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酶:结构、功能与应用

工业酶:结构、功能与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西] 波莱纳 等 编,王小宁 等 译
图书标签:
  • 工业酶
  • 酶工程
  • 生物催化
  • 蛋白质工程
  • 酶学
  • 生物技术
  • 工业微生物
  • 酶的结构与功能
  • 酶的应用
  • 生物化工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64985
版次:1
商品编码:1032007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应用生物技术大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6
字数:7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应用生物技术大系·工业酶:结构功能与应用》第一篇介绍了以碳水化合物为底物的酶类,着重介绍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类型、结构和催化特性及在诸多工业领域中的应用。此外对木聚糖酶、果胶酶、糖苷酶和转糖苷酶等也有讨论。第二篇介绍了蛋白水解酶家族的MEROPS数据库,之后是与工业关系密切的枯草杆菌蛋白酶、半胱氨酸型蛋白酶、金属蛋白酶等。第三篇对脂肪酶的结构和功能,在酯工业、有机合成、生物柴油、结构脂合成中的应用等分章进行了评述。第四篇对重要性日益提高的核酸酶给予了特别关注。最后对多种重要而无法分类的酶进行了讨论,包括氧化还原酶、植酸酶、腈水解酶、青霉素酰化酶等。
《应用生物技术大系·工业酶:结构功能与应用》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生物化工、医药、食品等行业及其他相关技术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参考阅读。

目录

欧阳平凯序
译者序
前言
第一篇 碳水化合物酶
第1章 淀粉分解酶:类型、结构和特性
第2章 淀粉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第3章 用于生物质转化的纤维素酶
第4章 纤维素酶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
第5章 木聚糖酶:分子性质与应用
第6章 微生物木聚糖酯酶
第7章 果胶酶的结构和生化性质
第8章 α-L-鼠李糖苷酶的新旧见解
第9章 糖苷酶和转糖苷酶在合成低聚糖中的应用
第二篇 肽酶
第10章 肽酶和MEROPS数据库介绍
第11章 半胱氨酸型蛋白酶
第12章 枯草杆菌蛋白酶
第13章 天冬氨酸型蛋白酶在干酪制造中的应用
第14章 金属型蛋白酶
第15章 氨肽酶
第三篇 脂肪酶
第16章 脂肪酶:分子结构和功能
第17章 脂肪酶在酯工业化生产中的应用
第18章 脂肪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第19章 脂肪酶在合成生物柴油中的应用
第20章 脂肪酶在超临界CO2中合成结构脂的应用
第四篇 核酸酶
第21章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和归巢内切核酸酶
第22章 用于PCR的DNA聚合酶
第23章 原核逆转录酶
第24章 Dicer的结构、功能以及在RNA依赖的基因沉默途径中的作用
第五篇 氧化还原酶和其他不同功能的酶
第25章 过氧化氢产生酶和分解酶:它们在生物传感器及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第26章 漆酶:生物学功能、分子结构和工业应用
第27章 高氧化还原电位过氧化物酶
第28章 氨基酸脱氢酶
第29章 植酸酶:来源、结构和应用
第30章 腈水解酶
第31章 天冬氨酸酶:分子结构、生化功能和生物技术应用
第32章 转谷氨酰胺酶
第33章 青霉素酰化酶
第34章 乙内酰脲酶
索引

前言/序言


现代材料科学前沿:从纳米结构到宏观性能 书籍简介 本书系统性地探讨了当代材料科学领域最具活力的前沿方向,重点聚焦于材料的微观结构如何精确调控其宏观性能,以及如何通过先进的合成与表征技术实现功能化设计。本书旨在为材料学、化学工程、物理学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人员、工程师和高年级本科生提供一份深度、前瞻性的学术参考。 第一部分:原子尺度下的材料设计与调控 第一章:晶体学与缺陷工程 本章深入解析了固体材料的晶体结构基础,涵盖从基本点阵到复杂晶体结构的构建原理。重点讨论了晶体缺陷(如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在材料性能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1.1 晶格动力学与对称性: 阐述布拉维点阵、空间群的概念,以及晶体结构对称性如何决定材料的光学、电学和机械性能。引入了声子理论,解释晶格振动对热传导和光谱特性的影响。 1.2 本征与非本征缺陷: 详细分类并讨论空位、间隙原子、位错和晶界。着重分析了这些缺陷如何作为载流子陷阱、散射中心或强化机制的源头。通过计算模拟(如密度泛函理论,DFT)预测缺陷的形成能与迁移率。 1.3 缺陷工程策略: 介绍如何通过精确控制生长条件(温度、压力、气氛)或后处理(辐照、退火)来“编程”材料中的缺陷浓度和空间分布,以优化特定性能,例如提高半导体的掺杂效率或调控铁电体的极化行为。 第二章:纳米结构材料的界面与尺寸效应 本章关注材料尺寸降至纳米尺度时所展现出的独特物理化学现象,特别是表面和界面效应的支配作用。 2.1 量子尺寸效应与表面能: 阐述当材料尺寸接近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或激子玻尔半径时,能带结构如何发生变化,导致光学吸收边红移或蓝移(量子点)。讨论表面能对纳米颗粒稳定性和催化活性的巨大影响。 2.2 二维材料的范式: 深度分析石墨烯、过渡金属硫化物(TMDCs)及黑磷等二维材料。侧重于它们的原子级厚度带来的独特电子结构(如狄拉克锥)、极高的比表面积和各向异性的输运特性。讨论了层与层之间的范德华相互作用在堆叠工程中的应用。 2.3 异质结的构建与功能集成: 探讨如何通过原子层沉积(ALD)或分子束外延(MBE)技术构建不同材料间的界面,形成异质结。分析这些界面处的能带对齐(Schottky结、p-n结)如何用于设计高效的光电器件和能量存储系统。 第二部分:先进合成技术与原位表征 第三章:可控合成技术:从溶液到固态 本部分聚焦于实现精确结构控制的合成方法学。 3.1 溶液法合成与形貌控制: 详述溶胶-凝胶法、水热/溶剂热合成在制备高纯度、高分散性纳米粉体中的应用。探讨表面活性剂、pH值、反应温度等参数如何调控晶体的成核与生长速率,从而实现对颗粒形貌(球形、棒状、片状)的精确控制。 3.2 薄膜沉积与界面工程: 深入研究化学气相沉积(CVD)、物理气相沉积(PVD)以及原子层沉积(ALD)。强调ALD在实现亚纳米级厚度控制和复杂三维结构均匀包覆方面的独特优势,这对于多层器件制造至关重要。 3.3 高熵与非晶材料的合成: 介绍高熵合金(HEA)的“迷局”合成路线,探讨其局域无序结构对提高机械韧性和耐腐蚀性的贡献。同时,讨论玻璃态材料的过冷液区制备技术。 第四章:表征技术:洞察动态过程 本章强调了在材料研究中,获取实时、高分辨率结构信息的必要性。 4.1 高分辨率电子显微学(HRTEM/STEM): 阐述球差校正透射电镜在解析原子尺度的晶格缺陷、识别界面结构方面的能力。重点介绍环形明场(ADF)和高角度环形暗场(HAADF)成像原理及其在元素敏感性分析中的应用。 4.2 同步辐射与中子散射: 介绍同步辐射光源(X射线)和中子源在材料结构解析中的不可替代性。阐述小角散射(SAXS/SANS)如何提供纳米尺度结构(孔隙率、聚集体尺寸)的统计信息。讨论原位(In-situ)拉伸、加热或电化学反应下的动态结构变化监测。 4.3 光谱学与电子态分析: 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俄歇电子能谱(AES)和共振非弹性X射线散射(RIXS)技术,分析材料表面的化学态、氧化态及电子激发过程,关联化学环境与宏观电化学性能。 第三部分:功能材料的应用与集成 第五章:能源转换与储存材料 本部分将前述的结构-性能关系应用于现代能源技术领域。 5.1 光催化与光电转换: 讨论半导体材料(如氧化物、氮化物)的能带工程,以优化可见光吸收和电荷分离效率。分析载流子复合机制,并介绍通过表面缺陷或界面修饰来提高光电化学水分解(PEC)和太阳能电池的性能。 5.2 先进电池电极材料: 聚焦于锂离子电池(LIB)正极材料(如富锂锰基、镍钴锰三元材料)的体积膨胀问题与结构稳定性。探讨固态电解质中的离子传导机理,以及界面副反应对电池寿命的影响。 5.3 热电材料: 分析热电材料(ZT值)的优化策略,核心在于如何解耦电子导电性和热导率。介绍通过晶格玻璃化、引入纳米第二相或构建复杂晶体结构来实现“电子易导、热难行”的特性。 第六章:智能与多功能复合材料 本章探讨如何通过多组分集成实现材料的集成化功能。 6.1 智能响应材料: 深入研究形状记忆合金(SMA)的马氏体相变机制及其在应力驱动下的回复行为。分析磁致伸缩和电致活性聚合物(EAP)的驱动原理和应用潜力。 6.2 多孔与泡沫结构: 讨论如何通过牺牲模板法或自组装技术制造具有高孔隙率和高比表面积的陶瓷或金属泡沫。这些材料在吸波材料、轻量化结构和分离介质中具有重要应用。 6.3 生物相容性与可降解材料: 关注植入式医疗设备和药物递送载体的材料需求。讨论生物陶瓷、聚合物的表面改性技术,以控制细胞粘附性、生物降解速率和体内释药动力学。 总结与展望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为读者提供一套完整的思维框架:从理解材料的基本物理化学原理出发,掌握先进的合成和表征工具,最终指导材料的理性设计,以解决当前工程和科学领域面临的关键挑战。材料科学正处于一个加速发展的时代,结构控制的精度将直接决定未来技术突破的上限。本书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初步预测,特别是在人工智能辅助材料设计(Materials Informatics)和极端环境下材料行为预测方面,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和深度,从书名来看,似乎是一部比较全面的参考书。作为一名对生物技术和工业应用都感兴趣的读者,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意义的内容。我期待它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酶的结构和功能的描述,而是能够将这些基础知识与实际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介绍某种酶的功能时,希望能看到它在何种工业条件下(温度、pH、溶剂、底物浓度等)表现最佳,以及这些条件是如何被优化以达到最佳催化效率的。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酶生产和纯化的工业化方法,以及酶固定化技术在提高其稳定性和可回收性方面的应用?此外,对于酶工程,也就是如何通过基因工程、定向进化等手段来改造酶,使其性能更符合工业需求,我希望能看到更详细的介绍和实际的案例。比如,如何通过点突变或区域饱和诱变来提高酶的催化活性、改变其底物特异性或增强其耐受性。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关于酶在生物过程中的经济性评估,以及与传统化学催化剂的比较,那就更完美了,能够帮助我全面地认识工业酶的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应用”部分,我个人认为会是整本书的亮点之一。工业酶的应用范围如此广泛,涵盖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推动了许多产业的技术进步。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系列详实的应用案例,这些案例不仅仅是简单罗列,而是能够深入剖析酶在具体工业过程中的角色、作用机理以及带来的效益。比如,在食品工业中,酶是如何提高食品的品质、改善口感、延长保质期的;在纺织工业中,酶又是如何实现更加环保和高效的织物处理工艺的。我特别期待看到关于生物能源领域酶应用的章节,这可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热点。书中是否会讨论纤维素酶在生产生物乙醇中的作用,或者其他利用酶进行生物质转化的技术?此外,在医药和化工领域,酶作为绿色催化剂的潜力巨大,书中是否会介绍酶在手性药物合成中的应用,或者在精细化学品生产中的创新?如果还能看到关于酶在废水处理、环境修复等方面的应用,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更加全面了。我希望能从书中获得关于工业酶如何被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并为社会带来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深刻理解。

评分

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细看,只是粗略地翻阅了一下目录和一些章节的引言。从初步的印象来看,这本书的体例组织非常清晰,循序渐进,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逻辑性很强。书名是“工业酶:结构、功能与应用”,我猜想它的内容会涵盖酶的分子结构如何决定其在工业生产中的特定功能,以及这些功能在哪些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我会期待书中深入讲解不同类型工业酶(如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的三维结构是如何通过氨基酸序列和折叠形成的,以及这些结构特征(如活性位点的构象、底物结合的特异性等)如何直接影响酶的催化效率、稳定性和底物范围。此外,我也希望能看到书中对酶在食品工业(如烘焙、酿造、乳制品加工)、纺织工业(如去毛、退浆)、洗涤剂工业、生物能源(如生物乙醇生产)以及医药领域(如药物合成、诊断试剂)的应用案例进行详细的阐述,并可能包含一些最新的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的讨论,例如酶工程在定向进化和理性设计中的应用,以获得更高效、更稳定的工业酶。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一种知识体系完整、内容深入浅出的感觉,很适合作为工业酶领域的研究入门或系统学习的参考。

评分

我特别感兴趣的是这本书可能深入探讨的酶的“功能”部分。我一直对生物催化剂如何能够如此高效且有选择性地进行化学反应感到着迷。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它会详细阐述酶的功能,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找到关于酶作用机制的详尽解释,比如各种催化模式(酸碱催化、共价催化、金属离子催化等)在不同工业酶中的具体体现。例如,蛋白酶是如何通过水解肽键的,脂肪酶又是如何酯化或水解酯键的。更进一步,我希望书中能涉及酶的动力学特性,如Michaelis-Menten方程、酶的抑制与激活机制,以及这些参数如何影响酶在工业过程中的性能表现。我还期望看到关于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如耐高温、耐pH、耐有机溶剂)以及如何通过蛋白质工程手段来提高这些稳定性的内容。如果书中还能对一些关键的工业酶进行案例分析,比如在生物洗涤剂中使用的碱性蛋白酶或淀粉酶,或者在生物柴油生产中应用的脂肪酶,并分析它们成功的背后原因,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这种从分子机制到宏观应用的深入解读,正是我对一本优秀的工业酶书籍所期望的。

评分

从书名推测,这本书的“结构”部分应该会奠定整个理解的基础。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事物的本质,首先需要从它的基本构成出发。对于酶来说,其蛋白质的宏观三维结构决定了其微观的催化功能,而氨基酸序列则是构建这一结构的基础。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蛋白质折叠的基本原理,以及影响酶三维结构形成的关键因素,例如氨基酸残基的性质、疏水作用、氢键、盐桥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具体的工业酶(比如一些常见的、在工业中应用广泛的酶)的结构解析案例,通过三维结构图和详细的文字描述,来直观展示它们的活性位点、底物结合口袋以及可能存在的调控区域。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酶的催化机制,也能为酶工程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比如,如果书中能够介绍一些结构生物学技术(如X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谱、冷冻电镜)在工业酶结构研究中的应用,那就更好了。这种从分子层面深入挖掘酶结构特征,并将其与功能紧密联系起来的讲解方式,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2.翻译一般。

评分

1.本书适合酶学研究的研究人员阅读。

评分

1.本书适合酶学研究的研究人员阅读。

评分

京东活动的时候买的,正版书,价格不贵。希望以后多做活动,真正给顾客实惠!

评分

2.翻译一般。

评分

不错的书,说得清楚明白

评分

3.书的纸张一般。

评分

2.翻译一般。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