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的实践 [The Practice of History]

历史学的实践 [The Practice of Histor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埃尔顿 著,刘耀辉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学
  • 历史研究
  • 方法论
  • 史学理论
  • 学术著作
  • 历史写作
  • 史料
  • 证据
  • 分析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44084
版次:1
商品编码:1015383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历史学的实践丛书
外文名称:The Practice of Histor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2
字数:18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历史学的实践》作者G.R.埃尔顿作为英国近代政治史的学者,固守19世纪以来的实证史学传统,强调历史学的自律与自足,维护政治史的核心地位,排斥社会科学理论,在治史思想上二是保守趋向的典型代表。

内容简介

  作为英国近代政治史的学者,G. R. 埃尔顿固守19世纪以来的实证史学传统,强调历史学的自律与自足,维护政治史的核心地位,排斥社会科学理论,在治史思想上是保守趋向的典型代表。《历史学的实践》一书凝结了G. R. 埃尔顿在历史学研究、写作、教学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是对传统史学路数的清晰、简明的概括,不亚于一份实证主义史学的宣言书,与爱德华?卡尔的同时代名作《历史是什么》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简介

  G. R. 埃尔顿(1921-1994),执教于剑桥大学历史系,历任钦定近代史讲座教授(1983-1988),皇家历史学会主席(1972-1976)等。埃尔顿在英国近代政治史等领域成果卓著,享有盛誉,代表作有The Tudor Revolution in Government , England under the Tudors, The Parliament of England 1559-1581等。

精彩书评

  在历史学的讨论课上,标准的惯例是一开始指定埃尔顿的《历史学的实践》和E.H.卡尔的《历史是什么?》……以呈现这门学科在自我了解时的可行之路。
  ——多米尼克·拉卡普拉(Dominick LaCapra)
  埃尔顿先生可能是历史事业中的一个独行者,但是他代表了一个需要定期加以重申的明确的传统。这是伟大的19世纪职业历史学家尼布尔、兰克以及他们的信徒的传统……
  ——休·特雷弗-罗珀(Hugh Trevor-Roper)

目录

序言/1
第一章 目的/1
当前的争论/1
自治/7
类型/l1
竞争者/19
目的/33

第二章 研究/43
历史真理的可能性/43
事实与方法/49
原始资料/55
证据与批评/61
想象/70

第三章 写作/74
控制/76
模式与偏见/80
风格/88
听众/97
范畴/100
篇幅/104
分析与叙述/107

第四章 教学/120
本科生教学——教什么?/123
本科生教学——如何教?/135
研究生/143
编后记/150
索引/191
译后记/203

精彩书摘

  会的目的一关心对智力的训练而不是制造想象上的合意之人(有价值的世界公民、联合国的赞美者,或者甚至是苏联之友)的话。
  这一方案的其他部分必须考虑什么可以被讲授;新的主题,不管多么引人注目,必须证明是建立在足够广泛的、严肃的学术性工作之上,它们的问题及其处理不得是无关紧要的,之所以讲授它们,原因存在于它们有能力激发受到训练的智力的想象和协调能力。在这里,应当赋予学生某种选择的自由,尽管经验证明过多的选项是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乐趣。这方面的建议是毫无意义的;环境和可资利用的才能决定了什么能够被完成。就我而言,我总是喜欢为那些渴望选择一致性而不是多样性的人提供某些东西,同样也喜欢为其他类型的学生提供;我觉得迫使一个学生去收集许多孤立的论题是毫无用处的,如果他不想这么做的话,但是,迫使别人接受狭隘地构想出来的课程这种单一的紧身衣也是不合理的。通过超越英吉利海峡,主科是英国史的学生可能使他的想象得到很好的训练;他无需跨越大海,虽然我希望他渴望这么做,我自然愿意为他提供机会。事实上,应当鼓励他超越的界限是另一种类型的:如果他的热情研究集中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或社会问题,那么,在他的选择中,也应当指导他涉猎思想史领域。
  然而,有一件事情需要再次予以强调。历史系的本科生应当授以历史,而不是所谓跨学科研究的混合物,后者在改革论者的圈子里愈益流行。既然目的在于训练他的心智,那么就他正在做的事情而言,必须有一个具体的内容和严格的大纲。少量历史与少量哲学和文学的混合——由具有完全不同的思想兴趣的专家讲授——看起来是提供众所周知的通识教育的一种好方式;但是,根据真正的大学经验,它事实上是一种糟糕的方式。大学必须对头脑加以训练,而不是以形形色色的信息和未经消化的观念来填充未受到训练的头脑,只有对一门可以确认的学科的适度研究(依照它的规则和实践进行),才能够达到那一基本目的。毫无疑问,历史老师应当关心学生的通识教育;他们应当希望学生了解诗歌和艺术,了解哲学或神学概念,理解经济学家、法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少许学说。

前言/序言

  今天,从事研究工作的历史学家的人数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在这些人数众多的活跃的学者当中,许多人可能偶尔对他们的技艺进行了反思,但只有少数几个人把他们的思想公诸于众。在这方面,虽然许多人可能博学聪慧,但现实的结果却是,除了一些在研究方法上提供指导的手册之外,绝大多数论述历史学的著作由如下人士撰写:研究历史思想的哲学家,以史学家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家和史学史学者,以及偶尔为自己的行动(作为一项社会事业)辩护的史学家。







《历史的迷宫:探寻人类文明的复杂轨迹》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人类历史演进过程中那些错综复杂、往往被简化叙述所掩盖的面向。它摒弃了宏大叙事对细节的过度筛选,转而聚焦于一系列关键转折点和被忽视的群体经验,旨在构建一幅更为立体、充满张力的文明图景。通过对政治权力结构、经济范式变迁、文化冲突与融合,以及日常生活实践的细致考察,本书挑战了既有的历史线性进步观,揭示了历史进程中潜藏的非连续性、偶然性和多重因果链条。作者采取跨学科的视角,融合了社会学、人类学和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工具,力求在宏观趋势与微观行动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第一部分:文明的基石与裂痕——早期社会形态的重估 本部分着眼于人类早期聚落向复杂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重点探讨了“定居”这一行为对社会结构、认知模式和生态环境的深远影响。不同于传统史学将农业革命视为纯粹的生产力飞跃,本书侧重于分析土地所有权概念的诞生如何催生了早期等级制度和权力固化。我们审视了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和早期中国文明在资源分配、法律构建以及神权合法化方面的差异化路径。 一个核心论点在于,早期国家形态的建立往往伴随着对非主流叙事的系统性压制,知识的集中和记忆的标准化是统治精英巩固权力的关键手段。例如,通过对早期楔形文字记录的重新解读,本书揭示了在官方编年史之外,存在着大量关于饥荒、瘟疫和地方反抗的民间记录片段。这些片段暗示了早期城邦的稳定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建立在持续的社会调适和高压治理之上。 此外,本书对早期全球连接(Pre-modern Connectivity)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超越了传统陆路商道的线性描述。它关注贸易路线中的信息流动、技术扩散以及随之而来的疾病传播对不同文明发展速度的影响。例如,通过分析早期玻璃珠或特定香料在欧亚大陆的扩散速度,我们可以反推当时区域间信任网络和风险评估体系的复杂程度。 第二部分:帝国的循环与边界的流动——权力、合法性与解体 帝国是人类历史上反复出现的主题,但本书采取批判性的立场,审视了帝国“常青”神话背后的脆弱性。本部分分为三个关键研究领域: 1. 军事动员与财政极限: 本部分研究了罗马帝国晚期、唐朝中后期以及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的财政结构。我们论证了,尽管技术和组织能力有所提升,但维持庞大疆域和官僚体系的边际成本最终超过了其边际收益。本书通过对税收记录、货币贬值率和军费开支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帝国解体并非单一的军事失败,而是内部经济失衡与外部压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构性崩溃。 2. 边缘地带的能动性: 传统历史常将帝国边缘视为被动的接受者或单纯的侵略源。本书则着重探讨了“边界地区”(Frontier Zones)作为创新中心的角色。这些地带的居民,无论是游牧部落还是边境定居者,往往是文化、技术和军事创新的熔炉,他们对帝国权力中心的规范既进行模仿也进行颠覆。对中世纪欧洲和蒙古帝国边疆策略的比较研究显示,帝国对其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处理方式,深刻地影响了其内部治理的性质。 3. 法律体系的张力: 帝国需要统一的法律来治理多元的民族,但过度统一的法律又会扼杀地方适应性。本书探讨了“习惯法”与“中央法典”之间的持续张力,分析了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哪一方的解释权占据上风,以及这种权力平衡如何影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第三部分:观念的革命与日常生活中的抵抗 本部分将焦点从精英阶层的政治斗争转向社会观念的缓慢转型以及普通民众在历史进程中的能动性。 1. 认知的转向:中世纪晚期思维的重塑: 科学革命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建立在长期缓慢的认知转变之上。本书追溯了从经院哲学到早期人文主义思潮中,关于“自然秩序”、“人类中心论”以及“时间感知”的微妙变化。我们考察了工匠的手稿、教会忏悔录中的记录,以理解知识是如何在学术圈之外流传和被改造的。时间不再被视为纯粹的循环重复,而是被赋予了方向性和积累性,这为现代历史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物质文化的政治学: 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衣物、食物、住所——是权力关系的隐形载体。本书分析了某一特定时期(如17世纪欧洲)特定纺织品禁令或咖啡馆的兴起,并非仅仅是经济或文化现象,而是权力主体试图控制社会互动空间和身份表达的尝试。民众对奢侈品的追求或对特定食物的拒绝,构成了对主流社会规范的无声抵抗。 3. 记忆的战场:被遗忘的革命: 历史的编纂往往偏爱那些留下清晰文字记录的社会运动。本书致力于挖掘那些“失语”群体的经验,如奴隶、佃农、被驱逐的宗教少数群体。通过口述史的残片、法庭记录中的辩词、以及官方对骚乱的描述(往往带有强烈的偏见),我们试图重构那些未被纳入“主流叙事”的冲突和追求。例如,对北美殖民地时期农民起义的分析,揭示了资源获取与政治权利之间的关联,远早于成熟的政治哲学理论的出现。 结语:历史的未来:连续性与断裂的辩证 本书最终的目的是阐明历史研究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提供一套确定无疑的答案,而在于培养一种对“必然性”的怀疑精神。每一个“现在”都是无数偶然性叠加的结果,而非单一“命运”的展开。通过对复杂因果网络的深入挖掘,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当前社会结构的局限性与可能性。历史学家的任务,是在浩瀚的文献和碎片化的证据中,辨识出那些塑造我们世界的深层结构,并洞察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断裂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某些段落中,突然引入了大量关于档案管理、文献学考证细节的描写,这部分内容对于非专业领域的读者来说,无疑构成了显著的阅读障碍。我理解,这些细节是支撑其论点的基石,是“实践”二字在微观层面的体现,但它们冗长且技术性极强,使得阅读节奏被打乱了好几次。我不得不放慢速度,甚至需要查阅一些专业术语的解释,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这体现出作者对学术严谨性的极致追求,但也牺牲了一部分可读性和流畅性。如果说这本书是一座宏伟的建筑,那么这些关于地基和钢筋混凝土的描述,虽然至关重要,但对于只关心建筑外观的访客来说,未免过于技术化和令人望而却步了。

评分

从整体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似乎更像是为那些已经在历史领域深耕已久、对既有范式有所不满的研究者们量身定制的“内参”或“方法论指南”,而非面向普通历史爱好者的入门读物。它更侧重于“如何思考历史”,而非“历史是什么”。书中的论证结构非常密集,观点与观点之间环环相扣,需要读者具备相当的背景知识储备才能游刃有余地跟进。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初级徒弟,被领进了一间大师的工作室,看到了一堆精密的工具和未完成的草图,虽然能感受到工具的强大和蓝图的复杂,但要理解这些工具的终极用途,还需要自己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它提出的问题和挑战,无疑是深刻的,但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注定是艰辛而曲折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在手里就像握住了某个厚重的时代记忆。纸张的纹理和油墨的清香,营造出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已心生敬意。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沉浸到书中的具体论述里,但仅凭这外在的呈现,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历史”这一主题的认真态度。特别是扉页上的那句引言,虽然我记不清原文了,但那种深邃的哲思气质,像是在为即将展开的旅程定下了一个严肃而引人深思的基调。我期待着文字能够如同这封面设计一般,在视觉和触觉上都带来一致的、高水准的体验。这种对细节的打磨,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也不会是泛泛而谈的应付之作,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晶。这本书的实体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对阅读仪式感的回归,让人愿意放下电子设备的干扰,专注于纸页间的世界。

评分

初读此书的章节结构,我发现它似乎刻意避免了那种传统的、线性的时间叙事,更像是在构建一个由无数个观察点、方法论的碎片搭建而成的知识迷宫。那种跳跃性很强,但每一步的落脚点都极其精准,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非常现代的、非线性的视角来解构传统史学的构造方式。对于习惯了按部就班阅读历史著作的人来说,这种开篇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阅读阻力,需要读者主动去建立段落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梳理作者在不同主题之间切换时的思维路径,这本身就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但一旦捕捉到那个隐秘的联系点,随之而来的豁然开朗感是无可替代的。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而是让你思考“我们是如何知道‘发生了什么’的”。这种对认知过程本身的关注,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立体而富有层次。

评分

作者在行文风格上展现出一种近乎冷峻的克制力,他的叙述语言精准、逻辑严密,极少使用煽情的辞藻或过度的修饰。读起来的感觉,就像是置身于一个精密运作的钟表内部,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清晰可闻,没有多余的噪音干扰。这种风格无疑非常适合探讨那些需要冷静分析和审慎判断的议题。然而,正是这种高度的理性化,使得书中某些关键的转折点,虽然逻辑上无可指摘,但在情感共鸣上却略显不足。我总觉得,在那些关于人类经验的宏大叙事背后,应该能更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关怀,但似乎他把大部分的“温度”都留在了方法论的构建之中。这使得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辩论,而非情感上的共鸣之旅。

评分

这套书还是很有水准的

评分

作为英国近代政治史的权威学者,G. R. 埃尔顿固守19世纪以来的实证史学传统,强调历史学的自律与自足,维护政治史的核心地位,排斥社会科学理论,在治史思想上是保守趋向的典型代表。《历史学的实践》一书凝结了G. R. 埃尔顿在历史学研究、写作、教学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是对传统史学路数的清晰、简明的概括,不亚于一份实证主义史学的宣言书,与爱德华?卡尔的同时代名作《历史是什么》形成鲜明对比。

评分

不错的译著

评分

一本史学概论的书,介绍了一些史学常识。推荐历史学的实践丛书!

评分

实证主义史学的残余。。。。

评分

电话代表大会风蝴蝶结设计下降到好的结局是多久

评分

这套书确实有点学术含量,不过有点贵,而且好多本都无货,凑不齐

评分

不错的译著

评分

历史学研究毕竟还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之上,空谈理论只不过是意见的堆砌。此书是对于实证主义史学的经典总结,适合史学专业的朋友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