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自秦以后形成“儒道互补”的格局。儒家传统与道家传统都源远流长,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而且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现在和将来。儒家传统与道家传统的延续,都离不开其具有原创性的经典。儒家的经典是《五经》、《四书》,道家以及道教的经典则是《老子》、《庄子》和《列子》等书。《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也是道教所尊奉的“第1经典”。其影响又不仅在于道家和道教,它是中国文化在世界历史的“轴心时期”产生的一部伟大经典,它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中华民族所贡献于世界的。
经典是唤醒人性的著作,可以开启人们的智慧!经典能深入到一个人心灵的深处,能培养一个人优雅的性情和敦厚的性格!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长河中,能够流传至今的莫过于经、史、子、集。《国学经典:老子》对《老子》的精华部分重新进行了校对与勘订,并配有白话译文,方便读者阅读并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读经诵典,逐步提升,受益终生!
李存山,男,1951年5月生,北京人。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学士和硕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工作,1988年任哲学编辑室主任,1993年后任杂志社副总编辑;在编辑工作之余,从事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研究,著有《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商鞅评传――为秦开帝业的改革家》、《中华文化通志·哲学志》,发表论文数十篇。1986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学术委员。
上篇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道”,《说文》云:“道,所行道也。”“道”字的本义是道路,其引申义是道理、规律、原则。“道可道”的第一个“道”字,即是指人们一般所说的道理、规律、原则。第二个“道”字的意思是言说,如《论语?宪问》中“夫子自道也”的“道”。作为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的“道”,不是人们一般所说的道理、规律、原则,而是“常道”,即恒常之“道”。《韩非子?解老》篇云:“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谓常;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老予的恒常之“道”,不仅“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而且如《老子》二十五章所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它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已混然存在了。恒常之“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和总根据,即世界的本原。老予认为,恒常之“道”是不可“道”,即不可言说的。
“常道”之“常”,以及后面的“常名”、“常无”、“常有”等“常”字,马王堆帛书本写为“恒”,注家认为“常”是为避汉孝文帝刘恒讳而改。《庄子?天下》篇述老子之学为“建之以常无有”,《韩非子?解老》篇引《老子》日“道之可道,非常道也”,且对“常”多有解释和发挥。《说文》云:“恒,常也。“恒”与“常”义同而通用,今保留诸传本“常”字之旧,以下“恒”、“常”的异文不另加注。
“名可名”,第一个“名”是指名词概念;第二个“名”是名的动词用法,即用名词概念来称谓、表达。“常名”是用来指称“常道”的。老子认为,“常名”不可用名词概念来表达。《老子》二十五章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恒常之“道”在老子的思想中本是一种不可言说、不可用名词概念来表达的“意”(意思或思想),但这种“意”只有见诸文字才能成为后人可读的《老子》书,所以只好“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言道德之意”而“强”为之“著书”(《史记?老子列传》)。《老子》书的文字是“言”,老子想要表达的思想是“意”。《易传?系辞上》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老子》书,不能把其中的“言”读死,而要读活,体会其“言”外之“意”。
“万物之始”,据马王堆帛书本改。王弼本作“天地之始”,但王弼注云:“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可见王弼本原亦作“万物之始”。
“无名”和“有名”都是指“道”,也就是说,“道”是无名和有名的统一。《说文》云:“始”女之初也。母,牧也。从女,象怀子形,一日象乳子也。“万物之始”是指万物产生之前“道”的浑沌状态,此为“无名”;“万物之母”则是“道”孕育、产生、养育万物,此为“有名”。《老子》三十二章:“道常无名”;四十一章:“道始无名”;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比“有”更根本,但“无”并非绝对的空无,而是还有“有”的属性,“道”是“无”和“有”的统一,所以能孕育、产生、养育万物。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或可断句为“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常无”和“常有”都是指“道”。高亨《老子正诂》云:“常无欲以观其妙,犹云欲以‘常无’观其妙也。常有欲以观其徼,犹云欲以‘常有’观其徼也。因特重‘常无’与‘常有’,故提在句首。”《庄子?天下》篇述老子之学“建之以常无有”,“常无有”即“常无”与“常有”的省文。
“观”,一种直觉的认识,即观照、体认。“妙”,奥妙。“徼”,循行,边际。《说文》:“徼,循也”,“循,行也”。吴澄《道德真经注》:“徼者,犹言边际之处,孟子所谓端是也。…“道”之奥妙本是无形无际的,但其运行也有微渺的边际、理路,此为万物由以产生的端倪,这要从“道”的“常无”与“常有”中去体认。
马王堆帛书本“常无”与“常有”句,“欲”字属上读,作:“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此两者”,指“常无”与“常有”。“同出而异名”,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
“玄”,玄妙,幽深不可测。“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马王堆帛书本作“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众妙之门”,一切玄妙变化的总门、总根源。《老子》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玄牝”是指天地万物之母,“玄牝之门”也就是“众妙之门”,意谓“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
……
我是一个对道家思想抱有浓厚兴趣的文史爱好者,阅读过不少关于《道德经》的译注版本,但说实话,很多版本读起来总觉得“用力过猛”,总想把老子的思想塑造成某种万能的成功学秘籍,或者用力过猛地去批判现实。而这本《国学经典:老子 道德经》则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气质——淡泊与自然。它没有试图为老子“正名”或者“批判谁”,它只是安静地呈现了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对宇宙秩序、个人修养和治国方略的观察与思考。作者在阐释“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时,那种不偏不倚、近乎于“旁观者”的视角,让我感到非常舒服。他没有强行灌输“你必须这样想”的观念,而是让你自己去体会那种“道法自然”的松弛感。这种平淡如水却又回味无穷的叙事风格,简直就是老子思想本身最好的注脚。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躁动,并温柔地提醒我们放慢脚步。
评分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这本书对于老子“辩证法”的深入挖掘。很多人将《道德经》视为一种消极避世的哲学,认为它鼓吹的是退让和无力。然而,通过这本书的解读,我才真正领悟到老子思想中蕴含的巨大张力与能动性。比如书中对“曲则全,枉则直”的分析,作者并没有把它简单地解释为“吃亏是福”,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反向操作”背后的生存智慧——当外在力量过于强大时,内在的柔韧和适应性才是实现最终目标的关键。这种对立统一的视角,在关于军事策略(如“不战而胜”)的章节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它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显性竞争逻辑的思维模型,它教会我们如何通过“不争”来最终达到“不败”的目的。这本书成功地将这种高深的辩证逻辑,用一系列贴切的古代生活场景和历史典故串联起来,使得即使是像我这样不太擅长抽象思维的读者,也能清晰地把握其精髓。这是一次对“柔弱胜刚强”的全新认知之旅。
评分说实话,我以前对《道德经》的印象停留在“玄之又玄”的层面,总觉得那是一部少数精英才能把握的古籍,这次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入手了这本《国学经典:老子 道德经》,结果简直是意料之外的惊喜。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地方在于它的“求真”精神。它不是简单地复述经典,而是深入考证了不同版本的细微差异,并对一些关键概念进行了细致的辨析。比如在解析“上善若水”时,书中不仅引用了大量后世的注疏作为对比,还结合了古代水利、农耕文化的背景来解释老子为何如此推崇“水”的品德。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在阅读时充满了信任感,知道自己正在接触的是一个经过审慎思考和锤炼过的版本。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克制且富有节奏感,即使在讨论最为复杂的“有无相生”这类辩证关系时,也保持着一种冷静的逻辑推进,不会让人在阅读的激情中迷失方向。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辨方式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本入门读物,更像是一次高质量的哲学训练。
评分这部关于老子《道德经》的解读,我真是爱不释手,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著作,更像是引人入胜的哲学漫游。刚翻开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毕竟《道德经》本身就以其玄奥著称,生怕这本解读本会把原本就深奥的文字搞得更加晦涩难懂。然而,作者的笔触却出奇地平易近人。他没有试图用过多的现代概念去硬生生地“翻译”老子的思想,而是很巧妙地在注解和阐释之间搭建了一座古今沟通的桥梁。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道”的描绘,不同于以往读到的一些版本将“道”仅仅理解为一种形而上的存在,这里的解读更侧重于“道”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比如“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最高效作为。这种贴近生活的阐释,让我这个初次深入接触老庄哲学的普通读者,也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巨大智慧和宁静的力量。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合上书本,细细回味那些精妙的段落,感觉自己的心境也随之沉静了许多,仿佛真的触摸到了那个“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的境界。对于任何想真正理解《道德经》内在精神,而非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求知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条清晰而富有洞察力的路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让我这个注重阅读体验的人感到非常满意。要知道,很多经典读物要么是内容优秀但排版粗糙,要么是封面华丽但内里乏味。但这一本处理得恰到好处。纸张的选择厚实而又不失柔韧,墨迹清晰,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重要的是,它在保持《道德经》原文完整性的基础上,巧妙地采用了分栏或批注的形式来引导阅读。例如,在一些大家公认比较拗口的章节后,作者会用一种稍小的字体附上自己的精炼概括,这种“即时反馈”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我习惯在通勤的地铁上看书,空间往往比较嘈杂,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让我能够快速地在原文的意境和现代的解释之间切换,确保每一分钟的阅读时间都能高效地吸收信息。它真的做到了既尊重经典的原貌,又最大程度地服务于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体现了一种非常周到的编辑匠心。
评分不错。关键是便宜。还没看。不知道内容排版咋样。看起来还行
评分中国哲学的源头之水,黄老之学。
评分送朋友的,很喜欢这个封皮
评分这个不错的,版本也很简洁 喜欢这个
评分解释的很详细,推荐!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信任京东自营正品保证 活动价格比当当网优惠 所以现在书籍都首选京东自营
评分包装满意,正品书籍,值得阅读
评分看了几页,提升一下自己的境界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