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色入史箋-中國顏色的理性與感性 陈鲁南 /港台繁体人文历史文学

織色入史箋-中國顏色的理性與感性 陈鲁南 /港台繁体人文历史文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魯南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色彩
  • 颜色研究
  • 文化史
  • 艺术史
  • 陈鲁南
  • 港台文学
  • 人文历史
  • 设计
  • 美学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善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漫遊者
ISBN:9789865671747
商品编码:10386446697
开本:16cmx23cm
出版时间:2015-12-01
页数:304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黃、青、白、赤、黑,
是古代中國五種zui重要的顏色,也跟中華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同樣是紅色,原來還有朱、絳、赤、丹、茜、彤、赭、緋、赬、縓……等區別
為什麼美麗的女子叫「紅」顏?為什麼香豔的故事叫「緋」聞?
為什麼古人形容四季是「春綠」、「夏碧」、「秋青」、「冬黑」?
為什麼青色帶有幾分仙氣?為什麼黃色被皇家獨佔?
為什麼黑色讓人反感?為什麼白色引人哀思?

超過200張精緻彩圖,清新可喜的小品美文,
重返古代中國的色彩盛世!
在古代中國,zui重要的顏色只有五種:黃、青、白、赤、黑。
五色系統大約形成於春秋時期,與古時盛行的五行理論互為表裡,
滲透到政治、文化、社會生活、藝術審美、男女情感等諸多方面。

本書從人文歷史的角度闡釋色彩,描述色彩與中國古代文化千絲萬縷的聯繫,
包括政治、歷史、文學、民俗、藝術、生活等等。
內容上分五篇,體例上先從色彩的字形切入,追本溯源;
再分門別類講述由此生發出的典故,闡述色彩滲透古代文化方方面面的影響。
本書不拘泥於傳統的考據分析類文章,而是每一篇皆為獨立別致的小品文,
文字清新雋永,亦古亦今。

女兒之色
女兒施朱脂,著紅裙,點絳唇,幾乎與紅色融為了一體。女兒傷心時,滾過腮邊的淚珠兒染了胭脂,也變作赤色,才有了「心緒淒迷,紅淚偷垂,滿眼春風百事非」。

青青子衿
「青衿」是「學子之所服」,即讀書人穿的衣服。曹操在他的《短歌行》裡,寫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把人盡皆知的情詩,翻作了政治號召。

巧妝額黃
愛美的女子們採集花朵的黃色花粉做成顏料,再用其將薄紙片、乾花片、雲母片、蟬翼、魚鱗、蜻蜓翅膀等物染成金黃色,剪成各種花、鳥、魚的形狀,粘貼於額頭、鬢邊等處。

嚴厲正大
包公黑臉的清官形象,表達了人們對於法的多重理解:黑臉無情說明法的公正,不徇私情;黑色顯示憤怒,表現著國家對犯罪行為的譴責和制裁;黑色還象徵著刑罰的嚴酷和不祥。

白花之殤
白色的花朵由於跟白色相聯繫,這些花也被視為不祥之兆。東晉咸康七年,江浙一帶傳說天帝身邊的織女去世了,女子們為了表示哀悼,都在頭上插上白色的茉莉花。

誠心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宋怡慧(丹鳳高中教務主任)
汪栢年(蘭陽女中歷史老師)
林明進(建中國文老師)
陳美儒(親子教育家.建中資深名師)
黃月銀(中山女高國文老師)
曾肅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
駱芬美(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媒體讚譽

「本書不僅文化內涵豐厚深邃,色彩搖曳多姿,文字亦是輕盈漂亮,充滿詩情畫意。不僅能讀到源遠流長的歷史、生動優美的詩詞,美輪美奐的書畫,還能瞭解到豐富斑斕的戲曲、民俗、宗教、風尚等種種故事典故……精彩紛呈,美輪美奐。」── 《羊城晚報》書評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魯南

祖籍山東,生於江蘇,學於北京。好讀書而無所得,好遊歷而行弗遠。慕先祖之風範而不能及,笑時人之浮華而自沾染。百無一用,然積碎紙成冊,聊堪作書。曾為中國傳統之色象深深吸引,琢磨切磋,尋幽探微,略有所得。雖見笑於大方,亦或可增補毫末顏色於史箴。


【目錄】

序言
第一篇 紅色
一、諸紅繚亂









二、惡紫奪朱
周人尚赤
朱紫之亂
赤帝之子
免罪免死
密聯中樞
朱紫再亂
三、女兒之色
羅帷綺箔脂粉香
紅顏暗與流年換
結我紅羅裾
點絳唇
紅樓隔雨相望冷
四、忠義所在
赤面雲長
忠義之紅
凝於顏面
鐵骨丹心
五、浸染民風
紅絲繫足
紅鸞星動
大紅蓋頭
辟邪除祟
六、懷金拖紫
赤黑為紫
紫氣東來
鄒纓齊紫
滿朝朱紫貴
第二篇 青色
一、綠碧青絲繩







二、物之生時
春色如許
青春物語
踏青時節
金玉年華
柳色傷心
三、有女娉婷
青黛蛾眉
青絲綠鬢
絕代佳人
青衣風致
四、縹縹乎仙
蒼天在上
神仙居所
青詞宣世
珍禽異獸
五、青青子衿
青出於藍
溫文爾雅
載道之色
青箱傳後
卑者所服
六、新秀方然
山水入畫
獨立成宗
門類繁盛
千峰翠色
雨過天青
氤氳青花
第三篇 黃色
一、黃之源起
廢棄的本意
孤家寡人
黃帝四面
意轉下流
間色流黃
二、帝王專色
土火之辯
中央之色
黃天當立
壟斷年代
黃袍加身
恢復尊位
空前juehou
三、吉祥如意
有聖西來
巧妝額黃
眉間喜色
黃道吉日
第四篇 黑色
一、萬變不離






黎、黔
二、嚴厲正大
《緇衣》之歌
秦為水德
頂戴烏紗
黥墨之刑
鐵面無私
三、跌宕起伏
心有餘悸
不分皂白
不善為黑
官員貪墨
黑道黑幫黑社會
四、年華之表
光可鑒人
鬢染如漆
王莽大婚
烏膏塗唇
第五篇 白色
一、萬色之基




二、粉飾太平
尚白的王朝
酒後真言
獻吉用白
居心叵測
三、哀思所在
喪服之制
誠摯哀思
白色不祥
白花之殤
四、不厭其白
粉白黛黑
美白秘方
傅粉何郎
書生白面
補述:五行五色之論

靛青、朱砂与士大夫的笔墨:一部关于中国传统色彩的文化考古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部特定的书籍,而是展开一幅关于中国传统色彩的宏大图景。它深入探索了自先秦至近代的数千年间,中国文化如何理解、使用、象征并记录“颜色”这一核心的视觉与哲学概念。这不是一本简单的调色指南,而是一次跨学科的文化考古,将历史学、文献学、艺术史、材料科学乃至社会学熔于一炉,旨在揭示色彩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审美规范、宇宙观念中扮演的复杂角色。 第一章:五行流转中的“正色”与“间色” 中国古代的色彩观念,深深植根于朴素的唯物哲学——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本章将详述“正色”体系的建立与演变。白色(金)、黑色(水)、青色(木)、赤色(火)、黄色(土)构成了宇宙的基本色板,它们不仅对应着特定的季节、方位与德行,更在朝代的更迭中承载了政治合法性的重任。例如,汉代尚赤,唐代尚紫,宋代尚黄,这种“易色”的背后,是对天命所归的仪式化确认。 我们将细致剖析“间色”的生成逻辑。间色,如绿色(青与黄的混合)、红色(朱与紫的过渡),在民间与工匠领域日益活跃,它们如何挑战了官方的“正色”谱系?通过对《周礼》、《墨子》中关于祭祀用色的记载考察,读者将看到早期社会对色彩纯粹性的执着,以及这种执着如何随着社会复杂化而逐渐松动。 第二章:从矿物到纺织:颜料的物质文明史 色彩的意义,离不开其载体。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颜料的源头——矿物与植物的提取技术。 朱砂(HgS)的开采与提炼,不仅是炼丹术的重要课题,也是实现永恒“赤色”的关键。我们将追溯汉墓壁画中朱砂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探讨其在道家追求长生与儒家强调礼制的双重语境下,其价值如何被定义。 石青与石绿(铜矿衍生物),这两种在唐代壁画和宋代山水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蓝色与绿色,其昂贵程度往往超过黄金。通过对敦煌壁画的矿物分析报告的回顾,可以清晰地勾勒出“进口”与“本土”原料的地理贸易路线,以及这些昂贵颜料的流通,如何成为衡量一个王朝财富与艺术品位的重要标尺。 植物染料部分则聚焦于靛蓝(蓝草)、茜草(茜红)和栀子(藤黄)。染织业的兴盛,催生了专业的“染匠”阶层。他们掌握的“沤”、“煮”、“发酵”等复杂工艺,实际上是一套精密的化学流程。研究宋代《营造法式》中对染料用量的记载,能直观展现这种手工业的规范化程度。 第三章:文人笔下的诗意与规制:书画中的“神韵”之色 在中国文人艺术的语境中,色彩的运用往往超越了单纯的“再现”,而上升为一种“表现”与“象征”。 山水画的“墨分五色”理论,是本书重点探讨的领域之一。墨,作为“黑”的极致,通过浓、淡、干、湿的变化,模拟了天地万物中复杂的光影与氛围。本章将对比董源、巨然的“披麻皴”用墨与元四家如倪瓒的“折带皴”用墨,分析其对“雅”与“俗”的审美分野。 对于“设色”的讨论,则必须提到唐代对“青绿山水”的辉煌成就,以及元代文人对使用矿物色(如石青、石绿)的抗拒。这种抗拒并非技术上的不能,而是哲学上的坚持——认为重彩描绘是“匠人”之行,而非“士人”之风。 此外,我们还将考察“题跋”中的色彩词汇。文人如何用“黯然”、“明亮”、“古旧”等词语来评价一幅画的色彩生命力,这为我们理解其内在的审美标准提供了珍贵的文献佐证。 第四章:礼制之外的喧哗:民间、服饰与节庆之色 如果说朝堂与文人圈的色彩是内敛与规训的,那么民间社会则是色彩最奔放的试验场。 服饰制度的色彩等级,是王朝权力最直接的体现。从皇帝的明黄到命妇的品级用色,每一种颜色都对应着严格的社会身份标识。但这种规制并非铁板一块,民间对吉庆色彩的偏爱(如春节的红色、婚嫁的喜庆用色),则构成了一种与官方话语并存的“色彩民俗学”。 灯会、戏曲和年画中的色彩应用,展现了对视觉冲击力的追求。戏曲中“脸谱”的红忠白奸模式,是对角色性格最极端的符号化表达。我们分析了这些民间视觉符号如何渗透进日常的审美感知中,形成一种无需言语即可被理解的视觉“方言”。 第五章:色彩的文学记忆与观念的流变 最后,本书将回溯至文学作品中对色彩的描摹与运用。从《诗经》中“绿衣使我思”,到魏晋志怪小说中对异域奇珍色彩的想象,再到明清小说中对闺阁美人衣饰的细致渲染。 我们探讨了“青”与“黑”的混用现象,以及“红”在不同语境下(爱情、死亡、权力)的语义漂移。通过分析历代笔记小说中记录的各种“异色”或“怪色”,可以洞察古代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对颜色边界的拓展欲望。 总而言之,本书试图构建一个多层次的中国色彩知识体系,它既关乎矿石的物理属性,也关乎士人的道德情操,更关乎帝国礼制的构建与民间生活的呼吸。通过对这些“色”的追溯,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更具体、更鲜活的中国历史的肌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織色入史箋-中國顏色的理性與感性”瞬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颜色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感受,它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想象一下,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如何用颜色来抒发情感,描绘山川,或是表达对时事的看法?又或者,古人在祭祀、节日中,对特定颜色的运用,是否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更让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颜色背后的逻辑和情感体验。这本书的作者是陈鲁南,而出版地是港台,这本身就预示着它可能有着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文化研究。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中国悠久的历史与丰富多彩的颜色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的,是否会追溯到甲骨文、青铜器时代,还是聚焦于宋元明清的绘画、服饰、建筑?“史箋”二字,也暗示了它可能以一种编年史或考据的方式,将颜色的演变和使用方式记录下来。我特别期待能够了解到,在不同朝代,哪些颜色被视为尊贵,哪些又被视为平民百姓的代表,以及这些色彩的背后,是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哲学思想,甚至是人们对宇宙的认知。这本书似乎是一扇窗,透过它,我可以窥见一个更加立体、生动的中国历史画卷。

评分

“織色入史箋-中國顏色的理性與感性”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颜色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它蕴含着古老而丰富的文化密码。我总是觉得,中国人在用色上,有着一种独特的智慧和深邃的情感。这本书的标题,提到了“理性”和“感性”,这让我非常期待。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去解析颜色的“理性”一面?是关于颜色在古代的象征意义、等级制度,还是颜色在自然科学上的对应关系?而“感性”又是指什么?是颜色在诗词、绘画、戏曲中的情感表达,还是它如何触动人们的内心世界?“史箋”二字,则让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是一部关于中国颜色发展史的著作,会详细地追溯颜色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以及不同时期人们对颜色的认知和运用。我尤其想知道,在古代,某些颜色是否与特定的朝代、地域或民族有着特殊的联系。这本书听起来,像是一次深入中国文化肌理的探索,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去理解颜色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織色入史箋-中國顏色的理性與感性”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古韵和深度。我一直对色彩在人类文明中的作用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度。颜色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刺激,它更是承载着民族的情感、信仰和价值观。我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解读“理性”与“感性”在颜色运用中的交织。理性的层面,我设想作者会探讨颜色在古代的象征意义、等级划分、甚至是科学层面的应用,例如五行学说中色彩的对应,或者古代染料的制作工艺。感性的层面,则可能涉及颜色如何影响人们的情绪、审美情趣,以及在文学艺术作品中,颜色如何被用来营造氛围、表达情感。而“史箋”二字,让我联想到这可能是一部关于中国颜色历史的考据之作,会详细梳理历代颜色使用的演变,分析不同朝代的色彩偏好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这些分散的色彩信息,串联成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让我们能够通过颜色,更直观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

评分

“織色入史箋-中國顏色的理性與感性”这个书名,就像一幅展开的画卷,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一直认为,颜色不仅仅是用来装饰世界的,它更是沟通情感、传递信息的无声语言。这本书的标题,似乎预示着它将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去解读中国文化中颜色的奥秘。“理性”与“感性”的并置,让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科学的考据和感性的体验相结合的。是会去探究古代文献中对颜色的记载,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和规则?还是会去解读颜色在中国传统艺术、民俗文化中所蕴含的情感力量,以及它如何触动人们的心灵?“史箋”二字,更让我期待这本书是否是一本关于中国颜色史的权威著作,它是否会追溯颜色的源头,梳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政治制度,甚至人们的日常生活?我特别想了解,在古代,某些颜色是否拥有特殊的社会地位,比如皇室专用色,或是特定阶层的象征。这本书听起来,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色彩之旅,我迫不及待地想踏上这段旅程。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时,就被它“織色入史箋”这个诗意的书名深深吸引。总觉得,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颜色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与情感、精神、甚至命运紧密相连。比如,红色代表喜庆,蓝色象征忧郁,白色又承载着纯洁或哀思。这本书既然以“顏色”为主体,又加上“理性與感性”这样的关键词,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拆解和阐释这些色彩的。是從哲學層面,比如陰陽五行、五色學說,去解析顏色背後的理性邏輯?還是從文學藝術的角度,去挖掘顏色在詩詞歌賦、戲曲繪畫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和象徵意義?“史箋”二字,又讓我聯想到,作者是否會帶著讀者回溯歷史,去看不同時代的人們如何運用這些顏色,它們又如何隨著歷史的變遷而產生不同的意涵?例如,唐朝的雍容華貴,宋朝的淡雅精緻,明清的濃墨重彩,這些不同的時代風貌,是否都能從它們所偏愛的顏色中尋找線索?我對書中關於顏色在古代服飾、建築、甚至喪葬禮儀中的運用特別感興趣,想知道這些色彩的選擇,究竟是出於審美,還是蘊含著更深層次的社會規範和文化認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