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理论史:从大卫·休谟至今

经济增长理论史:从大卫·休谟至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经济增长
  • 经济学史
  • 经济理论
  • 休谟
  • 古典经济学
  • 凯恩斯主义
  • 新古典增长理论
  • 内生增长理论
  • 发展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木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浙江大学
ISBN:9787308154574
商品编码:10174061618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经济增长理论史(从大卫·休谟至今)(精)
  • 作者:(美)W.W.罗斯托|译者:陈春良//茹玉骢//王长刚//郑恒
  • 定价:158
  • 出版社:浙江大学
  • ISBN号:9787308154574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03-01
  • 印刷时间:2016-03-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896
  • 字数:966千字

内容提要

《经济增长理论史(从大卫·休谟至今)(精)》首 先介绍了1870年之前研究经济增长的经济学者,作者 W.W.罗斯托比较了大卫·休谟与亚当.斯密,马尔萨 斯与里卡多,约翰·密尔与马克思。接着作者介绍了 1870年至1939年的经济学理论家,包括熊彼特、科林 ·克拉克、库兹涅茨和哈洛德,并且分析了战后经济 增长的三种模式。作者以**的论点阐释了经济增长 领域中未解决的几大问题,并描述了未来几十年中可 能出现的五种经济领域的任务。本书提出的问题和任 务至今仍构成对当代经济学家的挑战,很有前瞻性。
    

作者简介

W.W.罗斯托,美国经济史学家、发展经济学先驱之一。从1940年开始,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奥斯汀得克萨斯大学任教授,讲授经济史、经济学与历史。先后担任过欧洲共同体执行秘书助理、总统**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帮办、国务院政策计划委员会顾问和主席、总统**安全事务特别助理等。 主要著作有:《十九世纪英国经济论文集》、((经济增长过程》、《经济成长阶段》、《政治和成长阶段》、《这一切是怎样开始的:近代经济的起源》、((世界经济:历史与展望》、((1868—1896年英国贸易的波动》等等。

目录

**章 绪论
目的
本书的结构
分析性的视角
与经济史的关联
个性有关系吗?
**部分 六个古典经济学家:从大卫·休谟到卡尔·马克思
第二章 大卫·休谟与亚当·斯密
背景
大卫·休谟(1711—1776)
亚当·斯密(1723—1790)
第三章 马尔萨斯和李嘉图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1766—1834)
大卫·李嘉图(1772—1823)
第四章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和卡尔·马克思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06—1873)
卡尔·马克思(1818—1883)
第二部分 增长理论的边缘化(1870一1939)
第五章 导言
第六章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42—1924)
基本增长方程
人口与劳动力
资本和技术
经济周期
相对价格
增长的阶段与极限
非经济因素
第七章 人口和劳动力
人口的统计分析
人口和经济增长理论:先进工业**
人口与发展
本章小节
……
第三部分 1945年以后的经济增长分析:令人眼花缭乱的年代
第四部分 问题与展望
附录:经济增长模型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后记


经济增长理论史:从古典学派到新古典主义的演进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十八世纪晚期大卫·休谟的思想萌芽以来,经济学家们如何构建和演变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我们聚焦于核心思想的流变、关键模型的构建,以及不同学派在解释长期经济繁荣与停滞问题上的争论与突破。 第一部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 本部分将从经济思想史的源头——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开始,探讨早期思想家们对“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探索。 大卫·休谟与前瞻性思考: 尽管休谟(David Hume)主要以其认识论和道德哲学著称,但他在货币、国际贸易(尤其是对“价格-流动机制”的精妙分析)以及技术进步的早期认知,为后来的经济增长理论奠定了基础。休谟对持久的经济增长持谨慎态度,认为长期来看,财富的积累可能受制于资源约束和人口压力。 亚当·斯密与“看不见的手”: 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被视为现代经济学的开端。本书将重点分析斯密如何通过劳动分工和资本积累来解释财富的持续增长。斯密认为,市场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以及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是推动生产率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将探讨他关于制度(如产权和自由贸易)在促进资本形成中的关键作用的论述。 托马斯·马尔萨斯与人口的制约: 托马斯·马尔萨斯(Thomas Malthus)的“人口论”是早期增长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悲观”论断。本书将详细阐述其核心观点: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尤其是食物)仅按算术级数增长,这必然导致人均收入最终停滞在“生存水平”。马尔萨斯的模型强调了资源禀赋与人口动态之间的紧张关系,为理解增长的长期上限提供了悲观的视角。 大卫·李嘉图与报酬递减: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分配理论上的创新,深刻影响了对增长终局的理解。本书将侧重分析李嘉图关于土地的报酬递减规律。随着人口增加,耕种质量较差的土地,地租增加而利润下降,最终导致资本积累放缓,经济增长停滞。这构成了古典经济学中“稳态”概念的早期体现。 约翰·穆勒的综合与修正: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在继承古典传统的同时,试图调和斯密对增长的乐观与马尔萨斯、李嘉图的悲观。我们将考察穆勒对技术进步作用的认识,以及他对未来社会可能出现的“稳态”(Stationary State)的设想,尤其关注他对于社会目标是否应仅仅是物质增长的哲学反思。 第二部分:卡尔·马克思的批判性框架(19世纪中叶)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的理论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主流古典学派的、基于阶级冲突和生产关系分析的增长框架。 再生产理论与资本积累的动力: 本书将阐释马克思如何将经济增长视为资本积累的无止境过程。我们将分析其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概念,以及“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再投资的源泉。 内在矛盾与危机周期: 重点将放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揭示,特别是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趋势和周期性经济危机如何阻碍或重塑增长路径。马克思的分析提供了一种结构性的、非均衡的视角来看待资本主义的长期发展命运。 第三部分:新古典主义的形成与技术革命(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 随着边际革命的兴起,经济分析的焦点从国民收入的宏观分配转向了微观要素的配置效率。 马歇尔与要素配置: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整合工作,将部分古典思想引入了边际分析的框架。本书将探讨马歇尔如何通过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分析,来理解要素(特别是资本和劳动)如何在短期内影响产出,并初步引入了技术和组织作为影响长期供给的关键“外部”因素。 熊彼特与创造性破坏: 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将增长的焦点从“资本积累”转向了“创新”。我们将深入研究他的“创造性破坏”理论,阐释技术进步并非渐进的,而是通过颠覆性的创新活动实现跨越式增长。熊彼特强调了企业家的核心作用以及创新带来的短期垄断和长期结构性变革。 索洛模型的诞生与外生增长: 本部分将详细介绍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及其同事构建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本书将清晰解释该模型如何将资本积累、劳动力增长与技术进步纳入一个动态的、可分析的数学框架中。重点分析稳态(Steady State)的概念,以及索洛模型如何将技术进步(A)视为外生的驱动力,从而解释了长期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这一框架成为理解后续所有增长理论的基准点。 第四部分:对索洛模型的挑战与内生化尝试(20世纪后期至今) 索洛模型在解释技术进步的来源方面留下的空白,催生了对增长内生机制的探索。 技术进步的再审视: 我们将探讨早期试图内生化技术(如:人力资本积累)的努力,以及对技术扩散和技术采纳速度的研究。 内生增长理论的崛起: 本书将详细介绍保罗·罗默(Paul Romer)和罗伯特·巴罗(Robert Barro)等经济学家如何构建内生增长理论。这部分将重点阐述: 1. 知识的非排他性(知识的公共品特性):解释了为什么知识的积累可以带来超越规模报酬递减的增长。 2. 规模报酬递增:探讨了在包含知识或人力资本的生产函数中,如何实现长期持续的、非均衡的增长。 3. 政策的决定性作用:分析了政府在研发补贴、教育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如何直接影响长期增长率。 总结与展望 全书的收尾部分将回顾休谟时代对增长的朴素观察,到古典学派的资源约束悲观论,再到索洛模型的简洁外生解释,直至内生增长理论对知识和政策内生性的强调。本书旨在展示经济学家们如何在应对人口压力、资源稀缺和技术冲击的不同历史时期,不断修正和深化对“财富如何持续增加”这一根本问题的理解。我们强调,每一次理论的重大突破,都伴随着对前一时代核心假设的修正或颠覆。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经济增长背后的“动力”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求知欲,而且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在回顾不同经济学家对“要素投入”的看法时,非常清晰地展示了经济学界是如何从最初的土地、劳动、资本,一步步扩展到人力资本、技术知识等更为复杂的要素。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制度经济学”的讨论,特别是对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和政府治理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强调,这让我意识到,再好的技术和理论,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支撑,也很难发挥作用。书中对“新制度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联系分析,让我看到了理论研究如何与解决现实问题紧密结合。我之前对经济增长的理解,更多的是停留在“生产函数”的层面,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图景,它将经济增长置于人类文明进步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让我看到了经济增长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增加,更是人类智慧、制度演进和社会变革的综合体现。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的最具启发性、最能拓展视野的图书之一。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场跨越几个世纪的经济学辩论现场,而这本书就是这场盛宴最权威的导游。作者在处理宏观经济学家之间的思想交锋时,展现了令人惊叹的平衡和深度。我一直对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之间的争议感到困惑,但在这本书里,这些复杂的理论被抽丝剥茧,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对二战后经济快速增长的研究,以及对“黄金时代”的分析,让我对“为什么有些国家能实现持续繁荣,而另一些国家却停滞不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不同学派的批判性继承,他不仅介绍他们的观点,更指出了他们理论的局限性,以及后来的经济学家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和发展的。例如,书中对“内生增长理论”的介绍,让我看到了经济增长研究如何从关注外在因素转向对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和创新等内在动力的探索,这无疑是经济学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经济发展驱动力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仅仅依赖于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而是更加重视知识和创新的作用。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思想的宝库,让我对经济增长的理解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一直以为经济增长是一个相对现代的概念,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早在几个世纪前,哲学家们就已经在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了。大卫·休谟,这位启蒙时代的巨匠,他对财富积累、贸易扩张以及国家繁荣的分析,读起来一点也不过时,反而充满了洞见。他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讨论,让我联想到了现代的产业升级和全球化,这其中蕴含的逻辑是如此清晰,即便放到今天依然适用。书中对亚当·斯密《国富论》的阐述更是让我受益匪浅,自由市场、看不见的手这些耳熟能详的理论,在历史的语境下被赋予了更深厚的底蕴。我过去只是机械地记住这些理论,现在我能理解它们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孕育而生的,又如何一步步影响了经济思想的发展。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巧妙地将不同经济学家的思想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展示了经济增长理论是如何从一个模糊的朦胧概念,逐渐演变成一套严谨的学术体系。这本书让我对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它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和模型,更是人类对自身如何能过上更富裕生活的永恒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和视角实在是太独特了,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史,没想到读起来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学者在娓娓道来。作者在介绍索洛模型时,并没有止步于对公式的讲解,而是生动地描绘了模型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收敛性假说,以及它在分析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上的重要作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不同经济学家之间的学术争论,反而将这些争论的过程和火花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使得整个理论发展史读起来充满戏剧性和吸引力。我甚至能感受到,在每一个理论的背后,都凝聚着经济学家们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思考和探索。书中对“周期性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探讨,也让我对经济的内在不稳定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理解了为什么经济政策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感到震撼,它不仅梳理了主流的经济增长理论,还兼顾了许多被忽视但同样重要的思想流派,让我对经济增长的理解变得更加全面和立体。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经济增长理论本身的梳理,它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人类社会进步的逻辑轨迹。我过去对经济学,尤其是经济增长理论,总觉得有些抽象和遥远,但这本书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枯燥的学术名词与现实世界的变化紧密联系起来。作者在讲述熊彼特“创新理论”时,那种对企业家精神和颠覆性创新的高度赞扬,让我深受感染,也理解了为什么他被誉为“经济学中的维特根斯坦”。书中对“技术奇点”、“知识溢出”等概念的深入剖析,更是让我看到了经济增长背后那股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史料和案例时的严谨性,他并没有简单地将理论套用到历史事件上,而是深入分析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使得每一个理论的提出都显得那么顺理成章。读到后期,当讨论到可持续发展、全球贫困问题时,我更是觉得这本书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解答了“为什么会增长”,更引发了我对“如何才能实现包容性、可持续的增长”的深入思考。

评分

年前终算寄到了

评分

可以,物流很快

评分

可以,物流很快

评分

年前终算寄到了

评分

年前终算寄到了

评分

可以,物流很快

评分

可以,物流很快

评分

年前终算寄到了

评分

年前终算寄到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