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知选录

困知选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纯一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思想
  • 文化
  • 历史
  • 选集
  • 中国哲学
  • 传统文化
  • 智慧
  • 人生
  • 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06920923
版次:1
商品编码:1024075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音乐学研究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0
字数: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本集子所选录的29篇旧文,尽管只是已刊拙文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文序是按照年代先后编排的,所以还可以在一定程序上隐约反映出我多年在音乐学术征途上冥行擿埴的一些足迹。
  这集旧文分属中国音乐考古学、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和先秦音乐思想探索等三个方面。其中属于中国音乐考古学方面的最多,共计18篇。
  这里选录有关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有5篇。其中除了3篇属于文献考证的之外,其余两篇是谈论中国古代音乐史学与中国音乐考古学关系的。说起来很惭愧,我在这方面的尝试只能提出拙著《先秦音乐史》一例聊供参考。

作者简介

  李纯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音乐史学家、音乐考古学家。
  生于1920年,肄业于国立歌剧学校理论作曲组。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和中国音乐考古学的研究开拓。
  曾任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室主任等职。

目录

弁言
关于殷钟的研究
原始时代和商代的陶埙
试释用、庸、甬并试论钟名之演变
汉瑟和楚瑟调弦的探索
曾侯乙编钟铭文考索
说簧
曾侯乙幕编磬铭文初研
曾侯乙幕编钟的编次和乐悬
关于正确分析音乐考古材料的一些问题
无者俞器为钙说
庸名探讨
中原地区西周编钟的组合
雨台山21号战国楚墓竹律复原探索
中国音乐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研钟札记续二则
周代甬钟正鼓云纹断代
周代钟镈正鼓对称顾龙纹断代
朱载堉十二平均筆发明年代辨正
《律吕精义》旧稿撰成的年代
中国古代杂技和音乐
音乐考古与古代音乐史
先秦音乐史研究的两种基本资料
试论春秋时代阴阳五行学派的音乐思想
《管子·五行篇》音律思想研究
杨朱学派为我学说和音乐思想
宋尹学派音乐思想及其渊源初探
邹衍学派神秘主义音乐思想试探
《管子·地员篇》中的五音学说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困知选录》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不包含该书本身的信息,而是描绘了一本完全不同主题和内容的书籍: --- 《山河经纬:中古丝路上的文明交融与技术革新》 书籍简介 《山河经纬:中古丝路上的文明交融与技术革新》是一部深度聚焦于公元4世纪至10世纪,即中古时期,欧亚大陆腹地丝绸之路沿线复杂社会、经济、技术变迁的史学专著。本书突破了传统上将丝路视为单一商贸通道的刻板印象,将其描绘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多重动力驱动下的文明互动网络。作者凭借对大量出土文献、考古遗址报告以及多语种史料的细致梳理与交叉印证,力图重构这一时期物质文化、思想观念以及关键技术在广阔地理空间内流动的真实面貌。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西域的枢纽”、“河西走廊的嬗变”、“高原的通道与阻碍”以及“技术的传播与本土化”四大核心部分,辅以详尽的附录和地图集。 第一部分:西域的枢纽——粟特与绿洲城邦的兴衰 本部分着重考察了塔里木盆地绿洲城邦,特别是高昌、焉耆、疏勒等地在中古盛世中的角色定位。作者并未将这些城邦简单地视为中原王朝的边疆前哨,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独立且具有强大能动性的文化交汇点。 详细论述了粟特商人阶层的崛起及其商业网络如何超越了简单的商品交换,渗透到宗教传播(如摩尼教、景教的传入与本地化)、信贷体系的建立乃至地方行政权力的重构之中。书中通过分析吐鲁番文书中的契约、诉讼记录,清晰地揭示了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群体如何在资源稀缺的绿洲环境中达成合作与竞争的微妙平衡。例如,对于“胡商”在地方税收和徭役中的实际参与程度,本书提供了细致入微的个案分析,挑战了传统史学中“藩属”关系的单一叙事。 第二部分:河西走廊的嬗变——军事、农业与制度的交织 河西走廊,作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咽喉,其变迁是理解中古丝路动态的核心。本书深入剖析了武威、敦煌、张掖等地在军事防御、屯田制度以及佛教石窟艺术发展中的复杂互动。 作者着重探讨了汉唐易代之际,走廊地带的军事控制权更迭如何直接影响了商旅的安全性与贸易的商品结构。特别地,本书对隋唐时期“羁縻府州”制度在河西走廊的实际运行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比了不同朝代在水利设施管理上的投入差异,并量化了这些投入对当地粮食产量和人口承载能力的影响。在艺术史方面,书中对敦煌莫高窟第十七窟的发现意义进行了重新评估,强调了其更深层的社会经济背景——即中晚唐时期敦煌地方豪强对宗教资源的垄断与利用。 第三部分:高原的通道与阻碍——吐蕃势力的崛起与影响 本部分将目光转向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探讨吐蕃帝国在七至九世纪如何成为影响丝路走向的关键力量。不同于侧重其军事扩张的传统叙事,本书侧重于分析吐蕃的政治体制如何有效整合了高原畜牧经济与外来技术,并讨论了其对周边贸易路线的“重定向”效应。 书中运用了环境史的视角,考察了高原气候波动与吐蕃的对外扩张之间的潜在关联。同时,对唐蕃会盟过程中涉及的“和亲”与“岁币”背后的经济实质进行了精密的成本效益分析,揭示了这些政治行为如何服务于吐蕃内部的资源调配需求。本书还详细描绘了吐蕃在高规格纺织品(如“锦”)和金属冶炼技术上的吸收与创新,尤其是在藏传佛教艺术中体现出的犍陀罗、笈多乃至中原艺术元素的融合现象。 第四部分:技术的传播与本土化——中古世界的工程奇迹 这是全书最具前沿性的部分,探讨了技术知识在丝路上的流动路径、载体和转化过程。作者关注的焦点不仅是宏观的技术输出,更是微观的工匠操作和知识的“翻译”过程。 主要考察了造纸术、玻璃制造技术、以及灌溉工程(特别是坎儿井的维护与革新)在丝路沿线的传播链条。书中通过比较中亚、波斯与唐代中原地区关于特定金属合金配方的文献记载,论证了技术知识的传播往往伴随着对本土原料的适应性改造。例如,对一座位于费尔干纳盆地遗址出土的冶铁炉进行的多学科分析,揭示了其炉膛结构融合了来自东西方工程学的不同理念。作者强调,技术革新并非简单的“引进来”,而是一个充满试错、地方化修正的复杂过程,这些修正最终塑造了中古世界物质文明的独特面貌。 结论:一个动态的“中古世界体系” 总结部分,作者提出了“中古世界体系”的概念,指出在这一时期,政治权力的更迭虽然频繁,但基于信仰、商业习惯和技术互补性建立起来的跨区域联系展现出惊人的韧性。这种韧性使得丝路在战乱时期能够迅速重组,并最终孕育了后世更为复杂的全球互动模式。 《山河经纬》以其扎实的文献基础、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宏大的叙事视野,为研究中古欧亚大陆的互动提供了一个全面而富有洞察力的框架,是历史学、考古学、环境史及技术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读物。 ---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收到这本书,被它的装帧深深吸引,有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美感。翻开书页,墨迹的质感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触摸到过去时代的智慧。我平日里涉猎的书籍类型比较杂,对知识的渴求也算得上是“杂食性”,但总觉得有些知识点虽然零散,却又彼此呼应,渴望找到一个能够将它们串联起来的线索。这本书的书名“困知选录”,本身就带着一种探索的意味,让人好奇它到底“困”住了哪些“知”,又如何“选录”出来。我期待它能在我脑海中那些模糊的连接点上,点亮一盏灯,让我看到更清晰的脉络。尤其是近来对一些古老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现象的交叉点产生了浓厚兴趣,不知道这本书里是否能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它不像是那种会直接给出答案的书,更像是一个引路人,或者说是一个提供工具箱的人,让我自己去解决问题。我喜欢这样的书,它不会喂养你,而是教会你如何去捕猎。

评分

近来,我对“知”这个字有了更深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信息的堆砌,更是一种深刻的理解和洞察。但很多时候,我们获取的“知”显得零散而浅薄,并不能真正解决我们遇到的“困”。“困知选录”这个书名,给我一种感觉,它可能是在梳理那些在困境中产生的、或者能够帮助我们走出困境的知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深化对事物的理解,如何从表象看到本质的论述。它或许会探讨一些深层次的哲学命题,或者是一些关于人类认知局限性的分析。我希望它能引导我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信息的层面。这本书能否帮助我认识到“困”的本质,并且从中“选录”出真正有价值的“知”,从而提升我的认知能力?我很期待它能够带来一次思维的涤荡。

评分

最近的工作遇到了一些瓶颈,感觉很多时候是在重复劳动,缺乏创新和突破。我总在想,是什么限制了我的进步,是能力不足?还是方法不对?抑或是根本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困知选录”这个名字,很精准地描绘了我当下的一种状态:虽然接触了很多知识,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总觉得离真正的“通透”还有距离,仿佛被某种东西“困”住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跳出思维舒适区,如何突破瓶颈的方法论,或者是一些能够启发我重新审视问题的案例。我不太喜欢那种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的书,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联系实际,能够指导我行动的书。这本书会不会包含一些关于“困”的分析,以及应对“困”的策略?它是否能让我从“困”中“知”到新的东西,并从中“选录”出适合我的知识?

评分

我对知识的获取,一直抱着一种“学以致用”的态度,但有时候,很多知识点虽然看起来很有道理,却难以融入到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这让我感到一种无形的“困”——明明知道了很多,却依然无法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本书的题目,“困知选录”,恰恰戳中了我的痛点。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将零散的知识融会贯通,如何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最终将其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思路。我非常希望这本书不是那种“读过即忘”的书,而是能够在我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并且能够在我需要的时候,被我灵活地调用和应用。不知道它是否会分享一些关于筛选和组织知识的有效方法,或者是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找到真正有价值的“知”,这对我来说至关重要。

评分

这段时间一直在寻找一些能够拓展思维边界的书籍,尤其是那些能够触及事物本质,帮助我摆脱思维定势的书。生活总是充满各种各样的“困境”,有时候并非是客观条件的限制,更多的是源于我们自身认知的局限。这本书的名字,恰好就点出了这种“困”的内在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挑战我固有的观念,让我看到那些被我忽略的可能性。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帮助理解复杂系统,或者从宏观角度审视问题的论述。毕竟,很多时候我们被眼前的细节所困扰,而忘记了更大的图景。我期待它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思维的盲点;又像一把钥匙,开启我未曾到达的领域。不知道书中是否会有一些关于“知”的定义或分类,或者如何去辨别和筛选有价值的知识,这些都是我非常好奇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