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新解

伤寒论新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洪钧等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伤寒论
  • 中医学
  • 临床医学
  • 传统医学
  • 张仲景
  • 医学古籍
  • 辨证论治
  • 温病学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教育考试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06921
商品编码:10388265520
出版时间:2012-04-01

具体描述

伤寒论新解 作  者:赵洪钧 等 著作 定  价:29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04月01日 页  数:389 装  帧:平装 ISBN:9787513206921 暂无

内容简介

暂无
《本草纲目》是一部集大成式的本草学巨著,由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耗费毕生心血编撰而成。这部巨著的问世,不仅是中国医药学史上的里程碑,更是世界古代科学史上的瑰宝,其严谨的科学精神、详实的资料考证以及卓越的实践价值,至今仍熠熠生辉。 编撰的时代背景与李时珍的抱负 李时珍所处的明朝,虽然经济文化繁荣,但医药学领域却存在着不少混乱和谬误。《本草》自神农氏以来,历经《名医别录》、《新修本草》等著作的增补和修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内容已显陈旧,夹杂了大量的虚假药名、错谬记载,甚至被后人随意增删,真伪难辨。李时珍目睹此状,深感痛心,他认为“古之善书者,或时未尽,或事已移,非其所致也。后之学者,或不本源,杂取异说,致有纷错。” 这种对医学现状的不满,激发了他修订本草、正本清源的决心。 同时,李时珍并非仅仅满足于“订讹纠错”,他更怀揣着“穷搜博采,以究本原”的宏大抱负。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搜奇剔弊,校雠群经,以是辨草木之性,庶几不负天地生成之意,而为世用也。” 这种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之心,以及为天下苍生解除病痛的医者仁心,是他创作《本草纲目》最根本的动力。 科学的精神与严谨的考证 《本草纲目》最显著的特色在于其科学严谨的精神和细致入微的考证。李时珍在编撰过程中,坚持“不鄙俚俗,不避亲疏,遍搜各方,远征见闻”的原则,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亲身采集、观察、试验药物。他曾说:“吾性疏懒,少操行,唯于药饵之间,颇有嗜好,搜寻百草,味尝一过,曝干收用,以为恒业。” 这种深入实践、亲身试验的态度,是《本草纲目》区别于以往本草著作的重要标志。 在考证方面,李时珍尤其注重辨别真伪、纠正谬误。他反复阅读了大量前人本草著作,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本草拾遗》、《食疗本草》等,对其中的记载进行细致的比对和分析。他常常引用前人的原文,并逐条进行辨析,指出其讹误之处,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加以纠正。例如,对于许多药物的名称、形态、产地、采集时间等,李时珍都力求精确,避免含糊不清或以讹传讹。他还注意区分同一名称但性味功用不同的药物,以及不同名称但实质相同的药物,并加以归类说明。 体例的创新与内容的宏富 《本草纲目》在体例上也进行了重大的创新。它抛弃了以往按药物功效分类的传统模式,而采用更加科学、条理清晰的““分科”,共分16部、60卷。每个药物都按照“释名(名称的由来和解释)、集解(形态、产地、采集方法等)、辨疑(与其他相似药物的区别)、正误(纠正前人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药性)、主治(功效)、发明(进一步阐述或补充)、附方(经验方)” 等项进行详细阐述。 这种编排方式,不仅使得药物的形态、性味、功用等信息一目了然,便于读者查阅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李时珍对药物认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他不仅仅关注药物的单一功效,更注重其整体的性味归经、配伍禁忌,以及药物在不同炮制方法下的变化。 《本草纲目》的药物收录数量之宏富,更是前所未有。全书共收录药物1892种,其中新增药物374种,附方11096个,插图1160幅。这些药物涵盖了植物、动物、矿物三大类,几乎囊括了当时已知的所有药物。李时珍对每种药物的描述都极为详尽,包括其别名、形态特征、生长环境、采集时节、炮制方法、药性、功效、主治病症,以及验方等。其中,他对于草木的形态描绘,如花、叶、茎、根、果实的形状、颜色、大小,甚至气味,都细致入微,如同绘画一般,为后人研究和辨识药物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 理论的深化与实践的指导 《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药物学巨著,它还蕴含着深刻的医药学理论。李时珍在阐述药物功效时,往往结合当时的医学理论,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对其进行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传统的医学观点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例如,他对一些温热病、杂病等的认识,以及对药物配伍的理解,都展现了他对医学理论的深入思考。 更为重要的是,《本草纲目》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李时珍在书中辑录了大量的验方,这些方剂多源于民间经验和长期实践,疗效显著,为后世医家提供了丰富的临床参考。他对于药物的炮制方法的阐述,也为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许多被认为“无可救药”的疾病,通过《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药物和方剂,得到了有效的治疗。 历史的价值与深远的影响 《本草纲目》的问世,对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它不仅成为后世本草学研究的典范,而且对中医药的临床实践、理论发展、教育普及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许多经典方剂和治疗方法,都源自《本草纲目》。它为后来的医药学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研究基础,激发了无数人对中医药学研究的兴趣。 在世界范围内,《本草纲目》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意义的科学著作。早在明末清初,它就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欧洲广为流传,对西方植物学、药学、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17世纪的欧洲学者格利高里奥·德·雷亚尔(Gregorio de Real)就曾赞誉《本草纲目》为“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它为西方了解和研究东方医药学打开了一扇窗户,促进了东西方医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本草纲目》以其科学求实的精神、严谨细致的考证、丰富详实的资料、创新的体例和卓越的实践价值,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时至今日,它依然是研究中国古代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等学科不可或缺的珍贵文献,其蕴含的智慧和精神,仍然激励着我们在探索自然、服务人类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眼被《伤寒论新解》的书名吸引,实在是太过直接,也太过诱人。我之前接触过一些中医古籍,大多是原典或者是一些比较传统的注疏,总觉得晦涩难懂,虽然知道其博大精深,但真正读进去却很困难。这本书的“新解”二字,给我一种信号,也许它能够以一种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将那些精深的理论重新呈现在我面前。我在想,这种“新解”会是怎样的形式呢?是会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去解读,用现代的生理病理来解释伤寒的病机?还是会结合临床实践,用大量的病例来说明理论的运用?抑或是会在文本解读上有所突破,发现一些前人忽略的细节?我充满了期待,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深入学习《伤寒论》的敲门砖,让我不再望而却步,而是能真正领略到中医的智慧。

评分

翻开《伤寒论新解》,一股学术的严谨扑面而来。从作者的引言部分,就能看出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伤寒论》的深刻理解。他并没有急于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通过对原文的反复推敲,对历代医家观点的辨析,来层层剥茧,引人入胜。我喜欢这种有理有据的讲解方式,它让我觉得作者是在引导我去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我特别关注书中对某些关键条文和方剂的“新解”,想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洞察,为我们揭示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这种深入浅出的分析,我相信一定能帮助我建立起对《伤寒论》更加清晰和系统的认知,为我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读完《伤寒论新解》的目录,我被深深地打动了。它不仅仅是将原著逐条解释,更重要的是,它似乎对《伤寒论》的整体框架和思想进行了梳理和升华。看着那些按篇章、按条文、按方证细致划分的章节,我能感受到作者在编排上的用心良苦。特别是那些关于“辨证论治的思路”、“方剂配伍的机理”、“病机演变的规律”等方面的章节,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能够指导临床实践的指南。我尤其期待能够看到作者如何将复杂的理论与具体的病例相结合,如何在不同的证型中找到统一的规律,又如何在个体差异中做出精准的判断。如果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它无疑是一本价值连城的著作。

评分

《伤寒论新解》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学习中医的工具,更像是一次与古人对话的契机。我一直觉得,中医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这本书的“新解”部分,是否也蕴含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对疾病的看法,以及对如何运用医学来帮助病人的思考?我希望作者能在解读经典的同时,也能传递出中医那份独有的温度和智慧。我很想知道,在现代社会,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伤寒论》的思想,让它在今天依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本书的“新解”,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中医在现代社会的新生机与新可能。

评分

坦白说,我对《伤寒论》一直抱着一种敬畏之心,觉得它高深莫测。但《伤寒论新解》这本书,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亲切感。从书的装帧到里面的排版,都透着一股踏实和认真。我希望作者能在解释一些疑难杂症的时候,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上生动的例子,让我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比如,我一直对“太阳病”、“阳明病”这些概念感到模糊,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知道它们之间是如何联系和转化的。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临床思路,让我能够知道,在遇到具体的病人时,应该如何运用《伤寒论》的理论去辨证施治,开出有效的方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