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药成,药以方用,方药之间,密切相关。处方用药,在辨证辨病的前提下,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也是取得疗效的重要措施。《妇科用药十五讲》,以药为主,按病证分类,集药为方,通过方剂的形式,反映我多年来用药的经验,用药的方法等等。本书所收载的大部分是我们的临床有效方药,即使是前人的方剂,经我们临床使用后有所加减,并非原方。给专业人士带来几许参考。
本书是**中医妇科专家夏桂成教授及其得力弟子共同撰写的妇科临床 用药经验专著。
全书计十五讲。**讲谈用药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第二讲谈如何用子午 流注学说指导制定服药时间;第三讲谈七期调周法;第四讲谈用药的变与巧 :第五讲至第十四讲分别介绍经、带、胎、产、杂病处方用药:第十五讲介 绍妇科常用**现代药理研究。
方以药成,药以方用,十五讲以药为主,按病分类,集药成方。反映作 者几十年用药经验。尊古而不泥,开拓必有据,理、法、方、药一次贯之, 多有创造性的真知灼见,实为中医、中西医结合医、教、研工作者难得的参 考书。
**讲 妇科用药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一、几项要求
二、几点注意
三、几个特点
第二讲 用子午流注学说指导服用药的时间
一、子午流注学说的内涵
二、子午流注日相与月经周期月相的关系
三、子午流注日钟与有关疾病的辨治关系
第三讲 从月经周期的七期分类谈调周方药的临床应用
一、行经期活血调经,重在祛瘀
二、经后初期滋阴养血,以阴扶阴
三、经后中期滋阴养血,佐以助阳
四、经后末期滋阴助阳,阴阳并调
五、经间排卵期补肾活血,重在促新
六、经前期补肾助阳,扶助阳长
七、经前后半期助阳理气,补理兼施
第四讲 试谈妇科用药之变与巧
一、变与巧的概念
二、主药运用中的变与巧
三、次药运用中的变与巧
四、佐使药运用中的变与巧
五、复方多药运用中的变与巧
第五讲 疼痛性月经病方药心得
1.逐瘀脱膜汤
2.痛经汤
3.内异止痛汤
4.安神定痛汤
5.疏肝理气汤
6.加味止痉散
7.加减趁痛散
第六讲 出血性月经病方药心得
1.加味四草汤
2.加味失笑散
3.逐瘀排浊汤
4.新加固经汤
5.加减二至地黄汤
6.加减补气固经汤
7.加减震灵丹
第七讲 闭止性月经病方药心得
1.五味调经散(汤)
2.加减通瘀煎
3.新加促经汤
4.益肾通经汤
5.进退温经汤
6.新加血府逐瘀汤
7.增损少腹逐瘀汤
8.清热泻经汤
第八讲 经行前后诸证方药心得
l. 新加五味调经汤
2.加减越鞠汤
3.七制香附汤
4.逍遥散新方
5.钩藤汤
6.加减归脾汤
7.加减白术芍药汤
8.健脾温肾汤
9.加味温胆汤
10.新加二齿安神汤
第九讲 围*经期诸证方药心得
1.清心滋肾汤
2.清心健脾汤
3.补肾生髓汤
4.加减杞菊地黄汤
5.温肾清心汤
6.新加防己黄芪汤
7.加减安老汤
8.加味甘麦大枣汤
第十讲 盆腔炎方药心得
1.加味红藤败酱散
2.新加大黄牡丹汤
3.加减易黄汤
4.加减薏苡附子败酱汤
5.通管汤
6.加味四妙汤
7.妇科橘核汤
第十一讲 不孕不育证方药心得
1.补肾助孕汤
2.补肾促排卵汤
3.健脾补肾促排卵汤
4.温阳促排卵汤
5.化痰促排卵汤
6.滋阴活血生精汤
7.滋阴抑亢汤
8.助阳抑亢汤
第十二讲 妊娠病方药心得
1.抑肝和胃饮
2.新加马兜铃汤
3.加减胶艾汤
4.牛鼻保胎新力
5.加减当归芍药汤
6.新加丹栀逍遥汤
7.加味活络效灵丹
8.加减羚角钩藤汤
第十三讲 产后瘸方药心得
1.加减生化汤
2.加减清魂散
3.进退身痛逐瘀汤
4.加减《金匮》肾气丸(汤)
5.清利止汗汤
6.补肾活络汤
7.解郁和营汤
第十四讲 妇科杂病方药心得
1.盆腔消瘕汤
2.新加补中益气汤
3.疏肝通络汤
4.化瘀消癖方
5.风疹饮
6.滋阴消斑汤
7.加减防风通圣汤
8.外阴白色病变熏洗方
第十五讲 妇科**的现代药理研究
一、**的植物雌激素研究
二、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及其相关的**
三、各类**对生殖调节的影响
这本书在案例分析部分的详尽程度,远超我的预期。很多篇章并非只是简单地复述“某病某方”,而是将整个诊疗过程的“思想挣扎”都展现了出来。作者非常坦诚地记录了自己是如何从初始的几个鉴别诊断中排除干扰,最终锁定核心病机,并根据患者即时的反馈和体征变化来微调方义的。这些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案例,比任何纯理论的论述都来得更有说服力。特别是一些棘手病例的处理,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急智”和“权变”的思路。这让我明白,真正的临床智慧,在于对灵活性的把握,而这本书正是提供了一套在框架内实现最大灵活性的方法论。读完后,感觉自己手中握有的工具箱一下子丰富了许多,应对突发状况的底气也更足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带着一丝古朴的气息,纸张的质感也恰到好处,拿在手里有一种踏实的重量感,让人觉得这是一本用心打磨过的专业书籍。封面上的字体选择和排版布局,透露出一种对传统的尊重,同时又不失现代审美的简洁。内页的印刷清晰度极高,即便是对排版细节比较挑剔的读者,也会觉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复杂的图表和药材配伍的展示,都处理得井井有条,界限分明,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和对比的临床工作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总而言之,从触感、视觉到阅读的物理体验,这本书都做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让人在翻阅时就能感受到编者对知识传播的郑重态度。这种对细节的打磨,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的深度和可靠性。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章节逻辑安排得相当精妙。它不像一些同类书籍那样简单地罗列病症和方剂,而是构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思维导图。从基础理论的夯实,到具体病机的辨析,再过渡到临证用药的灵活变通,整个过程的过渡是极其自然且富有层次感的。读起来的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进行一对一的诊疗教学,每一步的深入都让人感到豁然开朗。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那些在教科书中常常被一带而过的关键点,并用通俗易懂、却又不失专业深度的语言进行阐释。尤其是对于那些看似相似、实则微妙的证型区分,书中的论述极具洞察力,帮我迅速建立了更精准的鉴别思维,这对于提升临床判断的准确性至关重要。这种结构上的匠心独运,极大地降低了知识的吸收门槛,却丝毫不牺牲内容的专业价值。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个人临床思维模式的重塑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我过去常常陷入“对证下药”的机械化操作,而这本书则强迫我跳出这个框架,去探究“为什么这样用药”。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方剂的应用时,总会深入剖析其君臣佐使的配伍原理,以及古代医家选择这些药材背后的深层逻辑。这种追本溯源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对经典医籍的再次学习热情。它不仅仅是一本“怎么做”的指导手册,更是一部“为什么这样做”的思维训练指南。通过研读,我开始更注重病人的整体状态和个体差异,而不是仅仅盯着一个标签化的病名。这种从“术”到“道”的提升,是我近期临床进步中最宝贵的一笔收获。
评分从语言风格来看,这本书的作者无疑是一位极具个人魅力的学者。他的文字既有文人的儒雅含蓄,又不乏临床实践者的干练直率。行文中偶尔流露出的对医学的热忱和对生命的敬畏,让人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一场精神上的洗礼。他似乎很擅长使用精妙的比喻,将那些晦涩难懂的药性理论,转化成生动、易于在脑海中形成画面的描述。这种富有感染力的叙事风格,使得冗长的理论学习过程变得非常愉悦,大大减少了阅读疲劳感。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学习一本教科书,不如说是在聆听一位智者娓娓道来的经验分享会。这本著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作者成功地将深厚的学术功底,转化为了如此易于亲近和吸收的文字形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