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关注这个课题,读过涂尔干的自杀论,这是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的,可参看吴飞的书。
评分让两位研究者惊讶的是,对于中国人,甚至连自杀都不是一种主体性行为,自杀者对死后效果的期待超过了求生本能,在这个意义上,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反而让弱者的生命焕发出特殊的光彩。历史中人常问这样的问题:“自杀是否怯懦?”“用生命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不是更好吗?”但在这样的设问中,必须假定存在一种更高价值值得为之去“生”,否则,即和民间常说的“好死不如赖活着”没什么两样了,而在许多语境中,生之价值未必是不可质疑的。“未知生,焉知死”,欲理解历史中的那些死者,必须探究他们的生活情境,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对自杀的考察中,无法以自杀行为本身作为讨论的边界,就研究的兴趣和取向而言,对人生态度的考察逐渐取代了死亡主题。
评分非常好的作品,内容自然不用多说。只说京东这一商家的服务甚是不错,且不说他速度很快,就是包装也是一流,对物品保护极好,完全未有损伤。买家甚是满意。
评分非常好的作品,内容自然不用多说。只说京东这一商家的服务甚是不错,且不说他速度很快,就是包装也是一流,对物品保护极好,完全未有损伤。买家甚是满意。
评分中国的知识群体在行为上和思想上都属于偏执狂一类,要么激进地要死要活,要么妥协地集体沉默。我猛然想到柯庆施曾经说过的一句很糙的箴言:知识分子就像男人的阳具,三天不打就硬起来了。
评分选题上层,匠心独运。语言灵动,情节曲折,可谓精彩。
评分“自杀时代”的来临?很不错的书
评分在现代理性的考量下,“死”相对于“生”没有任何优先价值可言,自杀只能是一种“短见”,而历史中的人们却曾面临“死亡”易、“自杀”难的处境。生死成为话题,经常在混乱年代或鼎革之际出现。本书探讨清末到五四时代知识群体对暗杀、自杀、好杀等时代问题的讨论以及就生死、自我、爱情、伦理等生命基本问题形成的意见与想象。对问题的论述围绕激烈行为、死亡事件和人物个案展开,尽力追溯事件、舆论和人物思想所关联的时代信息,从中观察自我价值在中国现代革命进程中的生成和消解过程,这也是对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形态和路径选择的一种解说。
评分很早就关注这个课题,读过涂尔干的自杀论,这是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的,可参看吴飞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