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读

孟子解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涛 著
图书标签:
  • 孟子
  • 儒家经典
  • 先秦诸子
  • 国学
  • 思想文化
  • 哲学
  • 解读
  • 传统文化
  • 道德修养
  • 人文社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27569
版次:1
商品编码:1038687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经典解读系列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1
字数:435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孟子解读》带有“和合本”的性质,是集合、吸收以往著作的优点、亮点而成。对于注释,《孟子解读》力求简洁明了,使其适合一般读者,同时对疑难、易产生分歧之处,多着笔墨,尽量做到详略有当;对于译文,也颇费心力,做了反复推敲、斟酌,力求既朗朗上口、典雅别致,又能准确、贴切,符合原意。在解读部分,《孟子解读》借鉴了前贤的观点,同时也利用了笔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笔者对《孟子》发生兴趣已有二十余年,重点研究《孟子》也有十余年,出版了《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和《思孟学案》(中华书局,2010),加上《孟子解读》,便是笔者的“孟学三书”。这三《孟子解读》各有侧重,又互有补充,有兴趣者可以参考。

内容简介

《孟子》是中国文化的伟大经典,是国学的必读书目。宋代以后,《孟子》被列入“四书”,成为士人必读的教科书,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韩愈:《送王秀才序》)。《孟子解读》对《孟子》做了全面,深入的释读,包括注释、译文及解读三个部分,井在“导论”中对孟子性善论、“民贵君轻”等重要思想做了深入的分折,对孟子的生平活动做了详尽的考证。全书资料翔实,文笔流畅,深入浅出,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古籍读本。《孟子解读》是梁涛教授的“孟学三书”之一,可与其所著《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思孟学案》相参看。

作者简介

梁涛,男,1965年6月生,陕西西安人。1996年于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做博士后研究,出站后留历史所思想史研究室工作。2006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现为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兼职教授,中国孔子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文化部孔子文化奖推选文员。主要研究中国思想史、儒学思想史、经学思想史、出土简帛等,著有《书评注》(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先秦学术思想史编年》(陵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一作者),《郭店竹简与思盂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思孟学案》(中华书局,2010)等,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曾为香港中文大学郑裕隆访问学人(2005),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06-2007)等。入选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009)。

目录

导论
梁惠王上
梁惠王下
公孙丑上
公孙丑下
滕文公上
滕文公下
离娄上
离娄下
万章上
万章下
告子上
告子下
尽心上
尽心下
附录一 孟子行年表
附录二 《孟子》阅读文献
附录三 本书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大道之行:古圣先贤的人生智慧与治世方略》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明孕育了无数璀璨的思想瑰宝,其中,儒家学派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对人生、社会、政治的深刻洞察,影响了东方世界千年之久。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具体先贤的著作,而是旨在勾勒出中国古代思想家中,那些关于“大道”——即人生的根本道理、社会的理想秩序、以及国家治理的至高原则——的共同追求与多元阐释。我们将穿越时空,品读那些跨越时代的智慧箴言,探寻先贤们在面对人生困境、社会变革、君王治国等诸多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非凡洞见与实践经验。 本书的架构,将以“个人修身”、“家国情怀”、“天下大同”三个层级展开,层层递进,展现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由内而外的智慧 progression。 第一部分:内圣之道——个人的立身之本 在任何宏大的社会构想之前,先贤们都强调了个人内在品格的塑造和道德的完善。这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本部分将深入探讨这些思想家们对于“修身”的理解和方法。 道德的自觉与养成: 追溯早期先贤对“德”的强调,如“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的内涵,以及它们如何在个体身上体现。我们将审视那些关于如何认识自己的缺点、如何克服私欲、如何培养高尚情操的论述。这包括了通过“慎独”(在无人监督时依然坚守道德原则)、“反省”(每日自我审视)、“格物致知”(探究事物的道理以获得智慧)等多种途径。我们将看到,对于许多思想家而言,道德并非外在的约束,而是发自内心的自觉和追求。 情感的理性与节制: 面对人生的喜怒哀乐,如何做到情感的通达而不失控,是个人幸福的关键。本部分将考察关于“情”(情感)的讨论,特别是如何将情感与理性相结合,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我们将学习那些关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情感纠葛,如何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在顺境中保持谦逊,在逆境中保持坚韧的智慧。 智慧的启迪与应用: 真正的智慧,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人生真谛的洞察和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我们将探索那些关于如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理念,以及如何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认知能力。那些关于如何做出明智判断、如何应对复杂局面、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清晰方向的论述,都将成为本部分的重要内容。 生命的态度与价值: 探讨先贤们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其价值。这包括了对于“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辩证理解,并非消极宿命,而是强调顺应天道,尽人事而听天命。我们将看到,他们如何教导人们珍惜当下,积极进取,追求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富足。 第二部分:家国情怀——个人与社群的联结 当个体的道德修养达到一定境界,便自然而然地会将目光投向家庭和国家。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家的集合,个人与家国之间的紧密联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另一重要维度。 孝悌与伦理: 家庭作为伦理教育的起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孝”(敬爱父母)和“悌”(尊敬兄长)的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延伸到更广泛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将理解,何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而“孝悌”正是那个“本”。这些关于家庭和谐、血脉传承、以及代际责任的论述,是构建稳定社会秩序的基石。 忠诚与责任: 对于君王、对于国家,如何秉持忠诚,承担责任,是古代士人的重要课题。我们将审视那些关于“忠”(尽心尽力于君主和国家)的含义,理解这并非愚忠,而是建立在道义基础之上的责任担当。探讨那些关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以及士人如何以天下为己任,劝谏君主,辅佐治国。 礼仪与秩序: “礼”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它不仅是行为规范,更是维护社会秩序、调节人际关系的根本。本部分将详细解析“礼”的构成,从日常生活的言谈举止,到国家典章制度,无不体现“礼”的精神。理解“无礼不立”,以及“礼”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们的行为习惯,构建一个有章可循、和谐有序的社会。 仁爱与教化: “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最高范畴,其核心在于对他人的关怀与爱护。我们将探讨“仁”如何在家庭、社会乃至国家层面体现,如何通过“仁”来感化民众,实现“政者,正也”的理想。分析那些关于如何以身作则,施以仁政,从而赢得民心,巩固统治的策略。 第三部分:天下大同——理想社会的蓝图 从个人修身到家国情怀,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一个普遍和谐、人人安乐的“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这一宏大的愿景,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毕生追求的终极目标。 德政与王道: 理想的政治,是以德行而非武力来治理国家。本部分将聚焦于“德政”与“王道”的理念,探讨如何通过道德力量来感化臣民,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分析那些关于君主如何以身作则,以德服人的论述,以及如何通过选贤任能,任用德才兼备的官员来共同治理天下。 富民与安乐: 一个理想的社会,必然是人民富足、安居乐业的。我们将考察那些关于如何“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的经济思想,以及如何通过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探讨那些关于如何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减少民间的疾苦,从而实现社会稳定的论述。 和平与教化: 理想的天下,是和平的,而非战争的。本部分将审视那些关于如何“止戈为武”,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以及如何通过教化和感化来实现长远的和平。探讨那些关于如何通过文化的传播和道德的普及,来消弭隔阂,增进理解,最终实现世界大同的设想。 超越与传承: 最终,这些先贤们的智慧,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强调其“有用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将思考,这些古老的智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是如何被传承、被误读、被重新诠释的。它们如何影响了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文化习俗,乃至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本书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的历史典故和情境,深入浅出地解读这些超越时空的思想精华。我们并非简单地罗列条文,而是尝试去理解这些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它们解决的问题,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普适性价值。通过对这些古圣先贤思想的梳理和解读,我们希望能为当下身处变革时代的读者,提供一份精神上的慰藉,一份理性上的启迪,以及一份面对未来的勇气与智慧。这是一种对过往的致敬,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期许,期望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依然能找到那条通往“大道”的清晰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流畅自然,读起来完全没有传统古籍解读可能带来的那种晦涩和隔阂感。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罕见的魔力,能够将深奥的哲学思想,用一种既现代又保有古韵的方式娓娓道来,仿佛他正坐在你对面,亲切地与你探讨人生中的大是大非。我特别欣赏它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那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故事,被巧妙地穿插进来,使得那些宏大的伦理命题一下子变得触手可及。阅读过程中,我几乎没有需要停下来查阅背景资料,因为作者的铺垫和解释已经做得非常到位,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称赞。这对于初次接触相关思想体系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论述,而是一场循循善诱的对话,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思想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拓展。

评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在讨论古代智慧时,非常擅长捕捉其与当代社会议题的共鸣点。它没有将古人的言论束之高阁,当作遥远的文物来供奉,而是像一位高明的翻译家,将那些跨越千年的思想,置于我们今天的职场竞争、人际关系、乃至个人价值实现等具体困境之中进行检验和讨论。这种“古为今用”的实践性,是这本书极具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它不断地在提问:“这对我今天的生活意味着什么?” 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实用价值,让我觉得每一次翻阅都不是在学习“历史”,而是在解决“当下”的问题。它提供了一种解决困境的思维工具箱,而非仅仅是知识的灌输。阅读完毕,我感觉自己面对日常挑战时,多了一份沉稳和深刻的洞察力,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死记硬背的结论要宝贵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吸引人了!从封面到内页的纸张选择,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质,配合着典雅的字体排版,让人一上手就有一种想要深入阅读的冲动。尤其是那些章节之间的分隔页,设计得既简洁又有韵味,仿佛在引导读者进行一次心灵的旅程。我通常对阅读体验要求比较高,很多畅销书虽然内容不错,但在实体书的制作上总有些敷衍了事,但这一本完全不同,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我甚至花了很长时间去欣赏那些题图和引文的排版布局,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对文本精神的一种视觉化诠释。对于那些注重书籍实体感和阅读仪式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我很少会因为一本书的外观而如此兴奋,但这次,它真的做到了。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提升了整体的阅读愉悦感,让阅读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摄取,更是一种多重感官的享受。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历史脉络的梳理能力。它并非孤立地讲解某个学派的观点,而是将这些思想放置在它们诞生的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去考察,这种“情境化”的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我们总是在书本上读到那些历史人物,但这本书成功地将他们“还原”成了有血有肉的个体,让我们得以一窥他们在特定历史洪流下的选择与挣扎。作者对史料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引用精确且不滥用,总是在关键时刻抛出确凿的证据来支撑论点,让整个论证过程显得坚不可摧。更难得的是,它不回避历史中的争议点,而是坦然面对并提供了多角度的审视,这种学术的严谨性,让这本书远超一般的通俗解读本的范畴。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历史的肌理。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安排上展现出一种近乎完美的平衡感。它既有宏观的鸟瞰,让读者对整体思想体系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又有微观的深入剖析,对核心概念进行细致入微的打磨和推敲。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不会让人感到疲劳。在章节过渡时,作者常常会设置一些小型的总结或展望,像是一种温和的提醒,帮助读者巩固刚刚学到的知识,并自然而然地将注意力导向下一部分内容。这种布局,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读者认知负荷的体贴。我发现,即使是隔了一段时间再重读某一章节,也能很快找到之前的思路,这都归功于它内建的导航系统——清晰的结构指引。这种精心的设计,真正做到了“大道至简”,将复杂的知识体系组织得井井有条。

评分

Pm4:20~4:50将选区改一改

评分

第5课 变化中的视图

评分

Am10:00~10:40任意形状的选区

评分

第1课 进入PhotoshopCS4的世界

评分

边讲边练06:模糊变换选区中的图像

评分

第一天 你好,我的绘画大师

评分

Pm4:00-4:20灵活地转换选区

评分

Am9:00~9:40基本形状的选区

评分

Pm4:20~4:50将选区改一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