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本书的介绍(虽然我没有读过内容),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学术野心。它似乎不满足于讲述“发生了什么”,而是力图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选择”。在二十世纪初,知识分子是新思想的播种者,他们肩负着启蒙和救国的重任。然而,当他们发现自己所信奉的理性、科学甚至革命本身,都无法带来立竿见影的救赎时,那种从云端跌落的幻灭感,必然是毁灭性的。我非常欣赏作者试图将“激烈行为”与“价值选择”并置的努力。这暗示着,那些看似冲动的举动背后,其实是经过了漫长、痛苦的价值权衡和论证的。他们可能不是一时糊涂,而是穷尽了所有可选择的价值体系后,得出了“死亡是唯一诚实的回应”这一结论。这种对“逻辑的极端化”的探究,是历史研究中极富挑战性的领域,因为它要求研究者必须暂时搁置当下的道德判断,进入到彼时的价值牢笼中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光是“自杀时代”这几个字,就带着一种令人不安的重量感,仿佛一下子把我拉进了那个风云变幻、思想激荡的二十世纪早期中国。我完全可以想象,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内心世界该是何等的挣扎与矛盾。他们面对着一个旧秩序的崩塌和新文明的冲击,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必然会催生出许多极端的思考和行为。这种对“激烈行为和价值选择”的聚焦,无疑触及了历史深处最痛楚也最本质的神经。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细腻地描摹出,在那个转型期的巨大历史洪流下,个体精神是如何被碾压、重塑,甚至是自我毁灭的。这本书绝不是一部简单的年代记录,它更像是一场对“精神危机”的深度挖掘,试图在那些看似决绝的跳楼、投江或者决绝的弃笔背后,探寻出一种超越了政治口号和宏大叙事的,关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悲剧性价值。这需要极高的历史敏感度和人文关怀,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驾驭这种沉重的主题,是选择冷峻的学术剖析,还是更富有人情味的悲悯视角。总而言之,光从书名和副标题来看,它承诺了一次直面时代病灶的、令人心惊胆战的精神考古之旅。
评分从纯粹的阅读体验和历史兴趣的角度出发,我期待的重点在于那种“历史的密度感”。二十世纪早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密度极高的时期,所有的冲突、所有的思辨、所有的情感都被压缩在极短的时间内爆发。这本书如果能将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如革命、战争、新文化运动)作为背景,然后将笔触聚焦于那些个体在做出“终极选择”时,其内部的微观世界——他阅读了哪几本书,与谁进行过最后的争论,留下的是一封长信还是一句遗言——那么这本书的感染力将是无与伦比的。这种对细节的把握,才能让“激烈行为”不再是冰冷的数据点,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悲歌。它要求作者不仅是史学家,更像是一位精神层面的侦探,去还原那些被时间掩埋的、关于“为什么选择结束”的复杂动机链条。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对那个时代所有未竟理想和被扼杀潜能的一种深沉的致敬,即便这种致敬是以审视其最黑暗角落的方式来呈现的。
评分这本关于“自杀时代”的探讨,在我看来,必然触及到中国知识人“体面”与“真实”之间的永恒张力。在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有着高度的道德自我要求,他们是社会的良心,是道统的继承者。当他们发现,无论是继承旧道统还是开创新学,似乎都导向了失败和耻辱时,如何维护自身存在的“意义感”就成了最严峻的考验。我想象作者会细致地梳理出不同群体——例如,是在西方寻求救赎的留学生,还是坚守本土的旧式学者——在面对这种意义危机时的反应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体现为,有人选择彻底的虚无主义,有人选择通过激烈的牺牲来重塑一种新的、殉道式的道德高度。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捕捉到这种“道德洁癖”在极端压力下的变形与爆发,那么它将为我们理解中国知识阶层几代人的精神底色提供一个极其沉重的注脚。这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复盘,更是对“知识分子身份危机”的深度心理侧写。
评分说实话,我第一眼看到这个书名,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连串的画面:留学生甲在巴黎的咖啡馆里,面对着一本无法理解的西方哲学著作,手中的笔却迟迟无法落下,因为他已经找不到故土的坐标;军阀混战的消息传来,远在后方的大学教授,或许在批阅着学生的考卷时,突然决定用最古老的方式告别这个“不值得”的世界。这种基于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极端反应,本身就构成了那个时代最深刻的戏剧冲突。我更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界定“自杀时代”的内涵的?它仅仅指涉生理层面的死亡,还是更广义地涵盖了精神信仰的“自戕”——比如对传统伦理的彻底割裂,对未来希望的完全绝望?如果能从不同流派、不同地域的知识群体的选择差异中,描绘出一条清晰的价值迷失路径,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超越了一般的史学著作,而成为了一部关于“现代性代价”的深刻反思录。我希望作者能避免将这些个体的悲剧简单地归咎于外部环境,而是深入到他们复杂的内在逻辑中,去理解那种“非此不可”的选择是如何诞生的。
评分“自杀时代”的来临?很不错的书
评分不错的书,下次还来买哦
评分清末民初,一位苏格兰长老会的传教医师在中国东北行医,后来将自己的见闻感受写成一部回忆录《奉天三十年》,在这部书中作者大为感叹导致中国人自杀的原因与西方截然不同,他见过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因为地界纠纷打官司,富人用钱收买了官员,所以胜诉。但第二天穷人家的一个儿子就在富人家门口自杀了,富人处境非常狼狈,只好付给穷人家一笔可观的赔偿金。没想到这件事刚过,穷人的又一个儿子在富人家门口自杀,并在死前请来很多证人向他们说明自己自杀是因为富人恃强霸占了自己家的土地,这次穷人要求更重的赔偿,富人只能照办。付钱过后一个月,穷人的第三个儿子又照此行事,结果第三次付赔偿金让富人破了产,变得比他的对手还要穷。经过这件事,这家穷人获得了全村人的尊敬,家族威望陡增,再也没有人敢欺侮他们。作者杜格尔•克里斯蒂(Dugald Christie)写道:“在中国,人们自杀不是因为厌倦生活,也不是因为想从耻辱或悲伤中解脱的怯懦想法,而是因为不可遏制的愤怒,或者他知道他的死会陷对手于不义。”这种想法出于一位西方人旅居中国的经验,却和一位研究者的结论不谋而合,在玛格丽•沃尔夫(Margery Wolf)关于中国女性自杀的论文中,她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自杀行为和中国人的许多其他行为一样,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动、自身绝望的表示,更是一种指向他人的行为。……西方人对自杀通常的设问方式是‘为什么’,但在中国,人们可能更关注‘谁?谁逼她自杀的?谁应该对此负责?’”所以对于女性,造成自杀的强烈动机可能是复仇,“死亡并不仅仅是苦难的结束,还带来权力,这是一种方法,使折磨她的人受到惩罚”。
评分不错的书,下次还来买哦
评分情感的注入使人们对历史形成了不同的印象。王星拱对五四有这样一段评述:“李长之先生说:五四运动,是清浅的理智运动,这是对的。但是这是就其影响及效果而言,若就其原动力而言,五四运动乃是浓炽的情感运动,仅此清浅的理智,是不足以发生这样大的规模的运动的。”实际上这一说法适用于很多历史事件。但历史记忆却是残酷的,事件的当事者大多迷失在各自的“罗生门”之中了。而后来的历史学家寻求历史发展整体逻辑的时候,那些掺杂着复杂情感的具体场景也随之湮没。
评分不错 新史学
评分关注了一个很特别的内容
评分自杀时代的来临,研究视角很新颖,很有启发
评分在现代理性的考量下,“死”相对于“生”没有任何优先价值可言,自杀只能是一种“短见”,而历史中的人们却曾面临“死亡”易、“自杀”难的处境。生死成为话题,经常在混乱年代或鼎革之际出现。本书探讨清末到五四时代知识群体对暗杀、自杀、好杀等时代问题的讨论以及就生死、自我、爱情、伦理等生命基本问题形成的意见与想象。对问题的论述围绕激烈行为、死亡事件和人物个案展开,尽力追溯事件、舆论和人物思想所关联的时代信息,从中观察自我价值在中国现代革命进程中的生成和消解过程,这也是对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形态和路径选择的一种解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