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2-07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
ISBN:9787807293699
版次:1
商品编码:10243619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04-01
页数:594
正文语种:中文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容斋随笔》共分五集,前四集每集十六卷,第五集为十卷。这部书内容繁富,评论精当。历史风云、文风诗艺、经籍传注、典故沿革、科举礼仪、民俗风物、天文地理、阴阳象纬、姓族谱牒、仙梵医数,一时网罗。作者对宋代的典章制度、官场见闻、社会风尚、经济状况,对宋代以前的王朝废兴、人物轶事、制度沿革着力犹多;严谨细致的考订,如情如理的分析,其资料的价值自不待言,内中一些观点也颇有见地。作者对诗歌的评点也是慧眼独具,后人就曾汇集书中有关论诗的部分,以《容斋诗话》之名刻印行世。
《容斋随笔》一经问世,即在朝野引起强烈反响,当时的“学士大夫争欲传袭”,其后的历朝历代文人学者莫不赞誉有加。历来被认为是一部很有价值的笔记,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并重于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容斋随笔》有如此评价:“南宋说部当以此为首。”
目录
容斋随笔
随笔序
随笔卷一二十九则
欧率更帖
罗处士志
唐平蛮碑
半择迦
六十四种恶口
八月端午
赞公少公
郭璞葬地
黄鲁直诗
禹治水
敕勒歌
浅妄书
五臣注《文选》
文烦简有当
地险
《史记》世次
解释经旨
坤动也刚
乐天侍儿
白公咏史
十年为一秩
裴晋公禊事
“司”字作入声
乐天新居诗
黄纸除书
白用杜句
唐人重服章
诗谶不然
青龙寺诗
随笔卷二二十四则
唐重牡丹
长歌之衷
韦苏州
古行宫诗
隔是
张良无后
周亚夫
汉轻族人
漏泄禁中语
田叔
孟舒魏尚
秦用他国人
曹参赵括
信近于义
刚毅近仁
忠恕违道
求为可知
里仁
汉采众议
汉母后
田千秋郅恽
戾太子
灌夫任安
单于朝汉
随笔卷三二十一则
进士试题
儒人论佛书
和《归去来》
四海一也
李太白
太白雪谗
冉有问卫君
商颂
俗语有所本
鄱阳学
国忌休务
汉昭顺二帝
三女后之贤
贤父兄子弟
蔡君谟帖
亲王与从官往还
三传记事
张嘉贞
张九龄作牛公碑
唐人告命
典章轻废
随笔卷四二十三则
张浮休书
温公客位榜
李颀诗
诗中用“茱萸”字
鬼宿渡河
府名军额
马融皇甫规
孟蜀避唐讳
翰苑亲近
宁馨阿堵
凤毛
牛米
为文矜夸过实
送孟东野序
喷嚏
野史不可信
谤书
王文正公
晋文公
南夷服诸葛
二疏赞
李宓伐南诏
浮梁陶器
随笔卷五二十五则
汉唐八相
六卦有《坎》
晋之亡与秦隋异
上官桀
金日碑
汉宣帝忌昌邑王
平津侯
韩信周瑜
汉武赏功明白
周召房杜
三代书同文
周世中国地
李后主梁武帝
诗什
《易》举正
其惟圣人乎
《易?说卦》
元二之灾
圣人污
廿卅卅字
字省文
负剑辟呵
国初人至诚
史馆玉牒所
稗沙门
随笔卷六十九则
建武中元
带职人转官
上下四方
魏相萧望之
姓氏不可考
畏无难
绿竹青青
孔子欲讨齐
韩退之
诞节受贺
左氏书事
狐突言词有味
宣发
邾文公楚昭王
杜惊
《唐书》世系表
鲁昭公
州县失故名
严州当为庄
随笔卷七十八则
孟子书百里奚
韩柳为文之旨
李习之论文
魏郑公谏语
虞世南
七发
将军官称
北道主人
洛中盱江八贤
王导小名
《汉书》用字
姜螈简狄
羌庆同音
佐命元臣
名世英宰
《檀弓》误字
薛能诗
汉晋太常
随笔卷八十五则
诸葛公
沐浴佩玉
《谈丛》失实
石磬
陶渊明
东晋将相
赏鱼袋
浯溪留题
皇甫浞诗
人物以义为名
人君寿考
韩文公佚事
论韩公文
治生从宦
真宗末年
随笔卷九二十七则
霍光赏功
尺棰取半
汉文失材
陈轸之说疏
颜率儿童之见
皇甫浞正闰论
简师之贤
老人推恩
唐三杰
忠义出天资
刘歆不孝
汉法恶诞谩
汉宫名
五胡乱华
石宣为彗
三公改他官
带职致仕
朋友之义
高科得人
辛庆忌
楚怀王
范增非人杰
翰苑故事
……
随笔卷十 二十则
随笔卷十一 十六则
随笔卷十二 十八则
随笔卷十三 十八则
随笔卷十四 十七则
随笔卷十五 十九则
随笔卷十六 十九则
容斋续笔
续笔序
续笔卷一 十八则
续笔卷二 十八则
续笔卷三 十八则
续笔卷四 十七则
续笔卷五 十三则
续笔卷六 十五则
续笔卷七 十七则
续笔卷八 十五则
续笔卷九 十四则
续笔卷十 十七则
续笔卷十一 十五则
续笔卷十二 十二则
续笔卷十三 十四则
续笔卷十四 十七则
续笔卷十五 十三则
续笔卷十六 十六则
容斋三笔
三笔序
三笔卷一 十四则
三笔卷二 十六则
三笔卷三 十九则
三笔卷四 十五则
三笔卷五 十七则
三笔卷六 十五则
三笔卷七 十四则
三笔卷八 五则
三笔卷九 十六则
三笔卷十 十七则
三笔卷十一 十六则
三笔卷十二 十六则
三笔卷十三 十三则
三笔卷十四 十七则
三笔卷十五 十八则
三笔卷十六 二十则
容斋四笔
四笔序
四笔卷一 十九则
四笔卷二 二十则
四笔卷三 十六则
四笔卷四 十五则
四笔卷五 十四则
四笔卷六 十五则
四笔卷七 十四则
四笔卷八 十七则
四笔卷九 十六则
四笔卷十 十七则
四笔卷十一 十八则
四笔卷十二 十三则
四笔卷十三 二十四则
四笔卷十四 十四则
四笔卷十五 十五则
四笔卷十六 十二则
容斋五笔
五笔序
五笔卷一 十九则
五笔卷二 十五则
五笔卷三 十五则
五笔卷四 九则
五笔卷五 十五则
五笔卷六 十六则
五笔卷七 十四则
五笔卷八 十二则
五笔卷九 十二则
五笔卷十 十二则
精彩书摘
容斋随笔
卷三容斋随笔二十一则
进士试题
唐穆宗长庆元年,礼部侍郎钱徽知举,放进士郑朗等三十三人,后以段文昌言其不公,诏中书舍人王起、知制诰白居易重试,驳放卢公亮等十人,贬徽江州刺史。白公集有奏状论此事,大略云:“伏料自欲重试进士以来论奏者甚众。盖以礼部试进士,例许用书策,兼得通宵,得通宵则思虑必周,用书册则文字不错。昨重试之日,书策不容一字,木烛只许两条,迫促惊忙,幸皆成就,若比礼部所试事校不同。”及驳放公亮等敕文,以为《孤竹管赋》出于《周礼》正经,阅其程试之文,多是不知本末。乃知唐试进士许挟书及见烛如此。国朝淳化三年,太宗试进士,出《卮言日出赋》题,孙何等不知所出,相率叩殿槛乞上指示之,上为陈大义。景德二年,御试《天道犹张弓赋》。后礼部贡院言,近年进士惟钞略古今文赋,怀挟入试,昨者御试以正经命题,多懵所出,则知题目不示以出处也。大中祥符元年,试礼部进士,内出《清明象天赋》等题,仍录题解,摹印以示之。至景祐元年,始诏御药院,御试日进士题目,具经史所出,摹印给之,更不许上请。
容斋随笔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容斋随笔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容斋随笔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容斋随笔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用户评价
评分
☆☆☆☆☆
早年经历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2] 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3]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4] 苏轼生性放达,好交友,[5] 好美食,[6] 创造许多饮食精品,[7] 好品茗,[8] 亦雅好游山林。[9] 进京应试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10] 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11] 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12] 自请出京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评分
☆☆☆☆☆
评分
☆☆☆☆☆
好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
评分
☆☆☆☆☆
提高效益,亦可谓“教学相长”。
评分
☆☆☆☆☆
纯净的版本,没有注释和译文
评分
☆☆☆☆☆
进士试题
评分
☆☆☆☆☆
《容斋随笔》共分五集,前四集每集十六卷,第五集为十卷。这部书内容繁富,评论精当。历史风云、文风诗艺、经籍传注、典故沿革、科举礼仪、民俗风物、天文地理、阴阳象纬、姓族谱牒、仙梵医数,一时网罗。作者对宋代的典章制度、官场见闻、社会风尚、经济状况,对宋代以前的王朝废兴、人物轶事、制度沿革着力犹多;严谨细致的考订,如情如理的分析,其资料的价值自不待言,内中一些观点也颇有见地。作者对诗歌的评点也是慧眼独具,后人就曾汇集书中有关论诗的部分,以《容斋诗话》之名刻印行世。
评分
☆☆☆☆☆
《容斋随笔》共分五集,前四集每集十六卷,第五集为十卷。这部书内容繁富,评论精当。历史风云、文风诗艺、经籍传注、典故沿革、科举礼仪、民俗风物、天文地理、阴阳象纬、姓族谱牒、仙梵医数,一时网罗。作者对宋代的典章制度、官场见闻、社会风尚、经济状况,对宋代以前的王朝废兴、人物轶事、制度沿革着力犹多;严谨细致的考订,如情如理的分析,其资料的价值自不待言,内中一些观点也颇有见地。作者对诗歌的评点也是慧眼独具,后人就曾汇集书中有关论诗的部分,以《容斋诗话》之名刻印行世。
评分
☆☆☆☆☆
装帧一般,排印一般,书是好书。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容斋随笔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