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的大旅行家

19世纪的大旅行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儒勒·凡尔纳 著
图书标签:
  • 旅行文学
  • 历史
  • 探险
  • 地理
  • 文化
  • 传记
  • 19世纪
  • 欧洲
  • 冒险
  • 博物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ISBN:97875443648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628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作者凡尔纳纪实性著作,一部地理史诗。


内容简介

  《19世纪的大旅行家》主要讲述19世纪欧洲著名的旅行家和航海家对西亚和中亚诸地、非洲内陆、环球航海、南北极地等的探索和考查。不同于“地理大发现”时代,旅行家和航海家们的目光更多转向了所到之地的人文历史及文化的探究,旅行家们同时也是语言学家、文学家、宗教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他们的考察记录让人类的历史更加生动和丰满,他们的探险经历也激励人们继续探索未知世界。


作者简介

  儒勒·凡尔纳,为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其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响誉全球,代表作有《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等。《地球开拓者》系列丛书纪实性作品。


精彩书评

  《地球开拓者》系列丛书不是科幻小说,却与凡尔纳那些神奇的穿越时空的科学幻想旅行小说一脉相承。

  ——叶永烈

  儒勒·凡尔纳笔下的英雄们时时刻刻都在旅途中,他们每走一步都要面临特殊自然条件所形成的危险,或因这样那样的国家人民的风俗习惯所造成的阻力!他把对大自然的浓墨重彩、对历史地理题材的许多评述都融入到了惊险的故事情节之中。

  ——伊·布朗斯基

目录

法文版原序..........1

中文版序..........2

俄文版序..........5

汉译者说明..........12

第一章?大发现时代的黎明..........1

西亚诸地的旅行 / 2

英国人在印度半岛的活动 / 26

俄国人的高加索—中国之行 / 51

新世界的探索 / 54

第二章?非洲的研究和殖民..........59

英国对非洲的执着 / 60

克拉珀顿的第二次旅行 / 81

非洲中部的深入探索 / 93

法国人对探索非洲的贡献 / 97

对非洲著名大河的探索 / 112

第三章?东方科学研究和美洲考察..........141

东方文明的科学研究 / 142

对美洲的考察 / 153

第四章?俄国和英国航海家的环球航海..........163

克鲁森施特恩的环球航行 / 164

奥托·科策布的航海探险 / 176

英国比奇船长的航海之旅 / 190

俄国船长利特克的环球探险 / 198

第五章?法国航海家的环球航海..........213

弗雷西内的科考之行 / 214

丘别列船队的考察 / 244

布干维尔男爵的亮旗之旅 / 259

迪尔维尔的科学探险 / 278

第六章?南极..........303

较早的南极探险家们 / 304

迪尔维尔的南极探险 / 315

罗斯船长闯维多利亚地 / 330

第七章?北极..........335

弗兰格尔四次西伯利亚探险 / 336

罗斯与帕里的接力考察 / 338

其他人对美洲北部的英雄探索 / 345

于先人有话..........352

俄文版后记..........355

中文版后记..........360


前言/序言

null




《帝国边陲的拓荒者:亚历山大·卡尔顿的西域探险实录》 作者:[虚构作者名] 艾丽西亚·文森特 出版年份:[虚构年份] ISBN:[虚构编号] --- 导言:未知的召唤与文明的边界 本书并非追溯那些耳熟能详的、在欧洲上流社会享有盛誉的旅行家事迹。我们关注的焦点,是那些身处时代边缘,却以非凡的勇气和坚韧,深入亚欧大陆腹地,描绘出被主流历史遗忘的广袤疆域的先驱者。《帝国边陲的拓荒者:亚历山大·卡尔顿的西域探险实录》,记录了苏格兰裔地理学家兼博物学家亚历山大·卡尔顿(Alexander Carleton, 1815-1878)自1840年至1865年间,对中亚和西域地区——一个当时被欧洲人视为“地理学上的黑洞”——所进行的为期二十五年的考察与记录。 卡尔顿的探险,本质上是一场与地理、气候、文化乃至自身极限的搏斗。他不是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而是以一个谦逊的、近乎学究式的观察者身份,潜入那些连最精锐的殖民机构都难以触及的丝绸之路残余通道和高原腹地。他的日志、草图和采集的样本,为维多利亚时代晚期的欧洲,打开了一扇观察异域风情的独特窗口,揭示了在传统欧洲地理认知之外,一个复杂、多元且充满生命力的世界。 第一部分:出发与初期勘测 (1840-1845)——穿越克什米尔的迷雾 卡尔顿的探险始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基点——英属印度,特别是拉达克和克什米尔地区。然而,即便是这些被帝国触及的边缘地带,其内部的地理特征也远超当时欧洲的想象。 1. 跨越帕米尔的“屋脊之缘”: 早期章节详述了卡尔顿如何利用当地的廓尔喀向导和藏族马帮,尝试穿越喀喇昆仑山脉的低矮山口。他记录了极端的昼夜温差,以及对氧气稀薄环境的生理适应过程。这些记录极为细致,包含了他对高山植被和岩石地质的初步分析,特别关注了冰川的运动速度和变化趋势,这在当时的环境科学中是极为前沿的观察。 2. 喀什噶尔的初次接触: 1843年,卡尔顿成功抵达喀什噶尔。他并未直接寻求与地方政权的官方接触,而是以植物学家的身份,在城郊和绿洲边缘进行活动。书中收录了他对当地维吾尔族传统灌溉系统(如坎儿井)的深入剖析,详细绘制了水流分配的工程学原理。他对当地市场的商品种类、物价波动以及不同民族间的贸易往来的记录,构成了对该地经济地理的早期、非官方文献。 3. 人文地理的侧写: 卡尔顿对语言学抱有浓厚兴趣。在这一阶段,他着重记录了不同部落间使用的方言和手势语。他敏锐地捕捉到宗教信仰在日常行为中的渗透,例如对佛教寺庙(如色勒库勒寺)遗迹的描绘,以及伊斯兰教苏菲派在游牧社群中的影响。这些描述避免了当时常见的西方中心主义偏见,而是力图从内部理解社会结构。 第二部分:深入腹地与生存考验 (1846-1855)——塔克拉玛干的阴影 这十年是卡尔顿探险生涯中最艰苦也最具突破性的时期。他决定不再沿着既有的商道行进,而是尝试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内部无人区。 1. 沙漠的生存哲学: 塔克拉玛干的描写是全书的重点之一。卡尔顿不仅记录了沙暴的毁灭性,更重要的是,他系统性地记录了当地牧民(如尼雅地区的塔克拉玛干人后裔)利用有限水源、识别地下水脉的方法。他详细描述了如何处理骆驼的饮水配给,以及在极端高温下保存食物和药材的原始技术。 2. 罗布泊的谜团: 1851年,卡尔顿的探险队发现了被当地人称为“迷失之海”的罗布泊区域。他描述了湖水蒸发后留下的盐壳地貌,以及在干燥的湖床上发现的古代遗迹的残片。他的测绘记录表明,该湖泊的面积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剧烈的收缩,这为后世研究古代气候变化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他绘制的湖泊轮廓图,远比当时军方或官方探险家所绘制的要精确得多。 3. 绿洲的“失落之城”: 在前往楼兰遗址的途中,卡尔顿偶然发现并部分发掘了一个小型绿洲聚落的遗迹。他没有大规模带走文物,而是集中精力对陶器碎片、木质铭牌上的文字(后被确认为一种古老的佉卢文变体)进行拓印和记录。这些发现有力地支持了丝绸之路贸易网络比先前想象的要更为发达的观点。 第三部分:高原的牧歌与哲思 (1856-1865)——回归与沉淀 在经历了数次生死边缘的经历后,卡尔顿的探险重心开始从纯粹的地理测绘转向人文观察和对生命意义的哲学反思。 1. 藏区高地的游牧生活: 晚期的记录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的西部边缘地带,他与藏族牧民一起度过了数个冬季。他详尽记录了牦牛的驯养、酥油的制作、以及藏传佛教转世制度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他记录了一段漫长的辩经过程,并试图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体系。这些记录充满了对高原人民在严酷环境中展现出的坚韧和精神富足的敬意。 2. 气候与人的关系: 卡尔顿晚期的笔记中,科学观察与个人感悟交织。他对比了印度季风、中亚大陆性气候与高原的微气候差异,并预测了大规模农业扩张可能对脆弱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可逆转的损害——这种远见在当时的背景下是极为罕见的。 3. 归途的隐秘: 1865年,卡尔顿最终通过蒙古西部的路线返回欧洲。他没有像许多同时代的探险家那样,热衷于在伦敦的皇家地理学会上展示战利品或炫耀冒险经历。相反,他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整理和撰写这些庞杂的笔记中,试图构建一个基于实际观测而非政治目的的“西域地图”。 结论:一个被忽视的遗产 《帝国边陲的拓荒者》是一部关于“知识的韧性”的史诗。卡尔顿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穿越了政治和军事的迷雾,专注于记录那些真正构成地理与文明基石的要素:水、土壤、路线和信仰。他留下的并非是关于帝国版图扩张的报告,而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在一片被认为是“蛮荒”的土地上,发展出复杂而精妙的生存智慧的百科全书。这本书是理解19世纪中亚地区多元化社会结构的珍贵文献,也是对所有敢于直面未知,并以求知为唯一驱动力的探险家的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好像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长途跋涉。它最打动我的,是其中蕴含的“孤独感”。那些在地图边缘游走的人,他们背负着国家或科学机构的期望,但真正决定每一步的,却是他们自己内心的声音和面对未知的恐惧。书中有大量的篇幅细腻地描绘了探险家们在漫长旅途中的内心独白,那种被环境孤立、与文明世界割裂的深层寂寥,远比描述野兽出没更加令人心惊。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人类认知的拓展,似乎是驱散这种孤独感的唯一良药。这本书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它只是忠实地记录了这些先驱者如何与自己的内心搏斗,如何在无垠的荒野中重新定义“家”和“意义”。这是一种深刻的、近乎存在主义的阅读体验,久久不能散去。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让我这个业余历史爱好者都感到由衷的敬佩。它绝非是一本肤浅的冒险故事集。作者显然投入了海量的精力去考证那些早已被遗忘的航线、失传的语言记录,甚至是当时的政治气候如何影响了探险队的组建与物资供应。我特别喜欢它对后勤和科学方法的探讨——比如,如何保证水土不服时的医疗供给,如何精确地校准经纬度,以及在没有现代通讯手段的情况下,如何与外界保持联系。这些技术层面的描述,严密而细致,使得整个故事的“真实感”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每一次的成功都显得来之不易,每一次的失败也都有其必然的逻辑链条在背后支撑。它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解剖了“伟大探险”这一浪漫概念背后的残酷现实和坚实科学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像一个精妙的万花筒,每一次翻转都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色彩和图案。作者似乎拥有将冰冷的史料转化为鲜活画卷的魔力。我特别欣赏它对环境细节的刻画,那种扑面而来的异域气息,无论是撒哈拉的炙热干燥,还是喜马拉雅的凛冽刺骨,都通过文字立体地呈现在眼前。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真的跟随着那些先驱者们,穿越了地图上尚未被完全填满的空白地带。他们遇到的困难、克服的障碍,那种人类精神的韧性被描摹得淋漓尽致。更难得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探险家塑造成完美无缺的英雄,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内心的挣扎、对未知的敬畏,乃至偶尔流露出的傲慢与偏见。这种复杂性使得人物形象极其饱满,让人忍不住去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驱动力,驱使着他们在那个时代,义无反顾地走向地平线的尽头。这种对人性深层动机的剖析,远超出了普通游记的范畴,上升到了对人类探索精神的哲学探讨。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消化完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它给我的震撼是持续性的。这本书的结构处理非常大胆,它似乎没有一个线性的时间轴,而是更像一个由无数碎片记忆、手稿摘录和后世研究拼贴而成的马赛克艺术品。这种非线性的叙述方式,起初让人有些迷失,但一旦适应,就会发现它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历史的厚重感。尤其是一些对原初旅行日志的引用,那些笔触稚嫩却充满力量的文字,仿佛直接跨越了时空,带着泥土和汗水的味道,直击人心。它探讨的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发现,更是文化碰撞的火花与冲突。如何看待“他者”?在文明的自我认知与对异域文化的冲击中,探险家们自身的观念是如何被重塑的?这些深刻的问题,作者巧妙地隐藏在对路线图的分析和对稀有物种的描述之中,需要读者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出其中的深意。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多变,简直像一个语言大师的游乐场。时而,它会突然切换到一种近乎诗意的抒情笔调,描写日落时分远山的剪影,那种词藻的华丽和情感的饱满,让人屏息凝神,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潮湿的植物芳香。而紧接着,笔锋一转,又会变成一种冷静、近乎新闻报道式的客观记录,精确罗列遇到的麻烦、消耗的资源,以及与当地部落的贸易细节。这种对比带来的张力,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新鲜感和不可预测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文化交流时的微妙平衡,那种克制又充满洞察力的观察,避免了落入简单的文化优越论的陷阱。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那个全球化刚刚拉开序幕的、充满矛盾与机遇的时代。

评分

书是正品,快递迅捷,包装完整

评分

《19世纪的大旅行家》主要讲述19世纪欧洲著名的旅行家和航海家对西亚和中亚诸地、非洲内陆、环球航海、南北极地等的探索和考查。不同于“地理大发现”时代,旅行家和航海家们的目光更多转向了所到之地的人文历史及文化的探究,旅行家们同时也是语言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他们的考察记录让人类的历史更加生动和丰满,他们的探险经历也激励人们继续探索未知世界。

评分

书的情节和内容还是引人入胜,只是这翻译水平,实在不敢恭维。

评分

京东购物,价廉物美,送货及时,值得再次购买

评分

最后一本终于买齐了,不错

评分

VC尽快尽快v都不卡海鲜搬的家阿克

评分

京东活动价实惠,物流迅速,好评!

评分

记得记得记得看东摸西摸怎么这么帅么么哒

评分

暑假孩子有书看了,存了很多。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