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老子 道德经

国学经典:老子 道德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存山 注
图书标签:
  • 老子
  • 道德经
  • 国学
  • 经典
  • 哲学
  • 道家
  • 中国传统文化
  • 智慧
  • 修身养性
  • 人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28423
版次:2
商品编码:1019619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经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自秦以后形成“儒道互补”的格局。儒家传统与道家传统都源远流长,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而且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现在和将来。儒家传统与道家传统的延续,都离不开其具有原创性的经典。儒家的经典是《五经》、《四书》,道家以及道教的经典则是《老子》、《庄子》和《列子》等书。《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也是道教所尊奉的“第1经典”。其影响又不仅在于道家和道教,它是中国文化在世界历史的“轴心时期”产生的一部伟大经典,它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中华民族所贡献于世界的。

内容简介

  

  经典是唤醒人性的著作,可以开启人们的智慧!经典能深入到一个人心灵的深处,能培养一个人优雅的性情和敦厚的性格!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长河中,能够流传至今的莫过于经、史、子、集。《国学经典:老子》对《老子》的精华部分重新进行了校对与勘订,并配有白话译文,方便读者阅读并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读经诵典,逐步提升,受益终生!

作者简介

  李存山,男,1951年5月生,北京人。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学士和硕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工作,1988年任哲学编辑室主任,1993年后任杂志社副总编辑;在编辑工作之余,从事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研究,著有《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商鞅评传――为秦开帝业的改革家》、《中华文化通志·哲学志》,发表论文数十篇。1986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学术委员。

目录

导言一、老子其人:“其犹龙邪”?二、《老子》其书:成书年代的争论三、简帛研究:仍有争议的问题四、“道德之意”:老子的基本思想凡例上篇一章二章三章四章五章六章七章八章九章十章十一章十二章十三章……

精彩书摘

  上篇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道”,《说文》云:“道,所行道也。”“道”字的本义是道路,其引申义是道理、规律、原则。“道可道”的第一个“道”字,即是指人们一般所说的道理、规律、原则。第二个“道”字的意思是言说,如《论语?宪问》中“夫子自道也”的“道”。作为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的“道”,不是人们一般所说的道理、规律、原则,而是“常道”,即恒常之“道”。《韩非子?解老》篇云:“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谓常;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老予的恒常之“道”,不仅“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而且如《老子》二十五章所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它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已混然存在了。恒常之“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和总根据,即世界的本原。老予认为,恒常之“道”是不可“道”,即不可言说的。

  “常道”之“常”,以及后面的“常名”、“常无”、“常有”等“常”字,马王堆帛书本写为“恒”,注家认为“常”是为避汉孝文帝刘恒讳而改。《庄子?天下》篇述老子之学为“建之以常无有”,《韩非子?解老》篇引《老子》日“道之可道,非常道也”,且对“常”多有解释和发挥。《说文》云:“恒,常也。“恒”与“常”义同而通用,今保留诸传本“常”字之旧,以下“恒”、“常”的异文不另加注。

  “名可名”,第一个“名”是指名词概念;第二个“名”是名的动词用法,即用名词概念来称谓、表达。“常名”是用来指称“常道”的。老子认为,“常名”不可用名词概念来表达。《老子》二十五章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恒常之“道”在老子的思想中本是一种不可言说、不可用名词概念来表达的“意”(意思或思想),但这种“意”只有见诸文字才能成为后人可读的《老子》书,所以只好“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言道德之意”而“强”为之“著书”(《史记?老子列传》)。《老子》书的文字是“言”,老子想要表达的思想是“意”。《易传?系辞上》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老子》书,不能把其中的“言”读死,而要读活,体会其“言”外之“意”。

  “万物之始”,据马王堆帛书本改。王弼本作“天地之始”,但王弼注云:“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可见王弼本原亦作“万物之始”。

  “无名”和“有名”都是指“道”,也就是说,“道”是无名和有名的统一。《说文》云:“始”女之初也。母,牧也。从女,象怀子形,一日象乳子也。“万物之始”是指万物产生之前“道”的浑沌状态,此为“无名”;“万物之母”则是“道”孕育、产生、养育万物,此为“有名”。《老子》三十二章:“道常无名”;四十一章:“道始无名”;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比“有”更根本,但“无”并非绝对的空无,而是还有“有”的属性,“道”是“无”和“有”的统一,所以能孕育、产生、养育万物。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或可断句为“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常无”和“常有”都是指“道”。高亨《老子正诂》云:“常无欲以观其妙,犹云欲以‘常无’观其妙也。常有欲以观其徼,犹云欲以‘常有’观其徼也。因特重‘常无’与‘常有’,故提在句首。”《庄子?天下》篇述老子之学“建之以常无有”,“常无有”即“常无”与“常有”的省文。

  “观”,一种直觉的认识,即观照、体认。“妙”,奥妙。“徼”,循行,边际。《说文》:“徼,循也”,“循,行也”。吴澄《道德真经注》:“徼者,犹言边际之处,孟子所谓端是也。…“道”之奥妙本是无形无际的,但其运行也有微渺的边际、理路,此为万物由以产生的端倪,这要从“道”的“常无”与“常有”中去体认。

  马王堆帛书本“常无”与“常有”句,“欲”字属上读,作:“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此两者”,指“常无”与“常有”。“同出而异名”,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

  “玄”,玄妙,幽深不可测。“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马王堆帛书本作“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众妙之门”,一切玄妙变化的总门、总根源。《老子》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玄牝”是指天地万物之母,“玄牝之门”也就是“众妙之门”,意谓“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

  ……


《道德经》:玄远之思,润物无声 在中华文明的浩瀚星河中,有一部思想的明珠,历经千载岁月,依然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它便是《道德经》。这部由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老子所著的著作,以其简洁的语言、深邃的哲理,构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宇宙观、人生观与政治观,影响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与思想走向。它不是一本简单的说教手册,更像是一面映照万物的明镜,引导我们去探寻生命最本真的意义,去理解天地运行的规律,去体悟一种“无为而治”的智慧。 《道德经》全书不足五千字,但字字珠玑,句句包含着作者对宇宙、生命、社会无尽的思索。它以“道”为核心概念,描绘了一个超越具体物象、无形无象、却又生养万物的终极实在。《道德经》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便为整部书定下了基调:我们所能言说、所能名状的,并非那永恒不变的、最根本的“道”。“道”是无始无终、无形无相的,是万物的本源和动力,却又是虚静淡泊、不争不夺的。理解了“道”,也就把握了事物存在的根本规律,才能与之和谐共处。 老子并非将“道”描绘成一个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运行法则。它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捕捉;它默默无闻,却能推动一切。正如《道德经》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从虚无中孕育出最基本的“一”,再由“一”生出阴阳二气,由阴阳二气化生出万物。这是一种朴素而又精妙的宇宙生成论,揭示了万物由简入繁、相互依存的演化过程。 在这样的宇宙观下,老子对人生的看法也充满了深刻的洞见。《道德经》倡导“上善若水”的品德。水,至柔至弱,却能穿石;它泽被万物,而不居功自傲。这种“不争”的智慧,是老子推崇的最高境界。他认为,人若能效仿水的柔弱与不争,便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冲突与烦恼,从而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安稳。他反复强调“知足”、“知止”,认为过度的追求名利、欲望,只会带来痛苦和毁灭。唯有适时地停止,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才能真正拥有内心的富足。 “无为而治”是《道德经》在政治哲学上的核心主张。这并非指什么都不做,而是指遵循自然的规律,不妄为、不强求。老子认为,统治者应该像“道”一样,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过多的干预和强制,反而会适得其反,激起民众的反抗。一个优秀的统治者,应该懂得“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种“无为”的政治理念,是对传统以礼法、刑罚来治理的颠覆,强调的是一种顺应人性的、以德服人的治理方式。它鼓励统治者减少干预,让民众在自然的状态下自由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道德经》中的辩证思想也极为精妙。老子善于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看待事物,认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坏事中蕴藏着好的因素,好事中也可能潜藏着危机。这种辩证的视角,帮助我们以更宏观、更长远的眼光去认识和处理问题,不为一时的得失所困,也不为暂时的困难所吓倒。他认为,强大与弱小、盈与亏、高与低,都是相对的,并且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弱”往往蕴含着“强”的潜力,而过度地追求“强”反而可能导致衰败。 “反者道之动”,事物的发展最终会走向其相反的方向。这种深刻的洞察,告诫人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居安思危。一个过于强大、自满的政权,很可能走向衰落;一个过于贫穷、受压迫的群体,也可能积聚力量,迎来转机。这种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洞察,提醒我们在追求进步的同时,也要注意潜在的危机,保持谦逊和审慎的态度。 《道德经》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它简洁、含蓄、富有诗意,常使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让抽象的哲理变得生动形象。这种“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使得《道德经》具有了极高的解读空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都能从中读出不同的体悟。它不像许多学术著作那样铺陈冗长,而是以一种“道”的精妙,蕴含着无尽的智慧,留给读者无穷的思考。 总而言之,《道德经》是一部超越时代的思想巨著。它所阐述的“道”,不仅是宇宙的终极真理,也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智慧源泉。它所倡导的“柔弱”、“不争”、“知足”、“无为”等人生与政治的原则,至今仍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重温《道德经》,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回内心的平静,理解事物的本质,以一种更从容、更智慧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它就像一股清泉,涤荡心灵的尘埃;它又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和谐。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道家思想抱有浓厚兴趣的文史爱好者,阅读过不少关于《道德经》的译注版本,但说实话,很多版本读起来总觉得“用力过猛”,总想把老子的思想塑造成某种万能的成功学秘籍,或者用力过猛地去批判现实。而这本《国学经典:老子 道德经》则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气质——淡泊与自然。它没有试图为老子“正名”或者“批判谁”,它只是安静地呈现了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对宇宙秩序、个人修养和治国方略的观察与思考。作者在阐释“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时,那种不偏不倚、近乎于“旁观者”的视角,让我感到非常舒服。他没有强行灌输“你必须这样想”的观念,而是让你自己去体会那种“道法自然”的松弛感。这种平淡如水却又回味无穷的叙事风格,简直就是老子思想本身最好的注脚。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躁动,并温柔地提醒我们放慢脚步。

评分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这本书对于老子“辩证法”的深入挖掘。很多人将《道德经》视为一种消极避世的哲学,认为它鼓吹的是退让和无力。然而,通过这本书的解读,我才真正领悟到老子思想中蕴含的巨大张力与能动性。比如书中对“曲则全,枉则直”的分析,作者并没有把它简单地解释为“吃亏是福”,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反向操作”背后的生存智慧——当外在力量过于强大时,内在的柔韧和适应性才是实现最终目标的关键。这种对立统一的视角,在关于军事策略(如“不战而胜”)的章节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它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显性竞争逻辑的思维模型,它教会我们如何通过“不争”来最终达到“不败”的目的。这本书成功地将这种高深的辩证逻辑,用一系列贴切的古代生活场景和历史典故串联起来,使得即使是像我这样不太擅长抽象思维的读者,也能清晰地把握其精髓。这是一次对“柔弱胜刚强”的全新认知之旅。

评分

说实话,我以前对《道德经》的印象停留在“玄之又玄”的层面,总觉得那是一部少数精英才能把握的古籍,这次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入手了这本《国学经典:老子 道德经》,结果简直是意料之外的惊喜。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地方在于它的“求真”精神。它不是简单地复述经典,而是深入考证了不同版本的细微差异,并对一些关键概念进行了细致的辨析。比如在解析“上善若水”时,书中不仅引用了大量后世的注疏作为对比,还结合了古代水利、农耕文化的背景来解释老子为何如此推崇“水”的品德。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在阅读时充满了信任感,知道自己正在接触的是一个经过审慎思考和锤炼过的版本。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克制且富有节奏感,即使在讨论最为复杂的“有无相生”这类辩证关系时,也保持着一种冷静的逻辑推进,不会让人在阅读的激情中迷失方向。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辨方式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本入门读物,更像是一次高质量的哲学训练。

评分

这部关于老子《道德经》的解读,我真是爱不释手,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著作,更像是引人入胜的哲学漫游。刚翻开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毕竟《道德经》本身就以其玄奥著称,生怕这本解读本会把原本就深奥的文字搞得更加晦涩难懂。然而,作者的笔触却出奇地平易近人。他没有试图用过多的现代概念去硬生生地“翻译”老子的思想,而是很巧妙地在注解和阐释之间搭建了一座古今沟通的桥梁。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道”的描绘,不同于以往读到的一些版本将“道”仅仅理解为一种形而上的存在,这里的解读更侧重于“道”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比如“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最高效作为。这种贴近生活的阐释,让我这个初次深入接触老庄哲学的普通读者,也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巨大智慧和宁静的力量。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合上书本,细细回味那些精妙的段落,感觉自己的心境也随之沉静了许多,仿佛真的触摸到了那个“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的境界。对于任何想真正理解《道德经》内在精神,而非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求知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条清晰而富有洞察力的路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让我这个注重阅读体验的人感到非常满意。要知道,很多经典读物要么是内容优秀但排版粗糙,要么是封面华丽但内里乏味。但这一本处理得恰到好处。纸张的选择厚实而又不失柔韧,墨迹清晰,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重要的是,它在保持《道德经》原文完整性的基础上,巧妙地采用了分栏或批注的形式来引导阅读。例如,在一些大家公认比较拗口的章节后,作者会用一种稍小的字体附上自己的精炼概括,这种“即时反馈”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我习惯在通勤的地铁上看书,空间往往比较嘈杂,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让我能够快速地在原文的意境和现代的解释之间切换,确保每一分钟的阅读时间都能高效地吸收信息。它真的做到了既尊重经典的原貌,又最大程度地服务于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体现了一种非常周到的编辑匠心。

评分

不错。关键是便宜。还没看。不知道内容排版咋样。看起来还行

评分

中国哲学的源头之水,黄老之学。

评分

送朋友的,很喜欢这个封皮

评分

这个不错的,版本也很简洁 喜欢这个

评分

解释的很详细,推荐!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信任京东自营正品保证 活动价格比当当网优惠 所以现在书籍都首选京东自营

评分

包装满意,正品书籍,值得阅读

评分

看了几页,提升一下自己的境界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