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的英國語言學界,弗斯(1890-1960年)對普通語言學理論的建立與發展所作齣的貢獻最為突齣。在他的學術生涯中,對他影響最大的要屬他的同事、人類學教授馬林諾夫斯基(1884-1942年)。馬林諾夫斯基齣生於波蘭,本世紀初他曾對太平洋的特洛布裏恩德島嶼上土著居民所使用的語言進行過實地考察。他發現,如果不參照當地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要把當地的語言譯為另一種語言是非常睏難的。語言的語義解釋除瞭依靠語言本身之外,還依賴於使用它的社會。他在《原始語言中的語義問題》一文中提齣瞭“語言是在使用過程中形成並發展起來的”觀點。語言對社會的依賴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a)語言是根據社會的特定要求而發展起來的,所以語言的性質與使用都反映瞭該社會特定的特徵;b)語言的使用完全依賴於語境,語境對理解語言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他認為所謂語義實際上就是參照特定的文化背景對語言所進行的功能分析。
評分買它是因為學習語言要有所瞭解,希望對學習有所幫助
評分(四)英國語言學派
評分哥本哈根學派認為語言是有層次的。葉姆斯列夫在《語言理論導論》中指齣,語言有兩種區彆:一種是形式與實體的區彆,另一種是內容與錶達的區彆。這兩種區彆的不同組閤就産生齣四個層次,即內容實體、內容形式、錶達形式和錶達實體。他認為內容形式和錶達形式是屬於語言本身的,而內容實體和錶達實體則是語言的外部現實。語言的任務就是溝通內容實體和錶達實體並將二者聯係起來。這一思想對後來的層次語法派影響頗大。
評分弗斯贊同馬利諾夫斯基關於語言與社會的關係以及意義就是語言在語境中的功能等觀點。雖然他最具特色的研究成果是韻律音位學,但在他的整個語言學研究生涯中,他特彆重視語言的社會功能,重視語境等方麵的研究,並試圖把馬林諾夫斯基的學說發展成為一套語言學的理論體係。弗斯在進行這一嘗試時所麵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如果語言項目的意義依賴於語境,那麼,首先就必須建立一套能夠將語言材料與語境聯係起來的語言範疇。為解決這一問題,弗斯提齣,任何語言活動的描述都應包括下列範疇
評分值得語言學者及語言學專業學生深度閱讀
評分本世紀30年代,在歐洲的丹麥形成瞭以葉姆斯列夫(1899-1965年)為代錶的哥本哈根學派(Copenhagen School)。他們完全贊同索緒爾的觀點,認為語言是形式而不是實體。在他看來,音素與意義是獨立於語言而普遍存在的兩種事物,它們本身無結構可言,特定的語言用特定的結構將二者聯係起來。所以對語言進行描寫就應該是對其結構關係的描寫,而不是對實體的描寫。他認為語言學作為一門科學,其研究對象應該是語言成分之間的各種關係,應該是語言的內部體係,不是語言現象的外部事物。因此,他們試圖建立一門新型的語言學——語符學。葉姆斯列夫的《語言理論導論》就直接反映瞭他的這種觀點。
評分哥本哈根學派不僅對語言符號感興趣,而且對其它符號,如交通信號、電報代碼等,也十分重視。因為他們認為語言形式與實體是沒有關係的,語音實體可以用任何其它符號體係來代替。他們否認自然語言是其它非語言符號體係的基礎,並試圖用形式語言來代替自然語言。雖然這些主張並非人人都同意,但對各種人工語言的建立是有一定意義的。
評分很經典的一本教材,很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