但前人研究书法一致推崇他的行、草。他的《祭侄稿》号称“天下第二行书”。《书谱》云:“真不通草,殆于专谨;草不兼真,殊非翰札。”在学颜楷的同时,能兼学颜的行草,以楷立本,以草活腕,就能免除楷书板滞、行草飘浮的弊陋,增强书写的变通能力。www.findart.com.cn
评分收到还未看,买来没事练下笔
评分henghao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