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音乐公共课考试指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习手册》主要选择了目前靠前各高校使用较为集中的、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两本专业教材——汪毓和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三次修订版)、刘再生著《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为纲,借鉴了其他此类教材与历年重要的研究成果,力图较为全面而集中地呈现1840—1949年间的音乐文化成就。不同于教材本身,《音乐公共课考试指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习手册》并没有强调对音乐历史的全面梳理与阐述,不是教材的重复与微缩,而是以音乐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选择与截取知识要点并加以适当放大和细化,以微观的视角审视与勾勒历史画卷。我是一个对历史脉络特别敏感的人,如果一部历史著作不能给我一个清晰的“因果链条”,我就会感到非常不安。《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习手册》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成功地将音乐发展与政治、社会、教育的变迁紧密地勾连起来,让人读起来有种“大历史观”的震撼感。比如,书中对抗战时期“大众化”音乐思潮的分析,就不仅仅停留在歌曲传唱度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民族自信心重建与音乐形式简化的辩证关系。它让我明白,为什么有些在和平时期显得“过于简单”的旋律,在特定历史节点会爆发如此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对历史情境的尊重和精准把握,使得这本书的论述充满了温度和厚重感。它教给我的不仅仅是音乐史的知识点,更是一种看待历史事件时,要从多维度交叉分析的思维方法。
评分老实讲,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很功利,就是为了应付即将到来的那个据说是“史上最难”的专业考试。但在翻阅了前几章后,我发现它的实用性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其“点拨”能力。对于那些知识点之间相互牵扯、界限模糊的部分,比如“新音乐”运动中不同流派之间的微妙区别,这本书处理得极其巧妙。它不是简单地堆砌时间线,而是采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举个例子,它将冼星海和聂耳在革命歌曲创作上的风格差异进行了细致的对比,从旋律的织体、和声的色彩到情感的表达力度,都给出了非常具体的分析范例。我以前总觉得这些大师的作品难以区分,但读完后,我仿佛拿到了一个“音乐解码器”,瞬间就能听出不同作品背后的时代精神和个人烙印。这种清晰的、有侧重的讲解,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复习效率,让我不再在琐碎的细节里迷失方向,真正抓住了近现代音乐史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简直是为“长时间阅读”考虑的典范。作为一名常年伏案苦读的学生,我深知一本内容再好的书,如果排版让人眼睛疲劳,那也是白搭。这本书的纸张选择非常舒服,不是那种刺眼的亮白,而是略带米黄色的哑光纸,长时间盯着也不会觉得干涩。更令人赞叹的是,关键概念和人名使用了不同的字体或加粗处理,信息层级划分得非常科学。特别是当涉及到大量乐曲名称和外国音乐理论术语时,作者没有采用密密麻麻的小字注释,而是巧妙地在段落侧边留出足够的空白进行提炼和总结,这对我这种需要快速筛选重点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甚至发现,有些地方用手绘的示意图来辅助解释复杂的音乐结构演变,这种非传统的视觉辅助手段,比干巴巴的文字描述生动太多了。可以说,这本书在“如何让人舒服地吸收知识”这件事上,下了不少的功夫。
评分这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习手册》简直是为我这种长期与音乐史打交道却又时常在关键节点上大脑空白的“老学究”量身定做的救星。我得说,它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尤其是在梳理清末民初西方音乐思潮如何与本土传统文化发生碰撞与融合的章节,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没有简单地罗列人名和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社会背景如何塑造了音乐思潮的走向。比如,在谈到早期留洋学生带回的欧洲古典音乐理论对中国传统五声音阶体系带来的冲击时,书中不仅清晰地展示了理论上的矛盾点,还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引述,还原了当时音乐界内部激烈的争论场面。那些关于“国乐改良”的辩论,过去我总觉得有些晦涩难懂,但这本书通过清晰的脉络梳理和精炼的语言总结,让我瞬间洞悉了其核心矛盾所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晦涩,而是因为作者提出的观点太具启发性,常常能点醒我以往学习中忽略的细节。这种深度和广度兼备的叙述,使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应试工具书,更是一部值得细品的学术参考资料,对于希望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人来说,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坦白讲,我过去借阅过几本市面上声称是“复习大全”的教材,它们往往只有知识点的堆砌,缺乏深入的解读和批判性思维的引导。而这本《手册》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一些长期存在的争议性观点,采取了非常开放和严谨的讨论态度。它不会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呈现不同学派的代表性观点,并引导读者去思考不同解释的合理性。例如,在评价某一特定时期“苏俄影响”时,它并没有简单地贴上“僵化”的标签,而是细致分析了其带来的规范化、集体化创作经验,以及它如何为后来的音乐体系建设打下了基础。这种引导我们进行独立思考而非盲目接受的标准答案的写作方式,让我受益匪浅。这不再是一本简单的“知识搬运工”,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学习的路上提供必要的支架,同时鼓励你走向更广阔的学术天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